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读遍红楼   》 卷首絮语      胡文彬 Hu Wenbin

本书是知名红学大家胡文彬先生遍读红楼,沉酣一梦的沧海遗珠之作,共分十四卷,170余篇。既有妙趣横生的典故溯源,亦有严谨细正的校勘纠谬,梦里梦外,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浑然天成。字句皆有出处,嬉笑全成文章,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才思。尤其在红学喧嚣尘上、各路诸侯纷纷来分一杯羹的今天,这样一部细致、严密而又引人入胜的红学著作,继承并展现着一切真正做学问者应有的务实、严谨、有理有据的优秀品德,当成为一代红学研究的典范。
卷首絮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永恒的魅力举世公认。令人困惑的是,二百年后的今日,这部伟大作品却被某些人视为中国谜语大全,视为可以任由宰割的羔羊,使《红楼梦》失去了血肉,成了一堆没有尊严的骷髅。这是中国学术的悲哀,也是民族尊严的悲哀! 在面对嘈杂喧嚣的“红学”热的时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红楼梦》的读 者不能不叩问:《红楼梦》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审美价值?红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玩杂耍?进而叩问:我们的学人究竟要向那些渴求知识的大众们普及什么样的“知识”——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还是毒素超标的瓜果梨桃。这既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更不是有意去苛责某些“名家”,而是现实逼迫人们必须冷静地去思考,从高分贝的喧嚣中警醒,细心地去辨识那些“食品”的优劣与真伪。这种“制造”出来的“学术公共空间”让人们望而生畏,进而生厌! 我生性愚拙,智商一般。但我记得哲人说过:“大道无术,克世在诚。”做人做事,都应该如此,惟此才能对得起那个大写的“人”字。数十年来,我作为一个《红楼梦》的热心读者,悉心阅读这部人生的科教书。它使我认识了几千年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历史,同时透过那诗情画意般的“镜子”看到了人生的艰难与辛酸,也看到了一个人的脆弱与无奈。逃离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正因如此,我爱《红楼梦》,也记下我每一次阅读时的心灵感光。然而,我并不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真正读懂了《红楼梦》,更不敢去枉担那个被一些人羡慕的“红学家”的虚名。我永远是《红楼梦》的一个忠实的读者! 我喜欢读短文,同时鞭策自己用短小的文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我知道这样的文字在今日的某些“大家”的眼里算不上是“学术”,但只要读者大众认为有益于他们的阅读,那么我也就问心无愧了。 古人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本书就是在这一种心境下一点一滴地写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广大读者喜欢。同时也希望读者批评、指教。 青山在,人未老! 2005年10月16日 写于京华饮水堂东窗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卷首絮语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此书系自愧而成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智而通则悟
难得糊涂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实非别书之可比
《红楼梦》中的一桩难解之谜尤氏心内有什么“病”?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裙钗一二可齐家
万不可奢华过费敏探春“兴利除弊”三人成众,众志成城(1)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2)不过实录其事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娶妻当如薛宝钗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1)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