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áo chuán ( xià )   》 1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1)      wāng xìng Wang Xingfu

他发表著作上百余种,以评论性文章最脍灸人口。《胡适评传》、《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西方传媒更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 他揭发敌人,决不手软,从宋美玲,李登辉,到陈水扁,一一点名。笔锋所及,绝无顾忌。这本书让你一睹百无禁忌的李敖!
第1节:与胡秋原打了几十年的官司(1) 第四章:一生中打的奇特官司 李敖是台湾,恐怕也是全中国打官司最多的文人。从60年代起,他已与数十个单位和个人打过官司,而且他的官事名目繁多,无奇不有。有趣的是,别人害怕打官司,害怕进法庭,他却把打官司当乐趣,当角斗场,当评判台。他一人在法庭上,与许多权贵较量,与很多名流论战,而且精彩无比。 与胡秋原打了几十年的官司 60年代初,台湾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中西文化大论战。论战一方为“传统派”学者胡秋原、郑学稼、任卓宣、徐高阮等,另一方为“西化派”,其代表人物为李敖,许登源、居浩然、陆啸钊、李声庭等。 此次大论战是由两篇文章引起的,一篇是胡适的《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另一篇是李敖1962年2月发表在《文星》杂志第52期上的《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 在此文中,李敖回顾、分析了近两三百年来,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次次失败的往事,猛烈抨击了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性、狭隘性,严厉地指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的那些代表人物在选择西方文明时,无所适从的落后意识。 李敖在文中说,自徐昌治编了《圣朝破邪集》300年来,朝代换了,可圣朝破邪的细菌没有消失,它钻进中国人的感情里,一代又一代,随着愚昧程度的深浅而有着不同的病象。在思想上,中国不是正常发展的有机体。在别人都朝着现代的跑道竞走的时候,中国人却一直发着怪病,一直在跑道的起点逡巡不前。时间尽管已过了300年,原在我们前面的,现在离我们更远了;原在我们后面的,也纷纷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可我们还不肯快跑,还在做着后来居上的迷梦,梦着老祖宗曾不可一世,总想凭祖上的余荫沾光占便宜,总想凭祖传步伐迎头赶上,但又赶不上。 李敖认为,上述问题成为我们实现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是一种很严重的病象。他要为中国文化诊诊病。过去,虽然也有人诊过中国文化的病,因他们本身就是病人,自然看不清病象,弄不清病源。 他给中国文化诊断的病共有11种: 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病”; 夸大狂的“中胜于西病”; 热衷比附的“古已有之病”; 充满谎言的“中土流传病”; 小心眼儿的“不得已病”; 善于巧饰的“酸葡萄病”; 最具蛊或人心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病”; 浅薄的“东方精神西方物质病”; 意识空虚的“挟外自重病”; 梦呓狂的“大团圆病”; 虚骄的“超越前进病”。 以上11种病中,1至6 种是力主排斥西方文化的,觉得西方文化没有好的和可取的,中国不需吸取、接受西方文化;7至8 种病是主张利用西方文化;比前6 种病开化,也较斯文,但繁杂的中西文化被他们从简单整齐的公式里一套,手一拍,大功告成了;最后两种病是融合西方的,是谈中西文化最时髦的陈腔,也是最动听的老调,由于他们的推波助澜,盲目夸大风气,已洋溢在一些青年的头脑里,与高调刺耳地成正比地蔓延。 李敖诊断出上述11种病后,又挖出病源有4项:一是泛祖宗主义;二是浅尝辄止的毛病;三是和经济背景脱节;四是不了解文化特质。 在此文中,李敖点了40余个台湾政要和文化名人的名字,如陶希圣、张其昀、陈立夫、刘哲、陈启天、任卓宣、胡秋原、郑学稼、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徐道邻、萨孟武等。 在文末,李敖放胆地说:要一剪剪掉传统的脐带,向那些现代化国家直接地学,亦步亦趋地学,维妙维肖地学,除了死心塌地学洋鬼子外,其它都是不切实际的。 李敖力主“全盘西化”的文字,显然太偏激了,也为大多数中国人难以接受。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有长有短,正确的态度应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如果中国对本民族的文化完全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全般否定,全部接受外来文化,不但行不通,现代化也难以成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huá wén chū bǎn shè
1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1) 2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2) 3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3)
4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4) 5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5) 6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6)
7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7) 8 jié qiū yuán liǎo shí nián de guān (8) 9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1)
10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2) 11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3) 12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4)
13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5) 14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6) 15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7)
16 jiéxiào mèng néng bèi gào chù duǒ cáng (8) 17 jiézhuàng gào guó mín dǎng yuán zhōng (1) 18 jiézhuàng gào guó mín dǎng yuán zhōng (2)
19 jiézhuàng gào guó mín dǎng yuán zhōng (3) 20 jiézhuàng gào guó mín dǎng yuán zhōng (4) 21 jiézhuàng gào guó mín dǎng yuán zhōng (5)
22 jié rén gào dǎo tái zhōng shì zhèng (1) 23 jié rén gào dǎo tái zhōng shì zhèng (2) 24 jié rén gào dǎo tái zhōng shì zhèng (3)
dì   I   [II]   [II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