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书 漕船志   》 前言      席書 Xi Shu    朱傢相 Zhu Guxiang

漕船志 前言
漕政是明朝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因為每年要通過大運河調運數百萬石糧食到北京等地,因而修造漕船成為明朝的軍國大計。而《漕船志》是記載明代漕船的一部專志,所記載的船衹以清江船廠為主,對於明代漕船的修造和管理,《漕船志》保存了豐富翔實的資料。本書是《漕船志》上海玄覽居士輯明嘉靖甲辰(二十三年)席書編次、朱傢相的增修刊影印本。
前言 漕政是明朝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太祖建都金陵,四方運舟率由大江至。洪武三十年(1398),惟海運遼東以供軍餉。太宗肇北京,江南漕船一由江入海,出直沽,泝白河至通州;一由江入淮,入黃河至陽武,陸運至衛輝,由衛河至通州。〔明〕楊宏、謝純:《漕運通志》捲一《漕渠表》,國傢圖書館藏明嘉靖七年(1528)楊宏刻本。"永樂初年河、海兼運,永樂十三年(1415)會通河開通後罷海運,南方漕糧主要由運河北上。永樂遷都北京後,"百官衛士仰需江南",〔明〕王圻:《續文獻通考》捲三十七《國用考·漕運上》,現代出版社1986年據北京師範大學藏明萬歷刻本影櫻每年要通過大運河調運數百萬石糧食到北京等地,因而修造漕船成為明朝的軍國大計。對於明代漕船的修造和管理,《漕船志》保存了豐富翔實的資料。 一、《漕船志》的四次編修 《漕船志》是記載明代漕船的一部專志,因所記以清江船廠為主,所以又名《清江漕船志》。《漕船志》明代有四修,弘治十四年(1501)席書創編,《明史》捲九十七《藝文二》題為"席書《漕船志》一捲";嘉靖二年(1523)丁瓚《重修清江船廠志》,嘉靖十一年(1532)邵經濟《濟漕志補略》,嘉靖二十三年(1544)朱傢相《增修清江船廠志》。今流傳下來的版本,僅有民國三十年(1941)上海玄覽居士輯《玄覽堂叢書》,據明嘉靖甲辰(二十三年)席書編次、朱傢相增修刊本影櫻 席書,字文同,遂寧(今四川遂寧)人。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郯城知縣。入為工部主事,移戶部,進員外郎......武宗時,歷河南僉事、貴州提學副使......屢遷福建左布政使......尋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嘉靖元年(1522)改南京兵部右侍郎",《明史》捲一百九十七《席書傳》,中華書局點校本。另見〔明〕焦竑《國朝獻徵錄》捲十五《內閣四·席書》,上海書店1986年10月版。以"議大禮"遷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著有《漕船志》、《春秋論》、《大禮集議》、《救荒策文集》、《元山文集》等。弘治十一年(1498)至十四年,席書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分司清江船廠,其間編次《漕船志》。丁瓚,字敬夫,直隸丹徒(今江蘇丹徒)人,進士,歷官按察司副使。正德十五年(1520)至嘉靖元年,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來視廠事,以志迄弘治辛酉(十四年,1501),而近事或闕如也,乃重加修訂"。〔明〕席書編次,朱傢相增修《漕船志》捲八蔡昂《重修清江漕船志序》,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據《玄覽堂叢書》明嘉靖甲辰刊本影櫻邵經濟,字仲纔,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進士,歷官知府,嘉靖九年(1530)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分司清江船廠,嘉靖十一年作志補。朱傢相,字伯鄰,號南川子,歸德(今河南商丘)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來莅廠事,復增修焉"。〔明〕潘塤:《增修清江漕船志敘》。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據《玄覽堂叢書》明嘉靖甲辰刊本影櫻 席書、丁瓚、邵經濟編撰的《漕船志》其版本今雖已不存,但從增修本及流傳下來的序和凡例,仍能窺知《漕船志》四修體例內容以及明代漕政的變化。