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中國歷史博弈中的叢林法則:破局   》 第1節:試探識真情(1)      莫可 Mo Ke

一部中國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數不清的局。過往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會與形形色色的局聯繫在一起。“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任何時候都要警惕,千萬不要掉進別人所設的陷阱當中。本書的初衷就是告訴你人際交往中有人會設哪些圈套,並教你如何在叢林社會中解這個套。人心的距離雖然是最遙遠的距離,但能改變這種距離的便是破局之術。掌握好破局術,也就多一份改變這種距離的機會,為自己的成功多增加一份籌碼。
第1節:試探識真情(1) 識局之法 試探識真情 這是一個偽裝的時代。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戴上形形色色的面具。在生活交際當中,你很難判斷出對方向你所說的哪一句話是真,哪一句話是假。都說人心隔肚皮,想要不陷入別人所設的局裏面,識得對方的真情,試探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可以說,"西安事變"是張學良一生之中最為耀眼的一場戲。而這場戲之所以能夠得以上演,很大方面應該歸功於楊虎城的試探法。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曾積極支持蔣介石用武力統一中國,並在中原大戰中給蔣以關鍵性的支援。然而正是這個蔣介石,在日寇大兵壓境下,嚴令他對日不準抵抗,先失去東北三省,後又丟掉熱河,還代蔣受過,被迫"下野"出國"考察"。1934年回國後,蔣又命他率東北軍先到鄂豫皖"剿共",後又到陝甘"圍剿"紅軍。兩次"剿共"使張學良損失了幾個師,蔣不僅不體恤,反而順勢取消了東北軍兩個師的編製。蔣用打內戰來消滅異己使他憤恨不已。 10月22日,蔣介石在西安分別召見張學良和楊虎城,脅迫他們攻打紅軍。張、楊表示應聯共抗日,即遭蔣喝斥。蔣還將嫡係部隊約30個師調到以鄭州為中心的平漢、隴海鐵路沿綫,隨時準備進攻陝甘的紅軍。10月27日,蔣在西安嚮軍官訓練團和東北軍、十七路軍部分軍官訓話,說:"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産黨,為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為害尚緩……不積極剿共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後倒置,便不是革命。"在這之後又發生了蔣介石逮捕瀋君儒、章乃器等愛國人士的"七君子事件"。 蔣介石不顧民族危亡,頑固堅持"剿共"和打擊抗日民主力量的惡劣行徑,使張、楊兩位將軍痛心疾首。 12月4日,蔣介石又飛到西安,再次嚴令張、楊開赴陝北"剿共",並由中央軍在後督戰。如他們不願去,便將東北軍調到福建,將十七路軍調往安徽,由中央軍接替赴陝甘"剿共"。12月7日,張學良再次去說服蔣介石放棄"剿共",團结抗戰。回顧東北三省丟失,華北又在日寇虎視之下,張學良聲淚俱下。然而蔣介石竟拍了桌子,說:"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 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學良和楊虎城頻繁晤面,都有心對蔣發難。可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身傢性命和國傢前途的大事,在對方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門。眼看形勢越來越緊迫,雙方卻是欲說還休。 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産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楊虎城便托他之口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馬上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當時,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蔣的拜把子兄弟。楊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擺在張的面前,而張又不贊同,後果實在堪憂。於是便藉了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傳出心聲,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謀他策。這麽做,兼有拉"擋箭牌"的自保功用,妙不可言。 在這樣的試探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得以上演。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華清池武裝扣留了蔣介石,囚禁陳誠等十餘人;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任正副委員長;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實行民主政治。後經各方談判,終於使得蔣介石改變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從此中華民族得以團结在一起,一致抗日。 可以說,正是楊虎城的試探成全了張學良的千古功名。如果楊虎城不試探的話,貿然行事,就很容易掉進別人設的局裏面。所以,通過試探得到真情,就能夠避免自己掉進別人的局裏。 在生活當中,先試探,後深入應當成為我們謹慎行動的準則。為什麽?古人曰:"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難測,真話難得,尤其是那些所謂見過世面的人,見面就寒暄客套,東拉西扯,不明所以,莫測究竟,甚至像俗話說的:"當面喊大哥,背後操傢夥"。這樣,往往一些直腸子的人,也就是不懂試探之道的人免不了吃苦頭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試探識真情(1)第2節:試探識真情(2)第3節:慧眼鑒實情(1)第4節:慧眼鑒實情(2)
第5節:察言善觀色(1)第6節:察言善觀色(2)第7節:用間辨真偽(1)第8節:用間辨真偽(2)
第9節:小處知虛實第10節:醉酒觀其性(1)第11節:醉酒觀其性(2)第12節:觀友知其人(1)
第13節:觀友知其人(2)第14節:觀友知其人(3)第15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1)第16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2)
第17節:抓大能放小第18節:秉要執本抓關鍵(1)第19節:秉要執本抓關鍵(2)第20節:計議當從長(1)
第21節:計議當從長(2)第22節:避其鋒芒走為上(1)第23節:避其鋒芒走為上(2)第24節:忍辱含垢(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