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平实养生操作指南:夏季中医养生   》 第1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1)      蒲志兰 Pu Zhilan    李桐 Li Tong

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养生学的书籍从古到今汗牛充栋,但也难免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共存。由当代中医学泰斗蒲辅周之女、著名中医蒲志兰编著的“四季中医养生”系列读物,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客观真实地把中医养生学的真谛、精华介绍给读者,使你能够一看就懂,懂了就能做,做了就有效,从而帮助大家学会养生,拥有健康的生活。《夏季中医养生》为此系列读物的夏季卷,作者以平实、易懂的文字,从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夏季情志养生要点、夏季饮食调摄、夏季生活保健、夏季的运动养生、夏季常见疾病的防治等六个方面,给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健康养生指南。
第1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1) 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夏天要注意保养空调系统而冬天要注意防冻。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当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准确地说,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1。养精神,调情志 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防病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使五脏不受邪。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中医将人的情志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为"七情",七情紊乱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百病生于气",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以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就可能引起组织器官的实质病变,比如长期的紧张焦虑可以导致高血压病。所以在调养情志方面中医非常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即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苛求;对金钱、权力不要过于贪婪,使情志达到清净、平和的境界,才能够颐养天年。 2。饮食调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高血脂、高血糖等吃出来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其实,这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指出过的。中医认为,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而人的体质也有阴虚、阳虚的差异,如果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会造成饮食失衡,不仅达不到补精益气的目的,久而久之还会损伤脾胃。中医把食物多种多样的特性及其功效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其阴阳属性,应用于实践,收到了实效,所以就产生了"中医食疗理论"。该理论是中医对食物保健及治疗作用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性"、"味"、"归经"、"补泻"等。了解这些,将对我们在饮食中"吃什么"及"怎么吃"等养生盲点,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中信出版社
第1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1)第2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2)第3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3)
第4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4)第5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5)第6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6)
第7节:关于中医养生(代序)(7)第8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1)第9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2)
第10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3)第11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4)第12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5)
第13节: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6)第14节:夏季情志养生要点(1)第15节:夏季情志养生要点(2)
第16节:夏季情志养生要点(3)第17节:夏季饮食调摄(1)第18节:夏季饮食调摄(2)
第19节:夏季饮食调摄(3)第20节:夏季饮食调摄(4)第21节:夏季饮食调摄(5)
第22节:夏季饮食调摄(6)第23节:夏季饮食调摄(7)第24节:夏季饮食调摄(8)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