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杂家 古今註   》 古今註      崔豹 Cui Bao

《古今註》三捲,晉崔豹撰。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惠帝時官至太傅。 此書是一部對古代和當時各類事物進行解說詮釋的著作。其具體內容,可以從它的八個分類略知大概。捲上:輿服一,都邑二;捲中:音樂三,鳥獸四,魚蟲五;捲下:草木六,雜註七,問答釋義八。它對我們瞭解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古代典章制度和習俗,有一定幫助。但其中也有某些解釋不盡合理,帶有一定隨意性。 傳世的《古今註》版本,主要有兩個係統。一是《四部叢刊三編》影印的芝秀堂本;一是《顧氏文房小說》影印本。其它還有不少本子,基本上都屬於“顧氏文房小說”的係統。
古今註 ●校點說明 《古今註》三捲,晉崔豹撰。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惠帝時官至太傅。 此書是一部對古代和當時各類事物進行解說詮釋的著作。其具體內容,可以從它的八個分類略知大概。捲上:輿服一,都邑二;捲中:音樂三,鳥獸四,魚蟲五;捲下:草木六,雜註七,問答釋義八。它對我們瞭解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古代典章制度和習俗,有一定幫助。但其中也有某些解釋不盡合理,帶有一定隨意性。 傳世的《古今註》版本,主要有兩個係統。一是《四部叢刊三編》影印的芝秀堂本;一是《顧氏文房小說》影印本。其它還有不少本子,基本上都屬於“顧氏文房小說”的係統。這次校點,是以《顧氏文房小說》本為底本,再校以其它各本。凡底本有誤者,則據他本徑改,不出校記。 ●捲上 ○輿服第一 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後常建焉。舊說周公所作也。周公治緻太平,越裳氏重譯來貢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歸路,周公錫以文錦二匹,軿車五乘,皆為司南之製,使越裳氏載之以南。緣扶南林邑海際,期年而至其國。使大夫宴將送至國而還,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期年而還至。始製車轄轊皆以鐵,還至,鐵亦銷盡,以屬巾車氏收而載之,常為先導,示服遠人而正四。方車法具在《尚方故事》。漢末喪亂,其法中絶,馬先生紹而作焉。今指南車,馬先生之遺法也。【馬鈞,曹魏時人。】 大章車,所以識道裏也,起於西京,亦曰記裏車。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裏,下層擊鼓;行十裏,上層擊鐲。《尚方故事》有作車法。 闢惡車,秦製也。桃弓葦矢,所以祓除不祥也。 豹尾車,周製也。所以像君子豹變。尾,言謙也。古軍正建之,今唯乘輿得建焉。 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用之以斷斬。今以金斧、黃鉞為乘輿之飾。玄鉞,諸王公得建之。武王以黃鉞斬紂,故王者以為戒。太公以玄鉞斬妲己,故婦人以為戒。漢製,諸公亦建玄鉞。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斷斬,故為諸公之飾焉。大將軍出徵,特加黃鉞者,以銅為之,黃金塗刃及柄,不得純金也。得賜黃鉞,則斬持節將也。 鍠,秦改鐵鉞作鍠,始皇製也。一本雲:鍠,秦製也。今乘輿諸公王妃主通建之也。 麾,所以指麾,武王右執白旄以麾是也。乘輿以黃,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纁。 五輅衡上金爵者,朱雀也。口銜鈴,鈴謂鑾,所謂和鑾也。《禮記》雲:行前朱鳥,鵉也。前有鵉鳥,故謂之鵉。鵉口銜鈴,故謂之鑾鈴。今或為鑾,或為鵉,事一而義異也。 車輻,棒也。漢朝執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為之,黃金塗兩末,謂為金吾。御史大夫、司隸校尉亦得執焉。御史、校尉、郡守、都尉、縣長之類,皆以木為吾焉。用以夾車,故謂之車輻。一曰形似輻,故謂之車輻也。 棨戟,殳之遺像也。《詩》所謂“伯也執殳,為王前驅”。殳,前驅之器也,以木為之,後世滋偽,無復典刑。以赤油韜之,亦謂之油戟,亦謂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之以前驅。