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初學記   》 捲一 天部上      徐堅 Xu Jian

三十捲。分二十三部。 取材於群經諸子、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傢作品。體例略仿《藝文類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零篇單句。但去取較嚴,資料不及《藝文類聚》豐富。 此書是唐玄宗時官修的類書。唐初承六朝餘緒,駢文很流行,文章講究詞藻典故,此書的編撰原為玄宗諸子作文時檢查事類之用,故名《初學記》。 全書共分23部, 313個子目。 其體例先為"敘事",次為 "事對",最後是詩文,與一般類書略有不同。其中"敘事"匯集各種資料說明子目標題,提供有關的知識;"事對"列出對偶式的典故,下註出處,供作詩為文時采擇;"詩文"精選關於本題的詩文佳作,供作楷模和藉鑒。《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在唐人類書中,博不及《藝文類聚》,而精則勝之,若《北堂書鈔》及《六帖》,則出此書之下遠矣。" 此書雖然不是學術著作,然對唐代歷史、文化乃至文學研究者都有相當大的利用價值:(1)"敘事"部分談到的唐代制度,有時可補兩《唐書》志記載的疏略,如"職官"部所記高宗武後時職官名稱、機構的變動,有些就較職官志為詳。(2)"詩文"部分有不少唐人作品,主要是初唐君臣的唱和詩和一些詔册製敕,可以從中瞭解當時的文壇風氣和詩歌審美趣味,而且其中也不無史料可取,詔册製敕中不少是任職、封號的文書,可以考知某人履歷。(3)從"歲時"、"居處"、" 器物"、"服饌"、"果木"等部的類目和內容中,可以約略考見唐代的社會生活狀況和名物種類。此書版本:(1)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有南宋紹興十七年餘十三郎宅刻本,應屬最善最足,惜尚未影印。(2)明嘉靖安國桂坡館刻本,原缺捲七、一○、二一至二五及三○下半,安氏補足後刊刻,以後多種明刻本均從此出,清乾隆內府刻古香齋巾箱本也從此出。(3)1962年中華書局司義祖校點本,據古香齋本,每捲末附校勘表,列嚴可均、陸心源較所謂宋本的異文,較為通行。
捲一 天部上 ○天第一 §敘事 《河圖括地象》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清濁既分,伏者為天,偃者為地。《釋名》雲: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物理論》雲:水土之氣升為天。《爾雅》雲: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鼕為上天。《廣雅》雲: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東北方曰變天,(九天亦名九野。)九天之際曰九垠,(堮也。)九天之外次曰九陔。(陔,階也,言其階次有九。)凡天去地二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裏半度。地之厚,與天高等,天南北相去二億三萬三千五十七裏二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纂要》雲:東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維,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儀,以人參之曰三纔,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或謂天地為宇宙。凡天地元氣之所生。天謂之乾,地為之坤;天圓而色玄,地方而色黃。日月謂之兩曜,五星謂之五緯,(五星者,東方歲,南方熒惑,西方大白,北方辰,中央鎮。)日月星謂之三辰,亦曰三光;日月五星謂之七曜;天河謂之天漢。(亦曰雲漢、星漢、河漢、清漢、銀漢、天津、漢津、淺河、銀河、絳河。)《五經通義》雲:天神之大者曰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也;亦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慓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事對 【轉蓋 倚杵】桓譚《新論》:天如蓋轉,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如此千歲之後,而天可倚杵,洶洶莫知始終。 【覆盆 轉轂】王充《論衡》曰:天平與地無異,若覆盆之狀。《渾天儀》曰:二十八宿,半隱半見,天轉如車轂之運。 【象蓋 如笠】劉氏《正歷問》曰:顓頊造渾天儀,黃帝為蓋天,以天象蓋。虞昺《窮天論》曰:天形如笠,而冒地之表。 【玉儀 銅渾】《尚書考靈曜》曰:觀玉儀之旋,昏明主時。鄧註曰:以玉為渾儀,故曰玉儀。《漢名臣奏》曰: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渾天法也。《述徵記》曰:長安南有靈臺,上有銅渾天儀。 【設位 垂象】《易》曰:天地設位,而易行於其中。又曰: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高明 貞觀】《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鄭註曰:此言其善見功成。《易》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三體 六氣】蔡邕《天文志》言天體者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左轉》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杜預註曰:六氣者,陰、陽、風、雨、晦、明。 【四極 九野】《淮南子》曰: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高誘註曰:鰲,大龜也。天廢傾,以鰲足柱之。九野見上。 【九重 八柱】《楚詞》曰:圓則九重,孰營度之。王逸註曰:言天圓而九重,誰營度而知之?又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註曰:言天有八山為柱也。 【折柱 絶維】《列子》曰: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觸不周山,折天柱,絶地維,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缺東南,百川水潦歸焉。宋玉《大言賦》曰:壯士欻兮絶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 【雨粟 降秬】《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農耕而種之。孫氏《瑞應圖》曰:舜時後稷播植,天降秬秠,故《詩》曰:天降嘉種,帷秬惟秠。 【降麰 下𠔌】《漢書》曰:來麰,大麥也,始自天降,以致和,復天助也。《孔叢子》曰:魏王問子順曰:“寡人聞,昔者上天神異後稷,而為之下嘉𠔌,周遂以興。” 【杞國憂 秦密答】《列子》曰:杞國昔有人憂天崩墜,身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憂者,曉之曰:“天積氣耳,奈何而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也。”曉者曰:“日月是氣中之有光耀者,正複使墜,亦不能有傷。”