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wáng shí xīn líng zhī ràng líng hún gēn shàng jiǎo   》 1 jié zhāngxuán zàng zhī (1)      wáng shí Wang Dan

万科董事长王石,他的双脚丈量过高山,丈量过极地,丈量过戈壁,他从未停下脚步。当他的脚步迈向唐代玄奘和尚的足迹,他和自己的灵魂有着无数的对话。玄奘之路,几千年来一条通往佛教圣殿的路,一条连接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的路。几千年来,佛教在两端,而路的中间,充满了古兰经的声音。步向佛教的历程,内心,要经历伊斯兰教的洗礼。这条路,变迁了多少历史,有着多少宗教的挣扎?
第1节:第一章:玄奘之路(1) 第一章:玄奘之路 2006年10月10日,北京大雾。 浓重雾气中,"玄奘之路"考察队先遣组驾驶越野车出发。 外形硬朗的陆风越野车队穿越华北平原,过黄河,车身一色鲜艳的中国红,格外耀眼。 晚9点,车队抵达六朝古都洛阳。 参加"玄奘之路"的部分队员也乘飞机、火车陆续抵达。 玄奘的足迹 10月13日,晴。 洛阳凤凰谷陈河村,玄奘法师的故里。 玄奘俗姓陈,出身名门望族,祖籍颍川,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颍川陈家是汉末太丘令陈仲弓之后,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陈湛。曾祖陈钦,也叫陈山,是北魏的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因为学业优秀出仕北齐,官至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和礼部侍郎。玄奘的父亲叫陈慧,曾经被举孝廉,当过江陵陈留的县令。 就在玄奘的祖父陈康这一代,陈家从许昌迁徙到偃师缑氏县,也就是现在缑氏镇凤凰河谷谷东陈河村。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这里。这一年是猴年,有趣的是,在后世的小说中,玄奘在取经路上与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结下生死与共的师徒之缘。 村中一口古井,水质清澈透碧。 解说员介绍:古井开凿于北齐年间,经数十代陈氏后人传承,至今甘甜宜人。玄奘自幼饮此井水长大,故此井被誉为"惠泉"。 玄奘幼年不幸,5岁丧母,10岁丧父。陈氏家族信仰佛教,这对年幼时候的他影响很大。13岁那年,他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出家后六年间,一直未离开过洛阳,在"父母之邑"生活、学习了十九年。 队员们扫祭玄奘故居,立"玄奘故里"纪念碑,表达对先贤的景仰。碑上更有冯其庸老先生书法:"玄奘之路"。冯老先生是著名红学家,近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上,特别是玄奘取经之路的考证。正是老学者引发了曲向东等几位年轻电视工作者的灵感和创作冲动,"玄奘之路"活动才应运而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在老先生身上再恰当不过了。9月份,83岁高龄的他还随"玄奘之路"摄制组赶赴新疆,穿戈壁翻天山,在中巴交界附近、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立碑:"玄奘取经东归古道"。 下午,洛阳东郊白马寺。在这里举行了"玄奘之路"考察队领受《四十二章经》和《道德经》仪式。这两部经书将被护送至印度,在印度玄奘纪念堂落成仪式上作为国礼赠送印方。 《四十二章经》是历史上首部从印度翻译和传播到中国的佛经。《道德经》是首部被翻译到印度的中国文化经典,这个翻译工作,就是玄奘在印度期间完成的。 《周书异记》记载: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派遣蔡揞等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法,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在请得佛经和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梵僧回洛阳,由汉明帝恭敬地请入鸿胪寺以示尊重。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这一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寺"这个名称原来用于皇朝中央衙门,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两位梵僧便在鸿胪寺开始翻译佛经,第一个翻译的就是《四十二章经》。明帝下令在洛阳新建白马寺,"白马"命名是因为从印度驮来经典的是白马,而鸿胪寺的"寺"字亦保留下来以示对高僧的尊敬。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这是我国史载第一个西天取经的故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zhōng xìn chū bǎn shè
1 jié zhāngxuán zàng zhī (1) 2 jié zhāngxuán zàng zhī (2) 3 jié zhāngxuán zàng zhī (3)
4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1) 5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2) 6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3)
7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4) 8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5) 9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6)
10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7) 11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8) 12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9)
13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10) 14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11) 15 jié 'èr zhāngfàng xià jiān chí (12)
16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1) 17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2) 18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3)
19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4) 20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5) 21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6)
22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7) 23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8) 24 jié sān zhāng 'ěr zhōng guó rén zài (9)
dì   I   [I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