信幡,古之徽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故謂為信幡也。乘輿則畫為白虎,取其義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竜幡、朱鳥幡、玄武幡、白虎幡、黃竜幡五,而以詔四方。東方郡國以青竜幡,南方郡國以朱鳥幡,西方郡國以白虎幡,北方郡國以玄武幡,朝廷畿內以黃竜幡,亦以麒麟幡。高貴鄉公討晉文王,自秉黃竜幡以麾是也。今晉朝唯用白虎幡。信幡用鳥書,取其飛騰輕疾也。一曰以鴻雁燕乙者,去來之信也。 重耳,古重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或曰重較在軍車藩上,重起如牛角,故云重較耳。 穰衣,廝役之服也,取其便於用耳。乘輿進食者服穰衣。前漢董偃緑幘青鞴,加穰衣,以見武帝,廚人之服也。 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五長為伯,故稱伍伯。一曰戶伯。漢製兵吏五人一戶竈置一伯,故戶伯亦曰火伯,以為一竈之主也。漢諸公行,則戶伯率其伍以導引也。古兵士服韋弁,今戶伯服赤幘纁衣素韎,弁之遺法也。 唱上,所以促行徒也,上鼓而行節也。 警蹕,所以戒行徒也。《周禮》蹕而不警。秦製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故云出警入蹕也。至漢朝梁孝王,王出稱警,入稱蹕,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蹕,路也,謂行者皆警於塗路也。 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麯蓋,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紂,大風折蓋,太公因折蓋之形,而製麯蓋焉。戰國常以賜將帥,自漢朝乘輿用四,謂為■〈車闢〉輗。蓋有軍號者,賜其一也。 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時,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製以為王後、夫人之車服。輿車有翣,即緝雉羽為扇翣,以障翳風塵也。漢朝乘輿服之,後以賜梁孝王。魏晉以來無常,準諸王皆得用之。 障扇,長扇也。漢世多豪俠,象雉尾扇而製長扇也。 金根車,秦製也。秦並天下,閱三代之輿服,謂殷得瑞山車,一曰金根車,故因作金根之車。秦乃增飾而乘禦焉,漢因而不改。 漢舊製: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縹紺,淳黃為圭,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諸侯王赤綬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后,皆與乘輿同。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特加也。諸國貴人、相國,皆緑綬三采,緑紫紺,淳緑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一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 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授,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之間,得施玉環止玉瑰雲。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純青圭,長一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一采,淳黃圭,長一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綬以下,縌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紺綬一采,婉轉繆織,織長一丈二尺。凡先合單紡為一係,四係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圭,首多者係細,首少者係粗,皆廣一尺六寸也。漢末喪亂,玉佩之法絶而不傳。