據席書《漕船志敘》雲:"皇明舟楫輓運,南北會通......國傢既遷河朔以控天下之大勢,而江南之粟不可廢也。首覽群議,一瀎真楚諸湖,引江舟以入淮,再瀎徐呂二洪,引淮舟以入濟,最後疏汶河達清衛漳禦,而濟舟長抵於直沽。因罷海運,改從內河,而濟利之具,場廠之設,實先務也。乃於淮安南清河、山東北清河設二廠,以提舉舟事,百年於茲。長江大河一氣流通,漕舟南來,遠自嶺北,輻輳於都下,君子占人國傢之盛,於此可見其大者。故昔有遠人入貢者,見吾舳艫千裏,謂醜類曰:'中國之檣櫓多[於]小夷之甲兵,吾曹敢異志乎?'由是觀之,漕舟所係,匪惟控禦南北,所以跨四海而肅百蠻者,亦尚倚壯於斯"。因此"承朝命來領淮廠,暇,於建始之由,兌運之次,造作之地,計艘之數,歲運之額,財計之所用,運道之所經,與夫漕卒之利病,積年之事宜,凡關於舟事者,考尋故典,采拾大要,編次一帙,名曰《漕船志》"。〔明〕席書:《漕船志敘》,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據《玄覽堂叢書》明嘉靖甲辰刊本影櫻說明《漕船志》編修的意義和記述的主要內容。 蔡昂在丁瓚《重修清江漕船志序》中談到:"清江漕船廠故有志,作於弘治間,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鼕官郎丁君敬夫來視廠事,以志迄弘治辛酉(十四年,1501),而近事闕如也,乃重加修訂。又比郡史例,以地産、文獻附焉......國傢設專官以理運舟,處之上遊,比其材美,又分郎署以監之......予竊悲夫兵民交睏,而骫法者之百出也。議者謂造舟之害,成化以前民當之,其後漕卒當之,至不得已始徵稅於商。夫商與漕猶夫民也,以民所不堪而移之漕,又以漕所不堪而移之商,豈得已哉!今商徵不減,而漕睏未紓,當事者有憂焉。而於是書也,三緻其意矣。予意漕卒可用也,不可睏也;商可徵也,不可益也,是在去其所以為蠹者而已。天下之事坐視其弊而不為之所,則其後漸不可為,或遺智者之憂,且啓好事者更張之過,以其狃於積習也。一旦從而爬梳之剔抉之,則衆必不樂而怨謗乘之,以起守不足者,或怵於利害而沮於中道。夫不為以益其弊,與能為而不剋終,斯二者皆過也。乃若深知其故而慎為之圖,施為本末,具有定論,不亟始而亦不怠於終,惟自信不惑者能之,然此又可多得也哉!敬夫為清江三年,蓋用此道。雖間有沮撓,而自信不惑。其為斯志,皆身所已試,而意所獨得者。承其後講而行之,未必無補也。"〔明〕席書編次,朱傢相增修《漕船志》捲八,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據《玄覽堂叢書》明嘉靖甲辰刊本影櫻分析了重修漕船志的時代背景和記述的變化。 邵經濟"役於淮三年,昧於事,事弗足以身茲役,而歲深焉。疲神殫慮,或攄一得於興革者,一遵昔賢元山公建置。《漕船志》之紀陳,不敢執一私見,生一厲階。雖然能必其弗眚,載師梗後役不耶?於時代矣、事往矣,委諸,或曰心之郛也,存於政,政之緒也,昭於紀,紀斯載,載可考焉,曷委諸?且二三君子夙董茲役......盍匯諸以俟後考"。〔明〕席書編次,朱傢相增修《漕船志》捲八邵經濟《濟漕志補略序》,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據《玄覽堂叢書》明嘉靖甲辰刊本影櫻在前志基礎上,作《濟漕志補略》。又據鬍璉《濟漕志補略序》:"淮安清江廠督理漕艦,榷徵商貨,帑藏出納,歲計不貲。而綜理防檢之大,凡所謂漕船志者,蓋彝與也。比數年來宏綱式昭,而遺姦日起。工曹郎浙杭邵君仲纔繼司廠事,且三年矣。清纔遠猷,雅不自用。考諸志,蓋席元山其主盟,有師承之道。參諸時,蓋張、呂二君子其同志,有友輔之益,調停潤色,增美前休,事陳義意,物立章程,法斯備矣。屢變而終歸不紊,小異而無妨大同,《志補》所以作也。防民為遠,明志為潔,取善為公,覺人為厚,有君子之道四。"〔明〕席書編次,朱傢相增修《漕船志》捲八,刊本同上。 朱傢相《增修漕船志敘》雲:"漕船舊有志,元山公實創之。正德中,重刻於丁君敬夫,板久浸已漫漶。相也不類,擬翻刻以傳,而猶嘆夫元山公之意有未竟也。是故時有今昔,政有沿革,漕規凡幾變,始協厥衷,視舊貫互有同異。且衛河之歸隸已久,而典章制度闕如也......乃訂故拓新,期無乖於永式,三閱月始捃摭成編。"潘塤在《增修清江漕船志敘》中述及增修志的體例內容及變化較為詳細,他指出:"並衛河之歸隸,還郡乘之久假,約其捲為八,目為十。其事則詳而核,其文則簡而嚴。章其物采,掇其體要,一展捲間,見帝略之宏焉,見使命之重焉,見王賦之充焉,見軍實之盛焉,見經製之密焉,見憂樂之誠焉。於我國傢培養靈長之脈,締造鞏固之基,訏謨遠猶(猷),燦然在目......