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藝術人生:超越平凡的人生藝術   》 第1節:明星還原為普通人      王崢 Wang Zheng    朱軍 Zhu Jun

《藝術人生》是中國最優秀的人物訪談節目。《藝術人生》追求“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以人文關懷的視角,與演藝明星共同分享人生故事與心路歷程。該書為《藝術人生》欄目五周年人物訪談的精選集,特別摘選有:楊瀾、張藝謀、陳凱歌、於洋、趙本山、劉歡、王志文、陳坤、王傢衛、梁朝偉、趙雅芝、周華健、荒木由美子等人以及特別節目“紅樓夢再聚首”、“2005理想”與“百年好合”,同時收錄有紀念章節以懷念常香玉與傅彪。書中編輯體例的特殊安排,如絶對幕後部分,可以從中管窺藝術傢、明星和電視人的生活實貌。這是一部出於電視高於電視的圖書。
第1節:明星還原為普通人 明星還原為普通人 -《藝術人生》序 《藝術人生》是央視的名牌欄目。這個欄目之所以大受歡迎,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出場的嘉賓多是腕級明星,著名的導演、演員、歌手、主持人,人氣本來就旺,公衆的關註度本來就高。公衆對明星的幕後生活從來有強烈的好奇,讓他們走下舞臺,作為普通人談一談自己的人生,公衆自然不肯錯過。但他們畢竟仍是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出現,面對的仍是鏡頭和觀衆,公衆看到的也仍是他們在一個特定舞臺上的表現。因此,能否使他們的表現最大限度地接近於生活中的真實模樣,就要看電視製作者的本事了。《藝術人生》攝製組顯然有這個本事,靠了真誠和敬業,節目前對被采訪人盡可能充分的瞭解和溝通,節目中誠懇、質樸而又不失機敏的主持風格,善於營造出一種讓嘉賓動真情、吐真言的氛圍,使這些名人在不同程度上顯出了普通人的"原形"。這也就是原因之二了。 現在,攝製組從開播以來的200多類期節目中選出有代表性的17期,編成這本書。我讀了部分內容,覺得是一本有意思的書。也許可以把這本書定位為"幕後的幕後"之展示。第一層幕後,是明星們的幕後,朱軍把他們的藝術裝飾卸除,讓我們看藝術背後的他們的人生故事。第二層幕後,是《藝術人生》節目本身的幕後,編者把演播室的道具撤除,讓我們看演播背後策劃和編導的故事。 不過,倘若這本書衹是滿足了人們窺探幕後的願望,其價值就十分有限。在我看來,它的主要價值不在於此。我最欣賞的是節目組為自己設定的"用文化引導娛樂"的目標,以及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做出的努力。娛樂原是電視的本質屬性,排除掉了娛樂性,電視就無法生存。我們衹能要求它娛樂得有格調和有品位,亦即保證娛樂中文化的含量,由此而見出節目的優劣高下。請娛樂圈裏的明星來談自己的生活,這樣一個節目完全可能做成徹頭徹尾的娛樂節目,娛樂得一塌糊塗,與文化毫不沾邊。我看到的情況正與此相反。 "把明星還原為普通人,提煉出明星經歷和情感中那些普通人有共鳴的部分,給觀衆以啓發",這是本書所表述的《藝術人生》節目的核心理念。我認為這個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按照我的理解,所謂"把明星還原為普通人"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明星在成為明星之前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有作為普通人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故事。第二,明星在成為明星之後仍然是一個普通人,有作為普通人的性格、情感和真實生活狀態。節目就是要把明星身上這兩個作為普通人的方面顯現出來,這不僅僅是為了拉近明星與觀衆的距離,使觀衆産生親切感,更重要的意義是揭示出藝術與人生之間的本質聯繫。一個明星,如果他不衹是一個公衆人物,同時也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傢,他就必定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人性的真實是藝術的真實的前提,他的全部人生經歷和他的個性永遠是他的藝術植根於其中的土壤。