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 西游记补 》
序
Dong Shui
全篇16回,是插入于《西游记》第61回《孙行者3调芭蕉扇》之后的。描写孙悟空在化斋的时候为鲭鱼所迷入了梦境,访秦始皇、至火焰山、入万镜楼,颠倒的见过去求未来,化美人,化阎罗,结果虚空主人醒其梦,了悟一切境界皆为鲭鱼所造,是虚无的。此书大概出自明末未全亡以前。文体是口语,描叙极尽变化之妙,可见作者的才力的确非凡。
西游补(一名《新西游记》) 十六回 存
题“静啸斋主人著”,静啸斋主人即董说,字若雨,号西庵,自称鹧鸪生、斯张子(父名斯张)。幼时开元寺闻谷大师赐名智龄。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亦称林胡子、槁木林。灵岩大师赐名无潜,字俟庵。为僧后更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又字宝云,号补樵、枫庵、枫巢,又名本以。明光宗泰昌元年庚申(162O)生于浙江吴兴之南浔镇,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六十七。受业师为复社主脑张溥。十岁能文,十三岁入泮,十六岁(一说十四)补廪。明亡时二十五岁,从此无意功名。三十四岁(一说三十七岁)出家。著作甚丰,涉及天文、史学、医学、佛学等。小说《西游补》为其二十余岁时之作品。
明崇祯间刊本。首,癸丑(1673)孟冬天目山樵序,次《西游补答问》。有图八叶。半叶八行,行二十字。【藏北京图书馆】空青室刊大字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内封题“三一道人评阅”“空青室藏板”,首“天目山樵序”“西游补答问”,末附《读西游补杂记》。【郑西谛旧藏】(说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另有光绪元年申报馆排印本、北新书局排印本、水沫书店排印本。
情与忘情
文:金木婴
《西游记》问世以来,出现过许多续作仿作,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主角的故事层出不穷,就连 “文革”中都有一套流传甚广的连环画《孙悟空四打白骨精》,完全用当时的政治术语构成。比如猪八戒骂孙悟空:“老猪是天蓬元帅转世,你这泼猴什么出身?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妖精即使有问题,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沙僧则在一旁劝解:“妖精的问题还是由他们本单位解决,咱们就不要介入了。”等等。
名著多有续书,为名著续书的人,有些是对原书结局不满意,有些是希望由附骥而传名得利,也有见猎心喜者,想与原作者一比高低……原因五花八门,只是锦上添花者少,狗尾续貂者多。
要说续书也确实不易,不似不为续,太似成模仿,有被讥为“全盘照搬”的危险。就拿已被世人认可的《红楼梦》后四十回来说吧,情节且不讲,人物塑造确实只能说是衬托了原著的不可企及。“金陵十二钗”中的十一人都是性格鲜明,包括露面极少的元春和出场不久就“魂归离恨天”的秦可卿。只有巧姐,谁说得出她有什么性格?就连年龄也是莫名其妙,一会儿大得可以与宝玉谈《列女传》,一会儿小得连话也不会说,只能由奶妈拍着哄着睡觉。这一点俞平伯先生早就在他那本误触天威,横遭口诛笔伐的《红楼梦研究》中论到过。本来前八十回中巧姐只是个婴儿,给续作者留下塑造人物的广阔天地,可供续作者自由驰骋,充分施展才华,可惜高鹗没有曹雪芹的本领,才使“十二钗”中出了这个惟一尴尬人物。至于后来那些《圆梦》、《复梦》、《重梦》、《再梦》、《补梦》之类,更是连给高鹗提鞋都不配。正如鲁迅所说:“人和人的差别有时比人和类人猿的差别还要大,看了《红楼梦》和《红楼梦》的续书,就知道这话是不错的”。
