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契丹国志 》
点校说明
叶隆礼 She Longli
二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祐七年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而苏天爵《三史质疑》则谓隆礼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於传闻,讥其失实甚多。今观其书,大抵取前人纪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穆宗以前纪传,则本之《资治通鉴》。穆宗以後纪传及诸杂纪,则本之李焘《长编》等书。其《胡峤陷北记》,则本之《欧史》。《四夷附录》、《诸番记》及《达锡伊都》等传,则本之洪皓《松漠记闻》。杂记则本之武圭《燕北杂记》。(案圭书今不传,其言略见曾慥《类说》。)皆全袭其词,无所更改。间有节录,亦多失当。如《通鉴》载太祖始立为王事,上云恃彊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约,今此书删去不受代之文,则所谓如约者果何事乎?又《长编》载圣宗南侵事,云天雄军闻契丹至,阖城惶遽。契丹潜师城南,设伏狄相庙,遂南攻德清。王钦若遣将追击,伏起,天雄兵不能进退,其情事甚明。今此书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尽删其潜师设伏之文,则所伏者果谁之兵乎?又《松漠记闻》载黄头女真,金人每当出战,皆令前驱。盖洪皓所亲见,其为金人,事甚明。今此书乃径改金人为契丹,采入《辽志》,则益为颠倒事实矣。又《帝纪》中凡日食星变诸事,皆取《长编》所记,按年胪载。然辽、宋历法不齐,朔闰往往互异。如圣宗开泰九年,辽二月置闰,宋十二月置闰,宋之七月,在辽当为八月。而此书仍依宋法书七月朔日食。此类亦俱失考。盖隆礼生南渡後,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苏天爵所论,深中其失。钱曾盖未详核也。特诸家目录所载,若《辽庭须知》、《使辽图抄》、《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诸书,隆礼时尚未尽佚,故所录亦颇有可据。如道宗寿隆纪年,此书实作“寿昌”,与《辽史》所遗碑刻之文并合,可以证《辽史》之误。又《天祚纪》所载与金攻战及兵马渔猎诸事,较《辽史》纪志为详,存之亦可备参考。惟其体例参差,书法颠舛。忽而内宋,则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忽而内辽,则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杨勋劫父叛君,蔑伦伤教,而取胡安国之谬说,以为变不失正,尤为无所别裁。又书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国说,乃称安国之谥。於君前臣名之义,亦复有乖。今并仰遵圣训,改正其讹,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册之定论焉。
出《四库总目提要》
点校说明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题名宋叶隆礼撰,是迄今为止记载辽代二百一十八年史事比较早、比较有系统的一部史书,它比元代官修的辽史约早百年,又是官修辽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契丹国志又称契丹志或辽志,体裁不完备与辽史相同,卷首有一进书表,一初兴本末,一世系图,一九主年谱,一地理图。正文计皇帝纪年(自阿保机至天祚皇帝)十二卷,各种人物传记七卷(卷十三为后妃,卷十四为诸王,卷十五为外戚,卷十六至十九为文武大臣),卷二十编排辽与石晋、北宋往来文牍,卷二十一辑录辽与北宋、西夏以及其他邻国相通馈献礼物,卷二十二为地理方域,卷二十三为政治制度,卷二十四至二十五节钞宋人使辽行程录,卷二十六为诸蕃杂记,卷二十七杂录岁时风俗。因此,契丹国志是囊括较广的一部史书。
此书大部分撮钞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兼采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洪皓松漠记闻等书而成,也利用了宋人对辽的著述,如武圭燕北杂记、契丹疆宇图等,而这些书流传后世,至今有的尚有节本,有的全部散佚,通过契丹国志还能略窥其面目。
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宋理宗淳佑七年进士。十年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十二年十月改除国子监簿。开庆元年十月调两浙转运判官,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十一日再以两浙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闰十一月三日磨勘,转朝奉大夫。景定元年正月一日除军器监,兼职如故。二月六日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四月二十六日以次官离任。宋末谪居袁州。入元以后,声迹销昵(参考本书附录)。