斯志也,志漕政之大也,器數昭矣,品式具矣,材用飭矣,綜理周矣,防範嚴矣,而其細也,不遺竹頭木屑。蓋必如是而後能理天下之財,能成天下之務,上以副承遣之命,下以攄馳驅之懷。抑有慮焉,漕舟本以利國,今乃滋病:成化以前,其病在民,以後其病在軍。嘉靖以來不在商則在廠。蓋船日加而日損,價歲增而歲不足。其取解也常逾年,而給領也常不逮年,或者乘其病而因以為利,則病益病矣......南川子簡易方具,在醫國者主治於上,俾得以調劑於下,病其瘳矣乎。"對於增修本具體內容的變化,《增修漕船志凡例》可以概見一斑:"舊志凡船數、船號、歲辦、公辦之屬,各分為類,計目三十有二,今稍加檃括,為捲八,為目十,使各以類附,便觀覽也;志以漕船為重,其清江人物、土産、古跡、寺觀之類,義無於麗者,姑去之;官屬、人役、法例、興革,舊志未載,今增入備考據也。" 綜上所述,從《漕船志》的四次編修,可以看出:(1)該書的性質。《明史·藝文志》將《漕船志》歸為史部故事類,筆者認為是仿照地方志體例編修的一部書,究其原因,一從淵源來講,作序者認為該志的記述形式源於《禹貢》和《周禮》;二從體例形式來看,認為仿郡史體例。(2)編修方法。席書創編《漕船志》後,之後的重修、補志和增修,都是在其基礎上續補而成的。除續補的內容外,編修者還從求真存實的角度出發,采取述論結合的方式。如據《增修漕船志凡例》雲:"編纂揭書其名,分註其事,僭擬古志書法,每條列以小敘,或援前代故實、經傳格言引其端,諸所記載悉本之舊志,搜之往牒,訪之耆舊,不敢妄自增損......事有裨於漕政,未及施行者,間嘗參以臆見,僭為敘論,則冠以'按'字,或書名以別之;志以清江為主,凡衛河歸隸始末事宜,悉附於各條之後,不復立例;漕船舊隸本廠,後改隸各衛,猶必附錄其船數者,存舊也;凡載先代名賢及本朝名公詩文,往往直書姓名,臨文不諱故也;志中記載隨文剪截,取見大義而止,其關係尤重足備稽考者,則詳見別條;載詩文不拘體裁,惟以歲序為先後。"可見修志者嚴謹的態度。(3)記述內容。該書全面係統地記述了"漕政之大",反映了《漕船志》編修內容的逐漸成熟和完善。從席書所編撰的《漕船志》來看,主要圍繞清江船廠漕船的數量、船號、船式等的記述,丁瓚的《重修清江漕船志》對地産、文獻的增設,邵經濟的《濟漕志補略》對督理漕規、榷徵商貨等內容的增加,到朱傢相作《增修清江漕船志》,集前三次修志之大成,去清江人物、土産、古跡、寺觀等與漕船不太緊密的內容,增設官屬、人役、法例、興革等貼近現實和漕政變化的內容,不僅反映了明代漕政的利弊興衰,而且反映了修志者經世致用的思想。 二、《漕船志》的主要內容 從目前流傳下來的席書編次、朱傢相增修的《漕船志》來看,該志采用綱目體結構,八捲十類,設建置,包括廠地、草嘗閘壩附;奉使;船紀,包括船數、船式、船號、船等、船限附;料額,包括蕪杭歲辦、抽分稅辦、抽分物料則例、人匠工辦、軍餘工辦、減存料辦附;公署;官署;人役;法例;興革,條約附;藝文,係統地記述了明代漕船的修造和管理制度,反映了明代漕政的發展。其主要內容有: (一)漕船廠建置 明代漕船有海船和內河淺船兩種,罷海運後主要是內河淺船,不僅設置專門機構督造,而且實行官造官修制度。據《漕船志》捲一《建置》記載,"洪武元年(1368),詔中書省漕四方之粟於京師。洪武三十年(1398),議海運遼東以給軍餉。是時河海運船俱派造川湖諸省及竜江提舉司"。永樂七年(1409),淮安、臨清肇建清江、衛河二廠,"南京直隸、江西、湖廣、浙江各總裏河淺船俱造於清江,遮洋海船並山東、北直隸三總淺船俱造於衛河,大約造於清江者視衛河多十之七"。宣德年間,"議造江西、湖廣、浙江、江南直隸各總淺船俱歸原衛,惟南京、鎮江、江北直隸諸衛隸於清江"。之後各船雖歸原衛計料修造,但"各船回至清江本廠,行委提舉司官匠估計應該修理或改造合用料物,填註票帖給官軍,回至原衛照數支給買料修造"。成化十年(1474)以後方令各司府自行估計修理。成化二十三年,因御史謝文、郎中洪漢奏請,"議造鎮江淺船亦改歸原衛"。正德十六年(1521),刑科給事中田賦又建議將衛河總運船俱歸隸清江廠,到嘉靖三年(1524)工部題準,衛河總運船俱歸清江廠團造。對於明代清江船廠的設置,該志在《建置》中也作了闡述和分析,並指出不在當時木材集散地蕪湖、儀真設船廠的原因:"蕪湖、儀真,群商四會,百木交集,船廠不設於二處而設於清江,何也?緣永樂初江南糧餉民送於淮,官軍運船俱於淮安常盈倉轉輸,此廠之所由建也。況長淮分天下之中,北達河泗,南通大江,西接汝蔡,東近滄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船廠之建,非但便於轉輸,實我國傢一統之訏謨、萬世之長計也。"