但续作也有与众不同者,虽难与原著比肩,却也能独树一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并不完全是续书,而是另辟蹊径,借你人物环境,写我内容思想。或者可以称之为“补书 ”。最著名的就是《金瓶梅》了。借《水浒》一段故事、几个人物,敷演出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还有《再生缘》,以《玉钏缘》为缘起,成就远胜《玉钏缘》;外国也有,如英国简•里斯的《浩瀚的马尾藻海》,写《简•爱》中罗彻斯特的疯妻子的故事,成了女权主义的名篇。当然,《金瓶梅》大部分内容已离开了《水浒》。《再生缘》除了开头,更是与《玉钏缘》毫不相干。何况《玉钏缘》也算不得名著。称它们为补书有点勉强。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补》却可以说是《西游记》非同凡响的一部奇特的补书。人物、情节既与原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摆脱了套路而有所发展,想像新奇有趣,文笔雅致活泼,虽不同于原著,却也独具特色。
《西游补》是明末清初的董说写的,仅十六回,写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斋,被鲭鱼精迷,走入幻境,进了青青世界万镜楼。先去古人世界,变成虞姬,与绿珠、西施等饮酒吟诗,又与项羽谈天,听项羽吹牛;后入未来世界,当阎罗,审秦桧,拜岳飞为师;最后进了小月王宫,见唐僧当了大将军,要去打仗,就化名孙悟幻,做了先锋,正与敌方将领大蜜王混战之际,忽听一声高呼:“悟空不悟空,悟幻不悟幻了?”回头一看,原来是虚空尊者,这才如梦方醒,眼前幻境皆无。回到唐僧身边,杀了妖精。
《西游补》与一般西游故事不同,不迷唐僧迷悟空,先不说有妖,最后才说。妖也很特别,迷悟空时并不现身,也不可怕,只见悟空活动,并无直接对手。全书扑朔迷离,一语双关,处处隐语暗示,不明白道出。有些地方完全像现代小说,用意识流手法。但主要意思很明确:幻境不过一个“情”字“,小月王”三字为“情”字所拆“,青青世界”、“万镜台”、“绿珠楼”、“关雎殿”等,以致鲭鱼精本身也无不暗指一个“情”字。
中国古代有句话“太上忘情”,能够不为情欲所困才是最高境界,出家人尤其应“忘情”。《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彼亲故泣,彼不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唐传奇《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写浪荡子杜子春在修仙时,经历幻境中种种考验,无论身处何种可怕可惨地位,皆能不言不动,只有“爱”尚未能忘,见儿子被摔死,不觉失声,以致功亏一篑、未能得道成仙。(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据此写一小说,只是把结尾改了,变成了爱是不能忘的。)《太平广记》中也有类似故事。可见按照中国古代标准,无论僧道,都是应该“忘情”的。“忘情”最难,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西游补》作者董说虽然从小受佛教影响,后来又真的出家,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始终不能真的“忘情”。特别是前期作品《西游补》,实际是借破“情”充分写“情”,就像“文革”中借批判之名放“毒草”电影,出“毒草 ”书那样,实际效果是宣扬。如果真要人“忘情”,应该把“情”写得可怕可憎才是。无论中外,真正宣传宗教的东西都是这样做的。而《西游补》却把“情”写得美而有趣,跳出“青青世界”反而有点可惜。可见作者并非真能“忘情”。一般说来,名著中的典型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即使脱离原书,换个环境,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也是可以想像的。成功的续书、补书中的人物应与原书一致,最好再有点合乎逻辑的发展。《金瓶梅》题材虽不同于《水浒传》,但书中主要人物潘金莲性格与《水浒传》中是一致的:嘴尖舌快、精明能干、泼辣狠毒再加淫荡。这也正是一般人印象中的潘金莲。电视剧《水浒传》把潘金莲演得温柔贤惠、勤劳善良又多情, 那根本就不是潘金莲了,也就谈不上什么“翻案”。敢于说泼妇、荡妇也应享有做人的权利才是真正的翻案。就像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那样一个讨厌的人物也不该是封建宗法制的牺牲品,才是《金锁记》批判封建制度尖锐之处。
