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独尊儒术   》 《独尊儒术》(上)      方尔加 Fang Erjia

那么这里我们接下来就要讲一讲,为什么会独尊儒术?出现了独尊儒术。我们还是从一件事情讲起,刘邦当初反抗秦朝的时候,当初怎么样?秦朝的官府通缉刘邦,到处抓刘邦,刘邦到处逃窜,流窜于哪儿,流窜邙、砀之间,邙山、砀山之间,官府到处找都找不到他。结果刘邦的夫人吕氏,也就是后来的吕后她就能找到刘邦,她随时就知道刘邦在哪儿,后来刘邦挺奇怪的,说官府到处找我,找不着,你怎么一下把我找到了?吕氏说什么呀,我看见天上有五彩之云,哪儿有五彩之云,我就到哪儿找你,到那儿准能找到你,五彩之云什么意思?谁天上有五彩之云谁将来要当天子,那可不得了,这都是他编造的神话,他编造这些神话是什么意思,编造这些神话就是要树立自己的精神权威,那么这是刘邦的想法,就是他也意识到精神的重要。 在这一方面汉武帝时期的很多儒家的学者,都意识到了,如果能够在精神上提高地位,提高君主的地位,就能够解决真正解决君主的权威问题。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就说汉武帝他也想,使社会成为这么一种和谐的社会,大家彼此都很和谐,他也想创造那种气氛。后来董仲舒给皇帝上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想法受到了汉朝皇帝的重视,汉朝皇帝意识到了他的意见的重要性。所以最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董仲舒这种在精神上树立汉朝皇帝权威这种做法,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关系。
《独尊儒术》(上) 那么由无为而有为,由无为向有为过渡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这件事情在由无为到有为的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抗,遭到了很多人的制止。很多贵族不愿意由无为向有为过渡,很多贵族不愿意有为,为什么呀?因为原来汉朝朝廷采取的无为政治,无为的做法怎么样?造成了很多既得利益者,有很多贵族就是在这种无为的政治中,他的势力膨胀起来了,他的利益大大地增加了。如果你由无为到有为的话,会损害他的利益,会损伤他的利益。所以他不愿意由无为到有为,那么历史上著名的窦太后,窦太后她就愿意无为,史书记载窦太后愿意怎么样?窦太后喜欢黄老之言,喜欢老子的东西,喜欢无为的东西,不喜欢儒家的东西。那么窦太后不喜欢有为,比如我说的汉景帝时期用的那个酷吏,那个郅都,那么用他实际上搞的就是法家那套。法家就是讲用实力严厉地镇压,严厉地对敌反对派,严厉地镇压那些违法的人,绝不手软。 那么这是法家的有为,那么郅都由于他严厉地镇压那些违法的人,得罪了很多人,也得罪了很多王侯贵族,然后地方上的这些大豪强他们通过各种关系疏通,来对郅都有各种各样的非议,再加上郅都用这种严厉的手段来制裁那些违法的人,也得罪了很多王侯贵族。所以郅都这个人的很多做法传到窦太后那儿了,很多人对郅都的批评,对郅都的非议,也都传到窦太后那儿去,那么窦太后显然不愿意,为什么?因为郅都的这些做法,这种严厉镇压的做法,实际上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因为这些贵族呢,他们在长期无为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们希望自己怎么样,利益越来越大,希望自己可以任意妄为,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法制的范围之内。一有法制就对他们有约束了,他们就不自在了,所以他们不喜欢这种有为,不喜欢郅都这种有为,不喜欢这种法制的东西,所以这个窦太后就开始在汉景帝那儿说郅都的不是了。汉景帝呢,他是要保护郅都的,他觉得郅都代表朝廷,行使法制,郅都没错。所以汉景帝对郅都呢,进行了保护。他把郅都派到雁门,当雁门太守,他是想保护郅都,但是这个窦太后还是饶不了郅都,最后呢,还是想方设法用其他的方式,用一些借口,大概抓到了郅都的一些什么弱点,因为人在工作当中不可能没有失误,不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把柄被人抓住,可能她抓住了郅都的一些把柄,最后把郅都还是给杀了。 所以郅都是从法家的角度来代表有为,而窦太后她喜欢无为,她喜欢的是什么呀,黄老之言。喜欢道家之言,无为的东西。