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dān hái hún   》 bái xiān yǒng de kūn mèng (1)      bái xiān yǒng Bai Xianyong

牡丹还魂 白先勇的昆曲梦(1)
未料到四百年后,在台北的舞台上,又一次展现了它无比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世代。我看见两位演员,春花绽发的脸上流满了汗水,开心而天真的笑着,他们知道他们的表演成功了,因为观众反应如此热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次在台北的演出,很可能在昆曲演出史上,已经竖立了一道新的里程碑。
白先勇的昆曲梦(1) 今年(二○○四)五月二日晚,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首演落幕,在雷动的掌声中、在爆起的采声中,我引着两位青年演员俞玖林和沈丰英,在舞台上向观众行礼致谢。我在国家剧院看过无数次表演,从来没有感到像那天晚上那样,观众的热情就像潮水浪头一般,冲卷上来;观众中有许多年轻人,他们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兴奋与感动,我几乎可以触摸得到。十六世纪末,汤显祖弃官返乡临川,写下他的旷世杰作《牡丹亭》,这部表现他穿越生死「情至」观的传奇,曾经世世代代撩动过不知多少中国青年男女的春心。未料到四百年后,在台北的舞台上,又一次展现了它无比的魅力,深深打动了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世代。我看见两位演员,春花绽发的脸上流满了汗水,开心而天真的笑着,他们知道他们的表演成功了,因为观众反应如此热烈;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次在台北的演出,很可能在昆曲演出史上,已经竖立了一道新的里程碑。演出前,我给两位主角打气:「别害怕,沉住气,台北的观众会喜欢你们的!」我没有告诉他们,观众里来了世界各地汤显祖与《牡丹亭》的学者专家、许多看过各种《牡丹亭》版本的曲友行家,还有对青春版《牡丹亭》期望过高的观众群—因为我们这次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宣传实在浩大,媒体报导像滚雪球一般,到演出前夕,联合报竟在头版头条刊登首演消息,并附剧照一并推出,这是破了几十年的惯例戏曲表演上了大报的头条,引人注目,可想而知。这些有形无形的压力,我都没让两位青年演员清楚明白,因为怕他们怯场,有所闪失。在此之前,沈丰英和俞玖林最多只在一些中小型的剧院表演过几出折子戏。像此次三天连台九个钟头的大戏,又在国家剧院这种国际水准的大剧院隆重首演,万方瞩目,翘首以待,连远至美国东西两岸、日本、澳洲的侨民,也纷纷赶回来观戏,九千张票抢购一空,青春版《牡丹亭》尚未上演,已造成一种「文化事件」的轰动效应。这种场面,莫说两个舞台经验不足的青年演员,就算身经百战的老师傅,恐怕也不敢掉以轻心。头一轮沈丰英和俞玖林刚出场,确实被下面一千五百位静悄悄而又全神贯注的观众给慑住了,显得有点生涩,但很快便进入情况,放开了身段。到了第二轮,两人更是翩翩起舞,演得兴高采烈起来,两人都卯足了劲,九个钟头下来,创下了一次超越他们平常水准的纪录。我曾经一再告诫他们:第一本旦角戏的〈寻梦〉,第二本生角戏的〈拾画〉,两折长达三十分钟的独角戏,是《牡丹亭》中两根柱子,也是考验旦角生角的两道难关,必须全力以赴。沈丰英和俞玖林把这两折经典都扛了下来,演得中规中矩,丝丝入扣,我不禁替他们暗暗喝采,同时也松了一口气:总算我没看走眼,选中了俞玖林和沈凤英为男女主角。舞台上,二十一世纪的一对新柳梦梅和杜丽娘终于诞生了,四百年前玉茗堂前的那棵牡丹,历尽生生死死,再次还魂,而且开得如许涔紫嫣红。为什幺要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这是我这两年来在两岸三地常被问到的问题。因为昆曲演员老了,昆曲观众老化了,昆曲本身也愈演愈老,渐渐脱离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目的就是想做一次尝试,借着制作一出昆曲经典大戏,举用培养一群青年演员,而以这些青春焕发、形貌俊丽的演员来吸引年轻观众,激起他们对美的向往与热情;最后,将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制作出一出既古典又现代,合乎二十一世纪审美观的戏曲。