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书 大清律例   》 名例律上之一      Yi Ming

大清律例 名例律上之一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法典。清统治者取得全国政权之初﹐暂用《大明律》。顺治二年(1645)﹐即以“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增损剂量﹐期于平允”为指导思想﹐着手制订法典。三年律成﹐定名为《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十三年复颁满文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将康熙十八年纂修的《现行则例》附于律 文之后。雍正元年(1723)续修﹐三年书成﹐五年发布施行。乾隆五年(1740)﹐更名为《大清律例》﹐通称《大清律》。以后虽历经修订﹐但主要是增减 修改附律之条例﹐律文则变动不大。直至宣统二年(1910)《大清现行刑律》颁行﹐才予废止。 清朝的传世基本法典《大清律例》的制定工作,开始于乾隆元年,经过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到高宗乾隆皇帝即位时,清朝已经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此时,满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已有近百年的时间,国家的政治已经趋于稳定,满族贵族的统治根基已经十分牢固,国家的经济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时 也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时期。满族上层贵族对汉文化的精髓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制定一部反映清朝社会现实、满足满汉社会需要的综合性法典的主、 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高宗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即命三泰为律令总裁官,重修大清律例,修订者对原有律、例逐条考正,从新编辑,特别是对律文后所附定例进行详细校订,折衷损益,删 除原版律例后的总注,在律例中间增添小注,以补充、阐释律义。《大清律例》的修订工作基本完成,在经过高宗御览鉴定后,正式“刊布中外,永远遵行”,至 此,清朝的基本法典定型。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卷首有六赃图﹑纳赎诸例图﹑徒限内老疾收赎图﹑诬轻为重收赎图﹑过失杀伤收赎图﹑五刑图﹑狱具图﹑服制图等八种图表﹔律文后附有注 释﹐以便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律文。律文分为七篇﹐篇目冠以律名﹐故谓之七律。首篇是名例律﹐有四十六条﹐下面不分门类﹐亦称四十六例。其主要内容除了确定五 刑﹑十恶﹑八议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还规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如官吏犯罪分公罪和私罪﹐公罪处轻﹐私罪处重﹔犯罪分故意和过失﹐故意罚重﹐过失罚 轻﹔共同犯罪一般区别首从﹐从犯减轻﹔数罪并发﹐一般只科重罪﹐轻罪不论﹔累犯加重﹐自首减免﹔老幼废疾减免﹐同居相隐不为罪以及类推的一般原则等。其次 各篇按六部命名排列﹐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以下分为职制﹑公式﹑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市廛﹑祭祀﹑仪制﹑宫卫﹑军政﹑关津﹑ 厩牧﹑邮驿﹑贼盗﹑人命﹑斗殴﹑骂咒﹑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营造和河防﹐共三十门﹐计四百三十六条。