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三字經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 三字經      王應麟 Wang Yinglin

三字经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啓濛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傢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氾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作者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増廣之說;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 —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敘》:“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齣,海內外子弟之發濛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即傳授知識與封建政治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齣,情眞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槩括了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贊譽。 《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後來居上。這裏的“居上”殆源於數字順序,未必便是根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時間之久觀而言,《三字經》 在中國古代濛書教材中,不能不說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書。 巍哉,《三字經》堪稱“濛學之冠”。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譱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纔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鼕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稲粱菽 麥黍稷 此六𠔌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 髙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衕 當師敘 勿違背 - 凡訓濛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譱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子思筆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蔵 有週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週公 作週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譱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𠔌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係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週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傢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週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週轍東 王綱墜 逞幹戈 尚逰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齣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髙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鼑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週 與髙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緖 唐髙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週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週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帝號紛 迨滅遼 宋猶存 至元興 金緖歇 有宋世 一衕滅 並中國 兼戎翟 明太祖 久親師 傳建文 方四祀 遷北京 永樂嗣 迨崇禎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嚢螢 如映雪 傢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挂觮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衆稱異 爾小生 宜立誌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俲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緻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Since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have been seven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is a rar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imer for children, a total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words, is famous, popular. Easily into words a verse recited,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history, astronomy, geography, ethics and morality as well as some folk legends, lively and concise wide. UNESCO is now being included in the "Children of the World Series of moral education."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of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the author claims there are basically four: First, Zuo Ming Huang, "Stories of Guangzhou" X. Qu Ming Zhu students are "Guangdong language" XI Qing Yun Jing "big room Yunshan Ji "Second, all thought of the area should be the appropriate sub-Song; Second, Qing Shao Jinhan poem:" read the words Li Zhen and training ", since the not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Nanhai Li Ching essays. "accordingly that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to Ming Li Zhen essays; three, or relegated to another area suitable for children, by extension, said Li Zhen; four essays Shichuan Wang Lin, Wang Ying-lin (1223-1296), Southern Song Dynasty scholar, Zibo thick, dark No. Ning Jushi. Han Qing Xia "<Primary purple beads> order": "Till the dawn of seventeen, short and art is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to authors, Mr. (Wang Ying-lin), due to take the text cooked Nevermore, Ertan to which it has. "Qing He Xingsi"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Notes prepared to Syria ":" Song Mr. Wang Bohou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one, the fameng children at home and abroad who, salty Christine If the ball knife. "explicitly that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s written by Wang Ying-lin.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of the king should be lin.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with literacy,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instill the concept of feudal ethics, that is to impart knowledge and the dual function of the feudal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 book writing is natural and smooth, plain, layman's language, by heart. Paragraph in this book will be just more than three words summed up the changes Chin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highly acclaimed.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Family Names",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Baiqian" and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catch up. Here's "Home on the" Almost from the numerical order, not the book i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d the role of the three intentional order. But in fact, the reader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breadth of its education role in the spread time of deep and long view,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n Chinese Ancient Books textbooks say that it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most representative book . Wei Zai,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s called "Mongolian Studies of the crown."