换句话说,就是希望能将有五百年历史的昆曲剧种振衰起疲,赋予新的青春生命—这些话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难如登天!这次青春版《牡丹亭》由头到尾近乎两年的制作,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集合了两岸三地的文化菁英、戏曲专家,剧坛的祭酒、魁首,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心血,难以估计。开无数次的制作会议:在苏州的园林里、在台北的饭馆里,在飞机上、在长途汽车上,不停的讨论、不停的辩论,剧本的改编、服装、舞美、灯光、舞蹈的设计,参加此次文化工程的创意群都是各行的顶尖人物,智能的撞击,冒出灿烂火花,偶而难免也带出些硝烟来。做为制作人,我必须当机立断,但大多时候则要使出调和鼎鼐的功夫,博采众议。幸亏大家有共识:为了保护发扬「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二○○一年如此评鉴昆曲),在这个大题目下,都有一份兴灭继绝的使命感,做昆曲义工,也就甘之若饴了。至于后勤,还有另一位制作人樊曼侬在那里顶住,樊曼侬办过几千场表演,稳若泰山,于是我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剧本是一出戏的灵魂,我们编剧小组首先须得替改编的剧本定调,决定基本的理念,树立整体的风格。《牡丹亭》是戏曲文学经典中之经典,但像明清传奇这种形式,即使是经典之作也须大幅删改,才适合呈现于现代舞台。其实汤显祖的时代,已有各种改本出现,我们都拿来做过参考,去芜存菁,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功课。我们将《牡丹亭》定调为一则「爱情神话」,所以我们编剧的主轴便完全围绕着一个「情」字在下功夫。一个民族的神话,尤其是爱情神话,往往是代代相传的,杜丽娘出生入死对爱情的追求,其实就是汤显祖「情至」观的一则寓言:但为情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我常被问到的另外一个问题便是:《牡丹亭》中这种极端浪漫的爱情,对e世代青年还有吸引力吗?我的回答是:e世代的青年也是「人」,凡是「人」的心中总潜睡着一则「爱情神话」,等待唤醒而已。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香港、苏州上演的时候,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几近狂热的反应,便证实了我的看法。汤显祖的《牡丹亭》本身是部不朽杰作,四百年后如何在舞台上使其再度大放光芒,实在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bái xiān yǒng de kūn mèng (1)bái xiān yǒng de kūn mèng (2)
bái xiān yǒng de kūn mèng (3)fǎng tán (1)
fǎng tán (2) lái
lǎo zhé de xīn chù sān chūduì chóngfù
fǎng tán 'èrcóng shù běn shēn kàn chuán chéng
shòu jiào míng shīquán fāng wèi xué cóng xún mèng dào dān tíng
zuò mén kāi fàng de lǎo shīrén shēng dào shàng zuì de
cǎi páicóng nèi 'ér wài chuài rén jīng shénshǒu yǎn chéng gōngfān kāi yuán mǎn de (1)
shǒu yǎn chéng gōngfān kāi yuán mǎn de (2)kāi pái qián de guǐ xùn liànhuò liáng duō
chuài liǔ mèng méi sān zhǒng qíng xíng de xìng biǎo xiàngǎn xiè duō rén de bāng zhù 'ài
gǎn dònglái gǎn jué de tái shè (1) gǎn dònglái gǎn jué de tái shè (2)
xiǎng de chún qíng shòu shí kōng de xiàn zhìyǎn yuán tái zhuāngjūn yòu chuàng xīn zhī chù (1)
dì   I   [II]   [III]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