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水滸傳》的作者   》 《水滸傳》的作者      劉世德 Liu Shide

一部傳世奇書《水滸傳》,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難解之謎。《水滸傳》成書於何時?《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施耐庵何許人也?《水滸傳》是民間故事的匯總嗎?書中宋江怒殺閻婆惜和林衝逼上梁山的故事是作傢自己的創作嗎?施耐庵究竟在《水滸傳》的成書中扮演了什麽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劉世德為您揭開《水滸傳》的作者之謎。   《水滸傳》究竟是什麽時代的作品?現在基本上有這麽幾種看法:一種看法是明朝人提出來的,他認為是《水滸傳》是宋代的作品。雖然《水滸傳》裏寫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宋代,但是那畢竟是北宋末年的事情。因此頂多說,如果它是宋代作品的話也是南宋的,但是這個話是沒有根據的。第二種看法認為《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因此作者也是元末明初的人,這個是在學術界絶大多數學者所遵從的一種看法。第三種看法,是現在非常流行的當代學者提出來的,認為《水滸傳》是明代中葉産生的一個作品。這種看法在我看來基本上是說服力還不是很夠。另一種說法,這個書裏邊出現了明代的地名,因此它不可能是元末明初的人寫的。還有一個說法說這裏邊出現了一些兵器,這些兵器根據記載是明代中葉纔開始有的,在明代中葉以前根本沒有。再有一個說法,說《水滸傳》寫了大傢用銀子,而在元末明初那個時候,在元代不用銀子的,用銀子這個是在明代中葉以後。所以根據以上這幾個情況呢,他們認為是明代中葉的。但是我覺得,第一,他沒有提出證據。第二,銀子也好、武器也好,明代的地名也好,是個別的情況。   《水滸傳》的作者是誰,從明朝到現在,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是羅貫中寫的,就是說《水滸傳》的作者是羅貫中;第二種說法,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作的,這個是比較多的一些個看法,也是明朝人的看法;第三種說法,是施耐庵一個人寫的。這個最早也見於明朝人,但是時間比較晚。那尤其是金聖嘆那個本子。流行以後,由於它前邊加了一個冒充的施耐庵的序,那個序是假的,是金聖嘆自己寫的。   施耐庵是什麽時代的人、什麽地方的人?他的生平事跡又怎麽樣呢?非常遺憾。關於施耐庵的生平事跡現在一無所知。我們僅僅能夠確定下來的就是他是浙江杭州人,當時叫做錢塘。我們為什麽斷定他是元末明初人呢?那是因為他的合作者可以確定,他的合作者就是羅貫中。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那麽合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當然也是元末明初人。這個作者和時代是這麽確定下來的。但是,衹知道他是姓施,他的名字並不叫耐庵,耐庵不是字就是號。那麽根據這個綫索,可以提出一種看法供大傢參考。還不能夠說他是有100%的證據能夠成立,衹是供大傢參考。就是說,施耐庵有可能是施惠。施惠是元末明初的一個戲劇傢,寫南戲的。最早我們所知道的,提出這個看法的是屈學大師吳梅。吳梅在他的《故趣助談》這本書裏邊說,施耐庵就是施惠,南麯《拜月亭》的作者。