魏侍中王粲識古佩法,始更製焉。 ■〈巾夾〉,魏武帝所製也。以軍中服之輕便,又作五色■〈巾匧〉,以表方面也。 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兩漢京兆河南尹及執金吾、司隸校尉,皆使人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皆持角弓,違者則射之。有乘高窺闞者,亦射之。魏晉設角弩而不用也。 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則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則以青繒為囊,盛印於後,謂奏劾尚質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也。自晉朝以來,劾奏之官,專以印居前,非奏劾之官,專以印居後也。 文官冠進賢冠,古委兒之遺像也。武官冠惠文冠,古緇布冠之遺像。緇布冠上古之法,武人尚質,故取法焉。 舄,以木置履下,幹臘不畏泥濕也。天子赤舄,凡舄色皆象於裳。 履者,屨之不帶者也。 不藉者,草履也。以其輕賤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藉於人,故名不藉也。又,漢文帝履不藉視朝。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 貂蟬,鬍服也。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外柔易而內剛勁也。蟬,取其清虛識變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 劍,漢世傳高祖斬白蛇劍,長七尺。漢高祖為泗水亭長,送徒驪山,所提劍理應三尺耳。後富貴,則得七尺寶劍,捨舊劍而服之。後漢之世,唯聞高祖以所佩之劍斬白蛇,而高祖常佩此劍,便謂此劍即斬蛇之劍也 吳大皇帝有寶刀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闢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裏。刀一曰百鏈,二曰青犢,三曰漏景。 孫文臺獲青玉馬鞍,其光照衢。 ○都邑第二 封疆畫界者,封土為臺,以表識疆境也;畫界者,於二封之間,又為堳埒,以畫分界域也。 闤,市垣也;闠,市門也。 肆,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店,所以置貨鬻之物也。肆,陳也;店,置也。 罘罳,屏之遺像也。塾,門外之捨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就捨,更詳熟所應對之事也。塾之言,熟也。行至門內屏外,復應思惟。罘罳,復思也。漢西京罘罳,合板為之,亦築土為之。每門闕殿捨前皆有焉。於今郡國廳前亦樹之。 城門皆築土為之,纍土曰臺,故亦謂之臺門也。 長安禦溝,謂之楊溝,謂植高楊於其上也,一曰羊溝,謂羊喜抵觸垣墻,故為溝以隔之,故曰羊溝也。 闕,覌也。古每門樹兩覌於其前,所以摽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覌,故謂之覌。人臣將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其上皆丹堊,其下皆畫雲氣仙靈奇禽怪獸,以昭示四方焉。 蒼竜闕畫蒼竜,白虎闕畫白虎,玄武闕畫玄武,朱雀闕上有朱雀二枚。 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 廟者,貌也,所以彷佛先人之靈貌也。 隍者,城池之無水者也。 紫塞,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 丹徼,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為南方之極也。塞者,塞也,所以擁塞戎狄也。徼者,繞也,所以繞遮蠻夷,使不得侵中國也。 拘攔,漢成帝顧成廟,有三玉鼎,二真金爐,槐樹悉為扶老拘攔,畫飛雲竜角於其上也。 ●捲中 ○音樂第三 《雉朝飛》者,牧犢子所作也。齊處士,泯宣時人,年五十無妻,出薪於野,見雉雄雌相隨而飛,意動心悲,乃作《雉朝飛》之操,將以自傷焉。其聲中絶。魏武帝宮人有盧女者,故冠軍將軍陰叔之妹。年七歲,入漢宮,學鼓琴,琴特鳴,異於諸妓,善為新聲,能傳此麯。盧女至明帝崩後放出,嫁為尹更生之妻。