《蜀志》曰:吳使張溫來聘,溫問秦密曰:“天有頭乎?”密曰:“有之。”溫曰:“在何方?”密曰:“《詩》雲乃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天處高而聽卑。《詩》雲:‘鶴鳴九臯,聲聞於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密曰:“《詩》雲:天步艱難,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曰:“何以知之?”密曰:“其子姓劉,以此知之。” 【命虞 啓魏】《史記》曰:叔虞母夢天謂武王曰:“餘命汝生子,名虞,餘與之虞。”及生子,有文在手曰虞,遂因命之。《左傳》:晉侯賜畢萬魏,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啓之矣。 【授楚 錫秦】《左轉》曰:公孫歸父會楚子於宋。宋人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張衡《西京賦》曰:昔者,天帝說秦穆公而覲之,乃為金册,錫用此土,而剪諸鶉首,以上直載天。 【油雲 膏雨】《孟子》曰:油然作雲,霈然下雨。《左轉》: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𠔌之仰膏雨。 【榆星 桂月】《古樂府詩》曰: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 【璧月 珠露】《尚書中候》曰:天地開闢,甲子鼕至;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李顒《感興賦》曰:風觸波而文結兮,露沾丹而珠凝。 【紫電 文虹】曹毗《霖雨詩》曰:洪霖彌旬日,翳翳四區昏;紫電光飛牖,迅雷終天奔。傅玄《陽春賦》曰:習習𠔌風,洋洋緑泉;丹霞播景,文虹竟天。 【繒雲 絲雨】《易通卦驗》曰:立秋燭陰,雲出如赤繒。張協詩曰:金風扇景節,丹霞啓陰期;騰雲似漏網,密雨如散絲。 【風駟 雲車】仲長統詩曰:春雲為馬,秋風為駟;按之不遲,勞之不疾。魏武帝《古樂府詩》曰: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驂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 【錦雲 縠霧】成公綏《雲賦》曰:或綉文錦章,依微要妙。宋玉《神女賦》曰:“動霧縠以徐步,拂珮聲之珊珊。” 【文露 光風】《春秋佐助期》曰:武露布,文露沉。宋均註曰:甘露見其國,布散者,人尚武;文采者,則甘露凝重。《楚詞》曰:川𠔌經復流潺湲,光風轉蕙泛崇蘭。王逸註曰:謂雨已出日而風,草木有光也。 【詳風 甘雨】《尚書大傳》曰:德及皇天則祥風起。《括地圖》曰:𠔌山有叢雲,甘雨。 【翠雲 紫霓】馮衍《明志賦》曰:駟素虯而馳騁兮,垂翠雲而相半。揚雄《大玄經》曰:紫霓圍日,其疾不割。 【娥姮月 少女風】《淮南子》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之奔月,托身於月,是為蟾蠩,而為月精。管公明《別傳》曰:公明在清河,於時大旱,問何時雨,言今夜當大雨。至日嚮暮,了無雲氣,衆人並讙嗤公明。公明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樹間陰鳥和鳴,若少女反風,陰鳥亂翔,其應至矣。須臾玄雲四集,大雨註傾。 【白鶴雲 黃雀風】《易通卦驗》曰:立春青陽,雲出房如積水;春分正陽,雲出張如白鶴。周處《風土記》曰:五月大雨,名為濯枝。五月風發,六日乃止。黃雀風,是時海魚變為黃雀,因以名之,以上總載天。 §賦 【晉成公綏《天地賦》】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其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若乃玄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燭曜,五緯重光,衆星遷而環極,招搖運而指方;白虎時據於參昴,青竜垂尾於心房;玄龜匿首於女虛,朱鳥奮翼於軫張;垣屏絡繹而珠連,三臺差池而雁行;軒轅華布而麯列,攝提鼎峙而相望。 §詩 【晉傅玄《兩儀詩》】兩儀始分元氣清,列宿垂象六位成。日月西流景東徵,悠悠萬物殊品名,聖人憂代念群生。 【又《歌天詩》】天行一何健,日月無高蹤;百川皆赴海,三辰回泰蒙。 【梁劉孝綽《三光篇》】三光垂表象,天地有咎度;聲和善響應,形立景自附;素日抱玄鳥,明月懷靈兔。 【陳張正見《賦得秋河曙耿耿詩》】耿耿長河曙,濫濫宿雲浮;天路橫秋水,星衡轉夜流。月下姮娥落,風驚織女秋;德星猶可見,仙槎不復留。 【宋之問《明河篇》】八月涼風天氣晶,萬裏無雲河漢明。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復橫。洛陽城闕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裏。復道連甍共蔽虧,畫堂瓊戶特相宜。雲母屏前初泛濫,水精簾外轉逶迤。倬彼昭回如練白,復出東城接南陌。南陌徵人去不歸,誰知今夜搗寒衣。鴛鴦綺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河傾漸微沒。已能舒捲任浮雲,不惜光輝讓明月。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贊 【郭璞《釋天地圖贊》】祭地肆瘞,郊天緻煙。氣升太一,精淪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鮮。 【宋河承天《天贊》】軒轅改物,以經天人。容成造歷,大撓創辰。竜集有次,星紀乃分。 ○日第二 §敘事 《說文》雲:日者,實也,太陽之精,字從○一,象形也。又,君象也。《淮南子》雲:日出於𠔌,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之上,(扶桑,東方之野。)爰始將行,是謂朏明。(朏明,將明也。)至於麯阿,(麯阿,山名。)是謂朝明。臨於曾泉,(曾,重也,早食時在東方多水之地,故曰曾泉。)是謂早食。次於桑野,是謂晏食。臻於衡陽,是謂禺中。對於昆吾,(昆吾邱在南方。)是謂正中。靡於鳥次,(鳥次,西南方之山名。)是謂小遷。至於悲𠔌,(悲𠔌,西南方之大壑。)是謂晡時。回於女紀,(女紀,西方陰也。)是謂大遷。經於泉隅,是謂高舂。(言尚未冥,上蒙先舂,曰高舂。)頓於連石,是謂下舂,(連石,西北山名。言將欲冥,下蒙悉舂,故曰下舂。)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日乘車駕以六竜,羲和禦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薄於虞泉,是謂黃昏。淪於蒙𠔌,是謂定昏。日入崦嵫,(亦曰落棠山。)經於細柳,(細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於蒙𠔌之浦。(蒙𠔌,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樹上。已上並《淮南子》文。又,《爾雅》雲:東至日所出為泰平,西至日所入為泰蒙。)《廣雅》雲:日名耀靈,一名朱明,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日禦曰羲和。(《山海經》曰:東南海之水,甘泉之間,有羲和國。有女子曰羲和,為帝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泉。郭璞註:羲和能生日也,故日為羲和之子。堯因,是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時。)