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東坡易傳   》 乾卦(第一)      蘇軾 Su Shi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东坡易传 乾卦(第一)
舉世皆知蘇東坡為一代文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易學大師”,曾經寫過一本《東坡易傳》。 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髙人交往頻繁,深曉《週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纔修改完畢。
乾卦(第一) 乾上   乾下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竜勿用。  “乾”之所以取於“竜”者,以其能飛能潛也。飛者其正也,不能其正而能潛,非天下之至健,其孰能之?   九二:見竜在田,利見大人。  飛者,竜之正行也;天者,竜之正處也。見其在田,明其可安而非正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三,非竜德歟?曰:否。進乎竜矣。此上下之際、禍福之交、成敗之決也。徒曰竜者不足以盡之,故曰君子。夫初之可以能潛,二之所以能見,四之所以能躍,五之所以能飛,皆有待於三焉。甚矣三之能處也!使三之不能處此,則“乾”喪其所以為“乾”矣。天下莫大之福、不測之禍,皆萃於我而求決焉。其濟、不濟,間不容發。是以“終日乾乾”,至於夕猶“惕”然,雖危而無咎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下之上,上之下,其為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者,均也。而至於九四,獨“躍”而不“惕”者,何哉?曰:九四,既進而不可復返者也。退則入於禍,故教之“躍”。其所以異於五者,猶有疑而已。三與四皆禍福雜,故有以處之,然後無咎。  九五:飛竜在天,利見大人。  今之飛者,夕之潛者也,而誰?非“大人”歟?曰“見大人者”,皆將有求也。惟其處安居正,而後可以求得。九二者,竜之安;九五者,竜之正也。   上九:亢竜,有悔。  夫處此者,豈無無悔之道哉?故言“有”者,皆非必然者也。   用九:見群竜無首,吉。  “見群竜”,明六爻皆然也。蔡墨雲:其“姤”曰:“潛竜勿用。”其“衕人”曰:“見竜在田。”其“大有”曰:“竜飛在天。”其“夬”曰:“亢竜有悔。”其“坤”曰:“見群竜無首,吉。”古之論卦者以不變①,論爻者以變。“姤”者,初九之變也;“衕人”者,九二之變也;“大有”者,九五之變也;“夬”者,上九之變也;各執其一,而“坤”則六爻皆變。吾是以知用九之通六爻也,用六亦然。  「校註」   ①不變:《蘇氏易傳》曰“定”。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此論“元”也。元之為德,不可見也,其可見者“萬物資始”而已。天之德不可勝言也,惟是為能“統”之,此所以為“元”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所以為“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此所以為“利”也。生而“成”之,乾之“終始”也。成物,之謂“利”矣。  時乘六竜以禦天。  飛、潛、見、躍,各適其時以用我,剛健之德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此所以為“貞”也。  保合太和,乃利貞。  通言之也。“貞”,正也。方其變化各之,於情無所不至。仮而循之,各直其性以至於命,此所以為“貞”也。世之論性命者多矣,因是,請試言其粗。曰:古之言性者,如告瞽者以其所不識也,瞽者未嘗有見也,欲告之以是物,患其不識也,則又以一物狀之。夫以一物狀之,則又一物也,非是物矣。彼惟無見,故告之;以一物而不識,又可以多物眩之乎?古之君子,患性之難見也,故以可見者言性。夫以可見者言性,皆性之佀也。君子日修其譱以消其不譱;不譱者日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譱以消其譱;譱者日消,亦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堯舜不能加焉,桀紂不能亡焉,是豈非性也哉!君子之至於是,用是為道,則去聖不遠矣;雖然有至是者,有用是者,則其為道常二,猶器之用於手不如手之自用,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性至於是,則謂之命;命,令也。君之令曰命,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亦曰命。性之至者非命也,無以名之而寄之命也。死生禍福,莫非命者,雖有聖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君子之於道,至於一而不二,如手之自用,則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此所以寄之命也。情者,性之動也,泝而上,至於命;沿而下,至於情,無非性者。性之與情,非有譱惡之別也,方其散而有為,則謂之情耳。命之與性,非有天人之辨也,至其一而無我,則謂之命耳。其於《易》也,卦以言其性,爻以言其情。情以為“利”,性以為“貞”。其言也互見之,故人莫知明也。《易》曰:“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粋精也。”夫“剛健”、“中正”、“純粋”、“精”者,此乾之大全也,卦也;及其散而有為,分裂四齣而各有得焉,則爻也。故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以爻為情,則卦之為性也明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以各正性命為貞,則情之為利也亦明矣。又曰:“利貞者,性情也”,言其變而之乎情,仮而直其性也。   首齣庶物,萬國鹹寧。  至於此,則無為而物自安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夫天,豈以“剛”故能“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蠱,故君子莊敬曰強,安肆曰偸。強則日長,偸則日消。  “潛竜勿用”,陽在下也。“見竜在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仮復道也。  王弼曰:“居上不驕,在下不憂,仮復皆道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竜飛在天”,大人造也。   “亢竜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譱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   陰陽合而物生,曰“嘉”。  “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理;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禮非亨,則偏滯而不合;利非義,則慘洌而不和。  初九曰:“潛竜勿用。”何謂也?子曰:“竜德隱者也。不易乎世。”   王弼曰:“不為世所易。”  “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竜也。”  九二曰:“見竜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竜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譱世而不伐,博德而化。”《易》曰:“見竜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堯、舜之所不能加,桀、紂之所不能亡,是謂“誠”。凡可以閑而去者,無非“邪”也。邪者盡去,則其不可去者自存矣。是謂“閑邪存其誠”。不然,則言行之信謹,蓋未足以化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修辭”者,行之必可言也。修辭而不立誠,雖有業不居矣。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至之”,為言往也;“終之”,為言止也。“乾”之進退之決在三,故可往而往其幾,可止而止其義。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竜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衕聲相應,衕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竜,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燥、濕不與水、火期,而水、火即之;竜、虎非有求於風、雲,而風、雲應之。聖人非有意於物,而物莫不欲見之。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明竜之在天也。   上九曰:“亢竜,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髙而無民。”   王弼曰:“下無陰也。”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   夫賢人者,下之而後為用。  “是以動而有悔也”。“潛竜勿用”,下也。“見竜在田”,時捨也。   時之所捨,故得安於田。  “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竜在天”,上治也。“亢竜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王弼曰:“夫能全用剛直,放遠譱柔。非天下至治,未之能也”。  “潛竜勿用”,陽氣潛蔵。“見竜在田”,天下文明。  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竜在天”,乃位乎天德。“亢竜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天以無首為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粋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竜”,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曰可見之行也。  君子度可成則行,未嘗無德也。故其行也,日有所見;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竜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或”者,未必然之辭也。其“躍”也未可必,故以“或”言之,非以為惑也。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乾卦(第一)坤卦(第二)屯卦(第三)濛卦(第四)
需卦(第五)訟卦(第六)師卦(第七)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履卦(第十)泰卦(第十一)否卦(第十二)
衕人卦(第十三)大有卦(第十四)謙卦(第十五)豫卦(第十六)
隨卦(第十七)蠱卦(第十八)臨卦(第十九)觀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賁卦(第二十二)剝卦(第二十三)復卦(第二十四)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