之所以在清江設廠,主要是由淮安在漕糧轉輸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清江漕船廠位於山陽、清河二縣之間,"永樂初,平江伯陳公瑄督漕,查閑曠之地建蓋廠房,令各衛所官旗鱗次而居,以為造船之所"。《漕船志》捲一《建置·廠地》。清江漕船廠有京衛、中都、直隸、衛河四總廠,其下按衛所建製設有分船廠。其中京衛廠有三十四廠,涉及南京親軍衛、南京五軍都督府所轄大部分衛所;中都廠有十二廠,涉及中都留守司及所提轄衛所;直隸廠有十八廠,基本以南直隸相關衛所設置;衛河廠有十八廠,涉及南直隸衛所的有通州左衛、通州右衛、淮安衛、大河衛,而直隸廠、衛河廠下轄都有大河廠、淮安廠,總計有八十二分船廠。另外,清江漕船廠還轄有京衛廠、直隸廠、中都廠三處草場,"逐年差撥官軍依時打草,苫蓋修補"《漕船志》捲一《建置·草撤。廠房。另轄有建於清江浦運河上的板閘、移風閘、清江閘、福興閘、新莊閘五閘,清江東壩、清江西壩二壩,以便於運送造船物料等。這也充分說明漕船廠設施的齊備。 (二)漕船廠官員的設置情況 永樂十三年(1415)罷海運後,"始更淺舟由裏河以達京師,南於淮安清江、北於臨清衛河設二提舉司,以職專造理,是即先代舟楫之署,而經濟規模尤大焉者。天子尚念儲峙切邦傢之脈,舟楫適濟川之具,惟茲大計經理非人,則利濟之功缺而失乃事矣。復於都水部各出郎官一員監領廠事。在永樂、宣德間,或遣郎中,自景泰後例遣主事,額以三年一代。代而往者,其間有升藩臬之司,有擢都臺之寄,有位六卿之列,固將利濟於後先矣"。《漕船志》捲八《藝文》,席書《清江廠題名記》。說明督理漕船廠官員設置、任免及升遷情況,也反映了該官職的重要地位。 據《漕船志》捲二《奉使》,對督理清江漕船廠的官員設置原委及任免、赴任程序記載更為詳盡:"永樂十三年命工部差都水司一員督理清江船廠。先年差官川湖等處催造,不為常例。是年始差部官專理廠事。是後或差主事、郎中,無定例焉。景泰後例差主事一員,率三年一代。天順間,漕運衙門題奉欽依,札委兼管淮安一帶河道,緣本廠收放船料,不能離職辭之,仍兼管清江等五閘。正德十五年(1520)四月,內奉部札,題奉欽依,行令不妨原務,兼管清江等五閘,以時啓閉,著為例。仍札仰淮安府衛管河管閘官吏,一體欽遵,聽其提調管理。例凡奉使清江者率三年代,先任者將滿四月前,先具滿呈,差人赴部呈代,候吏部註選一員赴部到任,仍候題差領有札付,赴內府給領精微批文,兵部起關,應付前來相代。至廠之日,於淮安府調取本部原發號簿,比對朱墨字號相同,然後行事。"這段描述為明代職官研究提供了生動的事例。 永樂十三年設置督理清江船廠官員時,設置了工部廠、工部分司。正統元年(1457)建提舉司,正統二年(1458)主事鬍臻始請設提舉司官二員。嘉靖九年(1530)邵經濟督理船廠後,又建了清江造船總廠和衛河造船總廠。其官員設置為:把總官五員,清江廠四員,衛河廠一員,作為管理廠務的官員,"舊設二員,遇缺漕運衙門訪取各衛指揮賢能者,俱以本等職銜分理造船事務。正德四年(1509),始假以把總名色";各總廠官四十員,其中清江廠官三十六員,南京三十四廠設十二員,中都總十二廠設十員,直隸總十八廠設十四員;衛河廠四員,山東總七廠二員,遮洋總十一廠二員,各造船廠"船數多者特設專官管理,少者附各廠兼攝"。《漕船志》捲五《公署》。管理廠務的官員由漕運衙門訪齲這說明清江造船廠、衛河造船廠從隸屬關係上來說屬於漕運衙門,提舉司及其主事則屬於工部所屬,故由工部派遣。提舉司與造船總廠的關係,頗類似於當今????務局與????業公司的關係。為保障造船廠的有效運轉,還有抽分廠稅課司大使一員專理商稅,副使一員專理抽分,閘官四員,以及書辦、算手、農民、門子、老人、陰陽生、皂隸、巡攔、軍餘、水手、船頭、總小甲等,負責看守各壩驗收抽分號票、緝查匿稅貨物、駕船應用、看守廠庫等雜役。另外,嘉靖十八年(1539)葉選督理船廠後還建了清江書社、清江義學。從這些機構和人員的設置來看,反映了漕船廠管理體係的完善。 (三)漕船的修造與管理 這是《漕船志》記述的重點,包括漕船數目以及船式船號、漕船的損毀和使用年限、漕船木料和漕價銀等,係統地反映了明代漕船修造制度。 1漕船的修造 洪武、永樂年間,河海運船無定式也無定數,據《漕船志·船紀》記載:"國初用南京、南直隸、浙江、福建等處各衛所官軍海運,後改漕運。所謂河船即今之淺船也;所謂海船即今之遮洋船也。當時船數、船式未經定議。每年會議糧運合用船衹臨時派造,以為增減。"天順以後,始定天下船數為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五艘。