该条文不但以《大明律》为蓝本 ﹐并且隐合古义﹐可谓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同时由于清朝已处封建社会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严刑 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不但对十恶处刑更重﹐而且扩大了谋反﹑谋大逆的定罪范围﹐提高了量刑标准﹔严禁宦官专政﹐臣下朋党﹐更完备地确认皇帝至高 无上的权力﹔广泛增加满族享有种种特权的条款﹔继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统治。进一步实行重农抑商等。 《大清律例》律文之后所附的条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即皇帝认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据某些具体案件的处理而发出的带有规范性的命令和规定﹐简称为例。例是 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乾隆时定制五年 一修)﹐因而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数量大大多于律条。雍正三年时就有八百十五条﹐到同治时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条。由于例繁杂众多﹐常与 律文发生抵触﹐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于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有新例不用旧例﹔律与例都没有明文时则采用比附﹐实际上还 是用例。结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为清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清代比较全的版本 清咸丰七年山阴姚雨芗辑录的《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二十四册
名例律上之一 [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也] 『律』1.00五刑 笞刑五[笞者击也又训为耻用小竹板]一十[折四板]二十[除零折五板]三十[除零折一十板]四十[除零折一十五板]五十[折二十板] 杖刑五[杖重于笞用大竹板]六十[除零折二十板]七十[除零折二十五板]八十[除零十扳]九十[除零折三]一百[折四十板] 徒刑五[徒者奴也盖奴辱之]一年杖六十一十半杖七十二年杖八十二年半杖九十三年杖一百 流刑三[不忍刑杀流之远方]二干里杖一百二千五百里杖一百三干里杖一百 死刑二[凡律中不注监候立决字样者皆为立决凡例中不注监候立决字样者皆为监候]绞斩[内外死罪人犯除应决不待时外余俱监固候秋审朝审分别情实缓决矜疑奏请定夺] 条例 1.01 凡笞杖罪名折责概用竹板长五尺五寸小竹板大头阔一寸五分小头阔一寸重不过一斤半大竹板大头阔二寸小头阔一寸五分重不过二斤其强盗人命事件酌用来棍 1.02 夹棍中梃木长三尺四寸两旁木各长三尺上圆下方圆头各阔一寸八分方头各阔二寸从下量至六寸处凿成圆窝四个面方各一寸六分深各七分拶指以五根圆木为之各长七寸径圆各四分五厘[按此段言夹棍拶指之式也下段方言用夹棍之法]其应来人犯不得实供方来一次再不实供许再来一次用刑官有任意多用者该管上司不时察参傥有徇隐事发并交部议处 1.03 凡寻常枷号重二十五斤重枷重三十五斤枷面各长二尺五寸阔二尺四寸至监禁人犯止用细炼不用长枷 1.04 凡民人犯军流徒罪者俱至配所照应杖之数折责惟缘坐流罪不加杖 1.05 各省问刑衙门夹棍州县呈明知府验烙知府呈明按察司验烙按察司呈明督抚验烙其尺寸长短宽窄俱刻于中挺之上如有擅用未曾验烙夹棍者以酷刑题参 1.06 每年正月六月俱停刑内外立决重犯俱监固俟二月初及七月立秋之后正法其五月内交六月节及立秋在六月内者亦停正法 1.07 