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大智大愚一代名臣:原來曾國藩   》 引子評說曾國藩(1)      張研 Zhang Yan

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曾首開“私傢軍隊”之先例;他亦是歷史上少有的大譽大毀之人——肯定之言,謂之成就“震古鑠今”;否定之言,則謂其愚誠而不顧“民族大義”。曾國藩,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其修身之志、齊傢之法、治軍之規和為官之道一嚮流於勵志處世之言。 然而,真實的曾國藩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如何能以私傢之兵力輓狂瀾?為何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稍殺羽翼,自削兵權?又緣何在垂暮之年置身清貧之境?作者將以學者的嚴謹態度,立足於翔實的史實和充分的考據,就上述疑問做出細緻合理的解答。
引子評說曾國藩(1) 曾國藩仿佛一位神秘的歷史老人,讓人對其充滿了興趣與迷思。說不完,道不經… 曾國藩(1811年—1872年),字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重要的政治傢、軍事傢、著名學者。 曾國藩出身農傢,少年得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得舉人,十八年高中進士,年僅 二十八歲。道光二十年(1843年),得授翰林院檢討。二十七年,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八年連升六品十二級。任京官期間,曾國藩廣識京師有道之人,治義理、考據、辭章之學。鹹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事起,曾國藩屢嚮清廷冒死獻策。二年,曾國藩典試江西途中母親病故,回鄉服喪。不久,奉命在鄉舉辦團練,即“湘勇”。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曾國藩所辦湘軍初具規模,與太平軍轉戰長江中下遊地區。湘軍力量不斷壯大,漸成對抗太平天國主力。“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曾國藩賞加太子少保銜,成為當時漢人權位最重者。因剿滅太平天國、捻軍有功,曾國藩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得封雲騎尉世職。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因辦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兩江總督。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國藩死於兩江總督任上,享年六十一歲。死後清廷追贈其太傅,謚號“文正”。 曾國藩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餘年來,後人對他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貶不一。譽之者贊其為“中興第一名臣”、“中國歷史上最著名人物”;毀之者稱之為“漢姦”、“劊子手”。 曾國藩死後,清廷頒發上諭:“其生平政績事實宣付國史館。”我們從民國初年修纂的《清史稿》中,可見清廷官方對曾氏的總結與評價: “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註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終身不厭,有傢法而不囿於一師。其論學兼綜漢、宋,以謂先王治世之道,經緯萬端,一貫之以禮。惜秦蕙田《五禮通考》闕食貨,乃輯補????課、海運、錢法、河堤為六捲,又慨古禮殘缺無軍禮,軍禮要自有專篇,如戚敬元(按:即戚繼光)所紀者。論者謂國藩所訂營製、營規,其於軍禮庶幾近之。晚年頗以清淨化民,俸入悉以養士。老儒宿學,群歸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薦拔者,不可勝數。一見輒品目其纔,悉當。時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傢。遇將卒僚吏若子弟然,故雖嚴憚之,而樂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衆。其治軍行政,務求踏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不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取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1 李鴻章長兄、湖廣總督李瀚章尤其對這位同僚意志之堅毅、為人之謹慎贊賞有加,認為:“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的何璟也對這位前任由衷敬佩,認為他的功勞大大超過了唐代名將郭子儀。 曾國藩幕僚、早期啓蒙思想傢薛福成認為,曾國藩最成功之處在於育人用人之道: “自昔多事之秋,無不以賢才之衆寡,判功效之廣狹。曾國藩知人之鑒,超佚古今,或邂逅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平日持議,常謂天下至大,事變至殷,絶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維持。故其振拔幽滯,宏奬人傑,尤屬不遺餘力。嘗聞曾國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當以節烈稱。’後乃專疏保薦,以應求賢之詔。鬍林翼以臬司統兵,隸曾國藩部下,即奏稱其纔勝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國藩經營軍事,亦賴其助。其在籍辦團之始,若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李續宜、王鑫、楊嶽斌、彭玉麟,或聘自諸生,或拔自隴畝,或招自營伍,均以至誠相與,俾獲各盡所長……曾國藩又謂,人才以培養而出,器識以歷練而成。故其取人,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奬勵,量纔錄用。將吏來謁,無不立時接見,殷勤訓誨。或有難辦之事,難言之隱,鮮不博訪周知,代為籌畫。別後則馳書告誡,有師弟督課之風,有父兄期望之意。非常之士與自好之徒,皆樂為之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引子評說曾國藩(1)引子評說曾國藩(2)引子評說曾國藩(3)引子評說曾國藩(4)
傢情(1)傢情(2)父母(1)父母(2)
手足(1)手足(2)手足(3)妻兒(1)
妻兒(2)妻兒(3)立志(1)立志(2)
立志(3)傢訓(1)傢訓(2)傢訓(3)
開軍閥之先例(1)開軍閥之先例(2)開軍閥之先例(3)開軍閥之先例(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