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zhū shí   》 1 jié yǎng zhū kǎo yàn zhèng jué      míng Yi Ming

记者解密中国养猪业,透视三农深层矛盾,揭示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真相,解析食品安全、动物疫情,集合民生热议话题,讲述真实的猪业,真实的三农,真实的中国。
第1节:序 养猪业考验政府决策 序 养猪业考验政府决策 党国英 读《猪业实录》让我对养猪业有了很多了解。养猪业出了问题,实际是我们的体制出了问题。这是我阅读本书的最大感受。书的编者想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猪业,一个真实的农产业,一个真实的中国",我看达到了目的。透过养猪业,我们的确从一个侧面观察到我国产业链条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也看到政府所能做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受到的制约。 养猪业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市场调节产生的常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问题,另一是经济管理体制问题。后一问题会影响前一问题,使情况变得复杂,让我们感到一头雾水。其实两方面的问题是可以分开看的。 市场调节难免价格波动。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说法,对猪肉这种产品,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程度要大于供应,加之猪肉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就使得猪肉生产周期变动的幅度比较大。经济学的"蛛网模型"大致描述了这种状况。这样说来,猪肉价格波动也不需要太大惊小怪。问题是政府的政策不要助长这种波动。但偏偏这样的事情就出现了。南方农村报的记者给我们分析了这种情形。在猪肉价格下跌的时候,政府没有出手帮助猪农,为下期猪肉大涨留下隐患;猪肉价格上升了,政府的补贴开始了,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都会使下一期猪肉产品供应大大增加,埋下了下一期猪肉价格大跌的种子。所以,政府方面学会避免逆向调节是很要紧的;逆向调节还不如不调节。 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本应该通过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得到解决。南方农村报的记者们在报道中对养猪业的行业政策和基础管理制度做了深入分析。影响生猪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疫病防治、环境标准设定、产业组织扶持、市场开放节奏、技术研究和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和市场流通秩序维护等方面。应该说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都做过一些努力,也有很大成绩。当然管理方面的弊端也很明显。南方农村报的记者们深入采访,又请教养猪业技术专家,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是深刻的见解。在书中,关于有关部门监控"瘦肉精"使用的真相,关于种猪培育的难题,关于产业链内部的利益分配等,都有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表现了记者们很强的洞察力。 这两年,国外研究环境的学者开始关注牲畜饲养中的污染问题,有的报告称,一头牲畜排放的污染比一部汽车还多。中国现在各类牲畜(大牲畜和猪、羊)的存栏数量大约10亿头(只),加上城乡所养的狗的数量,估计也在13亿之上,就是说平均一人一头。如此说来,畜牧业的总污染量的确是很惊人的。 但问题似乎还有另一面。说养猪业关乎国计民生,也不为过。现在生猪每年出栏大约在7亿头左右,总产值约10万亿,这也是养猪的全部产业链的收入。若其中一半是劳动的报酬,又假设劳动者人均年工资是2万元,产业周期是1年半(包括上游产业),那么,养猪业全部产业链吸收就业的人数少说也在1600万上下。这自然是很重要的。还有,中国人的食谱离不开猪肉;猪肉供应似乎事关中国人的健康。 以上两个方面需要权衡轻重,而权衡的依据与人们观念有关系。观念是可以变化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为养猪付出的环境治理投资就会增加,猪肉的价格也就会增加,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养猪业的规模就会收缩。也许这是一件好事。最近还有报道说,人吃素不见得不利于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吃素的观念普及以后,也会促进养猪业规模收缩。观念会影响到猪肉产品供需两个方面的变化。由此引起的就业问题,也可以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也应该注意将人们观念的变化作为决策的依据之一。 一般说来,记者的报道是个案分析,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不大。但大量个案集中起来也足以说明事情的一般情况,因此,我还是认为,这本书对我国养猪业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的观点很值得决策部门参考。 2008年1月18日于北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nán fāng nóng cūn bào
1 jié yǎng zhū kǎo yàn zhèng jué 2 jiézhū mìngzhāo shì hóng de guó qíng nán
3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1) 4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2)
5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3) 6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4)
7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5) 8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6)
9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7) 10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8)
11 jié piān zhū jià bào zhǎng xún yīn (9) 12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1)
13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2) 14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3)
15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4) 16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5)
17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6) 18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7)
19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8) 20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9)
21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10) 22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11)
23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12) 24 jié 'èr piān zhuī wèn yǎng zhū (13)
dì   I   [II]   [III]   [IV]   [V]   [V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