《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就是师徒四人,而《西游补》主要就是孙行者,捎带写了唐僧,猪八戒与沙僧只是开头结尾提一下,在青青世界中描写很少,可以不计。
前面说过,中国古代,出家人是应该“忘情”的。用这标准衡量《西游记》中的唐僧实在不是个高僧,动不动心惊胆战,掉下泪来,还常对孙悟空发脾气,只有在“色 ”的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西游补》偏偏在这一点上,让他破了戒,写唐僧在关雎水殿、插青天楼听艳曲堕泪,出征之前,更是与美人翠绳娘难舍难分,卷作一团,大哭。这个玩笑开得不小,这样的唐僧似乎也太离谱。但可以用幻境之内、镜中之像,一切都是反的来解释,是孙行者的“心魔”所生。也就是说,是孙行者未能忘情所致。
那么,《西游记》中的孙行者是否感情丰富呢?可以说,孙行者的确不像其他一些二流神魔小说中的人物,只是一个工具,而是有独特思想性格的典型,自然有血有肉有感情。许多续书中的孙行者或孙行者的复制品模仿的多是外在形态:武功、变化、识妖降妖等等,而他的性格:活泼好动、诙谐乐观、急躁莽撞、机智勇敢等就不是那么容易写的,更深一层的精神、心理就愈难表现了。吴组缃先生在《漫淡文化传统》一文中说孙悟空的思想性格都是中国的, 他的心理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并举例说:孙悟空有“气节”观念,当他为救唐僧,变成小妖,需要给老狐狸精下跪时,觉得是屈节受辱,不由“泪出痛肠”,而“ 他当时曾下九鼎油锅,就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这里孙悟空的心理就反映了作者吴承恩的士大夫意识。吴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孙悟空的本质精神。孙悟空确实有儒家的忠义思想,因此,他瞧不上“为美人不要江山”的朱紫国王,猪八戒也可以“义激美猴王”,虽然是用激将法,却也由于孙悟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才能成功。《西游补》中的孙悟空虽然处境行为奇特怪诞,但他仍是孙悟空,就因为他的举止行为、思想性格、本质精神仍与《西游记》中一致。他讽刺项羽、惩治秦桧、拜岳飞为师也是符合他的精神的。再说对唐僧,孙悟空也是有矛盾心理的,一方面感恩,一方面又恨受制,看不上他的胆小,又佩服他的坚定;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唐僧的守戒是看得很重的,在琵琶山、无底洞等处都有描写,确切知道了他抗住妖精诱惑威逼,还是个“真和尚”、“好和尚”才去救他。总之,孙悟空对唐僧有感情、有责任心,同时也希望唐僧值得他付出忠义;但另外,出于天性,又总想和他开个玩笑,捉弄他一下。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孙悟空潜意识中有捉弄唐僧、想看看他破戒的倾向,在《西游补》里青青世界的幻觉中表现了出来。所以唐僧形象扭曲。还有个问题,如果唐僧破了戒,孙悟空还要不要忠于他呢?这也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一个常见论题。《西游补》让孙悟空看到唐僧不守戒,虽有不满,却仍要为他打仗,细想起来,还是合乎逻辑的。