那么窦太后还是想方设法还是把郅都给杀了,那么这件事反映出什么?这种有为政治它的实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实行的过程中还是受到挫折了,还是遭受无为政治的反抗,那么窦太后就是个典型,她实际上就是当时这种维护无为政治的一个代表,她希望无为,无为对她们这些贵族是有利的。 那么还有宁成,那又是一个酷吏,汉景帝时期重用的一个酷吏,他继续按照郅都的这种做法,来按照郅都的那种方法,来那么做。那么最后宁成的处境也不是很好,那些王公贵族到处说他的坏话,到处告他的状,那么在汉武帝时期,迫于上层贵族的这种压力,宁成也被抓起来了,虽然最后没有把他处死,但他也蹲了监狱了。所以宁成一个从法家的角度进行有为,那么有为你就要得罪别人,得罪这些人你可能就要倒霉。 那么这是从法家的角度,像郅都和宁成他们的有为。还有人想从儒家的角度来进行有为,也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也遭到了以窦太后为代表的那些主张无为,坚持无为政治的那些人的反抗,因为他们为了维护贵族利益,他要无为,比如这个窦太后的侄子,窦婴。那么窦婴呢,他是好儒,他喜欢有为,他喜欢从儒的角度来进行有为。那么有这么一个故事,汉景帝他的弟弟是梁王,当时在地方的藩国封为梁王,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梁王还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这哥俩的关系应该非常好,而窦太后也非常喜欢梁王,那么有一次梁王从地方到中央来,那么汉景帝呢,就设宴,哥俩喝酒特别高兴,汉景帝这哥俩可能好久没见了,在一起聊天,喝酒特别高兴,汉景帝呢一高兴怎么样?大概当时也是喝酒喝昏了头,一高兴,说什么呀?说将来等我完之后,意思就是我死了之后,皇位是你的。因为窦太后特别喜欢梁王,所以听了汉景帝的话,汉景帝我说了,喝酒喝昏了头了,说出了不符合不符合礼仪的话,不符合制度的话,那窦太后特别高兴。但是窦婴当时也在旁边,窦婴他头脑比较清醒,他意识到,汉景帝这种说法不符合制度,不符合宗法制度,不符合汉朝皇位的继承制度。马上他就来提醒汉景帝,说什么呀?说陛下这话不对,咱们祖宗已经制定了皇位的继承制度,咱们要按照祖宗的制度来执行,不能凭一时高兴,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他马上提醒,就是汉朝皇位继承是有自己制度的,你可不能随便自己一高兴,就破坏这个制度。所以窦太后当时特别不高兴,后来就冷落了窦婴,虽然这是她们家的人,但她冷落了他。那么窦婴的这种提醒就是一种有为,这是从儒家的角度去有为,不能放任,什么东西都不能放任,不能凭着感觉走,不能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按制度来,要有一定的制度。那么当时不光是窦婴主张,好儒家讲儒家的东西,当时还有一些大臣也讲儒家的东西,希望按照儒家的那些思想,来治理国家。 当然一开始还不可能完全大规模地推行儒家,但是有一些大臣主张用一些儒家的东西,起码小规模、零星的来做一些事情,你比如当时有两个大臣,一个叫赵绾,一个叫王臧。这个王臧和赵绾呢,他们两人也是主张儒家,主张用儒家的东西来进行治理。那么这个王臧、赵绾按照儒家的想法还提出了一些主张,什么主张呢?比如说当时在朝廷那儿有很多列侯,这些列侯呢,都是一些贵族了。他们在中央这儿整天惹事生非,是是非非。朝廷这儿、中央这儿聚集了很多列侯,这些人在这儿整天无所事事,招惹是非。所以王臧、赵绾提出让他们都回去,回到你自己的封国当中去,你不要在中央呆着,你是哪儿的?给你封在哪个地方?封在山东,你去山东。封在河北,你去河北。封在湖北,你去湖北。该去哪儿都去哪儿,不要都集中在朝廷,但是这些列侯都不愿意到地方,很多列侯都在中央跟公主结了婚,娶了公主。他不愿意到地方去,地方也比较苦,地方跟中央、跟朝廷距离比较远,他们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不方便。所以按照这个王臧、赵绾的想法呢,都离开、都走,都别在这儿。这样朝廷清静一点,朝廷的矛盾会少一点,有利于朝廷推行自己各项治理政策。那么王臧、赵绾还提出了一些想法,什么想法呢,今后大家穿的服装都要符合礼仪,实际上就是说他要想推行儒家的这些东西,推行儒家的礼仪。哪怕从服装方面,从一些使用的器物,从服装、从各个方面怎么样?要体现出君臣上下的等级,要有这种体现。大概当时有些贵族呢,他觉得他的关系跟皇室的关系比较密切,或者跟最高统治者的关系比较密切,他有时候就不太讲究礼仪了,人与人之间比较随便。那么儒家的想法,这些都是不行的。