《水滸傳》的作者 朋友們,大傢好,歡迎來到文學館。今天我為大傢請來的主講人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世德先生,大傢歡迎。為什麽中國古代的小說多有一個作者的問題?《水滸傳》的作者是誰?下面我們歡迎劉世德先生為我們演講《〈水滸傳〉的作者》,大傢歡迎。   這個《水滸傳》究竟是什麽時代的作品呢?現在基本上有這麽幾種看法,首先一種看法是明朝人提出來的,他認為《水滸傳》是宋代的作品,這個是個別的明代的學者說的,當前學術界沒有一個學者接受這種看法。非常簡單,雖然《水滸傳》裏寫的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發生在宋代,但是那畢竟是北宋末年的事情。因此頂多說,如果它是宋代作品的話也是南宋的,但是這個話是沒有根據的,是明代學者個別的人想當然的提出來的一種看法,這是第一種看法。   第二種看法,認為《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因此作者也是元末明初的人,這個是在學術界絶大多數學者所遵從的一種看法。第三種看法,是現在非常流行的,當代的學者提出來的,認為《水滸傳》是明代中葉産生的一個作品,這個係列講座裏有個別的學者也持有這種看法,這種看法呢,在我看來基本上是說服力還不是很夠,他們無非就是有這麽幾個觀點,一個呢就是說宋江這些人招安以後大多數要麽是殺掉了,要麽是毒死了,要麽是自殺了,說這種事情衹有在明代初年朱元璋做了皇帝大殺功臣以後纔可能出現這樣的事情,這是一種看法。這種看法衹是一種分析,並沒有證據。另外一點,他為什麽認為是明代中葉纔有的?他說明代初年出現了一些個水滸戲,朱有燉寫的。那個情節跟現在的《水滸傳》不一樣,如果說《水滸傳》是在元末明初出現的,為什麽朱有燉的雜劇裏邊寫的水滸戲和它會不一樣,所以呢,加以懷疑,那麽這種說法呢,也衹是一種懷疑,沒有證據。   再有一種說法呢,就是說這個書裏邊出現了明代的地名,因此它不可能是元末明初的人寫的。再有一個說法呢,說這裏邊出現了一些兵器,這些兵器根據記載是明代中葉纔開始有的,在明代中葉以前根本沒有。再有一個說法,說《水滸傳》寫了大傢用銀子,而在元末明初那個時候,在元代不用銀子的,用銀子這個是在明代中葉以後。所以根據以上這幾個情況呢,他們認為是明代中葉的。但是我覺得,第一,他沒有提出證據。第二,銀子也好、武器也好,明代的地名也好,是個別的情況。《水滸傳》那麽厚的一部書,裏邊出現了個別的一個名字。比如說明代的地名,你怎麽能夠不排除這是個別人後來的人修改的時候加上去的呢?這麽厚的一本書,就那麽一個證據,這個說服力就不強。另外有些武器,有一些用銀子的情況,固然是明代中葉以後纔有,但是,這個是根據一些文字記載、一些明朝人的記載提出來的。我們知道有一個情況,就是書面上的記載永遠是落後於社會現實生活的,如果說現實生活裏用了銀子了,而書面上沒有反映出來,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這個說服力不是很強的。所以講作者問題之前,我先要講這個時代問題。也就是說它還是元末明初的作品,這個作者呢,還是元末明初的人,這是我要先講的第一點。   那麽下邊我就要直接講《水滸傳》的作者是誰了。《水滸傳》的作者是誰,從明朝到現在,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是羅貫中寫的,就是說《水滸傳》的作者是羅貫中。那麽這個是在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有一些文人的筆記裏邊提到的,也是最早的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作的,這個是比較多的一些看法,也是明朝人的看法。不但見於明朝人的一些筆記,而且在一些明刊本上頭都是這麽寫的。每部小說捲一、第一頁,一定有一個作者是誰。這在明朝《三國演義》也好、《水滸傳》也好,都是這樣子的。那麽它們上頭就寫到是施耐庵、羅貫中。而且在一個書目的記載裏邊,還說這個《水滸傳》是施耐庵的“的本”,這個“的本”是什麽意思呢?“的”就是確確實實是真的,不是假的,是原來的不是後來的,不是冒充的。這個“的本”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從這個題名來看,就是說《水滸傳》它確確實實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編次。編輯的“編”、次序的“次”。編次的意思就是編輯、整理。