《纂要》雲:日光曰景,(星月之光,通謂之景。)日影曰晷,日氣曰晛,(《詩》曰:見晛曰消。《毛傳》雲:晛,日氣也。)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大明曰昕。《詩》曰:匪陽不晞。晞,幹也,言日昕幹濕物也。)日溫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東,謂之反景。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日有愛日、畏日、(愛,鼕日也;畏,夏日也。《左傳》曰:鼕日可愛,夏日可畏。)遲日。(遲,春日也。《詩》曰:春日遲遲。) §事對 【麗天 出地】《易》曰:日月麗乎天,百𠔌草木麗乎地。《文子》曰:日出於地,萬物蕃息。 【合璧 連珠】《漢書》曰:太初歷,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地。高誘註曰: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狀如連珠,華光照其下地。 【兩珥 重輪】《雜兵書》曰:日冠者,如半暈也,法當在日上。有冠,文有兩珥者尤吉。《管子》曰:盛魄重輪,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 【火精 陽德】《範子·計然》曰: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主晝。居晝而為明,處照而有光。《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德之母也。 【再中 三捨】《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嚮:俗說文帝被徵,後期不得立,日為再中。嚮曰:文帝少即位,不容再中。《淮南子》雲:魯陽公與韓搆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為之反三捨。 【分陰 寸晷】王隱《晉書》曰:陶侃少長勤整,自強不息,常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潘尼詩曰:尺璧信易遺,寸晷難可逾;成名非我事,所玩琴與書。 【麟鬥 鹿解】《淮南子》曰:虎嘯而𠔌風至,麟鬥則日月蝕。許慎註曰:麒麒,大角之獸,故與日相動。又曰:日者,陽之至,是以春夏則群獸除解。《禮記》曰:日鼕至而麋角解,日夏至鹿角解。 【鞠陵 蒙𠔌】《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大東極離瞀,日月所出。蒙𠔌見上。 【高舂 下枝】高舂見上。《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湯𠔌,上有扶桑木,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皆戴烏也。 【測景 步晷】《周禮》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淺。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陸士衡《連珠》曰:情見於物,雖遠猶疏;神藏於形,雖近則密。是以儀天步晷,而修短可量;臨川揆水,而淺深難測。 【建木 拒鬆】《呂氏春秋》曰:白人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蓋天地之中也。《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方山,上青鬆,名曰拒格之鬆,日月所出入。 【貫白虹 夾赤鳥】《漢書》曰:鄒陽上書說梁孝王曰: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左傳》曰:哀公元年,楚有雲如衆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周太史,太史曰:其當王身,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移腹心之疾置之股肱,何益?王弗禜而死。孔子曰:昭王其不失國也,宜哉。 【誇父棄杖 魯陽揮戈】《山海經》曰:誇父逐日,渴飲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也。郭璞註曰:誇父,神人,言能反日景。魯陽事見上三捨註。 【似騏步 類鳧飛】王充《論衡》曰:日晝行千裏,夜行千裏;騏驥,晝日亦千裏。然則日行舒疾,與騏驥步相類。又曰:日月,一日一夜行二萬六千裏,與冠鳧飛相類。 【長安近 車輪遠】劉劭《幼童傳》曰:晉明帝諱紹,元帝太子也。初,元帝為江東都督鎮揚州時,中原喪亂,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帝年數歲,問泣故,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不聞人從日邊來,衹聞人從長安來,居然可知。”元帝念之。明日集群臣宴會,設以此問,明帝又以為日近。元帝動容,問:“何故異昨日之言?”答曰:“舉頭不見長安,衹見日,以是知近。”帝大悅。《列子》曰:孔子東遊,見兩小兒鬥辨。問其何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時遠;日出初大如車輪,其中時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中時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决。兩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詩 【太宗文皇帝《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詩》】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參差麗雙闕,照耀滿重闈。仙馭隨輪轉,靈烏帶景飛。臨波無定彩,入隙有圓暉。還當葵藿志,傾葉自相依。 【又《賦得白日半西山詩》】紅輪不暫駐,烏飛豈復停。岑霞漸漸落,溪陰寸寸生。藿葉隨光轉,葵心逐照傾。晚煙含樹色,棲鳥雜流聲。 【梁簡文帝《詠朝日詩》】團團出天外,煜煜上層峰。光隨浪高下,影逐樹輕濃。 【梁李鏡《遠日詩》】始臨東嶽觀,俄升若木枝。萍實詎儔彩,合扇且慚規。北林耿初曜,員窗鑒早曦。照庭餘雪盡,映檐溜滴垂。徘徊匝花樹,煜龠滿春池。柳陰纔靡靡,簾影復離離。曾泉豈停捨,桑榆忽在斯。回戈安得中,長繩不可羈。衝情愛景落,清宴惜光馳。溫暉徒已荷,深心竊自知。 【梁劉孝綽《詠日應令詩》】弭節馳暘𠔌,照檻出扶桑。園葵一何幸,傾葉奉離光。 【陳徐陵《日華詩》】朝暉爛麯池,夕照滿西陂。復有當畫景,江上鑠光儀。時從高浪歇,乍逐細波移。一在雕梁上,詎比扶桑枝。 【隋康孟《詠日應趙王教詩》】金烏升曉氣,玉檻漾晨曦。先泛扶桑海,反照若華池。洛浦全開鏡,衡山半隱規。相歡承愛景,共惜寸陰移。 【虞世南《奉和詠日午詩》】高天淨秋色,長漢轉曦車。玉樹陰初正,桐圭影未斜。翠蓋飛圓影,明鏡發輕花。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暉賒。 【褚亮《奉和詠日午詩》】曦車且亭午,浮箭未移暉。日光無落照,樹影正中圍。草萎看稍靡,葉燥望疑稀。晝寢慚經笥,暫解入朝衣。 【董思《恭日詩》】滄海十枝暉,玄圃重輪慶。蕣華發晨楹,菱彩翻朝鏡。忽遇驚風飄,自有浮雲映。更也人皆仰,無待揮戈正。 ○月第三 §敘事 《淮南子》雲:月者,太陰之精。《釋名》雲:月,缺也,言滿則復缺也。《漢書》雲:月,立夏、夏至行南方赤道,曰南陸;立秋、秋分行西方白道,曰西陸;立鼕、鼕至行北方黑道,曰北陸。