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15歲中學生留美隨筆:學會擔承   》 第1節:走進AYA計劃      吳寬林 Wu Kuanlin

15岁中学生留美随笔:学会担承 第1节:走进AYA计划
一個15歲的留美交換生,通過60篇留美隨筆以及照片若幹,講述了自己如何成功地融入美國學校以及社會,如何匯入美國學生圈子,如何運用美式思維和其遊戲規則。時下越來越多的傢長希望孩子出國學習,越來越多的學生希望出國留學。面對這種潮流,與其在琳琅滿目的留學資訊中手足無措,不如坐下來,捧讀這一册妙趣橫生的留美隨筆集,跟隨作者清新自然的敘述,在不知不覺之中,開拓眼界,感受思維方式的轉變。
第1節:走進AYA計劃 走進AYA計劃(The AYA program) 我接觸AYA(Academic year in America)純屬偶然,是在美國的舅舅看了美國媒體報道時無意間發現的,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我們。爸爸上網查了有關資料,知道AYA是美國AIFS基金會的一個項目,它每年從全球45個國傢挑選1000多名15—18周歲半的中學生到美國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學習。他們會被安排在一個沒有母語環境的地區,住在當地一個家庭裏,在地區所屬的學校就讀。爸媽當時就想,全球就1000多人,哪輪得到我們呀,再說了,就算有可能,一下把我扔到那麽遠,他們也不放心呀。可是舅舅卻說:“試試吧,AYA計劃已經連續開展了20多年,對於寬林來講絶對是挑戰而不是冒險,如果能參加,在他的人生將是一次不一般的經歷。”所以我們决定嘗試一下。準備了有關資料後,在2005年8月,我們去香港學聯海外升學中心(即AIFS基金會的招生代理機構)參加考試。考試程序是這樣的,先筆試,如果pass,再進行面試,如果面試過關,才能取得申請資格。我算是非常幸運地取得了申請資格,接着代理中心把我所有的個人資料(包括出生公證,學歷公證,筆試成績,面試筆錄和口試錄音帶等)一並寄往美國,基金會給我寄來了申請表,經過幾個月的等待,終於批準我的申請。接着,他們給我找了接待家庭和就讀學校。我被安排在俄亥州一個叫Dennison的小鎮上,接待家庭不錯,一對老夫妻,“Father”名叫Harry,70歲,是一名建築設計師,“Mother”名叫Jackie,67歲,是名藝術傢。 這件事總算塵埃落定。考試是短暫的,等待是漫長的,過程是辛苦的,結果是欣慰的。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背後衹有三個字“Just do it”(衹要做,就能行)。 I want to say: 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all your heart into it .(我想說:世上無難事,衹怕有心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1節:走進AYA計劃第2節:新東方紀事第3節:簽證紀實(1)第4節:簽證紀實(2)
第5節:“出徵”從這開始(一)第6節:“出徵”從這開始(二)第7節:來到美國的傢第8節:第一次到校
第9節:第一天上學第10節:緊張的學習生活第11節:多彩的課餘生活(1)第12節:多彩的課餘生活(2)
第13節:終於在三角函數課上出氣第14節:第一次敬佩美國學生第15節:想起爸爸媽媽的愛第16節:給凱的一封信
第17節:第一個月小結第18節:闖進體能訓練班(1)第19節:闖進體能訓練班(2)第20節:進學校籃球隊
第21節:第一次周末出遊第22節:人生的第一場舞會(1)第23節:人生的第一場舞會(2)第24節:“鬼村”見聞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