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金剛經 》
金剛經
鳩摩羅什 Kumarajiva
一、佛教經典——《金剛經》
名詞解釋英語
金剛經
[拼音] [jīn ɡānɡ jīnɡ]
Vajracchedikasutra
(一)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意為完成(舊譯:到達彼岸);密意為無極。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衆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絶對完全的大智慧”。“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衆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衆生立定志嚮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裏?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嚮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二)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衆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衆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絶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衆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衆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衆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纔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采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捲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纍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衆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衆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嚮。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註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三)版本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的前身)在世與衆弟子、長老須菩提等人的對談紀錄,由弟子阿難所記載。 目前,在中國佛教史上,《金剛經》有六種原譯(均存於《大藏經》中),分別是:
1、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本
2、元魏菩提流支譯本
3、陳真諦三藏譯本
4、隋笈多譯本
5、唐玄奘譯本
6、唐義淨譯本
(四)重要詞彙
1、金剛:指金剛石,以喻堅利之意,歷百劫千生,流轉六道,而覺性不壞。即以金剛之堅,喻般若體;以金剛之利,喻般若用。
2、般若:為梵語,華語當譯為妙智慧。(比智慧還高的層次)。
3、波羅蜜:為梵語,華語譯為到彼岸。衆生因有我執,故陷於煩惱之苦海。倘能從生死煩惱苦海,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之地,即為到彼岸,即脫離了苦海。
6、經:經字當徑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
4、頓悟:就是一聞法,就知五藴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六祖惠能為代表)
5、漸悟: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證,次第漸修,也可悟入。頓漸雖殊,而到彼岸則一也。(神秀為代表人物)
7、三藏:它是指經藏(佛所說的教法典籍)、律藏(戒律典籍)、論藏(所說的法相問答,及佛弟子或佛滅後,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與辯論法相的典籍)。
二、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捲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捲最後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鹹通九年,就是868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捲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這本《金剛般》捲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騙,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製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製品。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製。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製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啓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襢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復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衆,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4, Sui Gupta translation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