另外,《西游补》在描写孙行者本领时并非亦步亦趋,而是有所发展。比如《西游记》中孙行者无论变成什么人,都是模样变了,性格不变;而《西游补》中孙行者变为虞姬,则是神态、语言、动作都女性化了,只是“暗想”时才是孙行者口气。还有《,西游记》中孙行者毫毛变人,只是被动的工具,而《西游补》中毫毛变人之后,就有了人的感情,会打起架来,这个说那个“多吃了一颗碧桃”,那个说这个“攀多了一枝梅子”,向孙行者告状。最有趣的是,当孙行者将毫毛收上身来,刚拽步要走,就听得身上毫毛叫“:大圣,不要走,我们还有个朋友未来。”原来那个毫毛是被一个美女灌醉了。气得孙行者“捏了拳头,望着毫毛行者乱打乱骂”。这些地方虽与原著不同,却也合乎情理,而且正符合青青世界中,万物莫不有情的宗旨。
《西游补》想像新奇有趣,许多地方让人想起路易斯•卡罗尔的《阿丽丝漫游奇境记》。如万镜楼中一镜一世界,镜中的刘伯钦对行者说:
“ 你在别人世界里,我在你的世界里。”孙行者从古人世界到未来世界顺滚下来,也还容易,而要想从未来世界翻滚上古人世界“恰是烦难”。他被新古人推入池水, 正跌回万镜楼,想下楼,不见楼梯,想从栏杆中钻出,“谁知命蹇时乖,栏杆也会缚人”,变作几百条红线,把他绕住,变作蜘蛛,红线就是蛛网,变作宝剑,红线就是剑匣⋯⋯最后被一老人相救。老人自称名叫“孙悟空”,气得孙行者以为是六耳猕猴来了,举棒要打。老人拂袖而走,喝一声“:正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 可惜你以不真为真,真为不真”,即时不见。孙行者才明白老人原是自己化身“,慌忙又唱一个大喏,拜谢自家”。显然是暗示,陷入情网只能自己救自己。还有, 像孙行者在绿竹洞天借算命骗出自己生日,波罗蜜王自称是“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孙行者嫡嫡亲亲的儿子”,是铁扇公主在孙行者钻入腹内搅闹之后所生(那一大套“ 家父”、“家伯”的话十分好笑,说得孙行者哭笑不得)等处,真亏作者想得出来,与一般套用《西游记》八十一难故事的续书完全不同。
《西游补》作者是江南文人,有很高文学修养,小说中诗词、古文自不必说,绝非二流小说所谓的“《平山冷燕》体”能望其项背,就是地名也十分高雅:万镜楼、绿玉殿、金鲤村、握香台、葛藟宫、节卦宫、插青天楼、关雎水殿、饮虹台、欲滴阁、绿竹洞天、碎玉池等等,与《西游记》通俗的平顶山、黑风山、高老庄、子母河、流沙河、无底洞不同。倒是能令人想起《红楼梦》中的潇湘馆、蘅芜院、秋爽斋、藕香榭、滴翠亭、稻香村等来。
《西游记》源出话本,可以作为话本来讲故事。《西游补》则只能作为文人案头读物,不仅人名地名,全书语言都以书面语为主,很“文”,情节也很难当故事讲,这也是它与其他续书不同之处。
总之,续书、补书既要符合原著,又要有自己风格,在似与不似之间走钢丝,十分不易,特别是有名著在前,能显出自己特色更是难得。由此看来,《西游补》堪称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奇特的补书。小说突出的主要是艺术。还是鲁迅的话最精辟“:惟其造事遣词,则丰赡多姿,恍惚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如果说,《西游记》是长江大河、桂林山水,那么《西游补》就是九溪十八涧、苏州园林,虽无原著的宏大气势,却也别有风致。文学史上,没有大作品就没有辉煌,但只有大作品也谈不上兴旺。正如大花园中,本来就既要有参天古木、名贵花卉,也要有野草闲花、奇峰怪石的。
序
明-董说著
羊阜校点
校点记
《西游补》十六回,明末董说(字若雨)著。它补入《西游记》的“三调芭蕉扇”之后,而又自成创作的结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毫不比《酉游记》原书逊色,是一部想象瑰丽而具有当时的现实意义的神魔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主旨“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而“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