那麽從這個題名來看呢,《水滸傳》應該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呢,幫他整理、編輯而成的。所以說,如果是有兩個作者的話,那主要的是施耐庵,次要的是羅貫中。我呢,是相信這個說法的。   第三種說法,是施耐庵一個人寫的。這個最早也見於明朝人,但是時間比較晚。那尤其是金聖嘆那個本子。流行以後,由於它前邊加了一個冒充的施耐庵的序,那個序是假的,是金聖嘆自己寫的,那個文章是很漂亮。有些句子也很流傳,但是那個是假的,和施耐庵沒有關係。那麽大傢就比較熟悉的作者就變成了施耐庵一個人。1949年開國以後,當時有一個規定地方出版社不能夠印古典小說,衹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可以印古典小說。而人民文學出版社印的古典小說《水滸傳》裏邊,就署的是施耐庵。所以大傢普遍的都知道《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我覺得這個說法也沒什麽錯誤,但是它有缺陷,就是把羅貫中給完全抹殺了。所以關於這個作者問題,我的基本看法就是,施耐庵是主要的作者,羅貫中是他的合作者。從狹義的方面來說,我們可以承認作者是施耐庵。從廣義的方面來說,應該說《水滸傳》是他們兩個人共同創作的。所以,第一,不能夠剝奪施耐庵的創作權;第二,不能夠抹殺羅貫中為《水滸傳》付出的勞動,這個就是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我想就講這麽幾個問題。   那麽可能有的同志問,既然施耐庵是作者,那麽這施耐庵是什麽時代的人、什麽地方的人?他的生平事跡又怎麽樣呢?非常遺憾,關於施耐庵的生平事跡現在一無所知。我們僅僅能夠確定下來的就是他是浙江杭州人,當時叫做錢塘。最早的版本和最早的書目上都說是錢塘施耐庵,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這個好像在今天的浙江省不太重視這個問題,倒是別的地方老要搶施耐庵,把施耐庵認為是他們當地的。浙江杭州毫無動靜,大概浙江杭州名人很多,不在乎多一個施耐庵、少一個施耐庵。那麽前一陣子比較轟動的呢就是有江蘇省一個大豐,一個興化來搶施耐庵。那這是怎麽回事呢?大豐有一個施耐庵的墓,這個墓現在是一個文物。那麽有的人說既然他的墓在這裏,那當然施耐庵就是我們本地人。但是不,我可以告訴大傢,這個墓是上一個世紀四十年代建立的。當時在解放戰爭時期,當地是民主政府,就是我們共産黨領導的政府,那個縣長姓李,他建的這個墓。那麽你想想看,上一個世紀四十年代建的墓,這是不能夠作為他的籍貫的一個憑證。那麽大豐,大豐是 1949年以後新設立的一個縣,它以前沒有這個縣。由於歷史上記載,傳說施耐庵是白駒橋的人,這個白駒橋恰恰原來屬於興化,現在劃到了大豐了,所以大豐在爭這個。我曾經奉中央領導同志之命,到大豐專門去調查這個事情。當地出現了施耐庵的傢譜,還出現了地下挖出來的墓志銘,墓志銘上頭那個人有人說是施耐庵,有人說是他的後人,這些全是假的,我們現在惟一能夠知道的,就是他是浙江杭州人。從前叫做錢塘,這是他的籍貫。他的生平事跡毫無所知,這個籍貫是比較可靠的,因為《水滸傳》裏寫到了很多浙江的地名,和現在的地理情況完全符合的。他寫別的省,山東省河南省很多地理呀,它都是錯亂的。由於作者知識有限,在封建社會一個交通不是很發達,所以他有些地理情況不熟悉,出現了錯誤。但是,在浙江省杭州附近的地名全部是沒有錯誤。   那麽他是什麽時代人?當然他是明代以前的。那麽我們為什麽斷定他是元末明初人呢?那是因為他的合作者可以確定,他的合作者就是羅貫中,而羅貫中在《續錄鬼薄》裏有小傳,根據這個小傳來判斷,他是元末明初人。那麽合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當然也是元末明初人。這個作者和時代是這麽確定下來的。但是,衹知道他是姓施,他的名字並不叫耐庵,耐庵不是字就是號。那麽根據這個綫索,可以提出一種看法供大傢參考。還不能夠說他是有100%的證據能夠成立,衹是供大傢參考。就是說,施耐庵有可能是施惠。施惠是元末明初的一個戲劇傢,寫南戲的。