每年于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如立秋在六月内以七月初一日为止内外问刑衙门除窃盗及斗殴伤人罪应杖笞人犯不淮减免其余罪应杖责人犯各减一等递行八折发落笞罪宽免如犯案审题在热审之先而发落在热审期内者亦照前减免傥审题虽在热审期内而发落已逾热审者概不准其减免至热审期内监禁重犯令管狱官量加宽恤其枷号人犯俱暂行保释俟立秋后再行照例减等补枷满日发落 1.08 赎刑[五刑中俱有应赎之款附列于此以便引用] 纳赎[无力依律决配有力照律纳赎] 收赎[老幼废疾天文生及妇人折杖照律收赎] 赎罪[官员正妻及例难的决并妇人有力者照律赎罪] 纳赎 笞一十[银二钱五分]笞五十[银一两二钱五分]杖六十[银三两]杖一百[银五两]徒一年[银七两五钱]流[二十两] 收赎 笞一十[银七厘五毫]笞五十[银三分七厘五毫]杖六十[银四分五厘]杖一百[银七分五毫]徒一年[银一钱五分]徒三年[银三钱]流二千里[银三钱七分五厘]三千里[银四钱五分]绞斩[银五钱二分五厘] 赎罪 笞一十[银一钱]笞五十[银五钱]笞六十[银六钱]杖一百[银一两]徒一年[银一两七分五厘]徒三年[银一两二钱二分五厘]流一千里[银一两三钱]三千里[一两三钱七分五厘]绞斩[银一两四钱五钱] 1.09 凡律例开明准纳赎不准纳赎者仍照旧遵行外其律例内未经开载者问刑官临时详审情罪应准纳赎者听其纳赎不应准纳赎者照律的决发落如承问官滥准纳赎者交该部议处多取肥己者计赃科罪 1.10 各坛祠祭署奉祀祀丞神乐观提点协律郎赞礼郎司乐等官并乐舞生及养牲官军有犯奸盗诈伪失误供祀并一应赃私罪名官及乐舞生罢黜军革役仍照律发落若讦告词讼及因人连累并一应公错过误犯罪者照律纳赎 1.11 太常寺厨役但系讦告词讼过误犯罪及因人连累问该笞杖罪名者纳赎仍送本寺着役徒罪以上及奸盗诈伪并有误供祀等项不分轻重俱的决改拨光禄寺应役 1.12 凡官员有先参婪赃革职提问者如审无婪赃入己止拟因公那用因公科敛及坐赃致罪犯该杖一百者革职徒流军罪依例决配如罪在杖一百以下者依文武官犯私罪律交部议处分别降罚其先经革职之处准予开复 1.13 僧道官有犯径自提问及僧道有犯奸盗诈伪并一应赃私罪名责令还俗仍依律例科断其公事失误因人连累及过误致罪者悉准纳赎各还职为僧为道 1.14 妇女犯奸杖罪的决枷罪收赎 1.15 妇人有犯奸盗不孝者各依律决罚其余有犯笞杖并徒流充军杂犯死罪该决杖一百者与命妇官员正妻俱准纳赎 1.16 生员不守学规好讼多事者俱斥革按律发落不准纳赎 1.17 凡文武官犯罪本案革职其笞杖轻罪毋庸纳赎若革职后另犯笞杖罪者照律纳赎徒流军遣依例发配有呈请赎罪者刑部核其情节分别准赎不准赎二项拟定奏明请旨不得以可否字样双请入奏其贪赃官役概不准纳赎 1.18 凡进士举人贡监生员及一切有顶戴官有犯笞杖轻罪照例纳赎罪止杖一百者分别咨参除名所得杖罪免其发落徒流以上照例发配至生监犯罪除应杖一百及徒流以上并速议题案内无论笞杖堩于办结后知照礼部外其寻常律应纳赎之生监应否禠革开复会同礼部办理 『律』2.00十恶 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 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三曰谋叛[谓谋背本国潜从他国] 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及夫者] 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若采生折割造畜蛊毒魇魅] 六曰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依本方及封题镨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坚固] 七曰不孝[谓告言咒骂祖父母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奉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称祖父母父母死] 八曰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 