《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歌曰:“將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遠路漫漫,攬衣不寢食忘餐。”後人因為樂章焉。 《走馬引》,樗裏牧恭所作也。為父報冤,殺人而亡,藏於山𠔌之下。有天馬夜降,圍其室而鳴。夜覺,聞其聲,以為吏追,乃奔而亡去。明視之,馬跡也。乃惕然大悟,曰:“豈吾所居之處將危乎?”遂荷衣糧而去。入於沂澤,援琴鼓之,為天馬之聲,號曰《走馬引》焉。 《淮南王》,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淮南服食求仙,遍禮方士,遂與八公相攜俱去,莫知所在。小山之徒,思戀不已,乃作《淮南王》之麯焉。 《武溪深》,乃馬援南徵之所作也。援門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其麯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能臨,嗟哉武溪多毒淫。” 《吳趨麯》,吳人以歌其地也。 《箜篌引》,朝鮮津卒霍裏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凄愴,麯終,自投河而死。霍裏子高還,以其聲語妻麗玉,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麗玉以其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焉。 《平陵東》,翟義門人所作也。王莽殺義,義門人作歌以怨之。 《薤露》、《蒿裏》,並喪歌也。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滅也。亦謂人死魂魄歸乎蒿裏,故有二章,一章曰:“ 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還復滋,人死一去何時歸。”其二曰:“蒿裏誰傢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至孝武時,李延年乃分為二麯。《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裏》送士大夫庶人。使輓柩者歌之,世呼為輓歌。 《長歌》、《短歌》,言人生壽命長短定分,不可妄求也。 《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後為越王傢令,羅敷出采桑於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飲酒欲奪焉。羅敷乃彈箏,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 《杞梁妻》,杞植妻妹朝日之所作也。杞植戰死,妻嘆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生人之苦至矣。”乃抗聲長哭,杞都城感之而頽,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其姊之貞操,乃為作歌,名曰《杞梁妻》焉,梁,植字也。 《釣竿》,伯常子妻所作也。伯常子避仇河濱,為漁父,其妻思之,每至河側,作《釣竿》之歌。後司馬相如作《釣竿》之詩,今傳為古麯也。 《董逃歌》,後漢遊童所作也。後有董卓作亂,卒以逃亡,後人習之,以為歌章。樂府奏之,以為炯戒也。 《短簫鐃歌》,軍樂也。黃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揚德,風勸戰士也。《周禮》所謂王大捷,則令凱樂,軍大獻,則令凱歌者也。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短簫鐃歌》,鼓吹之一章耳,亦以賜有功諸侯。 《上留田》,地名也。其地人有父母死,兄不字其孤弟者。鄰人為其弟作悲歌,以諷其兄,故曰《上留田》。 《日重光》、《月重輪》,群臣為漢明帝所作也。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詩四章,以贊太子之德。其一曰《日重光》,其二曰《月重輪》,其三曰《星重輝》,其四曰《海重潤》。漢末喪亂後,其二章亡。舊說雲,天子之德,光明如日,規輪如月,衆輝如星,沾潤如海。太子皆比德焉,故云重爾。 