其中隸於清江提舉司的有:南京衛分淺船原共一千七百四十衹,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增至二千一百三十衹,每年該造船二百一十三衹;江北直隸各衛所淺船原共二千六百九十六衹,增減不同,嘉靖二十二年共有船二千五百四十二衹,每年該造船二百五十四衹二分;中都留守司共有船八百十七衹,每年該造船八十八衹七分。隸於衛河提舉司的有:山東都司淺船共七百七十六衹五分,每年該造船七十七衹六分;遮洋總海船原共五百一十二衹一分,嘉靖時增至五百四十八衹一分,每年該造船五十四衹八分。從《漕船志》記載的歷年造的船數來看,嘉靖六年(1527)後衛河提舉司並於清江提舉司。另外,浙江都司淺船二千四十六衹、江西都司淺船八百九十九衹、湖廣都司淺船七百五十九衹、南直隸淺船一千二百五十八衹分散到各原衛所打造。 《漕船志·船紀》對淺船、遮洋船的尺寸式樣、用料和料價規定得很詳細,而且按造船地點、方式編為船號,有軍字號、民字號、運字號。永樂、宣德年間,"造於湖廣者為湖字幾號,造於江西者為江字幾號,造於浙江、徽州等府者仿此。天順間始照各總類編,原係民造者為民字幾號,旗軍自造者為軍字幾號,又有運字號者,則造於提舉司者也",到嘉靖時"船衹軍、民、運字號雖存,而皆造於提舉司矣。" 漕船多由楠木、杉木、鬆木、株木、雜木等打造,使用一定年限就需要修理改造。據《漕船志·船紀》記載,漕船按使用的木質確定年限:"正統以前,所造船衹或用杉木,或用雜木,小壞則修理,大壞則改造。景泰以後,始有鬆木者五年一造,杉木者十年一造,或有株、楠、雜木者七年一造。自成化十六年(1480)以後,停止各處解木,清江廠俱用楠木十年一造。"但這是針對江北情況而言的。明代漕船使用年限還根據地域劃分,以是否經過瓜洲壩為標準。"清江、衛河二提舉司成造淺船、遮洋船,每年俱於瓜(洲)、儀(真)二處灣泊,各雇江船於各州縣水次兌運,回至瓜儀上載不經過壩,故十年一造",而"江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衛所為外江船,因其往回經壩二次,故五年一造"。 2船料和船價銀等的徵派 據《漕船志·料額》記載,明初漕船派造於諸省及各提舉司,"每歲應用運船造於各省者,皆有司自行派料成造。其造於提舉司者,合用杉、楠等木俱派四川、湖廣、江西出産處所,浙江、江南直隸不出木者買辦送納。福建亦有油鐵等料,無災之年全派,有災之年減派"。天順六年(1562)以後,"諸省罷造,止解料赴二提舉司廠"成造。而江南漕船由各衛所成造者,照例派料,如"江南直隸、浙江、湖廣、江西船衹,除舊船外,民出銀七十兩,軍辦三十兩,每年徵解司府收貯"。漕船的料額,天順八年(1464)以前,規定"各處派納杉、鬆、楠、柏、釘鐵等料,每船用新杉篙木六十二根,鬆、樟、榆、槐二十餘段,油、麻、鐵、炭等料三千餘斤"。成化元年(1465)至成化十五年,"各處災傷,料價日縮","由司派納物料數少......每船衹得杉、株、樟、榆、槐木十三四根段,枋板二三塊,油、麻、鐵、炭等料二三千斤,止值銀三四十兩。每船約用銀一百二十兩,比與天順以前,每船欠價銀六七十兩,其餘皆軍旗自陪完造"。 成化十五年(1479),"停止各處派料,議取抽分木價以充造船之需"。"先時,各處解納杉、楠等木遠自川廣,經涉江湖,有在途漂流者,有尺寸不及者,監收官拘泥成法必求合式,緻令解戶經年往復,不獲實收,至有鬻妻賣子捐軀蕩業者"。在派徵物料睏難、民苦徵解的情況下,"工部會奏,始於荊、杭二處設廠,以充造船之需,民睏始蘇"。成化十六年(1480),平江伯陳銳議準,"照先年舊例,將兌軍民糧每石加耗一鬥,準作造船料價"。成化十六年取荊、杭木價銀各四千兩,成化十七年取荊州木價銀四千兩、杭州木價銀五千兩,成化十八年取荊州木價銀六千兩、杭州木價銀七千兩,船價銀屢有增加,直至弘治四(1491)年以後,"銀有定數",但"船日加多,官軍每有藉貸之患"。據成化二十三年(1487)御史謝文、郎中洪漢所奏,"每年仍造船五百三十三衹,實領銀四百七十四衹之數",弘治十四年(1501)"因軍餘辦料不前,以致缺銀完造,困苦日蹙,漕政漸壞",漕運衙門會議"照江南軍三、民七事例",每船增收木價銀。嘉靖三年(1524),工部尚書趙璜又議準,"將衛河提舉司原額蕪、杭木價及人匠班銀悉歸清江廠,以供造船之需"。 對於造船軍三、民七之例,即以十分為率,民出七分,運軍自辦三分,用以購買材料和工匠工食。據《漕船志》捲四記載,清江造船廠民七料銀由蕪湖抽分廠、杭州抽分廠、荊州抽分廠稅銀,以及清江提舉司抽分廠稅銀、各地人匠銀組成,所謂"民七大料,以供買木造船之需"。每年在蕪湖抽分廠取用木價銀一萬八千七百七十兩,杭州抽分廠抽取木價銀一萬四千四百四十兩,共三萬三千二百一十兩,稱為"蕪杭歲辦"。景泰年間,淮安設抽分廠屬清江提舉司,"凡竹木等物應幹造船者三十稅一,以為供造漕船之需,視蕪杭十稅其一者減三之二......稅無定額,每歲以貨之多寡為舒縮"。