一個遺棄了自己普通人生經歷的人,一個不再把自己當作普通人的人,他也許仍是一個明星,但决不是一個藝術傢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時會被打動。使我感動的是嘉賓面對自己的嚴肅和面對觀衆的坦誠。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印證了我一嚮的看法,即有大才華的人往往是骨子裏相當自卑的人。比如梁朝偉和張藝謀,都談到自己性格上的自卑、內嚮、壓抑、拙於交往,因而專註於藝術,在電影中尋求釋放和平衡。成竜是另一種自卑,因為早年的貧睏和學藝的挫折,鉚着勁要做給那些小看他的人看,終於成名。從節目中可以看到,他是一個非常率真的人,口無遮攔,句句大實話。 我還欣賞一些嘉賓所表達的對藝術的理解和態度,在這裏做一個不完整的摘錄。王傢衛:好電影必須老實,有一些電影做得很好,但裏面有一些虛假,有一些虛偽,對我來說就不是好電影。梁朝偉:最重要的是自己滿不滿意。陳凱歌:最好的創作就是保持童心,別記着得過什麽奬、成過什麽名,永遠保持普通人的狀態,才能繼續往前走;培育成熟的商業市場需要一個能夠吸引中國觀衆註意力的電影體製,為此我會拍非常商業的電影。張藝謀:我都50歲了,已經不會為名利、拿奬等一般的目的做電影了,實際上就是喜歡、就是愛,拍電影的過程讓我迷戀;我仰慕的那些電影大師的偉大作品,是我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的電影不能說是經典,衹能說有幾部還不錯。這些話都說得很中肯也很大器,證明了藝術觀說到底就是人生觀。 讀這本書對於許多熱心觀衆來說,既是收穫也是樂趣。 周國平 2005年8月29日 解讀《藝術人生》 王崢 回顧《藝術人生》走過的道路,總有淚盈於眶的感受。因為艱難,也因為我們嘉賓的魅力和我們這個團隊的可愛,更因為媒體的力量和時代的重量。 作為這個節目的製片人,我最愉快的經歷是每一天都在進行的采訪和策劃過程。像航行在一條河流,看到了波瀾壯闊的人心、社會和國傢。我願意與讀者分享我關於《藝術人生》的思考,這是2004年的文章,是我們操作節目的一個文本。 ●每一個成功的欄目都有自己的靈魂,《藝術人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 ●《藝術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麽,僅僅是做節目嗎? ●《藝術人生》的主創應該有何種品質? 1.用藝術點亮生命 -《藝術人生》的終極理想:將電視文藝節目"知識分子"化 對於電視人的身份界定,我傾嚮於相當的編導和管理者首先是"大隱隱於市"的知識分子。我喜歡這種對知識分子的解釋,即所謂知識分子有三層含義:一,社會的良心;二,智慧的傳播者;三,對真理與神聖的褻瀆與懷疑者。這是做《藝術人生》最強有力的力量源泉。 當《新周刊》將知識分子現世為知道分子時,作為文藝節目的導演和製片人,我依然尊敬着知識分子的"門風優美",嘗試在現有的生存和工作中,在大衆的狂歡中遠遠地呼應着自己的理想,我努力讓文藝節目有深度、有文化,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種實踐中,我將它尊為"事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第1節:明星還原為普通人第2節:用文化引導娛樂第3節:我們尊敬直面歷史的老人第4節:發展再聚首品牌
第5節:朱軍訪談錄第6節:有責任心的男人第7節:《摔三弦》一舉成名第8節:迷迷糊糊闖央視
第9節:導演、製片人趙本山第10節:為什麽心情不好第11節:絶對幕後第12節:本期主人公陳凱歌導演
第13節:愧對父親第14節:第五代的黃土情結第15節:誠意電影和商業電影第16節:道具的背後
第17節:陳坤第18節:服務員的理想第19節:電影學院的好學生第20節:偶像是有責任的
第21節:憂鬱的背後第22節:五福臨門贈傅彪第23節:夫妻患難見真情第24節:真浪漫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