分則同道,至則相過。晦而見西方謂之朓,朔而見東方謂之朒,亦謂之側匿。(朓,健行疾貌也;朒,縮遲貌也。側匿猶縮懦,亦遲貌。)《釋名》雲:朏,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月生三日謂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謂之朏。)朔,月初之名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晦,月盡之名也;晦,灰也,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麯,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也。《淮南子》雲:月,一名夜光;月禦曰望舒,亦曰纖阿。 §事對 【水氣 金精】《淮南子》曰:日月,天之使也。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河圖·帝覽嬉》曰:月者,金之精也。 【觀蓂 視桂】《抱樸子》曰:昔帝軒候鳳鳴以調律,唐堯觀蓂莢以知月。《帝王世紀》雲:堯時有草,夾階而生。每月朔日生一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後,日落一莢,至月晦而盡。若月小,餘一莢。王者以是占歷,應和而生,以為堯瑞,名之蓂莢。一名歷莢,一名仙茆。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 【合璧 破環】合璧已見上。《抱樸子》曰:王生雲:月不圓者月初生。及既虧之後,視之宜如三寸鏡。稍稍轉大,不當如破環,漸漸滿也。 【金兔 瑤蟾】《河圖·帝覽嬉》曰:月者,金之精。又,張衡《靈憲》曰:月者,陰精而成獸,象兔蛤焉。又,劉孝綽詩曰:明明三五月,垂影當高樹。攢柯半玉蟾,叢葉映金兔。王子年《拾遺記》曰:瀛海南有金巒之觀,飾以衆寶。左懸則火精為日,刻黑玉為烏;右以水精為月,削青瑤為蟾兔。亦有神竜神風,徘徊其邊。 【圓鏡 破鏡】庚肅之《玉贊》曰:圓璧月鏡,璆琳星羅。結秀藍田,擢真荊和。《古詩》曰: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在天。 【三珥 重輪】《軍國占候》曰:若月有三珥者,大臣有喜;若月冠而復暈者,天下有喜。崔豹《古今註》曰:漢明帝作太子,樂人歌四章,以贊太子之德。其一曰日重光,二曰月重輪,三曰星重曜,四曰海重潤。 【似鈎 如璧】枚乘《月賦》曰:猗嗟明月,當心而出。隱圓岩而似鈎,蔽修堞而如鏡。何偃《月賦》曰:遠日如鑒,滿月如璧。 【方珠 缺暈】《淮南子》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高誘註曰: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令熱以嚮月,則水生也。許慎註曰:諸,珠也。方,名也。《淮南子》又曰:晝隨灰而月暈缺。許慎註曰:有軍事相圍守則月暈。以蘆灰環,缺其一面,則月暈亦缺於上。 【金波 璧光】《漢書》曰:月移彩以金波,日華耀以宣明。《尚書中候》曰:甲子鼕至日,月若懸璧。何偃《月賦》曰:日月雖如璧,以光為形。 【北堂 西園】陸士衡詩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曹植詩曰: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參差。 【居蠩 顧兔】《春秋元命苞》曰:月之為言缺也,而設以蟾蠩與免者,陰陽雙居。明陽之製陰,陰之倚陽。《楚詞》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 【似紈扇 如玉鈎】班婕妤《怨歌行》曰: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以明月。鮑照詩曰: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鈎。末映西北墀,娟娟似蛾眉。 【鑒阮帷 照潘室】阮籍詩曰: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衿。潘嶽《悼亡詩》曰: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吳牛喘 魏鵲飛】劉義慶《世說》曰:滿奮畏風,在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風,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魏武帝《短歌行》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蟾兔並 麟竜鬥】《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蠩何?兔,陰也;蟾蠩,陽也。而與兔並,明陰係於陽也。《春秋元命苞》曰:麟竜鬥,日月薄蝕。 §賦 【宋謝靈運《怨曉月賦》】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曉月。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浮雲褰兮收泛灧,明舒照兮殊皎潔。墀除兮鏡鑒,廊櫳兮澄澈。 【宋謝莊《月賦》】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悄焉疚懷,弗怡中夜。於明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聞,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溟;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後庭;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祇雪凝,圓虛水鏡;連觀霜縞,周除水淨。”歌曰:“美人邁兮音塵闊,隔千裏兮共明月。” §詩 【太宗文皇帝《遼城望月詩》】玄兔月初明,澄輝照遲謁。映雲光暫隱,隔光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九都,伫觀妖氣滅。 【梁元帝《望江中月詩》】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風來如可泛,流急不成圓。秦鈎斷復接,和璧碎還聯。裂紈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清江上,無俟百枝然。 【梁瀋約《詠月詩》】月華臨淨夜,夜淨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遊上纔。網軒映珠綴,應門照緑苔。洞房殊未曉,清光信悠哉。 【梁朱超《舟中望月詩》】大江闊千裏,孤舟無四鄰。唯餘故樓月,遠近必隨人。微風光繞暈,薄霧急移輪。若教長似扇,堪拂豔歌塵。 【梁庾肩吾《和望月詩》】桂殿月偏來,留光引上纔。圓隨漢東蚌,暈逐淮南灰。渡河光不濕,移輪轍詎開。此夜臨清景,還承終宴杯。 【又《和徐主薄望月詩》】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照雪光偏冷,臨花色轉春。星流時入暈,桂長欲侵輪。願以重光麯,承君歌扇塵。 【梁戴嵩《月重輪行詩》】皇儲屬明兩,副德表重輪。重輪非是暈,桂滿月恆春。海珠全更減,階蓂翳且新。婕妤比圓扇,曹王譬洛神。浮川疑讓璧,入戶類燒銀。從來看顧兔,不曾聞鬥麟。北堂豈盈手,西園偏照人。 【陳張正見《薄帷鑒明月詩》】長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樓。