九曰不义[谓部民杀本属知府知州知县军士杀本管官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长官若杀见受业师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十曰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 『律』3.00八议 一曰议亲[谓皇家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缌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 二曰议故[谓皇家故旧之人素得侍见特蒙恩待日久者] 三曰议功[谓能斩将夺旗摧锋万里或率众来归安济一时或开拓疆宇有大勋劳铭功太常者] 四曰议贤[谓有大德行之贤人君子其言行可以为法则者] 五曰议能[谓有大才业能整军旅治政事为帝王之良辅佐者] 六曰议勤[谓有大将吏谨守官职早夜奉公或出使远方经涉艰难有大勤劳者] 七曰议贵[谓爵一品及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 八曰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 『律』4.00应议者犯罪 1凡八议者犯罪[开具所犯事情]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若奉旨推问者开具所犯[罪名]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将议过缘由]奏闻取自上裁 2其犯十恶者[实封奏闻依律议拟]不用此律[十恶或专主谋反叛逆言非也盖十恶之人悖伦逆天蔑理贼义乃王法所必诛故特表之以严其禁] 条例 4.01 三品以上大员革职拿问不得遽用刑夹有不得不刑讯之事请旨遵行 4.02 已革宗室之红带已革觉罗之紫带除有犯习教等重情另行奏明办理外其有犯寻常杖枷徒流军及斩绞等罪交刑部照旗人例一体科断应销档者免其销档仍准系本身带子 4.03 凡宗室觉罗除犯笞杖枷及初犯军流徒或再犯徒罪或先经犯徒后犯流罪仍由宗人府照例分别折罚责打圈禁外如有二次犯流或一次犯徒一次犯军或三次犯徒者堩拟实发盛京如二次犯徒一次犯流或一次犯流一次犯军者堩拟实发吉林如二次犯军或三次犯流或犯至遣戍之罪者堩拟实发黑龙江若宗室酿成命案按律应拟斩绞监候者宗人府会同刑部先行革去宗室顶戴照平人一律问拟斩绞分别实缓仍由宗人府进呈黄册 4.04 凡宗室犯案到官该衙门先讯取大概情形罪在军流以上者随时具奏如在徒杖以下咨送宗人府会同刑部审明照例定拟罪应拟徒者归入刑部按季汇题罪应笞杖者即照例完结堩毋庸具奏若到官时未经具奏之案审明后罪在军流以上者仍奏明请旨 4.05 宗室缘事发遣遇赦减释如系由盛京释回者即令回京若由吉林黑龙江释回者即令其在盛京移居宗室公所酌给房屋居住 4.06 宗室犯事到官无论承审者何官俱先将该宗室摘去顶戴与平民一体长跪听审俟结案时如实系无干仍分别奏咨给还顶戴 4.07 凡宗室觉罗犯罪时系黄红带者依宗室觉罗例办理若系蓝带及不系带者即照常人例治罪 4.08 凡宗室觉罗妇女出名具控案件除系呈送忤逆照例讯办外其余概不准理如有擅收照例参处傥实有07抑许令成丁弟兄子侄或母家至戚抱告无亲丁者令其家人抱告官为审理如审系虚诬罪坐抱告之人若妇人自行出名刁控或令人抱告后复自行赴案逞刁及拟结后渎控者无论所控曲直堩照违制律治罪有夫男者罪坐夫男无夫男者罪坐本身折罚钱粮 4.09 凡宗室觉罗人等告讦之案察其事不干己显系诈骗不遂者所控事件立案不行仍将该原告咨送宗人府照违制律杖一百实行重责四十板如妄捏干己情由耸准迨提集人证质审仍系讹诈不遂串结捏控者将该原告先行摘去顶戴严行审讯并究追主使教诱之犯傥狡辩不承先行板责讯问审系控款虚诬罪应斩绞者照例请旨办理其余无论诈赃多寡已未入手但经商谋捏控不分首从俱实发吉林安置到配重责四十板主使教诱及助势之犯无论军民不分首从先行枷号三个月满日俱发近边充军旗人有犯销除旗档照民人一律办理其或所控得实但审因串诈不遂捏情图准者亦照此例定拟不得以事出有因量为援减 4.10 凡宗室有犯圈禁之罪者即行革去顶戴 4.11 宗室觉罗及王公有吸食鸦片烟者拟绞监候由宗人府会同刑部进呈黄册 『律』5.00应议者之父祖有犯 1凡应八议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及子孙犯罪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若奉旨推问者开具所犯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闻取自上裁 