清江提舉司抽分廠抽分之物有木、竹、鐵、釘、麻、油等,不屬於船料者不在其例。人匠銀是清江、衛河造船廠原設匠役納銀而來,"舊例俱二年一班,每班三個月,無力者上工,有力者每班納銀一兩八錢,以為造船木價額料之需"。清江廠人匠銀由淮安府、蘇州府、揚州府承擔;衛河廠人匠銀包括山東濟南府、兗州府、青州府、東昌府,河南開封府、河南府、彰德府、懷慶府,以及南直隸鳳陽府、廬州府、揚州府、徐州、滁州。 清江漕船廠"軍三"小料銀包括軍餘工辦和減存料銀。軍餘工辦是由各衛旗軍餘丁自辦,"將各軍月糧抵扣,類解漕運衙門,轉發淮安府寄庫,以為改造旗船軍三小料之需"。《漕船志》捲四《料額》。《漕船志》捲四記載,減存料銀"乃旗造漕船額料也。先年議準,凡遇災免之年,糧改折色,各衛所空閑者令歇役,運軍每名辦減免料銀二兩四錢......惟以歇役運軍多寡為盈縮。其京衛運軍歇役者少,議於江浙綱運過江腳米銀內,扣除銀共四千六百六兩有零,以補減存料銀之數"。此即所謂"軍三小料以供造船釘、灰、油、麻諸費之需者"。 該志不僅記載了船料及船價銀的徵派、來源情況,還指出船料及船價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成化以前其病在民,時派料各省,民苦徵解故也;成化以後其病在軍,免民解料,拘於蕪杭抽分銀數,軍士每有賠補之患;嘉靖以後其病在廠,船歸廠造,軍免賠補,但船日增,而料日縮,緻將別項銀兩藉造。"並指出産生這些弊端的原因"委任不得其人,徵解不及其數"。提出救治的辦法:"究利弊之源,申綜核之令,嚴徵解之法,俾額料不減於舊,而後可以紓杞人之深憂矣。否則,積逋相因,而燃眉莫救,所謂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也,嗟何及也哉!" 三、《漕船志》的"法例"與"興革" 捲六《法例》、捲七《興革》是《漕船志》記錄的重點,不僅約占全志五分之二的篇幅,而且詳盡記載了漕運政策的變化,可補《大明會典》、謝純《漕運通志》、王在晉《通漕類編》、《明史》等書的缺略。與前面各捲相比,此二捲更是反映了明代漕政動態的內容,"夫治艘以漕粟,國之重計,興利以除害,漕之永圖也",《漕船志》捲四《料額》。說明明朝政府整頓漕船的目的,也充分體現了該志的文獻價值。 (一)《漕船志》的法例 《漕船志》"法例"主要收錄了永樂六年(1408)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這136年間,關於漕船、運軍、船料、船價、人匠銀等漕運政策的規定,反映了漕政的變化與發展。如其捲首無題小序所云:"夫製而用之之為法,著而守之之為例。法久必弊,弊必更始,而例生焉。例也者,所以輔法之不及也。故觀法可以守經,觀例可以達變。明興,漕政之善,前代鮮儷,而法例宣朗,又足以善其政於無窮。職漕者繹思而世守之,則永無愆矣。"又云"我朝理漕之政,良法美意著為令典者,經緯相承,細大畢列,故天下臣民所共睹也,無庸悉矣......用垂觀省便遵守雲爾"。說明"法例"的內容及設捲的用意。"法例"主要包含了以下內容: 1河海兼運改為漕運。該捲記載:"永樂六年(1408),令遮洋海船運糧八十萬石於京師,其會通河、衛河以淺船轉運。十年,尚書宋禮以海船造辦太迫,議造淺船五百艘撥運淮、揚、徐、兗等處,歲糧一百萬石,由會通河攢運以補海運一年之數。十二年,令鬍廣造淺船二千艘,歲於淮安倉支運,赴京交納。十三年,始罷海運,增造淺船三千餘艘,一年四次,悉從裏河轉運。" 2漕河閘壩的建設與管理。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伯陳瑄"因漕舟有車壩沂淮之險,開清江浦五十裏,建閘四,導湖水以達清口。自是漕舟南北交通矣。"弘治十五年(1502)規定"凡閘惟進貢鮮品船衹到即開放,其餘船衹務要待積水而行。若積水未滿或積水雖滿,上面船未過閘或下閘未閉,並不得擅開。若豪強之人逼脅擅開,走泄水利,及閘已開,不依幫次爭先鬥毆者,聽所在閘官將應問之人拿送管閘並巡河官處究問"。弘治十五年規定,"凡閘溜夫受雇一人、冒充二人之役者編充為軍,冒一人者枷項示衆一月畢,罪遣之"。 3對運船運載他物的規定。宣德二年(1427),"令工部及諸衙門不許將糧船撥載他物,緻誤攢運"。弘治十五年(1502)又放寬政策,規定,"凡漕運軍人許帶土産易換柴????,每船不得過十石。若多帶貨物沿途貿易者,聽巡河御史、郎中及洪閘主事盤檢入官並治以罪"。後又進一步放寬到"每糧船一隻,許帶土宜二十石。"而運糧官軍還不滿足,又出現附搭客貨,幫助客商逃稅並從中漁利的情況,於是,嘉靖元年(1522)規定,"運軍許帶土宜,附搭客貨者參問"。 4船料、船料銀的收貯與處理。