最早我們所知道的,提出這個看法的是麯學大師吳梅,吳梅在他的《顧麯麈談》這本書裏邊說,施耐庵就是施惠,南麯《拜月亭》的作者。可是他沒說出他的根據。大傢很長一個時期,引用吳梅的這句話,都要加上一句,不知道他根據的是什麽。後來我們發現了一個抄本,叫做《傳奇匯考標目》,這是一個跟《續錄鬼薄》這些相同的一個作品,列舉了戲劇傢和戲劇作品。在這個《傳奇匯考標目》當中,就寫了施耐庵叫施惠,是《幽閨記》、《拜月亭》的作者。吳梅的根據就在這兒,再往後我們又發現了在明代萬歷年間有一本書叫《三傢村老委談》,這裏邊講,施耐庵就是施惠。那麽我可以把這個綫索提供給大傢去思考,那麽在《續錄鬼薄》上我們找到了施惠。那麽根據《續錄鬼薄》的介紹,施惠是杭州人。大眼睛,鬍子很長,很漂亮,寫戲麯的。那麽關於這個施惠大概就是這麽個情況。施耐庵除了以上講的以外,現在我們並沒有掌握任何其他的、正面的、肯定的、確鑿無疑的證據和記載。   那麽下邊就提出一個問題:《水滸傳》是不是作傢的創作?就是說現在有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認為古代的長篇小說,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第一流的,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都是纍積型的作品,都是纍積型的集體創作。什麽叫做纍積型呢?就是說這些作品從宋代、元代到明代,有很多人都寫了這些東西,那麽逐漸逐漸積纍下來的。那麽這個話聽起來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覺得呢,它是不能夠成立的。因為纍積型無非是說這個作品它是由素材做依據的,是在那個素材的基礎上寫成的。但是我想,絶大多數的文學作品恐怕都是有素材的,都是在素材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另外,甲素材、乙素材、丙素材、丁素材加在一起,並不等於《水滸傳》。這個很簡單,我們有好多布料,這一塊、那一塊,這些布料加起來並不是一套完整的衣服。從這個布料要成為衣服,當中有一個必經的程序,一定要經過裁縫的巧手,沒有裁縫,你這些布料沒辦法做成衣服。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恰恰是起了這樣一個裁縫的作用。但是他不是工匠,他是有創造性的大師,不是一般的裁縫。   我想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一個例子是林衝;一個例子是宋江殺閻婆惜。我們知道,林衝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在《水滸傳》裏邊,他的出場最早。除了魯智深以外,他是最早的。另外呢,《水滸傳》這部書呢,是描寫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那麽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在梁山英雄的身上誰體現得最充分、最準確呢?林衝,林衝的故事最準確地、最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但是,在《水滸傳》以前的所有的文字資料當中,這些文字資料包括文學性的、非文學性的。那麽我可以告訴大傢,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情況,衹有林衝的名字,沒有林衝的故事。那些材料裏邊有林衝,但是就是一個名字,沒有他的故事,更沒有現在《水滸傳》裏寫的這些故事。那麽我們在這種情況底下,不能不承認《水滸傳》裏邊林衝的故事,是作傢施耐庵創作的。我們找不出以前素材的依據,如果大傢能夠舉出一條材料,說以前寫過林衝的故事,這個是有依據的,那麽我這個說法可以被推翻。如果大傢找了半天還是找不出來,我這個說法恐怕就有一定的說服力了。   第二個例子,關於宋江和閻婆惜的情節。這個跟林衝的故事有點不一樣。