契丹国志现存者以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题跋元刻本为最古,以嘉庆二年席世臣校刻的扫叶山房本流传最广,此外还有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的刻本及一些明、清时代的传钞本、节钞本和民国时代的重排印席刻本。这次的校点工作即以元刊本为底本而以永乐大典、古今逸史、古今说海、说郛所收节录本、复旦大学所藏明钞本,及席本与承恩堂本等,并尽可能地寻求史源,翻检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和两五代史、三朝北盟会编等书,校正了一些文字方面的舛讹,至于史实方面的错误,则留待学术界的同志们硏究了。点校工作中不足之处,欢迎辽金史的专家和读者悉心地指正。
另外,我们将有关契丹国志题跋、评论尽可能地搜集,辑为附录,着于书后,以便专家和读者参考和阅读。
贾敬颜林荣贵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经进契丹国志表
臣隆礼上言:伏惟契丹立国,强盛逾二百年;秘苑修书,鉴诫垂亿千代。不量愚瞽,冒渎渊聪,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恭惟皇帝陛下天挺英奇,神资睿圣,纵观前史,纡览宏图。印五帝三王之心,有意建极;陋三国六朝之事,奚取乱华。然道判污隆[一],载存媺恶。中朝不竞,漠北方勇于争衡;五闰纷拿,毡庐遂安于徙宅。载观大辽之纪号,其谁小朝以自居。八际洪流,顿起兴亡之慨;九州重雾,忍无夷夏之嗟。其契丹国自阿保机初兴,迄于于天祚之亡,立统乘家,凡二百余载。臣奉勑命,谨采摭遗闻,删繁剔冗,缉为契丹国志以进。浅短自惭,笔削莫措。尊王而黜霸,庶几有备于将来;外阴而内阳,益宜永鉴于既往[二]。所有契丹国志随表缮进以闻。臣诚惶诚惧,顿首顿首,百拜昧死谨言。
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
校勘记
[一]道判污赂道」原作「遭」,「污」原作「纡」,据复旦大学藏契丹国志明抄本(下称明抄本)、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刊本(下称承恩堂本)及嘉庆二年扫叶山房刊席世臣校本(以下称席本)改。
[二]益宜永鉴于既往「永」原作「求」,据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改。
契丹国初兴本末
契丹之始也,中国简而不载。远夷草昧,复无书可考,其年代不可得而详也。本其风物,地有二水。曰北乜里没里,复名陶猥思没里者,是其一也,其源流出自中京西马盂山,东北流,华言所谓土河是也。曰袅罗个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又其一也,源出饶州西南平地松林,直东流,华言所谓潢河是也。至木叶山,合流为一。古昔相传:有男子承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承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一曰祖皆利部,二曰乙室活部,三曰宝活部,四曰纳尾部,五曰频没部,六曰内会鸡部,七曰集解部,八曰奚嗢部。立遗像始祖及八子。于木叶山,后人祭之,必刑白马杀灰牛,用其始来之物也。后有一主,号乃呵,此主特一骷髅,在穹庐中覆之以毡,人不得见。国人有大事,则杀白马灰牛以祭,始变人形,出视事,已,即入穹庐,复为骷髅。因国人窃视之,失其所在。复有一主,号曰喎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此复一主,号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是三主者,皆有治国之能名,余无足称焉。异矣哉!毡中枯骨,化形治事;戴猪服豕,罔测所终。当其隐入穹庐之时,不知其孰为主也,孰为之副贰也,荒唐怪诞,讹以传讹,遂为口实,其详亦不可得而诘也。自时厥后,牛马死损,词讼庞淹,复遭风雨雪霜之害,中遂衰微。八部大人后稍整兵,三年一会,于各部内选雄勇有谋略者,立为之主,旧主退位,例以为常。至阿保机为众所立,后倂七部而灭之,契丹始大。原其立国,兴自阿保机,至耶律德光而寖张。遭五季之衰,天未厌乱,石郎胎衅,产祸诸华。毒痛四海,飞扬跋扈,贪残僭擬,中国帝王名数,尽盗有之;冠屦倒植,熏莸共染,干戈之惨极矣。迨宋真宗屈己和戎,不复以一矢相加遗,含容覆护,百有余年。圣、兴、道三主圣宗、兴宗、道宗[一]。以来,天诱其衷,革心慕义,贪婪岁币,顾惜盟好,销烽寝柝,号称无事,南北民不知兵,各保首领以没,兹非以德怀远之明效欤?嗟夫,宋列圣之兼爱,其德可谓至哉!若辽之威服诸夷,奄有全燕,何其强也。天祚昏孱,女真生心,深入一呼,土崩瓦裂,何其弱也。且隹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好远,盛极而微,理故然也。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悲夫!今摭旧闻,裒其本末,虽未能考其异而订其同,要之大略,甚不相逺[二],后之英主、忠臣、志士,游今洄古,可以鉴矣。