宣德二年(1427),"議準各處解到清江廠油、麻、鐵、炭等料,俱送淮安府阜積庫收貯,出給實收,呈報分司,以便支放"。景泰四年(1453),平江伯陳瑄"議將造船完頭木楂準令軍民等燒用,每衹備鈔五十貫還官。成化間每領船銀一隻,退銀一錢五分,準鈔五十貫,收貯在官,作正支放。"景泰四年,"會議清江提舉司造遮洋淺船數多,衛河提舉司改造船少,將衛河原派物料暫改清江交收供造,候有料之日仍舊。"弘治八年(1495),"定江南造船料價期限之例","行令造船衛所差官賫文,限十月以裏到各該衙門支領,如過期不到,漕運衙門查提領料人員究問。出料官司限十一月以裏支給,十二月回廠造船。正月船完,如料銀徵解不敷,司府量查在官銀兩照數藉支,仍立文案,待後補還。若過十一月終不給料價,就將經該誤事官員住俸,年終不給,聽漕運衙門參行各該巡撫、巡按官提問,庶造船及時,糧運無阻"。弘治十年(1497)"令各衙門所掌印官監同運糧,委官徵收運均減存料銀"。正德二年(1507)"議處徵收船料銀"。正德十四年(1519)"查催軍三、民七料銀給造運船"。嘉靖二十年(1541)"議處京衛軍辦料銀";嘉靖二十二年(1543)"催徵人匠班銀以復船料"。 5對損壞漕船的勘定。天順八年(1457),"令運軍或遇風水不測損壞船糧,若在百裏內者務要府州縣正官;在百裏外者,許所在有印信官司勘實結,申總兵等官處,如有詐妄,罪坐勘官。" 6漕船的修造與管理。"宣德五年(1430),奏準運糧官軍船衹,南京、中都及南直隸衛所於淮安廠修理,山東等都司衛所於臨清廠修理,湖廣、江西、浙江都司各回原衛修理。"據正統元年總兵官都督武興題奏:"歲運糧船損壞,産有物料者於本處修造,無産者分撥各提舉司修造。"天順八年(1457),議準"淮揚地方巡獲私????船衹,俱解清江提舉司充造船之用"。正德八年(1513),"查處料銀補造火燒船衹"。正德十一年(1516),令"湖廣運船通改楠木打造催解料價"。正德十六年(1521)"補造焚溺運船"。嘉靖二年(1523)"不許變賣拆毀壞船",令"補造攢運船衹"。嘉靖三年(1524),"急補淺船攢運"。 7對造船官軍的管理。正統元年(1436),"令造船旗軍不與操守之事"。正德五年(1510)議準,各衛所運糧並造船官不許更改替補。 8對漕運官軍的管理。正統十年(1445)議準,"許把總官乘坐糧船"赴京交糧。 9匠役與人匠銀的管理。景泰二年(1451),"令清江、衛河二提舉司匠役二年一班"。成化十八年(1482)"令清江、衛河二提舉司人匠徵銀解納"。 10對違法亂紀行為的懲治。弘治二年(1489)"申明處置抽分......今後若有官豪勢要之傢攪擾廠分者,聽差去官員拿究;在府分者,着落推官問理;在州縣者着落州縣問理。徒罪以上,罪名申詳,合幹上司定奪。其有司府州縣視常誤事官員,亦聽本官轉行巡按御史及按察司分巡官照例參問施行"。弘治五年(1492)"嚴禁打攪局場姦弊",禁止豪強之人打攪抽分廠挾取財物。 (二)《漕船志》的"興革" 《漕船志》的"興革"主要收錄了一些具體事例,並附"條約"即涉及漕船的禁約。據其捲首無題小序雲:"天下之利弊恆相乘,而興革恆相用,蓋利不終利而弊生弊也者,利之蠹也。弊必革而後利興。革也者,興之漸也。""興革"展示了明朝政府整頓漕政興利除弊的措施的演變。包括"給號票以稽姦弊","免支館驛下程","議處漕船料價","清船號以塞弊源","一旗廠船料以革積弊","量免料辦以甦貧軍","造報循環簿籍以便查考","查處造船料銀","一料報以便查考","正體統明舊規以便監臨","請給關防,嚴出納以便稽考","查補逃故用工軍餘","清查用工軍餘以應攢造","處給淺船以便官軍","酌處料價以便補造","除豁廠地稅糧","並造遮洋船衹","置牌催攢船工","申明舊例以便攢造","禁造運官座船","清查人匠以裨漕政","議處學地稅糧","禁革違例稅擾","委管徵收料銀","申明料銀職掌","招商收買木料","給號票以便商民","參呈貪縱運官","議處造船木料","分處不敷木價","查催未銷官銀","查催底船赴廠","查催造船料銀","改正歲辦木價銀兩","裁革水夫以蘇民睏",共35條,內容涉及漕船製造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係統反映了明代嘉靖以前漕船製造有關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其解决問題的對策,展示了廣阔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畫面。試舉數例: 1正德年間,工部主事陳煥建議中指出:"先年木價不能依期解到,多係賒藉商人木料預造,以致重揭冒領,其弊多端,錢糧虛費,船衹脆薄,字號混淆。"