因为儒家孔子说过这种话,“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那么汉代呢,开始无为政治,所以那些贵族可能开始一些礼仪的东西,不是说他完全没有礼仪,有很多礼仪不够严格、不够规范。 所以王臧、赵绾主张进一步的规范,那么这种规范他可能是要求先从服装做起,大家穿的衣服先得体现出这种礼仪,体现出一种秩序。那么总之呢,王臧、赵绾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呢都是儒家的东西,希望用儒家的东西来规范朝政,来规范朝廷。那么这些呢,也引起了以窦太后为代表的这些保守贵族的不满,他们希望通过无为来保持自己已有的特权,所以这个窦太后最后呢,就开始对王臧、赵绾开始下手,她就胁迫汉武帝把这个王臧、赵绾给抓起来,可能又找到了王臧、赵绾的一些漏洞,找到一些口实,找到一些漏洞,我说了,人在工作的时候,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不可能一点把柄都不被人抓住,大概抓住了王臧、赵绾的什么把柄,胁迫汉武帝把王臧、赵绾抓起来,胁迫他们俩自杀了,最后这两个人被逼得自杀了。所以可见呢,这个有为并不是一帆风顺搞起来的,在有为的过程中,怎么样?它也遭到了无为的反抗,所以在汉代,这种无为到有为的过程中,它们双方是互有进退的,你打过来,我打过去,有时候你稍微高一点,有时候我稍微高一点,这个双方当时呢,这么一种情况。 那么这里我们接下来就要讲一讲,为什么会独尊儒术?出现了独尊儒术。我们还是从一件事情讲起,刘邦当初反抗秦朝的时候,当初怎么样?秦朝的官府通缉刘邦,到处抓刘邦,刘邦到处逃窜,流窜于哪儿,流窜邙、砀之间,邙山、砀山之间,官府到处找都找不到他。结果刘邦的夫人吕氏,也就是后来的吕后她就能找到刘邦,她随时就知道刘邦在哪儿,后来刘邦挺奇怪的,说官府到处找我,找不着,你怎么一下把我找到了?吕氏说什么呀,我看见天上有五彩之云,哪儿有五彩之云,我就到哪儿找你,到那儿准能找到你,五彩之云什么意思?谁天上有五彩之云谁将来要当天子,那可不得了,这都是他编造的神话,他编造这些神话是什么意思,编造这些神话就是要树立自己的精神权威,那么这是刘邦的想法,就是他也意识到精神的重要。 在这一方面汉武帝时期的很多儒家的学者,都意识到了,如果能够在精神上提高地位,提高君主的地位,就能够解决真正解决君主的权威问题。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就说汉武帝他也想,使社会成为这么一种和谐的社会,大家彼此都很和谐,他也想创造那种气氛。所以他也想从精神上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谁能给他解决这个问题呢?法家肯定不行,法家也是有为,但是法家不行,而且法家这种做法越做这个气氛越紧张,我说了这个农民起义,你越镇压越不行,这些地方的豪强黑社会,你可以杀,把他们给杀怕了。但最后怎么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你杀了一批,新的又起来了,而且你用法家这套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你得动用很多军队。而且气氛更加紧张,气氛更加不和谐。 所以需要的是儒家,由儒家出面来解决问题。儒家主张伦理道德,儒家要在精神上树立君主的权威,儒家要解决什么呀?精神问题,所以最后呢,还是由儒家来出面。那么在这方面呢,汉代的思想家,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董仲舒在这方面起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董仲舒呢,他在尊君这方面,解决精神问题,解决精神上尊君这方面解决得是比较好的,那么董仲舒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我前头说了,秦朝、汉朝开始,这些君主,他也想解决精神问题,也想在精神上树立自己的权威,不过他们解决精神问题,精神上树立自己的权威呢,他们使用的那些都是一些神学迷信的东西,很多是神学迷信的东西。特别是汉高祖刘邦,他用神学迷信的东西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这些神学迷信都是些低层次的、巫术的、精灵鬼怪的迷信。比如说他是龙的儿子,比如说他是什么白帝的儿子,或者说赤帝的儿子,或者他是黑帝,刘邦还自称黑帝,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属于一些低层次的神灵。