校勘记
[一]圣宗、兴宗、道宗此注原作圣宗、道宗、兴宗,据明抄本及正文三帝次序改。
[二]甚不相逺明抄本作「不甚相远」。
契丹九主年谱
太祖大圣皇帝,讳亿,番名阿保机。梁王贞明二年丙子称帝,国号大契丹,改元神册[一],辛巳改元天赞,至丙戌天赞六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二]。秋七月崩,在位十一年。
太宗嗣圣皇帝,讳德光,元名耀屈之,太祖第二子。丙戌岁即位,丁亥改元天显,丁酉改元会同,国号改大辽,丁未会同十一年北汉高祖天福元年。夏四月崩,在位二十二年。
世宗天授皇帝,讳阮,番名兀欲,太祖之孙,东丹王突欲之子。丁未岁即位,改元天禄,北汉隐帝干佑元年。辛亥天禄四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北汉干佑四年。秋九月为燕王述轧等弑于新州火神淀,在位九年。
穆宗天顺皇帝,讳璟,番名述律,太宗长子。辛亥岁即位,改元应历,至戊辰应历十八年宋太祖开宝元年。秋九月为庖人弑于黑山下,在位一十八年。
景宗孝成皇帝,讳明记,更名贤,世宗之子。戊辰岁即位,改元保宁,甲戌改元干亨,至壬午干亨九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崩,在位十五年。
圣宗天辅皇帝,讳隆绪,景宗之长子。癸未岁即位,改元统和,宋太平兴国八年。癸丑统和三十一年改元开泰,复改国号大契丹[三],壬戌改元太平,辛未太平十年宋仁宗天圣九年。六月崩于上京,在位四十九年。
兴宗文成皇帝,讳宗真,番名木不孤,圣宗第八子。辛未岁即位,壬申改元景福,宋仁宗明道改元。癸酉改元重熙,至乙未重熙二十三年宋仁宗至和二年。八月崩,在位二十五年。
道宗天福皇帝,讳洪基,兴宗之子。乙未改元清宁,乙巳改元咸雍,丙午咸雍二年复改国号大辽,乙亥改元寿昌,至庚辰寿昌六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崩,在位四十六年。
天祚皇帝,讳延禧,道宗之孙,秦王元吉之子。辛巳岁即位,改元干统,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卯改元天庆,戊辰天庆八年宋徽宗政和八年,金太祖天辅元年。辛丑改元保大,至甲辰保大四年,宋徽宗宣和六年,金太宗天会二年。金太宗举兵攻辽,天祚逃窜夹山,金国擒之,削封为海滨王,送长白山东,筑城居之,逾年乙巳而卒,辽国遂亡,在位二十四年。
契丹自太祖神册丙子称帝,至天祚保大甲辰,计九主,在位首末二百一十五年,实历二百丹九年[四]。
校勘记
[一]改元神册原脱此四字,据明抄本、承恩堂本及席本补。
[二]至丙戌天赞六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案:阿保机卒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适为契丹天赞五年,司马光资治通鉴(下称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及脱脱等辽史均有明载,此与明抄本、席本等皆作「六年」,误。
[三]癸丑统和三十一年改元开泰复国号大契丹按王偁东都事略(下简称事略)卷一百二十三附录一、国志卷七圣宗纪均作统和元年改大辽为大契丹。此与本纪、事略异。
[四]实历二百丹九年「丹」,承恩堂本及席本均作「单」,而永乐大典(下称大典)卷五千二百五十一引契丹九主年谱仍作「丹」。
(契丹世系之图)
(契丹地理之图)
(晋献契丹全燕之图)
(元刊本契丹国志书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点校说明 | 契丹国志卷之一 | 契丹国志卷之二 | 契丹国志卷之三 | 契丹国志卷之四 | 契丹国志卷之五 | 契丹国志卷之六 | 契丹国志卷之七 | 契丹国志卷之八 | 契丹国志卷之九 | 契丹国志卷之十 | 契丹国志卷之十一 | 契丹国志卷之十二 | 契丹国志卷之十三 | 契丹国志卷之十四 | 契丹国志卷之十五 | 契丹国志卷之十六 | 契丹国志卷之十七 | 契丹国志卷之十八 | 契丹国志卷之十九 |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 |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一 |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二 |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三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