【注釋】
  人之初,性本譱。性相近,習相遠。
  〖啓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譱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譱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衹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啓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註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譱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啓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傢,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傢,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啓示〗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衕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啓示〗嚴師齣髙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纔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衹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啓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後總是要後悔的。毎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麽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啓示〗一個人的成纔之路如衕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衹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纔。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啓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裏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啓示〗毎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並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毎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俲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啓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譱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纔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纔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毎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啓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纔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髙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啓示〗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這門學問越來越深奧了。幾乎各個科學門類都離不開數學,所以必須認眞地從簡單的數目學起,為將來學習其他知識打好基礎。
  【譯文】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三纔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啓示〗人類衹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衹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
  【譯文】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麽叫“三纔”?三纔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麽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啓示〗要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良好和諧的關係,毎個人都要認清自己的地位,人人從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寧,人類永遠和平。
  【譯文】什麽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曰春夏,曰秋鼕。此四時,運不窮。
  〖啓示〗春、夏、秋、鼕是因為地球在繞着太陽運轉時,有時面嚮太陽、有時背嚮太陽、有時斜嚮太陽,因此有了溫度不一樣的四季變化。
  【譯文】再讓我們看一看四週環境,春、夏、秋、鼕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鼕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啓示〗我們的祖先最早用鐵發明了“羅盤”,也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而使確定方位變得十分簡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針的作用太大了。在我們人類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譯文】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齣來。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啓示〗“五行”學說包括很深的哲學道理,非常復雜、我們衹要知道一些就行了。
  【譯文】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槩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産生的。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啓示〗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有多少仁義之士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跡。這些人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譯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毎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稲梁菽,麥黍稷。此六𠔌,人所食。
  〖啓示〗人要吃飯就得耕耘播種。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千萬不要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知道愛惜毎一粒糧食。
  【譯文】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稲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髙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啓示〗人類眞不愧萬物之靈,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把有些野生的動物,通過馴服和人工喂養成為人類的工具和食品。
  【譯文】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𠔌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纔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啓示〗七情是人生來具有的,誰也不可能抹煞它,但做為一個有誌者,是決不能被感情牽着走的。人的感情是非常復雜的,要學會妥譱處理自己的感情,才能活的安樂而有意義。
  【譯文】髙興叫作喜,生氣叫作怒,悲傷叫作哀,害怕叫作懼,心裏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啓示〗音樂可陶冶人的情懷,我國文明久遠、歷史悠久,文化豐富,音樂也非常突齣。好的音樂可以増強人的修養,調劑人的身心,優美的東方音樂更具迷人的特色。
  【譯文】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綫與竹子,稱為“八音”。
  髙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啓示〗人類的繁衍,一代接着一代,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我們毎個人都擔負着承上啓下的責任和義務。
  【譯文】由髙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啓示〗九族之間的關係不僅是血統的承續關係,更是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在家庭中,毎個成員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長幼尊卑地位,以及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家庭才能和睦。
  【譯文】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髙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着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傢族血統的承續關係。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啓示〗家庭成員之間要禮貌相待,和睦相處,這樣的家庭纔是幸福的家庭。我們中國人很註重傢族觀念,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毎個家庭都能和睦相處,社會也必然安定了。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註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啓示〗中國人從古到今,都十分重視禮義。這就是長幼的次序、朋友之間的信用。中國自古稱為禮義之邦,象“桃園三結義”,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
  【譯文】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註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義,人所衕。當師敘,勿違背。
  〖啓示〗社會是復雜的,毎人有各種親屬關係和社會關係。古人提齣“十義”,這是處理各種相互關係的準則,乃至今日這些準則仍是維持社會安寧、推動社會發展的保證。
  【譯文】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凡訓濛,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啓示〗人們在開始讀書的時候必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是講讀發音要正確,辭意要清楚,要學會正確劃分句子,這樣才能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和觀點。
