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老俗事 》
第1节:序(1)
周简段 Zhou Jianduan
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第1节:序(1)
《民俗篇》序
胡■青
华文出版社要我为《神州轶闻录》中的《民俗篇》作序,可能因为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说的是北京的民俗,而我是北京人,今年已九十余岁,老矣,要老北京人谈老北京的民俗,顺理成章吧。我便遵命了。
先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首先是感到亲切。凡是熟悉的东西都是亲切的。书中所谈大多是我非常熟悉的,读起来倍感亲切;虽然,有不少事情都已成为过去,甚至不复存在。而人的感情常常是矛盾的,对熟悉的东西,越是不存在的,越是有一种爱恋之情悄然产生,在迷茫中,在惆怅中,在惋惜中,流出一丝丝苦涩来,因为熟悉和亲切的东西竟离我而远去。那么,留在书中的文字便更珍贵了。
其次是觉得丰富。篇目多,涉及广,这也很难得。书中所叙,几乎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并不奇特,如果不是作者提起,也许完全会被人们忽略过去。正是这些一般人视而不见的事,专门的被提拎了出来,集中了起来,反而令人吃惊,教人不得不佩服;佩服作者的好眼力,也佩服他的好记性!
我还欣赏作者的写法。完全是从个人的角度纪实,把个人的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下来,缓缓道来,充满了感情色彩,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由,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但保证是真实的,都是亲身所见、所闻、所遇,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正是这种随想式、即兴式和第一人称的描述,保证了此书的趣味性,同时也决定了上面提到的亲切感和丰富多彩。
民俗是绝对不可轻视的,不要因其"俗"而小看了它。
为什么?
正是民俗的一个一个小单元能构成一个民族。试想,如果没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能把中国人和朝鲜人或者日本人区别开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把十亿人丝毫不费劲地拢在一起,不用任何人发令,一起吃饺子,吃元宵,吃粽子,吃月饼,何等不可思议的、神秘的、伟大的力量!
民俗是文化。国家民族不论大小,凡是民俗越发达、越讲究的,其文化必定越高,越不可征服。因为,民俗是一种内聚力,这种内聚力越强劲,它的文化越是出类拔萃,光芒四射,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扛得过去。不信,把民俗统统取消,独特的文化色彩必定顿时消亡,绝对是一盘散沙;不要说八年抗战那样的大风大浪,就是小沟小块也难以迈过,因为它是维系着亿万人的精神韧带。所以,民俗又是潜力,埋藏得挺深,而层次很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1) | 第2节:序(2) | 第3节:'书春'的笔墨生涯 | 第4节:新春话年画 | 第5节:北京人买年货 | 第6节:北京人年关搪账 | 第7节:门神挂钱窗户花儿 | 第8节:平民之家做年菜 | 第9节:佳肴美酒醉除夕 | 第10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 第11节:迎春福、禄、寿(1) | 第12节:迎春福、禄、寿(2) | 第13节:探亲访友话蒲包 | 第14节:北京人吃饺子 | 第15节:北京"杂拌儿" | 第16节:新春逛厂甸(1) | 第17节:新春逛厂甸(2) | 第18节:新春逛厂甸(3) | 第19节:新春逛厂甸(4) | 第20节:晚清官场拜年习尚 | 第21节:侗族春节习俗 | 第22节:春节话青田年糕 | 第23节:漫话"初五开市" | 第24节:元宵之夜灯如画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