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著名翻譯傢林少華眼中的日本:落花之美 》
寫在前面
林少華 Lin Shaohua
櫻花的開落之際、着裝的藏露之間、##的顰笑之下,本書着眼於中日文化的同中見異,無不透露出耐人尋味的文化審美信息。
寫在前面
其實,無論田間的農民還是水上的漁夫,每一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文章,或是優美的散文,或是雋永的隨筆,或是纏綿的小說,可惜限於種種條件,絶大多數人無法一一訴諸筆端,致使文章惟有自己一個讀者,最終在天地間歸於杳然。想來,這是一種無奈的流失,一種悲涼的缺憾。所幸我碰巧是大學裏的教書匠,一周課不很多,上完課基本無人監管,得以在稿紙上大體不間斷地塗塗抹抹,是謂“爬格格”。塗抹或爬出的東西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用來提職稱保崗位的學術論文。此種文字雖有“八股文”之嫌,但在我這個行當裏乃是關乎身傢性命的頭等要緊事,不耐煩或不擅長也不可視同兒戲;另一種是翻譯,要讓例如那位叫村上春樹的日本人開口講咱們中國話。這件活計不外乎把自己的腦袋臨時安在村上君的脖子上;再一種就是自産自銷的所謂原裝文字了,即您手上這本小書裏的散文隨筆之類。因大多是為報紙副刊和雜志專欄寫的,所以都不太長,一般戲稱為“豆腐塊”。
換言之,論文是同學術對話,最忌感情用事;翻譯是同洋人對話,必須鸚鵡學舌;而散文則是同自己對話,惟求聽命於心靈。因此,所得即便是不成樣子的稚嫩的“豆腐塊”,對自己也無疑是心愛的寶貝蛋——正應了那句俗話,孩子總是自傢的好,再不好也好。
內容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鄉關何處”多是對已往歲月的回眸。故鄉晚空的炊煙,外婆臉上的皺紋,母親燈下的身影,以及受業的恩師、讀過的詞章、兒時的夢幻……另一方面也想通過繾綣的個人情思為喧鬧的現實生活多少喚回漸行漸遠的童話。我總以為,沒有童話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第二部分“身為教授”主要是對當下狀況的質疑——大學的品格,教授的質地,英語的攻城掠地,圖像的重兵壓境……有的說法或許尖刻,觀點或許偏激,好在今年是狗年,“每一隻狗都應該叫”。毫無疑問,即使聲音再動聽,而若天天衹聽一種,也會引起聽覺疲勞。和諧的前提是復數和多元。因此自己也應該叫,應該以微弱甚至走調的叫聲呼喚悲憫與良知,呼喚文化鄉愁。第三部分“落花之美”則是旅日期間的感悟和思考,着眼於中日文化的同中見異。櫻花的開落之際,着裝的藏露之間,美女的顰笑之下,細細琢磨,無不透露出耐人尋味的文化審美信息。第四部分“樂在雕蟲”談的是我的老本行翻譯。譯海獨航,長夜孤燈,倭漢之間,踽踽遠行。既無雕竜大纔,遂以雕蟲小技,娛己娛人,不亦可乎?第五部分自然還要談一談我的老夥計村上君,他是“林傢鋪子”的主要供貨商,冷落人傢是不合適的。衹是,確有老生常談之嫌,重複之處,還望寬恕。其下面的訪談錄已經不是散文隨筆了,但因內容相關,就順手牽羊放了進來。
所以,這本小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散文集。非我狡辯,我本不急於結集的。但到底抵擋不住中國工人出版社潮水般的好意和盛情,加之自己終歸是個不無虛榮心的俗人,就半推半就地答應下來。不管怎麽說,出書並非易事,值得感謝。同時還要感謝《青島晚報》的高偉女士、《半島都市報》的杜晗女士和劉宜慶君、《新航空》的徐茸君、《中華讀書報》的鹹江南女士、《羊城晚報》的黃詠梅女士,沒有以上幾位當初不斷的鼓勵,同樣不會有這本小書。
林少華
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於窺海齋
時青島滿目新緑槐花飄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工人出版社 |
|
|
寫在前面 | 那橘黃色的燈光 | 母親的視綫(1) | 母親的視綫(2) | 我收藏的古董 | 遠去的雞 | 另一種懷念(1) | 另一種懷念(2) | 鄉關何處 | 感念流星 | 愧對自然 | 青島的喜鵲 | 無需成本的幸福 | 旅途拾夢——我的自畫像(1) | 旅途拾夢——我的自畫像(2) | 書的背影(1) | 書的背影(2) | 那些孤獨而坦誠的心靈們 | 那一窗梧桐 | 苦命的狗 | 刻錄記憶的上傢站 | 不高興趙本山 | 博客七日小記 | “席間”的範曾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