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弘道悟語 》
第1節:序
錢弘道 Qian Hongdao
本書是由一位著名法學家寫就的散文隨筆集,作者以其睿智的思辨、優美的文筆和廣博的知識談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求道治學,展現出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富於詩意的世界和人生。數十篇文章談古論今,妙語連珠,體現了一個學者對生活、對學問的敏銳體驗和思想深度。
第1節:序
序
築了書院,總要存放幾本自己寫的書,所謂"納於大麓,藏之深(名)山,傳之同好"也。有幾本已經上架了,主要是法學、經濟學專業方面的著作。編進這本書裏的篇什,前後經歷若幹年,大體是四十歲前後的文字,取名為"弘道悟語",聊作過去筆墨的紀念,不敢狂言真的"大徹大悟"的。
三十歲前後的隨感雜記也出過一本,書名叫做"弘道隨想錄",書市上不見蹤影多年了。書本來不必出多,《老子》五千言就足以流傳千古了。但我估計還會弄出若幹本廢語贅言,作為一生的印記的。活着無事,庸人自擾耳。
這本集子冠以"弘道悟語",想必不會招惹非議。因為早在六七年前,《弘道隨想錄》早已拋頭露面,"弘道書院"也已公然刻寫在家乡山居的高墻上,從來沒人指手畫腳。大傢都忙忙碌碌,誰會費那個閑心?其實,有那麽一點點文化的人都知道,我充其量不過是拾孔老夫子的牙慧罷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是孔爺的專利。
我們大傢都活在道中,道不會離開我們,是人常常離開道。一般人雖然有個肉體,雖然拼命抓到了身外的一點東西,但一輩子也不知道回頭找找自己那個真的生命,所以一輩子感到痛苦、煩惱、拖纍,弄到小命都丟了,都不知道為何會弄丟小命的。人要努力近道,悟道,修道,弘道。真正得道之人,"遊外以弘內","雖終日揮形而神氣不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莊子》)除了腦子有病的人,一般人都可以悟點名堂出來的,不管你是領悟、感悟,還是參悟、醒悟、覺悟。我們不是一直倡導"提高覺悟"嗎?
本想遲點出版,或者幹脆放幾年再說,因為我越來越不敢出書了,但一些熟識的朋友總催問我出版沒有。因為相信這些文字也能暫時有生存的地盤,所以我就拿出來尋找其歸宿了。雖然我十分清楚自己的淺薄,但我是敢不屑"大學問傢"們對它的不屑的。我都活到走後半輩子的路了,是毀是譽,計較的熱情不高了,隨它去罷。
無論怎樣,這本小集子記載了自己心靈和行動的一部分歷程。"雖然明知道過去已經過去,神魂是無法追攝的,但總不能那麽决絶,還想將糟粕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戀。"(魯迅《墳》題記)
我也不再趕時髦,寫些誇張的"獻給父母"、"獻給妻子"或者"感謝領導、朋友"的話。"隨你怎樣把作品奉獻給人,作品總是作者自己的。大不了一本書,還不值得這樣精巧地不老實,因此罷了。"(錢鐘書《圍城》序言)
所有的文章題目都是四個字,那純粹是因為我的無聊,玩弄文字的遊戲,沒有特別的用心。集子分若幹部分,內容上並沒有絶對的界限,衹是為了方便閱讀。每部分拿《論語》、《老子》、《莊子》裏的話作為題記,說是"拉大旗,作虎皮",也不為過。但我的用意主要是為了"補白",因為聖賢們一言窮理的皇皇論語與我的小知識分子情調怎能扯到一塊呢?倒是後邊的附錄中有他人的幾篇文章,與我的文章關聯密切。收錄於此,是想表示對作者們為我的文字提供這麽精緻的註釋表示感謝和紀念。當然,"大師們"是從來不需要這樣的"註釋"的,誰讓我混到這個年齡了,還衹是微末如此的小角色呢?
校稿時,很難見到十八九歲時或《弘道隨想錄》中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情緒了,因為,我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過是一名小人物,太微不足道。文字也更談不上什麽"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最多不過"如悲喜時節的歌哭一般,那時無非藉此來釋憤抒情,現在更不想和誰去搶奪所謂公理或正義。"(魯迅《華蓋集續編》小引)
書出版後,我想該回山中院子裏種種菜了罷。以前衹是口頭上說,行動上沒什麽决斷的,現在真是不能空說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序 | 第2節:人生大事(1) | 第3節:人生大事(2) | 第4節:山中一日(1) | 第5節:山中一日(2) | 第6節:山中一日(3) | 第7節:寵辱不驚(1) | 第8節:寵辱不驚(2) | 第9節:人非機器(1) | 第10節:人非機器(2) | 第11節:江南的雪(1) | 第12節:江南的雪(2) | 第13節:江南的雪(3) | 第14節:故鄉的雨 | 第15節:風雨春秋(1) | 第16節:風雨春秋(2) | 第17節:風雨春秋(3) | 第18節:風雨春秋(4) | 第19節:重新讀書(1) | 第20節:重新讀書(2) | 第21節:弘道書院(1) | 第22節:弘道書院(2) | 第23節:弘道書院(3) | 第24節:弘道書院(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