2若皇亲国戚及功臣[八议之中亲与功为最重]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弟姊妹女06兄弟之子若四品五品[文武]官之父母妻[未受封者]及应合袭荫子孙犯罪从有司依律追问议拟奏闻取自上裁[其始虽不必参提其终亦不许擅决犹有体恤之意焉] 3其犯十恶反逆缘坐及奸盗杀人受财枉法者[许径断决]不用此[取旨及奏裁之]律 4其余亲属奴仆管庄佃甲倚势虐害良民陵犯官府者[事发听所在官司径追提问]加常人罪一等[非倚势而犯不得概行加等]止坐犯人[不必追究其本主]不在上请之律 5若各衙门追问之际占12不发者并听当该官司实封奏闻区处[谓有人于本管衙门告发差人勾问其皇亲国戚及功臣占12不发出官者并听当该官司实封奏闻区处] 条例 5.01 凡满洲蒙古汉军绿营官员军民人等有犯死罪除十恶侵盗钱粮枉法不枉法赃强盗放火发冢诈伪故出入人罪谋故杀各项重罪外其寻常斗殴及非常赦所不原各项死罪察有父祖子孙阵亡者在内由刑部在外由该督抚于取供定罪后即移咨八旗兵部查取确实简明事迹声叙入本于秋审时恭候钦定傥蒙圣恩优免一人一次后俱不准再行声请 『律』6.00职官有犯 1凡在京在外大小官员有犯公私罪名所司开具事由实封奏闻请旨不许擅自勾问[指所犯事重者言若事轻传问不在此限]若许准推问依律议拟奏闻区处仍候覆准方许判决 2若所属官被本管上司非礼陵虐亦听开具[陵虐]实迹实封径自奏陈[其被参后将原参上司列款首告者不准行仍治罪] 条例 6.01 各处大小土官有犯徒流以上依律科断其杖罪以下交部议处 6.02 荫生有犯应提参处分者听各衙门题参其文武生员犯该徒流以上等罪地方官一面详请斥革一面即以到官之日扣限审讯不必俟学政批回始行究拟其情节本轻罪止戒饬者审明移会该学教官照例发落详报学政查核贡监生有犯同 6.03 文职道府以上武职副将以上有犯公私罪名应审讯者仍照例题参奉到谕旨再行提讯其余文武各员于题参之日即将应质人犯拘齐审究如督抚同驻省分一面具题一面行知应承审衙门即行提讯 6.04 凡参革发审之案查明被参之人如系同知游击以下等官遴委知府审理系道府副将等官遴委道员审理统令就近提齐款证秉公确讯其案内牵连被害之人无关轻重者该道府审明录供之后即分别保释止将重罪要犯带至省内由司覆勘解院审拟完结 6.05 凡被参革职讯问之员审系无辜即以开复定拟不得称已经革职无庸议题覆其原参重罪审虚尚有轻罪应以降级罚俸归结者开复原职再按所犯分别降罚 6.06 盛京居住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官员除因公诖误获罪者仍准本地方居住外若犯系侵盗亏欠钱粮及奸贪讹诈等事降革者堩连其家属拨发各省满洲驻防交该管官严加管束 『律』7.00文武官犯公罪[凡一应不系私己而因公事得罪者曰公罪] 凡内外大小文武官犯公罪该笞者一十罚俸一个月二十三十各递加一月[二十罚二月三十罚四月]四十五十各递加三月[四十罚六月五十罚九月]该杖者六十罚俸一年七十降一级八十降二级九十降三级俱留任一百降四级调用[如吏兵二部处分则例应降级革职戴罪留任者仍照例留任]吏典犯者笞杖决讫仍留役 条例 7.01 休职病故旗员未完罚俸银两无俸可扣者照外省官员之例概予免追如本身系世袭官职及休职有俸者仍照数扣抵 『律』8.00文武官犯私罪[凡不因公事己所自犯皆为私罪] 凡内外大小文官犯私罪该笞者一十罚俸两个月二十罚俸三个月三十四十五十各递加三月[三十罚六月四十罚九月五十罚一年]该杖者六十降一级七十降二级八十降三级九十降四级俱调用一百革职离任[犯赃不在此限]吏典犯者杖六十以上罢役 条例 8.01 凡外任各官遇有钱粮刑名事件应行革职者该督抚题参时即行摘印委员署理俟奉旨之日再行开缺若有奉旨宽宥者仍准复还原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Next Chapter >>   
名例律上之一名例律上之二名例律上之三名例律下之一
名例律下之二名例律下之三吏律-职制吏律-公式
户律-户役户律-田宅户律-婚姻之一户律-婚姻之二
户律-仓库上户律-仓库下户律-课程户律-钱债
户律-市廛兵律-关律户律-军政兵律-厩牧
兵律-邮驿刑律-贼盗上之一刑律-贼盗上之二刑律-贼盗中之一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