分簾疑碎璧,隔幔似重鈎。窗外光恆滿,帷中影暫流。豈及西園夜,長隨飛蓋遊。 【周王褒《關山月詩》】關山夜月明,愁色照孤城。半形同漢陣,全影逐鬍兵。灰寒色轉白,風多暈欲生。寄言亭上吏,遊客解雞鳴。 【隋庾信《舟中望月詩》】舟子夜離傢,開船望月華。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沙。天漢看珠蚌,星橋視桂花。灰飛重暈缺,蓂落獨輪斜。 【董思恭《詠月詩》】北堂未安寢,西園聊騁望;玉戶照羅幃,珠軒明綺障。別客長安道,思婦高樓上。所願君莫違,清風時可訪。 ○星第四 §敘事 《釋名》曰:星者,散也,言列位布散也。《漢書》雲:星者,金之散氣,與人相應。凡萬物之精,上為列星。長庚,太白星也。《春秋說題辭》曰:星之為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玉羊,狼星也;金雞,質星也。)《周官》:天星皆有州國分野。角亢氐袞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鬥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東壁並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堪輿傢雲:玄枵為齊之分,星紀吳越之分,析木之津燕之分,大火宋之分,壽星鄭之分,鶉尾楚之分,鶉火周之分,鶉首秦之分,實沉魏之分,火梁趙之分,降婁魯之分,訾娵衛之分。太史掌之,以觀妖祥。《穀梁》雲:列星曰恆星,亦曰經星。《漢書·音義》雲:瑞星曰景星,亦曰德星;妖星曰孛星、彗星、長星,亦曰攙搶;絶跡而去曰飛星,光跡相連曰流星,亦曰奔星,星光曰芒。《爾雅》雲:祭星曰布。(布,散食於地上。) §事對 【紫極 文昌】《荊州星占》曰:北辰一名天關,一名北極。北極者,紫宮天座也。《史記》曰: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天街 帝座】《漢書》:高祖三年,月暈,圍參畢七重。占曰:畢昴間天街也,街北鬍也,街南中國也。《史記》曰:中端門,門左右掖門,門內六星,諸侯也。其內五星,五帝座。 【編珠 連貝】《尚書·中候》曰:天地開闢,甲子鼕至,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尚書考靈曜》曰:日月五星,鼕至起牽牛;日月若懸璧,仰觀天形如車蓋,衆星纍纍如連貝。 【貫珠 隕石】《易坤靈圖》曰:至德之朝,五星若貫珠。《左傳》:僖公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 【食昴 襲月】《漢書》:鄒陽上書曰: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劉嚮《說苑》:秦鬍亥立,日月薄食,山林淪亡,枉矢夜光,熒惑襲月。 【金精 石質】《天官星占》曰:太白者,金之精,白帝之子,大將之象也。《黃石公記》雲:黃石,鎮星之精也;黃者,鎮星色也;石者,星質也。 【五色 重耀】《禮鬥威儀》曰:審候五色。宋均註曰:北斗七星有五色,宮商角徵羽,各應其星。崔豹《古今註》曰:漢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曰星重耀,以太子比德,故云重也。 【虹流 電繞】《河圖》曰:太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意感,生白帝朱宣。《帝王世紀》: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感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於壽丘。 【天孫 婺女】《漢書》曰:河鼓大星上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廣雅》曰:須之婺女。婺女謂之實沉。 【散錦 曳練】庾闡詩曰:玄景如映璧,繁星如散錦。瀋約《宋書》曰:孫休永安二年將守,質子群聚嬉戲,有異小兒忽來曰:“我非人,熒感星也。”言訖飛上升。仰而觀之,若曳一匹練,有頃而沒。 【五佐 二使】《史記》:水、火、金、木、土,此五星者,天之佐,為經緯,見伏有時。范晔《後漢書》曰:和帝分遣使者二人,各至州郡,觀《採風謠》。二人初到益部,投候館吏李郃捨。郃問曰:“二君發京師時,知朝廷遣二使至郡。”問何以知之?郃指星雲:“前有二星,嚮益州分野。” 【歲精 昴宿】《漢武帝內傳》曰:西王母使者至,東方朔死。上以問使者,對曰:“朔是木帝精,為歲星,下遊人中,以觀天下,非陛下之臣。”《春秋佐助期》曰:漢相蕭何,長七尺八寸,昴星精。生耳參漏,月角大形。《爾雅》曰:西陸昴星也。郭璞註:昴,西方之宿,別名旄頭,是此也。 【處士憂 賢人聚】檀道鸞《續晉陽秋》曰:會稽謝敷,字慶緒,隱若耶山,忽月犯少微星。少微,一名處士星。時戴逵名著於敷,時人憂之。俄而敷死,故會稽人士嘲吳人曰:“吳中高士,求死不得。”陳仲弓從諸子侄造荀季和父子,於時德星聚。大史奏:“五百裏內有賢人聚。” 【麒麟生 鯨魚死】《春秋運鬥樞》曰:天樞得則景星見,衡星得則麒麟生,萬人壽。《淮南子》曰:鯨魚死而彗星出。許慎註曰:彗,除舊布新也。 【三捨 四守】宋景公時,熒惑在心,公召子韋問之。子韋曰:“禍當君,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以與理國傢。”曰:“可移百姓。”公曰:“百姓死,寡人將誰為君?”曰:“可移於歲。”公曰:“歲荒人必死,為人君而殺其人,誰以我為君乎?”子韋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賞君,熒惑必徙三捨。”果三徙。《淮南子》曰:四守者,所司賞罰。許慎註曰:四守,紫宮、軒轅、鹹池、天河也。 【遵七紀 行四時】《春秋運鬥樞》曰:五帝所同道異位,皆循鬥樞機衡之分,遵七政之紀、九星之法。《關令內傳》曰:北斗一星面百裏,相去九萬裏,置二十四氣。四宿行四時,五方立五星,主五嶽也。 §賦 【宋張鏡《觀象賦》】陟秀峰以遐眺,望靈象於九霄;睹紫宮之環周,嘉帝座之獨標。瞻華蓋之蔭藹,何虛中之迢迢。爾乃縱目遠覽,傍極四維,北監辰極,南睹太微。左則天紀槍棓,攝提大角,二鹹防奢,七公理獄;右則少微軒轅,尊卑有秩,禦宮典衣,女史秉筆。內率執禮以伺邪,天牢禁愆而察失。遠尋終古,悠然獨詠。美景星之繼晝,大唐堯之德盛;嘉黃星之靡鋒,明虞舜之不競。嘆熒惑之捨心,高宋景之守政;桀斬諫以星孛,紂耽荒而致彗。恆星不見而周衰,枉矢蛇行而秦滅。諒人事之有由,豈妖災之虛設?誠庸主之難悟,故明君之所察。剋無為而觀象,況德非乎明哲? 【梁陸雲公《星賦》】漢武帝夜遊昆明之池,顧謂司馬遷、相如曰:“星之明麗矣,考之於歌頌,求之於經史。竜尾著於虢童,天漢表於周士;既妖謠之體陋,嗟怨刺之蚩鄙。每鬱悒而未攄,思命篇於二子。”於是司馬遷對曰:“臣代典天官,緒由南正,檢之圖籍,傳之視聽。臣聞連珠合璧,曜靈之所起也;春鳥秋虛,歷數之所紀也。應黃鐘而正位,建玉衡以辨方;五緯麗而周道,四野分而畫疆,至如下方爽德。上玄告變,或守位而易所,或凌光而掩炫。故夫應若轉環,信如合契,俾明鏡與元龜,宜敕身而炯戒。長卿操箋染翰,思溢情煩,遷延奉筆。”繼響而言曰:“日隱於西,月生於東。重輪晻而時缺,上枝棲而未融;豈若帝車之獨運,隨圓蓋而不窮。”帝乃歌曰:“白日沒兮明月移,繁星曙兮情未疲。” §詩 【北齊邢子纔《賀老人星詩》】瑞動星光照,化穆月輪重。庶徵符祉籙,將以贊時雍。 【隋煬帝《月夜觀星詩》】團團素月淨,翛翛夕景清。𠔌泉驚暗石,風鬆動夜聲。被衣出荊戶,躡履步山楹。欣睹明堂亮,喜見泰階平。觜參猶可識,牛女尚分明。更移鬥柄轉,夜久天河橫。徘徊不能寐,參差幾種情。 【諸葛潁《奉和月夜觀星詩》】{穴叫}{穴條}神居遠,蕭條更漏深。薄煙淨遙色,高樹肅清陰。星月滿茲夜,粲爛還相臨。連珠欲東上,團扇漸西沉。