林衝的故事可以說,我們在林衝的人物形象、林衝的故事情節上頭,我們看不到纍積,看不到集體創作的影子。但是在宋江殺閻婆惜的這件事情上頭,我們要承認他有纍積。我接着要說的就是這些素材和現在我們看到的《水滸傳》之間有什麽區別。這些區別是量的區別還是質的區別。如果是量的區別,我們就得承認是纍積性的作品,起碼在宋江這個故事上。如果是有質的區別,那我們就要思考了,那這不是作傢依據以前的東西寫出來的,而是他動了腦子、花費了創造性的勞動寫出來的。宋江殺閻婆惜這個情節呢,是在《水滸傳》的第二十一回和二十二回,寫得非常精彩。用白描的手法,有非常仔細,很細緻的刻畫。我們知道古代小說《三國演義》也好、《西遊記》也好、《水滸傳》也好,對於生活場面的描寫是很少的。我們看《三國演義》,很少看到夫妻兩個人在傢裏邊吃飯、喝酒、互相談話,沒有。《西遊記》裏也沒有這種描寫,就是說日常生活的描寫。這個關於閻婆惜和宋江,這個有這方面的、日常的,尤其是一些日常起居生活,房間裏邊的佈置。大傢去看《水滸傳》寫得非常具體,這個和其他的地方還不一樣,這個表明了這個作者的手法很高明、藝術性很高的。   二十一回和二十二回寫宋江,很詳盡地寫出來了宋江的思想有一個發展的過程。這個發展的過程一開始是忍氣吞聲,從這個忍氣吞聲,發展到忍無可忍,忍無可忍再發展到怒火中燒,從怒火中燒再發展到了手起刀落,就把這個閻婆惜殺了。這個過程寫得非常詳細,而且很合理,我們感覺到非常合理。不是作者硬加給我們的,就好像生活一樣的,符合於生活邏輯發展,那是寫得很成功的。   另外,閻婆惜這個人物也寫得很成功,非常狠毒,而且是得寸進尺。還寫了一個小人物,閻婆惜的媽媽,一個小老太,也是非常生動的。既狡猾又是很平凡的這麽一個人物。他們三個人之間的關係構成得非常的好,這個宋江跟閻婆惜的關係並不好,可是勉強還維持着表面上的一個關係,全靠着閻婆這個人物奔走於兩個人之間撮合,還勉強維係着。最後當然是破裂了,而這個閻婆最後看見女兒被殺了,好像是站在宋江的一邊,說怎麽怎麽樣。把宋江拉到了官府門口,忽然大叫,宋江殺了人了,她心還是在她女兒一邊,不在宋江一邊。這些地方寫得都是非常好的,這個在以前的文字資料裏沒有。   我們現在就要做一個比較,比較是兩個比較:一個《水滸傳》和元雜劇的比較,一個是《水滸傳》和《大宋宣和軼事》的比較。因為元雜劇裏邊也寫到了宋江和閻婆惜的事兒。《大宋宣和軼事》裏邊也有兩個地方寫到了他們的事。我們就看一看有什麽區別。元代的雜戲寫《水滸傳》的有七、八部之多,每一個人物一上場,就是宋江一上場,他有一個上場白、開場白,講我是什麽人,怎麽怎麽樣。那麽我們現在舉一個例子,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這裏邊宋江上場的開場白,究竟是說了些什麽,別的戲裏邊,宋江的開場白跟這個呢,差不多,大同小異。我們就用這個做代表,大傢聽一聽他這個上場白是怎麽說的。他說幼年我曾經在運城縣做一個把筆司吏。因為帶酒殺了閻婆惜,也就是說他喝醉了酒殺了閻婆惜。腳踢翻蠟燭臺,一腳把這個蠟燭臺踢翻了。蠟燭臺一踢翻就燒了房子,房子一燒就燒死了人,燒死多少人?沒有說,最起碼有一個吧。它是死了人嘛,燒死了以後,他就逃走。逃走以後,官府就捉拿宋江,捉拿得很緊。宋江就沒有辦法,就去自首。自首以後,怎麽判他呢?兩樣,第一,打四十棍;第二,發配江州。這是元雜劇裏邊所寫的。宋江和閻婆惜這段事情,就是這麽個說法。這個說法我們拿它來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水滸傳》裏邊的描寫來比一比,究竟有什麽區別?這個區別是很大很大,是本質的區別。   這裏邊就是要註意兩點:第一點,宋江為什麽要殺閻婆惜?他殺閻婆惜的起因原因是什麽?第二,宋江的罪名是什麽?我們從這兩點來進行比較。根據元雜劇的說法,他殺閻婆惜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喝酒喝醉了,就是這麽個原因。第二,他的罪名是什麽呢?第一,殺了閻婆惜;第二,燒了房子;第三,燒死了人;第四,逃走。那麽大傢聽一聽,宋江這麽四點罪名打了四十棍、發配到江州,我認為這個判得不重。起碼殺死了一個人,燒了至少有一個人,還逃走了,還燒了房子。打四十棍、發配到江州,應該說這個是判得不重的。