提出:"置立本部挂號關防及提舉司印信官票,填寫本船原報字號、年分、先今旗甲姓名,出給官軍領付,木客收執。圍與新料一分,待本船看工之後,許商人執此,隨本廠官識赴部投銷關領料價,如無原票决不準支。" 2嘉靖初年,工部主事張絅在奏議中指出:"各軍原有軍、民、運字及一十百千號數,......年久而莫考,有一號而三年兩造者,有同年而一號重支者,甚有年分未及,預動虛號、指號、捏號之弊,皆船號不清所致也。合行吊取各衛所船號底册、花銷册、本司號册查對覆實,......又覆查造,庶捲册無舛,而字號不淆,料價有稽,而運減可核矣。" 3嘉靖年間,工部主事邵經濟對造船把總官私謁苟且行為進行了深刻揭露:"近來各把總官不行堂參,專希私敘,同行進見,則皆挺身抗揖,獨行私懇,亦或麯膝行禮,體統破裂,侵越漸深,事屬反常,實非舊格。由此赧顔監督,事每掣肘難行。......今思若不改正,再爾含容,此非各官矯抗跋扈,能倚勢而怙終,必緣本職闒茸苟且,欲媚下以自利也。"他建議:"今後船廠把總官員有事到部,止令堂參,不必私款,則監督有體,而嫌疑不生矣。" 4工部主事陳堯根據廬州衛運糧指揮劉淬帖委所鎮撫嚴密打造座船,"除軍辦料銀外,因添造官倉、捲樓、茶亭、槅扇等項,多用過銀七十五兩有餘,俱係替賒客貨,呈乞行追"的違規事實,指出近來管運官員篾棄禮法,奢僭成風,輒將有號官船起造茶亭、鼓蓬、明窗、淨幾,名為"糧座"的普遍情況,指出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多占軍役而虛張聲勢也,謂其可以附帶土宜而供送權貴也,謂其可以擊鼓鳴金、養馬坐轎,縱橫於各洪閘之間,而懾服官民船衹,於糧運何與焉?夫以廬州衛一船所費,動至一百一十餘兩,推之而四總九十三衛所可知也,又推之而各省四都司四十九衛所可知也。"經戶部依準,重申禁令施行。 5工部主事朱傢相對於軍三料銀徵收中的弊端進行了揭露:"其直隸淮安、大河、揚州、通州及衛河、山東濟寧、臨清、東昌等各衛所軍辦料銀,往年多係掌印官徑自委官徵收,或潛通賄賂,或私厚親舊,往往不得其人。加收火耗,任意花費,中間亦有通同侵欺情弊,違限一二年不行完解。間有解到者,不及額數三分之一,或假稱災傷,捏作拖欠,姦弊百出,漫無稽考。各廠官造船缺銀買料,恐誤裝運,衹得揭取鋪客貨物以救燃眉之急。後因負欠日久,債主逼勒,展轉出息,傾産蕩業,十分虧纍。"建議慎選委官,嚴限徵解,確保軍辦料銀按時足額徵收解庫。 6工部主事朱傢相參奏南京水軍右衛指揮周大綸往年索財打官,肆無忌憚,"見係有罪提問人員,不思斂戢,卻乃挾仇妄行呈擾,顯是長惡不悛。假此以遮飭前罪,若不嚴加究治,何以警戒將來?參照運糧指揮周大綸職司兌運,心切貪殘,因求索而擅責廠官,篾視漕規,役軍伴而僭乘大轎,故違國法,不能悔罪以省躬,仍敢挾仇而反噬,罪狀既著,情法難容。"被批准將其解送理刑司拘問。 "興革"下還附有相關各種禁令的"條約",主要是增修《漕船志》的主事朱傢相參酌前任主事陳堯、葉選的一兩條禁約,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船廠各種弊端而有針對性的製訂的禁令,共三種。其中第一種是用來約束漕船廠管轄的各級各類官差人役的,有11款。第二種是為杜絶漕船抽分中的各種弊端,確保抽分料銀足額完成而製訂的禁令,共有6款。第三種是為禁革造船姦弊而曉諭官旗、商牙、匠役人等而申明的禁令,分為定船式、嚴船號、比船限、查底船、處木料、選匠役、禁刁潑、弭火盜8款。從這些條款中可以透視出當年船廠運行中各種利弊之源。 另外,從《漕船志》"法例"、"興革"所收錄的奏議、文移中,也透視出明代的兩京制度以及南、北二京有關部門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行政職掌及辦事的程序等,有比較清楚的展示。可以說,上述這些資料,不僅是研究漕運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明代吏治史、社會生活史特別是官營企業史的寶貴資料。 這次點校,采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正中書局據《玄覽堂叢書》明嘉靖甲辰刊本影印本。本書初由張英聘標點,後由荀德麟進行審訂並校勘。由於我們見聞所囿、水平所限,點校中謬誤和欠妥在所難免,敬請大雅不吝匡正。 荀德麟張英聘 二○○六年一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前言捲之一捲之二捲之三
捲之四捲之五捲之六捲之七捲之八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