《橫吹》,鬍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二麯。李延年因鬍麯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後漢以給邊將軍。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魏晉以來,二十八解不復具存。世用者《黃鶴》、《竜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華子》、《赤之陽》、《望行人》等十麯。 後漢蔡邕益琴為九弦,後還用七弦。 ○鳥獸第四 楊,白鷢也。似鷹,尾上白。 扶老,禿秋也。狀如鶴而大。大者頭高八尺,善與人鬥,好啖蛇。 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飛,不畏繒繳。江南沃饒,每至還河北,體肥不能高飛,恐為虞人所獲,嘗銜蘆長數寸,以防繒繳焉。 鳧雁在江邊沙上食沙石,悉皆銷爛,唯食海蛤不消,隨其糞出,用以為藥,倍勝餘者。 鶴千歲則變蒼,又二千歲變黑,所謂玄鶴也。 猿五百歲化為玃。 鷓鴣出南方,鳴常自呼。常嚮日而飛,畏霜露,早晚希出。有時夜飛,夜飛則以樹葉覆其背上。 吐綬鳥,一名功曹。 驢為牡,馬為牝,生騾。騾為牝,馬為牡,生駏。 秦始皇有七名馬:追風、白兔、躡景、奔電、飛翮、銅爵、最鳧。 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故曰雅鳥。 兔口有缺,尻有九孔。 獐有牙而不能噬,鹿有角而不能觸。獐一名麇,青州人謂麇為獐。 雀,一名嘉賓,言常棲集人傢,如賓客也。 燕,一名天女,又名鷙鳥。 鵲,一名神女。 鴝鵒,一名鳲鳩。 烏,一名孝鳥,一名玄鳥。 雞,一名燭夜。 狗,一名黃耳。 猿,一名參軍。 羊,一名髯須主簿。 ○魚蟲第五 螢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丹良,一名磷,一名丹鳥,一名夜光,一名宵燭。【一作燈。】腐草為之,食蚊蚋。 螻蛄,一名天螻,一名螜,【鬍卜切。】一名碩鼠。有五能而不成伎術:一,飛不能過屋;二,緣不能窮木;三,泅不能窮𠔌;四,掘不能覆身;五,走不能絶人。 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得寒則鳴。一云濟南呼為懶婦。 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飛鼠。五百歲則色白。腦重集則頭垂,故謂之倒折,食之神仙。 蟛蜞,小蟹,生海邊泥中,食土。一名長卿。其一有螫偏大者,名擁劍。一名執火,其螫赤,故謂之執火雲。 長蚑,蠨蛸也。身小足長,故謂長蚑。 蠅虎,蠅狐也。形似蜘蛛,而色灰白。善捕蠅,一名蠅蝗,一名蠅豹。【一本作豹子。】 莎雞,一名促織,一名絡緯,一名蟋蚿。促織謂鳴聲如急織,絡緯謂其鳴聲如紡績也。促織一曰促機,一名紡緯。 蚯蚓,一名蜿蟺,一名麯蟺。善長吟於地中,江東謂之歌女,或謂之鳴砌。 飛蛾,善拂燈,一名火花,一名慕光。 蝘蜓,一名竜子,一曰守宮。善上樹捕蟬食之。其長細五色者,名為蜥蜴,短大者名蠑螈。一曰蛇醫,大者長三尺,其色玄紺者善螫人。一名玄螈,一曰緑螈也。 蜻蛉,一名青亭,一名鬍蝶,色青而大者是也。小而黃者曰鬍梨。一曰鬍離。小而赤者曰赤卒,一名絳騶,一名赤衣使者,好集水上,亦名赤弁丈人。 蛺蝶,一名野蛾,一名風蝶。江東呼為撻末,色白背青者是也。其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青斑,名為鳳子,一名鳳車,一名鬼車,生江南柑橘園中。 紺蝶,一名蜻蛉,似蜻蛉而色玄紺,遼東人呼為紺幡,亦曰童幡,亦曰天雞。好以七月群飛暗天,海邊夷貊食之,謂海中青蝦化為之也。 魚子曰鱦,亦曰鯤,亦曰鮇,言如散稻米也。 鯉之大者曰鱣,鱣之大者曰鮪。 蜣螂,能以土苞糞,推轉成丸,圓正無斜角。莊周曰:蛣蜣之智,在於轉丸。一曰蛣蜣,一曰轉丸,一曰弄丸。 蝸牛,陵蠃也。形如螔蝓,殼如小蠃,熱則自懸於葉下。野人結圓捨,如蝸牛之殼,故曰蝸捨,亦曰蝸牛之捨也。蝸殼宛轉有文章,絞轉為結,似蠃殼文,名曰蠃縳。童子結發,亦為蠃髻,亦謂其形似蠃殼。 白魚赤尾者曰■〈魚蜀〉,【紅。】一曰魧。或云:雌者曰白魚,雄者曰■〈魚蟲〉魚。子好群泳水上者,名曰白萍。 蝦蟆子曰蝌蚪,一曰玄針,一曰玄魚。形圓而尾大,尾脫即腳生。 烏賊魚,一名河伯度事小吏。【《本草》作由事小吏。】 兗州人呼赤鯉為赤驥,謂青鯉為青馬,黑鯉為玄駒,白鯉為白鯕,黃鯉為黃雉。 鯨魚者,海魚也。大者長千裏,小者數十丈。一生數萬子,常以五月六月就岸邊生子。