董仲舒在尊君方面,精神上尊君他也搞神学的东西,但是他搞的是高层次的神,高层次的神学,这种神学是带有理性化的。最低层次的神灵是自然神,像我们说山神河神,树木之神,山洞之神,猪神、牛神、马神。这是最低层次的神,再高一层的神,是血缘群体神,那它表现为什么呀?表现为一些氏族部落的图腾,这是第二层次的神,那么第三层次的神呢是功能神和行业神,功能神,比如正义之神,司法之神,智慧之神,这是些功能神。那么行业神呢?那么由于社会划分成不同的行业,所以人们在各个行业当中,把这个行业的一些创始人,在这个行业当中起着很大作用的人,把他立为神。比如我们说木匠、木工这个行当,那么他有谁呀?鲁班神。航海人们信谁?妈祖。纺织呢,人们信什么?黄道婆。武将,人们信谁呀?比如说信关公。这是行业神,那么自然神、血缘群体神、功能神和行业神,这些神都是多神,是无序列的,无政府状态的。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神,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神,各人有个人的神,这个神很多,然后再往上,开始有一个神灵,我们把它称为至上神。这个至上神呢,他并不排斥多神,而是让多神受他的领导,使多神服从一定的秩序,服从一定的法度,使多神不再处于无政府状态。原来刘邦神话自己,他用的神就属于那种无政府状态的多神,所以他在神话自己时候,他用的神并不确定。他一会儿说自己是龙,一会儿说自己是黑帝,一会儿说他是赤帝的儿子,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这种神对他精神的地位树立是非常不利的。为什么呀?因为这种无政府状态,这种杂七杂八的多神,你可以创造,别人也可以创造,你可以利用,别人也可以利用,别人也可以制造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精灵鬼怪的东西,来神话自己,来虚构这些东西,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所以董仲舒呢,他这时候,他也提出一个神,这个神不再是那种杂七杂八的、无政府状态的、没有序列的神了。那么这个神是什么样的神?它是一种至上神,它是统领百神的,叫什么神,“天”。天是最高的神,这个神是至上神,是众神的领导者,所以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是百神的最高的君主,这个百是概述,也就是天是多神的概述。就是我承认你们信的这些神,你讲神,他讲神,你这个神,他那个神。这些神也都存在,但是所有这些神,都要服从天,天是这个神的最高的君主,所以“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群物之祖也”。天者是万物之祖,而且董仲舒说了,“不敬天,虽祀百神无益也”,你各个地方的人,各个行业的人,各种人,你可以祭祀你的神,你可以遵从你的神,谁都可以遵从。但是你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些神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神,你得敬它,首先得敬它。你如果不敬这个最高的神,你就是祭祀底下那些杂七杂八的神,祭祀你那些具体的神,那也没用。所以尊你那些百神,尊你那些小神,首先你得尊天,所以他提出了一个至上的神,提出了一个最高的神。这个最高的神,这个至上的神,不但是神,不但是至上的神。而且还是有规则,还是有法则的,有了这个规则,有了这个法则,那些杂七杂八的那些百神就不再处于无政府状态了,就应该是有序列了、有规则了。那么他给这些杂七杂八的神,等于给他们套上了规则,由最高的神灵,给他们确立了规则,什么规则呢?实际上就是儒家的道德,就是儒家的规则,董仲舒说了这种话,你不是尊天吗?天有天道,就像我们说神有神道,你不尊神吗?尊神你就得讲究神道,那么天也是神,天是最高的神,你尊天就得讲天道。就得讲天的法则,神的法则。 董仲舒说了这种话,说“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就是天子直接承受天的命令,那么我们这个天下其他人不能承受天的命令,只有天子才能直接承受天的命令,别人不行。天子是最高的,天的儿子嘛!“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那是什么呀?天下其他的人,天下的人,除了天子之外,天下其他的人,你只能直接接受天子的命令,你不能去接受天的命令。也就是说这种至上的神,最高的神灵,谁才能直接跟他打交道,只有天子才能直接跟他打交道,别人不能直接跟至上的神灵打交道。