此书的故事梗概,系接在唐僧晦徒四众过火焰山之后,写孙行者化斋,被鲭鱼精所迷,撞入了这个自称为小月王的妖怪所幻造的“青青世界”。他为了找寻秦始皇借驱山铎子(想用来把上西天路途所有的藏妖怪的高山赶走),也为了找寻师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却跌到了“万镜楼台”;从而他通过这楼台上的镜子,进入“古人世界”,后来又进入“未来世界”。他忽化为虞美人,与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处;忽又当了阎罗王,坐堂把泰桧审判、行刑,并拜岳飞为第三个师父。接着,他从镜子里跳出来,又在小月王的王宫和“青青世界”有了许多经历。最后,孙悟空得到虚空主人的呼唤,才醒悟了;及至他从“青青世界”这个假天地豚身出来,走回到旧时山路上,恰好见到那想吃唐僧的鲭鱼精已变作一个小和尚,正在把唐僧哄弄。于是,他一棒对小和尚打了下去,现出鲭鱼尸首。这整个过程的描写,其情节极尽奇幻曲折之能事。
从此书的现实意义来说:一开始写孙悟空进入“青青世界”的王宫时,就通过宫女的口,揭露皇帝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在孙悟空担任闽罗王审判秦桧时,又通过判官的口,说:“如今天下有两样待宰相的:一样是吃饭穿衣娱妻弄子的臭人,他待宰相到身,以为华藻自身之地,以为惊耀乡里之地,以为奴仆诈人之地;一样是卖国倾朝,谨具平天冠,奉申白玉玺,他待宰相到身,以为揽政事之地,以为制天子之地,以为恣刑赏之地。泰捡是后边一样。”而秦桧受刑,竟然叫屈道:“爷爷!后边做秦桧的也多,现今做秦检的也不少,只管叫秦桧独独受苦怎的?”书中还有一大段讽刺科举制度的淋漓尽致、维妙维肖的描写,并通过李老君的口说:“哀哉!一班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之人,名日秀才;百年只用一张纸,盖棺却无两句书!做的文字,更有蹊跷……你道这个文章叫做什么?原来叫做‘纱帽文章’!”如此等等,可见此书为了讥弹明季世凤,其内容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思想。
我们对此书的校点工作,采用一九五五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的明崇祯刻本为工作本,参校了一九二七年的刘复校点版本和一九五七年的汪原放校点版本,改正了多处错、漏、衍文字,并补进了刘复校点本中的天目山樵《序》(鲁迅评介此书时就提到这篇《序》;又因此《序》说及此书每回后面所加的《评》)和作者佚名的《读(西游补)杂记》。每回文字作了分段和加标点。由于校点者水平所限,缺点和错误难免,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的指正。
一九八零年十月羊阜记于羊城无名楼
序(一)
曰:出三界,则情根尽,离声闻缘觉,则妄想空。又曰:出三界,不越三界;离声闻缘觉,不越声闻缘觉;一念着处,即是虚妄。妄生偏,偏生魔,魔生种类。十倍正觉,流浪幻化,弥因弥极,浸淫而别具情想,别转人身,别换区寓,一弹指间事。是以学道未圆,古今同慨!
曰:借光于鉴,借鉴于光,庶几照体尝悬,勘念有自。
乃若光影俱无,归根何似?又可慨已!
补《西游》,意言何寄?
作者偶以三调芭蕉扇后,火馅清凉,寓言重言,以见情魔团结,形现无端,随其梦境迷离,一枕子幻出大千世界。
如孙行者牡丹花下扑杀一干男女,从春驹野火中忽入新唐,听见骊山图便想借用着驱山铎,亦似芭蕉扇影子未散。
是为“思梦”。
一堕青青世界,必至万镜皆迷。踏空凿天,皆由陈玄奘做杀青大将军一念惊悸而生。是为“噩梦”。
欲见秦始皇,瞥面撞着西楚;甫入古人镜相寻,又是未来。勘问宋丞相秦桧一案,斧钺精严,销数百年来青史内不平怨气。是近“正梦”。
困葛儡宫,散愁峰顶,演戏、弹词,凡所阅历,至险至阻,所云洪波白浪,正好着力;无处着力,是为“惧梦”。
千古情根,最难打破一“色”字。虞美人、西施、丝丝、绿珠、翠绳娘、苹香,空闺谐谑,婉娈近人,艳语飞扬,自招本色,似与“喜梦”相邻。
到得蜜王认行者为父,星稀月郎,大梦将残矣;五旗色乱,便欲出魔,可是“寤梦”。
约言六梦,以尽三世。为佛、为魔、为仙、为凡、为异类种种,所造诸缘,皆从无始以来认定不受轮回、不受劫运者,已是轮回、已是劫运;若自作,若他人作,有何差别?
夫心外心,镜中镜,奚帝石火电光,转眼已尽。今观十六回中,客尘为据,主帅无皈,一叶泛泛,谁为津岸?