澄水含斜漢,修樹隱橫參。時聞送籌柝,屢見繞枝禽。聖情記餘事,振玉復鳴金。 【袁慶《奉和月夜觀星詩》】六竜初匿景,顧兔始馳光。戍井傳宵漏,山庭別夕涼。宸居多勝托,閑步出琳堂。爛爛星芒動,耿耿清河長。青道移天駟,北極轉文昌。喬枝猶隱畢,絶嶺半侵張。仰觀留玉裕,睿作動金相。無庸徒抱寂,何以繼連章。 【蕭琮《奉和月夜觀星詩》】陽精去南陸,大曜始西流。夕風凄謝暑,夜氣應新秋。重門月已映,嚴城漏漸修。臨風出纍樹,度月蔽層樓。靈河隔神女,仙轡動星牛。玉衡指棟落,瑤光對幌留。徒知仰閭闔,乘槎未有由。 【虞世南《奉和月夜觀星應令詩》】早秋炎景暮,初弦月彩新。清風滌暑氣,文露淨囂塵。蕩霧銷輕縠,鮮雲捲夕鱗。休光灼前曜,瑞彩接重輪。緣情攡聖藻,並作命徐陳。宿草誠渝濫,吹噓偶縉紳。天文豈易述,徒知仰北辰。 【董思恭《詠星詩》】歷歷東井捨,昭昭右掖垣。雲際竜文出,池中鳥色翻。流暉下月露,墜影入河原。方知潁川集,別有太邱門。 【陳張正見《星名從軍詩》】將軍定朔邊,刁鬥出祁連。高柳橫遙塞,長榆接遠天。井泉含凍竭,烽火映燕然。欲知客心斷,危旌萬裏懸。 ○雲第五 §敘事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聚為雲。《說文》曰:雲,山川氣也。從雨雲,象回轉形也。轘,雲覆日也。{雨沉},雲久陰也。凄,雨雲起也。渰,雨陰貌也。(《詩》雲:有渰凄凄,興雨祈祈。)《周禮》: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兇。鄭司農註云:二至二分觀雲色,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至謂鼕夏至,分謂春秋分。又《東方朔傳》曰:凡占,長吏下車當視天,有黃雲來如覆車,五穀大熟。青雲緻兵,白雲緻盜,烏黑雲多水,赤雲有火。)《公羊》雲:觸石而起,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者,唯泰山雲乎?京房《易飛候占》曰: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其下賢人隱也。青雲潤澤在西北,為舉賢良;黃雲如覆車,大豐也。《西京雜記》曰:瑞雲曰慶雲,曰景雲。(雲五色曰慶。)慶雲或曰卿雲。雲外赤內青謂之矞雲。(雲二色曰矞,亦瑞雲也。)雨雲曰油雲,(《孟子》曰:油然作雲。)雪雲曰同雲,(《詩》雲:上天同雲,雨雪雰雰。同雲謂雲陰竟天,同為一色。)雲師曰屏翳。(《呂氏春秋》雲。)雲將亦云之師。(司馬彪註《莊子》雲:雲將,雲之主師。) §事對 【堯璧 漢鼎】《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白雲起,回風搖落。《漢書》曰:汾陰得寶鼎,天子乃以禮祠之。鼎至中山,黃雲蓋焉。又,《西都賦》曰:寶鼎見兮色氛氳,吐金景兮歊浮雲。 【沛歌 汾辭】《史記》:高祖過沛,擊筑,自為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漢武帝《秋風詞》曰: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赤鳥 丹蛇】《左傳》曰:哀公元年,有雲如衆赤鳥,夾日以飛三日。兵書曰:有雲如丹蛇隨星後,大戰殺將。 【從竜 翼鳳】《易》曰:雲從竜,風從虎。陸士衡《雲賦》曰:翼靈鳳於蒼梧,起滯竜於潢污。 【鵬翼 魚鱗】《莊子》曰:大鵬摶扶搖而上九萬裏,翼若垂天之雲。《呂氏春秋》曰: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波。 【扶日 幹呂】《洛書》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赤雲扶日;黃帝起,黃雲扶日。東方朔《十洲記》曰:天漢三年,月氏國獻神香。使者曰:國有常占,東風入律,百旬不休;青雲幹呂,連月不散。意中國將有妙道君,故搜奇異而貢神香。 【金枝 玉葉】《古今註》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作華蓋也。 【觸石 潤礎】《春秋說題辭》曰:雲之為言運也。動陰路觸石而起謂之雲,含陽而起以精運也。《淮南子》曰:山雲蒸,柱礎潤。 【冠纓 車蓋】《易通卦驗》曰:寒露正陰,雲出如冠纓;霜降太陰,雲出上如羊,下如磻石。王沉《魏書》曰:文帝生時,有雲氣青色,而圓如車,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膚合 寸並】《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乎天下者,唯泰山雲爾。袁豹《秋霖賦》曰:玄雲四集,膚合寸並;光幕六合,庵藹杳冥。 【如繒 似布】《易通卦驗》曰:立秋濁陰,雲出如赤繒。處暑亦云出,南黃北蒼。軍中占候曰:若壬子日有黑雲似一疋布者,其國兵起。 【若煙 非霧】《史記》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鬱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嘉氣也。魏武《兵書摭要》曰:孫子稱司雲氣,非雲非煙,非塵非霧,形似禽獸。客吉,主人之忌。 【圍軫 幹日】《春秋文耀鈎》曰:楚有蒼雲如霓,圍軫七蟠,中有荷斧之人,嚮軫而蹲。京房《風雨要决·占候》曰:朝雨法,有黑雲如一匹皂幹日中,即一日大雨;二匹,二日雨;三匹,十日雨。 【出蒼梧 至帝鄉】《歸藏》曰:有白雲出蒼梧,入於大梁。《莊子》曰:夫聖人,天下有道,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厭俗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賦 【晉陸士衡《浮雲賦》】有輕虛之豔象,無實體之真形。原厥本初,浮沉混並;六律和應,八風時邁。玄陰觸石,甘澤滂霈;勢不崇朝,覆被無外。若層臺高觀,重樓疊閣,或如鐘首之鬱律,乍似塞門之寥廓。金柯分,玉葉散,緑翹明,嚴英煥。鸞翔鳳翥,鴻驚鶴奮;鯨鯢溯波,鮫鰐衝遁;朱絲亂紀,羅袿失領;飛仙凌虛,隨風遊騁。有若芙蓉群披,蕣華總會,車渠繞理,馬腦縟文。 【晉成公綏《雲賦》】於是玄風仰散,歸雲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去則滅軌以無跡,來則幽暗以杳冥;舒則彌綸覆四海,捲則消液人無形。或狎獵鱗次,參差交錯,上捷業以梁倚,下壘峗而相薄,狀崴嵬而不安,籲可畏而欲落。或粲爛綺藻,若畫若規,繁縟成文,一續一離。或綉文錦章,依微要妙,綿邈凌虛,輕翔浮漂。 §詩 【唐太宗《同賦含峰雲詩》】翠樓含曉霧,蓮峰帶晚雲。玉葉依岩聚,金枝觸石分。橫天結陣影,逐吹起羅文。非復陽臺下,空將惑楚君。 【梁瀋約《和王中書德充詠白雲》】白雲自帝鄉,氛氳屢回沒。蔽虧昆山樹,含葉瑤臺月。秋風西北起,飄我過城闕。城闕以參差,白雲復離離。皎潔在天漢,倒影入華池。將過丹邱野,時至碧林垂。九重迎飛燕,萬裏送翔螭。 【陳張正見《賦得題新雲詩》】西北春雲起,遙臨偃蓋鬆。根危纔吐葉,氣淺未成蜂。風前飛未斷,日處影疑重。體輕無五色,詎是得從竜。 【又《賦得白雲臨酒詩》】白雲蓋濡水,流彩入澠川。疏葉臨嵇竹,輕鱗入鄭船。菊泛金枝下,峰斷玉山前。一朝開五色,飄飄映十千。 【陳蔡凝《賦得處處春雲生詩》】春色遍空明,春雲處處生。入風衣暫斂,隨車蓋轉輕。作葉還依樹,為樓欲近城。含愁上對影,似有別離情。 【隋孔範《賦得白雲抱幽石詩》】白雲浮遠蓋,飄飄繞石飛。帶蓮縈錦色,拂鏡下仙衣。陣結香爐隱,羅成玉女微。能感荊王夢,陽臺雜雨歸。 【於季子《詠雲》】瑞雲千裏映,祥輝四望新。隨風亂鳥足,泛水結魚鱗。布葉疑臨夏,開花詎待春。願得承嘉景,無令掩桂輪。 【董思恭《詠雲》】帝鄉白雲起,飛蓋上天衢。帶月綺羅映,從風枝葉敷。參差過層閣,倏忽下蒼梧。因風望既遠,安得久踟躕。 ○風第六 §敘事 《莊子》雲:大塊噫氣,其名曰風。