别人要想接受神的命令,接受天的命令怎么办呢?必须通过天子这个中介,然后由天子来向他转达天的命令,所以“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那么所有的天子他来主宰天下,来治理条下,都是由天给他发布的命令,都禀承天的命令,所以这个天子治理天下,不是随便治理的,他完全是禀承天的命令。所以皇帝治理天下,是个非常神圣的事情。过去人们理解皇帝治理天下,理解得比较简单,你不就打赢了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你不就打赢了吗?你不就运气好吗?讲的这些东西。那确实历史事实是这样,我利用诡诈,我利用我的军事实力,我利用我的手段,最后把天下给夺取了,过去人们是这么理解的。什么人当皇帝,诡诈、有实力,那你就可以当皇帝,所以为什么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很多老战友们不服,那些异姓王都不服。他们觉得当初咱们一块儿打天下,你不就是凭诡诈、凭实力你打下来。我也去凭诡诈,我也去凭实力。所以很多地方的藩王,那些异姓的藩王就起来反叛,他也想当皇帝,都想当皇帝,都有这种想法。那么同样后来刘家的人,同姓王,他们也不老实,都是刘家的人,你能当皇帝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帝?他们的心态都是一个,只要我有智慧,我诡诈,只要我有实力,我这个兵强马壮,我就可以当皇帝,当时就是这种心态。 那么通过董仲舒的论证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皇帝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你有实力也不行,你有智力也不行,你还得有什么?有天命,有天的命令。就是谁能当皇帝,谁不能当皇帝,谁能当皇帝就是天的命令,是天让他当的皇帝,是天让他来治理天下,都是秉承天命。如果你没有天命的话,你即使有实力,你也不能当皇帝。他让人们树立起这个信念,这无疑提高了君主的精神地位,实际上就是让人们想到这一点,你虽然有实力,你有没有天命?没有天命,你是不能当皇帝的。所以董仲舒他说了这样的话,他说“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这话什么意思呢?尧舜是古代的帝王,那么尧舜为什么能够当帝王呢,过去的解释呢,就是说一般说他们有道德,当然道德是一个方面,他们是有道德,但董仲舒这里还提出,不光是道德问题,是天给他的,天命。天给他的,没有这个天的话,他即使得了这个天下,统治了这个天下,他不合法。必须由天来认同的,所以天以天下,给你的,由你来指挥天下。就是尧舜他来治理天下是禀承天的命令,这样就给尧舜这样的帝王治理天下,怎么样?给他们涂上神圣的这种色彩,打上了神的印迹。那么这种做法呢,实际上对当时来说,给汉朝的皇帝,给他们的统治,给他对于天下的治理,就打上了什么?神的印迹。就是说你汉武帝,或者汉朝的皇帝,你统治天下,你治理天下,不是仅仅凭什么实力,不是凭我们人间的这些物质的条件,是神,神让你统治天下。你禀承神的命令,所以这样呢?让他有这么一种信念,所以对汉朝皇帝就更加敬畏,这种敬畏不是怕他的物质实力,不是怕他的军队,不是怕他的财富,也不是因为你有钱我跟着你,不是这些东西。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因素,所以汉朝皇帝的精神权威树立起来了,那么这种做法,像董仲舒这种做法,那么实际是什么呀?实际上把汉朝的皇帝,把汉武帝给抬高到这种地位,你不光是政治上最高的统治者,你有全国的最高的实力,土地都是你的,物质财富都是你的,臣民都是你的,而且你还有全国最高的精神地位,精神上你也最高。因为什么呀?因为你直接跟神连在一起,你可以直接接受神的命令,只有你可以跟神来直接打交道,所以在精神上你有最高的地位,精神上你有最高的权威。 那么,董仲舒这种做法,就得到了汉朝皇帝的重视,汉朝皇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经过这种精神地位的提高,汉朝的统治才能够真正稳定。所以最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董仲舒这种在精神上树立汉朝皇帝权威这种做法,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选集】百家讲坛
《独尊儒术》(上)《独尊儒术》(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