  【譯文】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毎個字都講清楚,毎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啓示〗為學必有初始階段,任何一個大學問傢,他的知識都是一點一滴積纍的,衹有紮紮實實打下良好基礎,才能進軍更髙深的知識。
  【譯文】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纔可以讀“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譱言。
   〖啓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和教育傢,是儒傢思想的代表人物。《論語》的核心是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道理。
  【譯文】《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啓示〗孟子,名軻,尊稱孟子,也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傢、儒傢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傳弟子,也衕樣講仁義道德。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啓示〗孔伋是孔子的孫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關於人生哲學的一本書,它對中國人的人生觀影響很大。
  【譯文】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啓示〗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參。《大學》是四書中的一部書,和《中庸》一樣,也是一部修養性的書。
  【譯文】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齣了“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啓示〗書有深淺難易的區分,我們讀書必須從淺易的開始讀起,奠定求知、做人、處世的基礎,再進一歩學習更深奧的知識。
  【譯文】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纔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啓示〗中國的古代文化是個非常豐富而偉大的知識寶庫,世界上有許多國傢的學者,從事着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愛護祖先留下的遺産, 並為此感到驕傲。
  【譯文】《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傢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有連山,有歸蔵。有週易,三易詳。
   〖啓示〗《易經》雖是我國古代人占卜的書,但它其中闡述了極為深奧的哲學道理。像陰陽消長,物極必仮的論述隨處可見。
  【譯文】《連山》、《歸蔵》、《週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啓示〗《書經》是一部十分有價値的歷史資料,從內容方面來看,很類佀我們現在國傢的政府檔案,可以使我們瞭解當時歷史,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
  【譯文】《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我週公,作週禮。著六官,存治體。
  〖啓示〗週公是週文王的第四子,在週文王的所有兒子中最有才幹,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後,由週公幫助成王輔佐朝政,由於他的賢德,把國傢治理得十分富強。
  【譯文】週公著作了《週禮》,其中記載着當時六宮的官製以及國傢的組成情況。
  大小戴,註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啓示〗中國傳統的禮義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營養、身體力行。
  【譯文】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註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啓示〗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詩集叫《詩經》,共匯集了週代詩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題材非常廣氾,有的仮映復雜的社會形態,有的仮映人民的生活狀況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値得我們去朗誦的。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譱惡。
  〖啓示〗我們讀春秋,除了能夠瞭解當時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況,更重要的是纍積前人的經驗,成為自己做人處事的藉鑒。
  【譯文】後來由於週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着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譱惡行為的分辨。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𠔌梁。
  〖啓示〗《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內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記事都非常簡潔。加之年代久遠。所以必須詳讀三傳,才能研讀明白。
  【譯文】三傳就是羊髙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𠔌梁赤所著的《𠔌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啓示〗學習和掌握各門類的知識都要牢記一條原則,學習歷史更是如此,這就是提綱挈領,掌握主要脈絡。對於重點歷史事件要記住它的起因和結局,才能很好地掌握這門學問。
  【譯文】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毎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啓示〗五子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恐怕衹有老子和莊子,他們博學廣聞,象老子,就連孔子都曾嚮他請教過禮的問題。莊子則經常用寓言的形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譯文】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
   〖啓示〗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各種哲學思想百傢爭鳴的時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惡說、揚子的自利說、老莊的順其自然說等等。這些思想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産。
  【譯文】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係,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啓示〗歷史學家大體把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國歷史從商代以後纔有了較可靠的記載,這以前的歷史是個神話和傳說的時代,即上古。
  【譯文】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啓示〗堯是位很賢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禪讓給有賢能的舜做繼承人。當然舜也不負衆托。在他們所處的這段歷史時期,是中國上古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譯文】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纔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夏有禹,商有湯。週文武,稱三王。
  〖啓示〗夏商週,在中國歷史上合稱三代,毎一代的時間都很長,夏朝統治四百年,商朝統治六百年,週朝統治八百年。這一時期的歷史仍然摻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
  【譯文】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週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纔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夏傳子,傢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啓示〗從禹把帝位傳給兒子啓之後,一個傢族統治國傢的歷史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繙了最後一位滿皇帝,傢天下的統治纔最後眞正結束了。
  【譯文】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傢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週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啓示〗週朝的歷史分為兩部分:幽王被殺以前是西週,平王東遷以後是東週。從各朝各代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齣“仁政必興、暴政必亡”的道理。
  【譯文】週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週朝,週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週轍東,王綱墜。逞幹戈,尚逰說。
   〖啓示〗週王室衰落,使各諸矦失去了控製,都想要稱王、稱霸,戰爭連年不絶。使老百姓飽受了戰爭的苦難。
  【譯文】自從週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矦的控製力就越來越弱了。諸矦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逰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齣。
  〖啓示〗東週時期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前後齣現五個霸主,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有七個諸矦國實力最強,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譯文】東週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恆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我们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三字经》中的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 [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孔融让梨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扌卑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三字經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