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花間一壺酒 》
第1節:說校園政治
李零 Li Ling
本書收入的文章是作者近年寫作的雜文和隨感,全部屬於“凡人小史”,即作為一個普通百姓冷眼旁觀,對身邊的歷史、書本上的歷史,講點個人的看法。這些看法,雖然也利用了一點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雜覽偶得的讀書感想,但作者關心的事在有如工業流水綫的專業學術中沒有位置,衹能用業餘的方式,另外找個地方說話。
第1節:說校園政治
當年賈誼上《治安策》,開頭有一段話,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現在呆在校園裏,我們也有這樣的感受。為國傢計,也為知識分子計,我以為目前的高校,有許多弊政亟待革除,即使不能根治,也應把矛盾縮小在合理的範圍內,否則不利於安定團结,也不利於穩定人心。
這些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它們當中,有些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和過渡的性質而造成,實出無奈,但也有些是人為造成,則屬火上澆油。比如工資統配、職稱統配,這些都是早已有之,是體現計劃經濟特點的東西,帶有大鍋飯和鐵飯碗的性質,就還沒有醫治的良方。
鐵飯碗,國外也有,比如美國大學的"終身職"(tenure),就是吃教書這碗飯人的夢寐以求,衹有把它拿到手,屁股纔坐得穩。我們這兒窮歸窮,但位子多,一水兒都是"終身職",課程滿打滿算沒多少,剩下一大堆時間可以搞科研(當然也可以讓某些人睡大覺或幹其他什麽事兒),我跟外國的同行吹,他們甭提多羨慕。這樣的鐵飯碗,我看還是有好處,或者至少在眼下有好處。它是保障知識分子生存,防止他們被商海淹死的"救生圈"。說穿了,是一種保險制度。
大鍋飯吃着,鐵飯碗端着,有些事,咱們就得忍着。比如"職稱",明明就是個"豬肉票",怎麽勻也勻不過來,怎麽評也評不合理。"二級評審,係為基礎",多少人的命攥在幾十個評委手中,他們是如今的"文章司命"。這些人要是老闆,雇誰開誰,大傢沒脾氣,但非得挂上個"評"字,問題就多了。一堆不同學科擱一塊,蘿蔔白菜怎麽比?
論資破格,雙軌並行,往往導致某些人用前者評自己或自己的朋友,用後者評自己的學生或自己朋友的學生,造成"托孤寄後"(而且往往是"祖孫相繼"),關係學的影響太大。量化管理,靠刊物分級,靠引用率,靠表格,靠打分,靠統計,表面上很科學,實際是為了堵別人的嘴,叫你有火沒處撒。有人"五項全能",科研立項、教學量、獲奬、著作、社會工作,樣樣行,衹因沒有"大樹"(強硬的導師),照樣淘汰出局。
本來就"僧多粥少",還一個勁搞"二桃殺三士",弄得一幫知識分子比范進還范進,老臉一抹,什麽都不顧。弄虛作假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者有之,投書誣告他人者有之,提點心匣子到評委傢走動苦苦哀求乃至下跪大哭者有之,甚至賭氣輕生擱一摞書在路邊揚言到輪下討公道者也有之。汰優存劣,以中國之大,也許衹是局部,但埋沒人才絶不是少數。
比如我的同行,考古學家盧連城,古文字學家何琳儀,他們都比我年長,在同輩中成績很突出,無論橫比竪比,論年資,論水平,我都看不出有什麽道理,非把他們壓在下邊。當年,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第一屆院士,有些人,如李濟先生,對郭沫若看法很壞,但講學問,還是承認郭的貢獻,照樣推選郭先生當院士,雖然郭先生自己不接受。
我們的評委怎麽就這麽沒氣量也沒眼光?對評職稱一事,現在大傢都習慣於拿"看開"二字安慰別人或自我解嘲。我不相信,這樣的事,拿眼睛"看"就能"看開",也不認為"駡"就能解决問題。因為駡歸駡,套擺在那裏,誰都得往裏鑽,衹要鑽進去就不駡了。但自己的看法也未見其高明,還是兩字:沒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說校園政治 | 第2節:給不合理制度"火上澆油" | 第3節:"博導"是國際醜聞 | 第4節:給少數人"錦上添花" | 第5節:書不是白菜 | 第6節:渾身都是寶 | 第7節:饑餓是最好的廚師 | 第8節:"經典化"就是為擺脫危險 | 第9節:學校不是養雞場 | 第10節:校園目睹之怪現狀 | 第11節:放下筷子駡娘 | 第12節:大人有錢你有命 | 第13節:清官上面有皇帝 | 第14節:發展不是沒頭蒼蠅 | 第15節:犧牲大傢的學術生命 | 第16節:不說人話專說鬼話 | 第17節:沒有學問,光點鈔票 | 第18節:大國不學外語 | 第19節:"愚兵投險"的禦兵之術 | 第20節:知恥近乎勇 | 第21節:改革就會有犧牲 | 第22節:用不着妄自菲薄 | 第23節:要講兼容並包 | 第24節:馬年說伯樂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