(言天地噫氣,則萬竅怒號而為風。)《易緯》曰:八節之風,謂之八風。立春條風至,(東北。)春分明庶風至,(東方。)立夏清明風至,(東南方。)夏至景風至,(南方。)立秋涼風至,(西南方。)秋分閶闔風至,(西方。)立鼕不周風至,(西北方。)鼕至廣莫風至。(北方。《呂氏春秋·說八風》:東北曰融風,東風曰滔風,南方曰薫風,西南方曰巨風,西方曰飈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爾雅》雲:東風曰𠔌風,(《詩》雲:習習𠔌風。)南風曰凱風,(《詩》雲:凱風自南。)西風曰泰風,(《詩》雲:泰風有遂。)北風曰涼風。(《詩》雲:北風其涼。又《大戴禮》:北風曰後風。)暴風從上下曰頽;從下上曰飈,亦曰扶搖;回風曰飄;日出而風曰暴,陰而風曰曀;風而雨土曰霾。《月令》雲:疾風曰盲風。(又,《說文》:飈,疾風也。)《廣雅》雲大風。《風俗通》:猛風曰颲,涼風曰瀏,微風曰飉,小風曰颼,小風從孔來曰<風夬>,《呂氏春秋·風師》曰飛廉。《爾雅》雲:祭風曰磔,(道中磔狗而祭,以止風。)春晴日出而風曰光風,(《楚詞》註:天霽日明,微風動搖草木,皆令有光。)秋鼕余曰緒風,(《楚詞》註曰:緒,餘也。謝靈運詩云: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風吹萬物有聲曰籟,(出《莊子》註。)終日風謂之終風。(出《詩》)。 §事對 【鳶鳴 虎嘯】《禮記》曰:前有塵埃,則載鳴鳶。鄭註曰:鳶,謂舉鳶鴟也。鴟鳴則風生。《淮南子》曰:虎嘯而𠔌風至。高誘註曰:虎,陽獸,與風同類。 【汾河 易水】漢武帝《秋風辭》曰: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燕丹子》曰:太子送荊軻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高漸離擊筑和之。為壯聲則士發衝冠,為哀聲則士皆流淚。 【大王 少女】宋玉《風賦》曰:此獨大王之風耳。《管公明傳》曰:公明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 【銅烏 石燕】郭緣生《述徵記》:長安南有靈臺,高十仞,上有銅渾天儀;又有相風銅烏,或云遇千裏風乃動。庾仲雍《湘州記》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雨則飛;雨止還化為石也。 【折木 偃禾】《史記》曰:項王圍漢王三匝,於是風從西北起,折木拔屋,揚沙石,楚軍大亂,漢王乃得數十騎遁去。《尚書》曰:周公居東三年,天大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啓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天乃反風,禾盡起。 【獵蕙 泛蘭】宋玉《風賦》曰:獵蕙草。《楚詞》曰:光風轉蕙泛崇蘭。 【鷁退 鵬摶】《左傳》曰:僖公十六年春,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莊子》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摶扶搖上者九萬裏。司馬彪註曰:扶搖,上行風。 【動扇 搖翣】班婕妤詩曰: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帝王世紀》曰:堯時,廚中自生肉脯,薄如翣。搖鼓則生風,使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翣脯。 【虞琴 漢築】《帝王世紀》曰:舜彈五弦琴,歌南風詩曰:“南風之薫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漢書》曰:高祖過沛,擊筑自歌。 【吹阮衿 揚袁扇】阮籍《詠懷詩》曰:夜中不能寢,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衿。孫盛《晉陽秋》曰:袁宏為東郡,謝安執宏手授扇。宏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 【尹喜占 列子禦】《神仙傳》曰:老子將去周而出關,以升昆侖。關令尹喜占風,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見老子。老子知喜命應得道,乃停關下,以長生之事授之。《莊子》曰:列子禦風而行,泠泠然善,旬五日而後返。司馬彪註曰:列子,鄭人,列禦寇也;禦,迎也;泠泠然,涼貌也。 【斷大刑 赦小過】《五經通義》曰:不周風至,則修宮室,完連城;廣莫風至,則誅有罪,斷大刑。《春秋考異郵》曰:條風至,王者赦小罪而出稽留。 【爰居避災 鳥鵲識歲】《國語》曰:海鳥曰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今茲海島有災乎?夫廣川鳥曾,恆知避其災也。”是歲也,海多大風。虞翻註曰:是爰居之所避也。《淮南子》曰:鳥鵲識歲之多風,去喬木而巢扶枝。許慎註曰:扶,傍也。 §賦 【楚宋玉 《風賦》】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飄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夫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共之?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浸淫溪𠔌,緣於太山之阿,舞於鬆柏之下,故其清涼雄風,則飄忽升降,乘凌高城,入於深宮,徘徊於桂椒之間,翺翔於激水之上,獵蕙草,離秦蘅,概新夷,披稊楊,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故其風也,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俗。此謂大王之雄風也。夫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動沙塸,吹死灰,此謂庶人之雌風也。” 【晉湛方生《風賦》】有氣曰風,出自幽冥;肅然而起,寂爾而停。雖宇宙之宏遠,倏俄頃而屢經;同神功而不疾,孚至道而無情;鬍馬感而增思,颶母殞而復生;啓慘鼕之潛蟄,達青春之勾萌。因嚴霜以厲威,順和澤以開榮;故君德喻其靡草,風人假以為名。及其猛勢將奮,屯雲結陰;洪氣鬱拂,殷雷發音;勃然鼓作,拂高凌深;天無澄景,嶺無停林。六鷁為之退飛,萬竅為之哀吟。亦有飄泠之氣,不疾不徐,飀飀微扇,亹亹清舒。王喬以之控鵠,列子以之乘虛。若乃春蕙始和。重褐初釋,邀步蘭臯,遊眄平澤,響詠空嶺,朗吟竹柏。穆開林以流惠,竦神襟而清滌,軒濠梁之逸興,暢方外之冥適。 【齊王融擬《風賦》】奄兮日光之既移,忽兮群景之將馳。靡輕筠之碧葉,泛曾鬆之翠枝;總高羽而蕭瑟,韻珠露之參差。此列士之英風,長寥亮其如斯。 §詩 【太宗皇帝《詠風詩》】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𠔌鳥分聲。披雲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麯,威加四海清。 【梁孝元帝《詠風詩》】樓上起朝妝,風花下砌傍;入鏡先飄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飛長袖,傳歌共繞梁;欲因吹少女,還將拂大王。 【梁費昶《入幌風詩》】經堂泛寶瑟,乘隙動浮埃;鏘金驅響至,舉袂送芳來。能使蘭膏滅,乍見珠簾開;輕裾試一舉,令子暫遲回。 【梁何遜《詠風詩》】可聞不可見,能重複能輕;鏡前飄落粉,琴上響餘聲。 【陳張正見《風生翠竹裏應教詩》】金風起燕觀,翠竹夾梁池;翻花疑鳳下,颺水似竜移。帶露依深葉,飄寒入勁枝;聊因萬籟響,詎待伶倫吹。 