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上午咖啡下午茶   》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1)      賈平凹 Gu Pingao

咖啡是西方文化的産物,茶是中國文明的結晶。西方文學以咖啡相伴,中國文學以茶為靈感。 在中國,男人喜品茶,女人愛咖啡;在西方則反之,男人愛咖啡,女人喜紅茶。 咖啡是一種境界,茶是另一種境界。 咖啡與茶究竟有着怎樣的靈魂與內涵?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1) 英國重茶輕咖啡 印象中的印度人都是喝茶,特別是奶茶。薩吉亞提雷的電影裏處處可見。英國人設東印度公司,最大宗産品就是茶,加爾各答和孟買既是轉運地,當然也喝茶。不過印度茶比英國甜得多,奶味又重,簡直不像在喝茶。這可能和印度人嗜甜有關。印度館子裏的甜點和中東糕餅店的甜食,不僅做法像,而且一樣甜得叫人沒法下口。 其實印度人也喝咖啡的,咖啡從埃塞俄比亞開始,沿着印度洋傳至中東和印度,時間遠比茶傳到英國要早。到現在,南方印度還喝着咖啡。這或許和産地有關,咖啡算是熱帶植物,必須又熱又濕,海拔又高的地方纔種得出好咖啡,難怪哥倫比亞、巴西的咖啡舉世聞名。 南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也出咖啡,可惜質地差一些,可能是産地海拔不夠高。 英國可能是西方少數重茶輕咖啡的國傢。午茶那一套,優雅得近乎繁瑣的儀式,幾乎成了帝國遺風的象徵。英國人駡頑固的保守派為“硬得像柏油路沙礫層的保皇黨”。而這些保皇黨出現在諷刺漫畫裏的造型,經常就是禮帽、雪茄及身倚午茶桌旁。 午茶几乎成了英國人的刻板印象,美國電視裏出現英國人角色,多半都要安排她喝上兩杯茶,比如珍·西摩兒。高傲的英國人混跡美國,也還是堅持喝茶,一再聲稱自己沒法享受咖啡。 咖啡館像大學 英國人其實是喝咖啡的,至少在十七八世紀是。當時,咖啡被認為是哲思飲品的民主的象徵。倫敦的咖啡館充斥着文學家、藝術傢和政治傢。衹要花上幾分錢,人人都可以踏進煙霧彌漫的咖啡館,處處聽見丘吉爾或蕭伯納式的英國機智雋語,所以咖啡館又被稱作是“一分錢大學”(Penny Universities),並且有文為證:“大學之偉大,吾思莫如於此,入此地可身如學者,惟僅費一文錢。” 20世紀60年代的臺北咖啡館流行情人座,在壓抑的環境裏提供親密空間,這其實可以遠溯至十七八世紀的英國咖啡館。當時的咖啡館為求有別於一般鄉村酒肆的散座一室,特別隔出一排包廂座。今天紐約一些老式賣咖啡和歐式早餐館子,也還保留着這種包廂設計。侍者穿梭其間,續添咖啡。旁邊有個鑲銅邊的小盒子,上鎸“保證機敏”(To Insure Promptness),翻成今日現行語言,就是小費的意思。這也是給小費這種階級社會惡習的起源。英國咖啡館一直流行到皇傢股票交易所的時代。股市經紀人一下班就往咖啡館去,一直到今天,倫敦交易所的職員還被喚作“侍者”(Waiter),像咖啡館的跑堂一樣。 可惜東印度公司出來後,大力推廣喝茶。因為一則衝泡容易,在傢衹要燒上開水就行,不像咖啡,又焙又磨又煮;再則是經濟上划算,有殖民産地可以剝削,船運又快捷方便,不像從中東亞洲進口咖啡那樣昂貴麻煩。 文化隨着經濟走,咖啡文化在英國算是完蛋了,衹剩下一些咖啡館,讓學者當做是“後復闢時期”英國建築來研究。 英國咖啡沒落,愛爾蘭倒還保留一點成績,至少翻開飲品單,還可以發現“愛爾蘭咖啡”。“愛爾蘭咖啡”的特色在加入了一小杯的威士忌,想必是強調祛寒保暖的功用,就連特別盛用的高腳杯也都是先溫過的。 愛爾蘭又冷又濕又多雨雪,鼕天不喝點酒就沒法在路上走。電影或文學作品和俄國的一樣少不了有幾個酒鬼混在裏頭。 美酒加咖啡 咖啡裏頭加酒,其實並不罕見,歐式咖啡比如Cafe Brulot就以加白蘭地著名,效果一樣刺激,並且還甜一些,尤其又放進肉桂丁香橘皮,小小一杯不加水,濃縮得像喝川貝枇杷膏。 從前國語歌裏有一首情歌《美酒加咖啡》,大概是作者自我推想,取其又苦又醉人的可能性,不知道真正加起來的結果是甜得惱人。 20世紀50年代臺灣還在美軍文化的影響下,美式咖啡就算是頂尖時髦,還沒其他囉哩吧唆的講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1)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2)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1)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2)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3)陳丹燕:咖啡旅行(1)
陳丹燕:咖啡旅行(2)陳丹燕:咖啡旅行(3)
陳丹燕:咖啡旅行(4)陳丹燕:咖啡旅行(5)
陳丹燕:咖啡旅行(6)陳丹燕:咖啡旅行(7)
陳丹燕:咖啡旅行(8)陳丹燕:咖啡旅行(9)
陳丹燕:咖啡旅行(10)陳丹燕:咖啡旅行(11)
陳丹燕:咖啡旅行(12)陳丹燕:咖啡旅行(13)
陳丹燕:咖啡旅行(14)陳丹燕:咖啡旅行(15)
陳丹燕:咖啡旅行(16)韓承煥:咖啡之旅(1)
韓承煥:咖啡之旅(2)韓承煥:咖啡之旅(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