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家类 》 老子校釋 》
唐易州竜興觀道德經碑本
朱謙之 Zhu Qianzhi
《老子校釋》以唐景竜二年易州竜興觀《道德經》碑文為主,參考石本、敦煌本、舊鈔本、佚本、正統道藏本諸刻本共一百餘種,從事校勘,並引用了王念孫、俞樾、洪頤煊等以迄近人研究所得,加以考訂、闡釋,還以江有誥隕讀為主。
唐易州竜興觀道德經碑本
錢大昕曰:案河上公註本“道可道”以下為道經捲上,“上德不德”以下為德經捲下。晁說之跋王弼註本,謂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不知陸德明所撰釋文,正用輔嗣本,題雲“道經捲上”,“德經捲下”,與河上本不異。晁氏所見者,特宋時轉寫之本,而翻以為近古,亦未之考矣。予傢藏石刻道德經凡五本,惟明皇禦註本及此本,皆分道經、德經為二,蓋漢、魏以來篇目如此。而此本為初唐所刻,字句與他本多異。如“無”作“無”,“愈”作“俞”,“蕓”作“雲”,“譽”作“豫”,“荒”作“忙”,“佐”作“作”,“?”作“翕”之類,皆從古字。又如“故能蔽不新成”,石本作“能蔽復成”。“師之所處,荊棘生”下,石本無“大軍之後,必有兇年”二句。“上將軍居右”下,石本無“言以喪禮處之”句。“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石本但雲:“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此類皆遠勝他本,聊舉一二,以見古石刻之可貴也。武億曰:分老子道經捲上,德經捲下,亦與古本相仿。
後陸放翁題跋雲:“晁以道謂王輔嗣老子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今此本已久離析。”然則宋已失輔嗣定本。今邢氏論語疏引老子德經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此其可徵之一也。然又考漢書註,如顔氏於魏豹傳,引老子道經曰:“國傢昏亂有忠臣。”田橫傳引老子德經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𠔌。”楚元王傳引老子德經云:“知足不辱。”嚴助傳:老子所謂“師之所處,荊棘生之”者也。師古曰:“老子道經之言也。”揚雄傳“貴知我者希”,師古曰:老子德經云“知我者希,則我貴矣”。酷吏傳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師古曰:“老子德經之言也。”“下士聞道,大笑之”,師古曰:“老子道經之言也。”
西域傳註:老子德經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為糞”。蓋其所引以道、德分篇者若此,而與釋文題“道經音義”、“德經音義”者並合。又賈公彥周禮師氏疏,亦以為老子道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其下案德經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章懷太子註後漢書,其於翟酺傳也,則又謂老子道經曰:“魚不可以脫於泉。”是數子於初唐時,並同所證。(夢真客碑:“稽之道經,以慈為寶。”)其必襲自晉、宋舊本,如此碑所分題,固有據也。
王昶曰:碑上捲題“老子道經”,下捲題“老子德經”,皆道、德分見,未嘗混而為一,則玄宗所註,實從古本如此。董迥藏書志謂“玄宗註成,始改定章句為道德經,凡言道者類之上捲,言德者類之下捲”,非也。
吳雲曰:隋書經籍志載道德經二捲,王弼註。晁說之、熊剋重跋,皆稱不分道德經,而今本釋文實分上下二捲,或疑為刻者增入。然邢昺論語疏引老子德經“天網恢恢”二句,顔師古漢書註多引老子道經、德經,分之者當不自陸德明始。此石亦書德經,殆有據也。
孫詒讓曰:老子上下篇八十一章,分題“道經”、“德經”。河上公本,經典釋文所載王註本,道藏唐傅奕校本,石刻唐玄宗註本並同。
弘明集牟子理惑論雲:“所理正於三十七條,兼法老氏道經三十七篇。”則漢時此書已分道、德二經,其道經三十七章,德經四十四章,亦與今本正同。今所傳王註,出於宋晁說之所校,不分道、德二經,於義雖通,然非漢、唐故書之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唐易州竜興觀道德經碑本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