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民国的才子佳人:现代作家的婚恋与创作   》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      王鸣剑 Wang Mingjian

本书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作家的婚恋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了民国的才子佳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白薇、老舍、苏雪林、冰心、沈从文、巴金和曹禺等著名作家,投身文学创作的情感动因。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这些作家笔下的浪漫人物和爱情故事,是如何承载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再现他们的自我身影的。同时,对他们的个人情感在创作中的宣泄与升华,所导致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在艺术上的得失,也进行了细致地探讨。从而,还原了一些现代文学名作的本来面目。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 在现代才女作家中,苏雪林(1897—1999)无疑是个另类。她跨越了两个世纪,享年102岁,笔耕80载,著述等身,凡2000万言。被时人称为“文坛耆宿”、“学林人瑞”。在个人婚恋上,16岁时就由祖父做主与商人之子张宝龄(1897—1961)订婚。她虽然不满,却唯母命是瞻,在法国扼杀了自己狂热的初恋,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桩无爱的婚姻。婚后因与丈夫性格志趣不合而长期分居,她不以为苦,反而心存感念:这桩无爱的婚姻造就了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她将自己对理想爱情和完美婚姻的憧憬,幻化在了散文集《绿天》和自传体小说《棘心》里,因之名噪一时。在20世纪30年代,即与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和丁玲齐名。在抗战危急关头,她把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的50两黄金慷慨地捐献给国家。在文学观念上,她落后于时代,又一意孤行,为人论文不免偏执,失去理性。特别是对鲁迅生前与身后的态度,判若两人,使人不齿,但她依然我行我素,更是匪夷所思。解放后,她离开大陆,定居台湾,致力杏坛和学问。百年后,她不顾他人的反对,执意将自己的骨灰洒在故土。苏雪林一生,充满着矛盾与变数,成也婚姻,败也婚姻。提倡的是新文化,实践的却是旧道德。胡适去世时,苏雪林写了一副挽联,其中一句是“提倡新文化,实践旧德行”。参见苏雪林:《冷雨凄风哭大师》,《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团结出版社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1)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2)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3)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2)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3)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5)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6)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7)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8)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9)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0)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1)
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3)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1)二、“爱在右,同情在左”(2)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3)三、“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