至七八月,導從其子還大海中,鼓浪成雷,噴沫成雨,水族驚畏,皆逃匿莫敢當者。其雌曰鯢,大者亦長千裏,眼為明月珠。 水君,狀如人乘馬,衆魚皆導從之。一名魚伯,大水乃有之。漢末,有人於河際見之。 人馬,有鱗甲如大鯉魚,但手足耳目鼻與人不異爾。見人良久,乃入水中。 龜名玄衣督郵,鱉名河伯從事。 江東呼青衣魚為婢■〈魚聶〉,呼童子魚為土父,呼鼉為河伯使者。 結草蟲,一名結葦。好於草末折屈草葉以為巢窟,處處有之。 ●捲下 ○草木第六 甘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壺甘。 六駁,山中有木,葉似豫章,皮多癬駁。 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柳葉亦長細。 栘楊,圓葉弱蒂,微風大搖。一名高飛,一名獨搖。 蒲柳,生水邊,葉似青楊,一曰蒲楊。 栘楊,亦曰栘柳,亦曰蒲栘。 水楊,蒲楊也。枝勁細,任矢用。又有赤楊,霜降則葉赤,材理亦赤也。 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每風來輒自相解,了不相牽綴。樹之階庭,使人不忿。嵇康種之捨前。 杜仲,皮中有絲,折之則見。 木蜜,生南方,合體皆甜。嫩枝及葉,皆可生啖,味如蜜,解悶止渴。其老枝及根幹,堅不可食,細破煮之,煎以為蜜,味倍甜濃。 糯棗,葉如柳實,似柿而小,味亦甘美。 蘇枋木,出扶南林邑外國。取細破煮之以染色。 翳,或作醫。翳木出交州,色黑而有紋,亦謂之烏紋木也。 紫栴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 ■〈螢,豆代蟲〉豆,一名治■〈螢,豆代蟲〉。葉似葛,而實長尺餘,可蒸食,一名■〈螢,豆代蟲〉菽。 狸豆,一名狸沙,一名獵沙。葉似葛,而實大如李核,可啖食也。 虎豆,一名虎沙,似狸豆而大。實如小兒拳,亦可食。 馬豆,一名馬沙,似虎豆而小。實大如指,亦可食也。 荊葵,一名戎葵,一名芘芣。華似木槿,而光色奪目,有紅、有紫、有青、有白、有赤。莖葉不殊,但花色異耳。一曰蜀葵。 芙蓉,一名荷華,生池澤中,實曰蓮,花之最秀異者。一名水芝,一名水花。色有赤、白、紅、紫、青、黃,紅白二色荖多,花大者至百葉。 芡,雞頭也,一名雁頭,一名芰。葉似荷而大,葉上蹙皺如沸。實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度饑也。 萬連,葉如鳥翅,一名烏羽,一名鳳翼。花大者其色多紅緑,紅者紫點,緑者紺點,俗呼為仙人花,一名連纈花。 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如梧桐。實花堅,皆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映徹可愛。實大如指,味如豆蔻,香美消酒,土人提酒來至藤下,摘花酌酒,仍以實銷醒,國人寶之,不傳中土。張騫出大宛得之,事出張騫《出關志》。 烏孫國有青田核,莫測其樹實之形,至中國者,但得其核耳。得清水則有酒味出,如醇美好酒。核大如六升瓠,空之以盛水,俄而成酒。劉章得兩核,集賓客設之,常供二十人之飲。一核盡,一核所盛,已復中飲。飲盡隨更註水,隨盡隨盛,不可久置。久置則苦不可飲。名曰青田酒。 樍椇子,一名樹蜜,一名木餳。實形拳麯,核在實外,味甜美如餳蜜。一名白石,一名白實,一名木石,一名木實,一名樍椇。 棘實為棗,杼實為豫,桑實為椹,楮實為任。 匏,瓠也。壺蘆,瓠之無柄者也。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麯沃者尤善,秋乃可用之,則漆其裏。瓢亦瓠也。瓠其總,瓢其別也。 羊躑躅,花黃,羊食之則死,羊見之則躑躅分散,故名羊躑躅。 漆樹,以剛斧斫其皮開,以竹管承之,汁滴管中,即成漆也。 稻之黏者為黍,亦謂稌為黍。 禾之黏者為黍,亦謂之穄,亦曰黃黍。 九𠔌:黍、稷、稻、粱、三豆、二麥。 荼,蓼也。紫色者,荼也;青色者,蓼也。其味辛且苦,食明目。或謂紫葉者為香荼,青者為青荼,亦謂紫色者為紫蓼,青色者為青蓼。其長大不苦者為高蓼。【高或作馬。】 蒜,卵蒜也,俗人謂之小蒜。鬍國有蒜,十許子共為一株,籜幕裹之,名為鬍蒜,尤辛於小蒜,俗人亦呼之為大蒜。 揚州人謂蒻為斑杖,不知食之。 荊揚人謂為■〈艹柤〉為蕺。 蘘荷,似■〈艹腷〉苴而白。■〈艹腷〉苴色紫,花生根中,花未散時可食,久置則銷爛不為實矣。葉似薑,宜陰翳地種之,常依陰而生。 燕支,葉似薊,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以染粉為面色,謂為燕支粉。