小说评论 wáng méi jiě jīn píng méi   》 jīn píng méi xīn biān (1)      wáng méi Wang Rumei

本书是金学名家王汝梅教授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全书用十讲四十余小节,从艺术、历史、语言、性文化等方面对《金瓶梅》作了多方位解读,新颖的视角、丰富的材料和诸多新观点、新感受,引领读者一步迈入《金瓶梅》世界;近百幅精美的手绘插图与珍贵版本书影,将《金瓶梅》全景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集学术性、文献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可随时阅读品赏,又适合永久珍藏。
《金瓶梅》读法新编(1) 1.在清代康熙年间,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总结《金瓶梅》写实成就、章法结构、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驳斥“淫书”论,开创了《金瓶梅》评论的新阶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是小说理论的宝藏。张竹坡写有《金瓶梅读法》一百零八条,是他评点《金瓶梅》的纲领,是他研究鉴赏《金瓶梅》的结晶。《读法》论述了《金瓶梅》创作动因、主旨、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写作方法、阅读注意事项,是一篇有层次的“金瓶梅论”。关于怎样阅读、鉴赏《金瓶梅》,张竹坡在《读法》中提到的一些见解,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是有所启发,可资借鉴的。例如,张竹坡提醒读者把一百回当一回读,要一气看完,不可零星看,强调从形象整体上把握全书,贯通气脉。再如,他主张读《金瓶梅》,纯是读《史记》,也就是说把小说当历史来读,注重其社会意义与笔法(当然,张竹坡把生活事实与艺术真实区分得很清楚)。他认为“读《金瓶》者多,不善读《金瓶》亦多”。所以,他急于评点,向读者请教,亦即提出怎样读《金瓶梅》的意见。张竹坡在《读法》中反对妇女读《金瓶梅》,这是一种歧视妇女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小说评点,是我国古代小说评论的特殊方式,像是读者的阅读感受表述,生动的接受记录。古人的评点是一笔珍贵小说评论遗产,在历史上影响到对小说的理解,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我们今天的读者阅读鉴赏《金瓶梅》会有新的欣赏角度和接受角度,我们从作品中总结出的东西会更丰富。张竹坡的《读法》为我所用,推陈出新。笔者借鉴张竹坡的《读法》,表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谓《金瓶梅读法新编》,以求教于广大读者。 2.读《金瓶梅》不可以快读、粗读、略读、选读,要读五遍。以一百回当做一回读。离形得似,遗貌取神,探得底里(神髓、真精神)。对全球化视野下晚明社会文化背景作基本了解。要有性观念的更新与性科学知识的储备。阴阳和合、节制欲望、精神肉体并重,是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主流。中国古代,不但有节制、自然、有益健康的性观念,更为宝贵的是肯定性的正面积极意义,推崇性、歌颂性,追求性行为达到艺术的境界。中国古代房中术(房室养生学)强调性知识的重要性、注重优生优育、讲究交合方法同享快乐,总结论述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方法。还要了解现代西方性学研究成果。现代性学是从性心理学和性医学拓展开的一门跨研究领域的学科。这些领域包括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和医学。西方性学专家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自己学科的独特方法在性学领域探索,写出了各具特色的性学著作,提出了不同的性学理论观点。英国埃利斯著的《性心理学》(1933年),就是一部全面生动的性心理学教科书。他根据生物进化的理论,全面考察人类的性问题,指出在性的方面符合自然的健康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为过。一个人的性的素质是融贯他全身素质的一部分。1939年至1941年,潘光旦先生译注的埃利斯《性心理学》在中国出版。潘光旦写有10万字的注和附录,引述中国的文献(包括《金瓶梅》与明清艳情小说)与习俗中关于性的资料,意在与原著相印证。李银河指出:此书之注,可长期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性心理及性文化者获取灵感的宝库。(见《西方性学名著提要》32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从性心理、性文化的角度认识《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笔者认为,《金瓶梅》把性放在人类生存的基础位置,毫无讳饰地加以描写,是作者的独特贡献,是全书艺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金瓶梅》还要弄清三系类版本的区别与嬗变。要知道《金瓶梅》有哪些未解之谜。《金瓶梅》是成人小说。成人的小说成人读,少年不宜。 3.破除误读三论:一曰“淫书”论,说《金瓶梅》“亵渎女人,糟蹋妇女”;二曰“自然主义倾向”,作者是客观主义,没有爱憎,没有光明与理想;三曰“封建主义文化”论,认为《金瓶梅》与《红楼梦》分明存在“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两种文化之区别”。还要消除三重阅读障碍:一是把道德理性主义绝对化;二是把古代性文化视为“淫秽”的非科学观点;三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深入人心的伟大身影的遮蔽。(其实,《金瓶梅》比《三国》、《水浒》更伟大、更前卫、更丰富、更复杂、更创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选集】qiān méi
jīn píng méi xīn biān (1)jīn píng méi xīn biān (2)
jīn píng méi xīn biān (3)jīn píng méi xīn biān (4)
zhāng zhú jīn píng méi jiě (1)zhāng zhú jīn píng méi jiě (2)
zhāng zhú jīn píng méi jiě (3)zhāng zhú jīn píng méi jiě (4)
shūjīn píng méi zài chù (1) shūjīn píng méi》“ zài chù (2)
jīn píng méi yàn qíng xiǎo shuō de jiào (1)jīn píng méi yàn qíng xiǎo shuō de jiào (2)
jīn píng méi yàn qíng xiǎo shuō de jiào (3) jūn chuánduìjīn píng méide yǐng xiǎng (1)
jūn chuánduìjīn píng méide yǐng xiǎng (2) jūn chuánduìjīn píng méide yǐng xiǎng (3)
jīn píng méiwéi pān jīn lián píng 'ér děng lìzhuàn de (1)jīn píng méiwéi pān jīn lián píng 'ér děng lìzhuàn de (2)
jīn píng méiwéi pān jīn lián píng 'ér děng lìzhuàn de (3)pān jīn lián píng 'ér rén xīn shì (1)
pān jīn lián píng 'ér rén xīn shì (2)pān jīn lián píng 'ér rén xīn shì (3)
pān jīn lián sūn xuě 'éshǎng (1)pān jīn lián sūn xuě 'éshǎng (2)
dì   I   [II]   [II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