【陳祖孫登《詠風詩》】飄颺楚王宮,徘徊繞竹叢;帶葉俱吟樹,將花共舞空。飄香雙袖裏,亂麯五弦中;試上高臺聽,悲響定無窮。 【隋阮卓《賦得風詩》】高風應爽節,搖落漸疏林;吹霜旅雁斷,臨𠔌曉鬆吟。屢棄涼秋扇,恆飄清夜琴;泠泠隨列子,彌諧逸豫心。 【虞世南《奉和詠風應魏王教詩》】逐舞飄輕袖,傳歌共繞梁;動枝生亂影,吹花送遠香。 【王勃《詠風詩》】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入閫戶,捲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 【董思恭《詠風詩》】蕭蕭度閶闔,習習下庭闈;花蝶自飄舞,蘭蕙生光輝。相烏正舉翼,退鷁已驚飛;方從列子禦,更逐浮雲歸。 ○雷第七 §敘事 《穀梁傳》雲: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霆,電也。《爾雅》雲:疾雷謂之霆。(郭璞註:疾雷,謂雷音急激者,謂之霹靂。)何休註《公羊》雲:雷疾甚者為震。案《五經通義》雲:震與霆皆霹靂也,電謂之雷光也。後漢郎顗上書云:凡藏冰以時,則雷出不震;棄冰不用,則雷不發而震。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易》曰:震為雷。又曰:震為長男。)雷二月出地,百八十三日,雷出則萬物出;八月入地,百八十三日,雷入則萬物入。入能除害,出則興利。人君象。《易》曰:雷出地奮豫。雷者,所以開發萌芽,辟除災害。萬物須雷而解,資雨而潤,故《經》曰:雷以動之,雨以潤之。王者從春令,則雷應節;否則發動於鼕,當出反潛。《易傳》曰:當雷不雷,陽德弱也。《抱樸子》雲:“雷,天之鼓也。”(王充《論衡》雲:圖畫之工,圖雷之狀,如連鼓形;又圖一人若力士,謂之雷公,使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雷神曰雷公。雷有洊雷、(《易》曰:洊雷震。洊,重也。)殷雷、(《詩》雲:殷其雷。殷音隱,雷聲。)奮雷、(《易》曰:雷出地奮豫。)迅雷。(《論語》曰:迅雷風烈必變。) §事對 【發天 出地】《漢書》曰:迅雷風妖,怪雲變氣,此皆陰陽之精,本在地而上發於天。《周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 【石室 金門】孟奧《北徵記》曰:凌雲臺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荊州記》曰:湖陽縣樊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石為階。師曠占曰:初雷從金門起,上田旱,下田熟。一曰,歲中兵革起。 【推車 引鼓】《續搜神記》曰:義興人姓周,永和中出都。日暮,道邊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門望見周。周曰:“日暮求寄宿。”嚮一更中,聞外有小兒喚:“阿香,官喚汝推雷車。”女乃辭去。明朝視宿處,乃是一新塚。下見上。 【雉雊 蟄驚】《尚書·洪範五行傳》曰:正月雷微動而雉雒。雷,諸侯之象也。雉,亦人君之類也。李顒賦曰:乘雲氣之蓊鬱兮,舒電光之炯晃;驚蟄蟲於始作兮,懼遠邇之異象。 【出豫 作解】上事見上。《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王弼註曰:解者,解也;屯難槃結,於是乎解之。 【服鳧 食魚】《山海經》曰:羭次之山有鳧,名橐{非色},服之不畏雷。{非色}音肥。郭璞《山海經·飛魚贊》曰:飛魚如豚,赤文無鱗,食之闢兵,不畏雷音。 【積風 衆呼】楊泉《物理論》曰:積風成雷。蔡韶《闡論》曰:衆輕折軸,呼成雷。 【擊齊臺 震漢寢】《淮南子》曰:庶女叫天,而雷電下擊,景公臺隕,支體傷折,海水大出。《續漢書》曰:桓帝建和二年,六月乙卯,雷震憲陵寢屋。是時梁太後聽兄冀誅李固、杜喬。 【蔡環塚 竺伏墳】周斐《汝南先賢傳》曰:蔡順母平生畏雷。自亡後,每有雷震,順輒環塚泣曰:“順在此。”王歆《孝子傳》曰:竺禰,字道綸。父生時畏雷,每至天陰,輒馳至墓,伏墳哭。有白兔在其左右。遂憂卒。 【折樹木 破屋捨】王充《論衡》曰:盛夏之時,雷霆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室屋。時犯殺人,俗以為天取竜。其犯殺人,謂之有陰過。《雜兵書》曰:雷電霹靂,破軍中樹木屋捨者,急徙去,吉也;雷電風所從來,不可逆而擅伐,宜慎之。 【震百裏 挺萬物】《論語讖》曰:雷震百裏,聲相附。宋均註曰:雷動百裏,故因以製國也。雷聲謂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說文》曰:霆雷餘聲鈴鈴,所以挺出萬物。 【振鹹陵 晦大澤】《尚書·中侯》曰:維天降紀,秦伯出狩,至於鹹陵,天振大雷。有火流下,化為白雀,銜緑丹書,集於公車。《史書》曰:高祖母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霆晦冥,太公視則見蛟竜於其上。已而有娠,孕高祖。 §賦 【晉夏候湛《雷賦》】伊朱明之季節兮,暑熏赫以盛興。扶桑煒以揚燎兮,雷火曄以南升。大明黯其潛曜兮,天地鬱以同蒸。掣丹霆之詰琰兮,奮迅雷之崇崇。弛壯音於天上兮,激駁響於地中。徒觀其霰雹之所種鑿,火石之所燒鑠,雲雨之所澆沃,流燎之所淹濯,當衝則擢破,遇披則纖溺。山陵為之崩蕩,群生為之震闢。是以大聖變於烈風,小雅肅於天高。嗟乾坤之神祇兮,信靈化之誕昭。故先王製刑,擬雷霆於徵伐。恢文德以經化兮,耀武義以崇烈。苟不合於大象兮,焉濟道以成哲。 【晉李顒《雷賦》】伊青陽之肇化兮,陶萬殊於天壤。結鬱蒸以成雷兮,鼓訇輘之逸響。應萬風以相薄,包群動而為長。乘雲氣之鬱蓊兮,舒電光之炯晃。驚蟄蟲於始作兮,懼遠邇之異象。爾其發也,則騰躍濆薄,砰磕隱天。起偉霆於霄際,催勁木於岩巔。驅宏威之迅烈,若崩嶽之寘寘。斯實陽臺之變化,固大壯之宗源也。若乃駭氣奔激,震響交撲,濆淪隱轔,崩騰磊落,來無轍跡,去無阡陌,君子恐懼而修省,聖人因象以製作。審其體勢,觀其麯折,輕如伐鼓,轟若走轍,業猶地傾,繣似天裂。比五音而無當,校衆響而稱傑。於是上穆下明,順天承法,戒刑獄以致亨,孰非善而可攝。正震體於東方,立不易之恆業。豫行師而景奮,解宥過而人協。若夫洪細靡常,興廢難剋,殷其山陽,勸義崇德。起五竜於河始,戕武乙於渭北,啓周成之衝昧,罰展氏之兇慝。雖通塞於萬形,猶違虛而守盈,肆大夏而有烈,奮嚴鼕而弗經。保恬靜以處順,乃上善以屏營。夫有往而為閎,若太音之希聲。 【顧凱之《雷電賦》】太極紛綸,元氣澄練;陰陽相薄,為雷為電。擊武乙於河,而誅戮之罰明;震展氏之廟,而隱慝之誅見。是以宣尼,敬威忽變,夫其聲無定響,光不恆照;砰訇輪轉,倏閃藏曜。若夫子午相乘,水旱木零,仲鼕奮發,代雷先行。豈隱隱之虛應,乃違和而傷生。昭王度之失節,見二儀之幽情。至乃辰開日明,太清無靄。靈眼揚積以瞿煥,壯鼓崩天而砰磕;陵堆訇隱以待傾,方地業崿其若敗;蒼生非悟而喪魂,竜鬼失據以顛沛;光驚於泉底,聲動於天外。及其灑北斗以誕聖,震昆陽以伐違,降投鹿以命桀,島雙濆而橫屍,倒驚檜於霄際,摧騰竜于云湄,烈天地以繞映,惟六合以動威,在虛德而捲舒,謝神豔之難追。 §詩 【晉傅玄《雜言詩》】雷隱隱,感妾心,傾耳清聽非車音。 【又《驚雷歌》】驚雷奮兮震萬裏,威凌宇宙兮動四海,六合不維兮誰能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上捲二 天部下捲三 歲時部上捲四 歲時部下
捲五 地理上捲六 地部中捲七 地部下捲八 州郡部
捲九 帝王部捲十 中宮部捲十一 職官部上捲十二 職官部下
捲十三 禮部上捲十四 禮部下捲十五 樂部上捲十六 樂部下
捲十七 人部上捲十八 人部中捲十九 人部下捲二十 政理部
捲二十一 文部捲二十二 武部捲二十三 道釋部捲二十四 居處部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