那麽這樣子的情況,這個宋江對讀者來說,值得不值得同情呢?這裏邊有沒有是和非的區別、美和醜的區別、善和惡的區別呢?可以說沒有。這是元雜劇裏邊所描寫的宋江和閻婆惜兩個人的關係,兩個人的故事,就是這麽一個輪廓。那和現在就不一樣,這是第一個比較。   第二個比較就是拿《水滸傳》和《大宋宣和軼事》來做比較。看看《大宋宣和軼事》是怎麽描寫宋江和閻婆惜的。《大宋宣和軼事》裏邊有寫到宋江和閻婆惜有兩點、兩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有一天,梁山上頭晁蓋他們,想起來了宋江對我們很好、有恩義,就派人,派的是劉唐,送給宋江一個禮物,什麽禮物呢?金釵,一對金釵。宋江呢,收下了沒有呢?宋江收下來了,收下以後交給誰了呢?交給閻婆惜,閻婆惜就收藏起來了。那麽這是一個地方寫到的。第二個地方,宋江回傢探親,從梁山泊回到傢中探親,給父親看病。看完病以後,他就發現閻婆惜和一個叫吳偉的人有不明不白的關係,勾勾搭搭。那麽,他就到了那裏一看,這兩個人摟摟抱抱靠在一起。宋江一看就怒發衝冠,手起刀落,一刀就把這兩個人殺掉了。這是《大宋宣和軼事》寫的。宋江殺閻婆惜就是這種情況。這些描寫可以說非常地簡單,很簡略,衹有骨頭沒有肉。《水滸傳》的描寫是有骨頭有肉。   這個《大宋宣和軼事》的描寫,問題還是出現在:宋江為什麽要殺死閻婆惜,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麽。由於《水滸傳》裏是寫了晁蓋給宋江寫了一封信,這個信又給閻婆惜看到了。另外給了一百兩黃金,宋江沒有接受。但是《大宋宣和軼事》裏沒有這個描寫,衹描寫了送了金釵一對,沒有晁蓋給宋江的信。因此就出了一個問題,在《水滸傳》裏邊,閻婆惜要挾、威脅宋江的主要是她拿到了這封信。她認為這封信是你宋江私通梁山的罪證,現在沒有了。另外呢,閻婆惜為什麽狠命地要勒索宋江,是因為信裏邊說給了他一百兩黃金,實際上宋江沒有,閻婆惜要讓他交出來。現在呢,沒有,就是金釵一對,而且這金釵是交在她的手裏了,他也沒有說這是誰的,她也沒有憑據證明這個金釵是晁蓋,是梁山給宋江的。所以宋江殺她就僅僅是看到了她和吳偉兩個人摟摟抱抱,就把她殺了。那麽也就是說,這個罪名無非就是情殺。《水滸傳》裏描寫的這些都沒有了。《水滸傳》裏邊說,第一,你是私通梁山,我要到官府去告你。宋江是一再地退讓,一共是退讓了三步,最後那個是得寸進尺,最後沒有辦法纔把她殺掉的。而這裏,這些情節沒有了,就是看見跟一個男的摟摟抱抱,就把她殺掉了,這個說服力不很強,這種描寫沒有能夠感動人,沒有能夠使人引起對宋江的憐憫,對宋江的同情。   《水滸傳》裏邊,看了這個故事以後,讀者的同情是給宋江的,讀者的譴責是給閻婆惜的。而在元代雜劇也好、《大宋宣和軼事》也好,沒有了。這些東西都沒有了,宋江也不值得同情,就是很平常這麽個事情,衹有骨頭沒有肉的一個故事。那麽這裏邊呢,就是有很本質的區別。這個區別就在於,施耐庵在這麽衹有骨頭沒有肉的基礎上添加了很多肉,這是很有創造性的,是一個大藝術傢加進去的,使得這個人物形象豐滿,使得這個故事情節合情合理。那麽也就是說,這個區別就顯示出一個偉大的作傢、一個語言文字藝術大師,和一個很普通的記載一個故事的記錄者之間的藝術功力的區別。那麽我們就不能不承認《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一個偉大的作傢,有創造性的作傢。我認為,在世界文學史上、在中國文學史上,以長篇小說而論,凡是第一流的、偉大的作品,全部都是個人的創作。群衆創作不可能成為偉大的、第一流的,在歷史上占那麽重要地位的作品,積纍型的作品。   我們常說知人論事,很可惜我們對《水滸傳》的作者的生平傢世卻無從考證,衹能是知之甚少了。但這絲毫不會妨礙《水滸傳》的作者成為偉大的、有創造性的作傢。那麽我想今天我們聽了劉先生的演講之後,會更好地有助於我們閱讀和理解《水滸傳》,最後讓我們嚮劉先生的精彩演講表示感謝。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梁山好漢 名傢評“水滸”
《水滸傳》的作者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