今人以重絳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為紅藍爾。舊謂赤白之間為紅,即今所謂紅藍也。 苦葴,一名苦■〈艹織〉。子有裏,形如皮弁。始生青,熟則赤。裏有實,正圓如珠,亦隨裏青赤。長安兒童謂為洛神珠,一曰王母珠,一曰皮弁草。 沉釀者,漢鄭弘為靈文鄉嗇夫,行官京洛,未至,宿一埭,埭名沉釀,於埭逢故舊友人。四顧荒郊,村落絶遠,酤酒無處,情抱不伸,乃以錢投水中,依口而飲,飲盡酣暢,皆得大醉,因更為沉釀川。明旦,乃分首而去。 ○雜註第七 孫亮作流離屏風,鏤作《瑞應圖》,凡一百二十種。 魏武帝以瑪瑙石為馬勒,車渠為酒碗。 莫難珠,一名木難。色黃,出東夷。 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嚮日則火生,以艾承之則得火也。 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到於今其法不絶。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云墮馬之餘形也。 盤竜釵,梁冀婦所製。 梁冀改驚翠眉為愁眉。 魏宮人好畫長眉,今多作翠眉,警鶴髻。 孫權時名舸為赤馬,言如馬之走陸也。又以舟名馳馬。 驚帆,曹真有駃馬名為驚帆,言其馳驟如烈風之舉帆疾也。 魏文帝宮人絶所愛者,有莫瓊樹、薛夜來、田尚衣、段巧笑四人,日夕在側。瓊樹乃製蟬鬢,縹眇如蟬,故曰蟬鬢。巧笑始以錦衣絲履作紫粉拂面,尚衣能歌舞,夜來善為衣裳,一時冠絶。 ○問答釋義第八 程雅問董仲舒曰:“自古何謂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三纔也。五帝,五常也。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嶽也。” 牛亨問曰:“將離別,相贈以芍藥者何?”答曰:“芍藥一名可離,故將別以贈之,亦猶相招召贈之以文無,文無亦名當歸也。欲忘人之憂,則贈以丹棘。丹棘一名忘憂草,使人忘其憂也。欲蠲人之忿,則贈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歡,合歡則忘忿。” 程雅問拾櫨木一名無患者。“昔有神巫,名曰寶【一本作實。】眊。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衆鬼所畏,競取為器用,以卻厭邪鬼,故號曰無患也。” 牛亨問曰:“自古有書契已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又問:“彤管,何也?”答曰:“彤者,赤漆耳。史官載事,故以彤管,用赤心記事也。” 孫興公問曰:“世稱黃帝煉丹於鑿硯山,乃得仙,乘竜上天。群臣援竜須,須墜而生草,曰竜須,有之乎?”答曰:“無也。有竜須草,一名縉雲草,故世人為之妄傳。至如今有虎須草,江東亦織以為席,號曰西王母席。可復是西王母乘虎而墮其須也。” 牛亨問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綴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也。” 牛亨問曰:“籍者,何也?”答曰:“籍者,尺二竹牒,記人之年名字物色,縣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 程雅問曰:“凡傳者,何也?”答曰:“凡傳皆以木為之,長五寸,書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為信也。如今之過所也。” 牛亨問曰:“草木生類乎?”答曰:“生類也。”又曰:“有識乎?”答曰:“無識也。”又曰:“無識寧得為生類也?”答曰:“物有生而有識者,有生而無識者,有不生而有識者,有不生而無識者。夫生而有識者,蟲類也;生而無識者,草木也;不生而無識者,水土也;不生而有識者,鬼神也。” 牛亨問曰:“蟻名玄駒者,何也?”答曰:“河內人並河而見人馬數千萬,皆如黍米,遊動往來,從旦至暮,傢人以火燒之,人皆是蚊蚋,馬皆是大蟻。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蟻曰玄駒也。” 牛亨問曰:“蟬名齊女者何?”答曰:“齊王後忿而死,屍變為蟬,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古今註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