夫情觉索情、梦觉索梦者,了不可得尔。阅是《补》者,暂火焰中一散清凉,冷然善也。”
辛巳中秋嶷如居士书于虎丘千顷云。
序(二)
予游莺湖,得见此本于延州来氏。原本略有评语,以示我友武陵山人,山人曰:“未尽也。”间琉证一二,以示一道人,道人曰:“嘻!犹未尽。”乃复加评阅考论,而删存其原评之中款者;犹以为未尽,不得如悟一子之诠《西游记》也。予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者随所见之浅深,以窥测古人而已,奚所谓尽者?《西游》借释言丹,悟一子因而畅发仙佛同宗之旨,故其言长。南潜本儒者,遭国变,弃家事佛;是书虽借径《西游》,实自述平生阅历了悟之迹,不与原书同趣,何必为悟一子之诠解。且读书之要,知人论世而已。令南潜之人与世,子既考而得之矣,则参之是书,性情趣向,可以默契,得失离合之间,盖几希矣。若夫不尽之言,不尽之意,邈然于笔墨之外者,此则其别有寄托,而不得以于作书之故,岂可以穿凿附会,而自谓尽之?道人曰:“书意主于点破情魔;然《西游》全书,可入情魔者不少,何独托始于三调芭蕉之后?”曰:“南潜易发,因见杏叶而悟黄钟之度。《西游》言芭蕉扇,小如杏叶,展之长丈二尺;或有所触,遂托始于此。”道人笑曰:“其然;此亦不可尽之一证也。”他日,将授之梓,而请序于予,因书其语以贻之。
癸丑孟冬,天目山樵识
西游补答问
问:《西游》不阙,何以补也?曰:《西游》之补,盖在火焰芭蕉之后,洗心扫塔之先也。大圣计调芭蕉,清凉火焰,力遏之而已矣。四万八千年俱是情根团结。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人情内;走入情内,见得世界情根之虚,然后走出情外,认得道根之实。《西游》补者,情妖也;情妖者,鲭鱼精也。
问:《西游》旧本,妖魔百万,不过欲剖唐僧而俎其肉;子补西游,而鲭鱼独迷大圣,何也?曰: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问:古本《西游》,必先说出某妖某怪;此叙情妖,不先晓其为情妖,何也?曰:此正是补《西游》大关键处,情之魔人,无形无声,不识不知;或从悲惨而入,或从逸乐而入,或一念疑摇而入,或从所见闻而入。其所入境,若不可已,若不可改,若不可忽,若一入而决不可出。知情是魔,便是出头地步。故大圣在鲭鱼肚中,不知鲭鱼;跳出鲭鱼之外,而知鲭鱼也。且跳出鲭鱼不知,顷刻而杀鲭鱼者,仍是大圣。
迷人悟人,非有两人也。
问:古人世界,是过去之说矣;末来世界,是未来之说矣。虽然,初唐之日,又安得宋丞相秦桧之魂魄而治之?
曰:《西游补》,情梦也。譬如正月初三日梦见三月初三与人争斗,手足格伤,及至三月初三果有争斗,目之所见与梦无异。夫正月初三非三月初三也,而梦之见之者,心无所不至也。心无所不至,故不可放。
问:大圣在古人世界为虞美人,何媚也?在未来世界便为阎罗天于,何威也?曰:心入未来,至险至阻,若非振作精神,必将一败涂地,灭六贼,去邪也,刑秦桧,决趋向也拜武穆,归正也。此大圣脱出情妖之根本。
问:大圣在青青世界,见唐憎是将军,何也?曰:不须着沦,只看“杀青大将军、长老将军”此九字。
问:十二回:“关雎殿唐僧堕泪,拨琶琶季女弹词。”大有凄风苦雨之致?曰:天下情根不外一“悲”字。
问:大圣忽有夫人男女,何也?曰:梦想颠倒。
问:大圣出情魔时,五色旌旗之乱,何也?曰:《清净经》云:“乱穷返本,情极见性。”
问:大圣见牧丹便入情魔,作奔垒先锋演出情魔,何也?
曰:斩情魔,正要一刀两段。
问:天可凿乎?曰:此作者大主意。大圣不遇凿天人,决不走入情魔。
问:古本《西游》,凡诸妖魔,或牛首虎头,或豺声狼视;今《西游补》十六回所记鲭鱼模样,婉娈近人,何也?曰:此四字正是万古以来第一妖魔行状。
静啸斋主人识
西游补(入三调芭蕉扇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游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