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儒道之爭 》
儒道之爭
方爾加 Fang Erjia
現在我來講漢代無為而治之後的執政,那麽在無為而治過程中,實際上我們講是無為是相對,無為中包含着有為。那麽漢景帝時期,任用了一個酷吏叫寧成,這個寧成也是非常非常厲害,那麽他對這些地方的黑社會也是用非常嚴厲的手段,據說跟郅都一樣,他沿襲了郅都的做法,該殺的殺,該抓的抓。當時人對寧成有一個形容,形容寧成是什麽?說這個寧成施政,他來治理地方的時候,相當於什麽?有點像狼來看着羊,是這麽一種比喻,狼牧羊,放牧的牧。如同狼牧羊,狼給羊放牧,你想這個羊好得了嗎?隨時都要吃這個羊,這個羊嚇壞了,整天生活在驚恐的氣氛當中,這是寧成,非常厲害。所以我剛纔說了一個是對那些貴族,一個是對農民,鎮壓農民起義,一個是對這些地方的世傢大族,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漢朝從無為到有為,不是馬上實現的,而是有一個過程。
漢朝政府的有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藩國叛亂的鎮壓。就是漢景帝時期,對地方的藩國,采取了鎮壓的態度,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被中央給鎮壓了。開始中央對於地方的這些藩國態度非常緩和,漢文帝時期對於地方一再忍讓,漢景帝開始對他們怎麽樣?也是一再地忍讓、一再地退讓。但是那個地方的藩國對中央怎麽樣?得寸進尺,他把中央的忍讓當做軟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朝廷很多大臣,還有很多其他的有眼光的人,都跟朝廷說,這個地方的問題必須要解决,不能再這麽一位地退讓。還是就是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他提出了“削藩策”,就是要削弱地方,那麽最後這個地方怎麽樣?終於他們覺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地方的藩國特別像吳王劉濞,他自己想稱帝,他想顛覆中央,他這個野心,你怎麽忍讓,這個野心也不會消失的。所以漢景帝的時候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青,這七個小藩國聯合起來開始反叛中央,公開地反叛中央。過去他可能在底下暗中幹一些事情,現在不暗中幹了,公開幹了,公開嚮中央宣戰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也沒有辦法了,衹好應戰,那麽最後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了。那麽平定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馬上繼續解决這些地方的藩國問題,進一步削弱減少他們的地盤,削弱他們的權力,削弱他們的實力,那麽這也是在當時,漢代的中央政府的有為,所以我們說無為中包含着有為,有為越來越多,有為的成分越來越大。
儒道之爭
現在我來講漢代無為而治之後的執政,那麽在無為而治過程中,實際上我們講是無為是相對,無為中包含着有為。那麽為了說明無為為什麽包含着有為,那我現在給大傢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我們現在的《漢武大帝》這個電視劇中,實際上涉及到了。在漢武帝時期,有兩個貴族,也是大臣,一個是魏其侯竇嬰,一個是武安侯田蚡,那麽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呢,他們倆勾心鬥角。魏其侯竇嬰他是竇太後傢裏的人,竇太後的親戚,這個田蚡呢,武安侯田蚡他是王太後傢的人,王太後的親戚,那麽兩個人屬於不同的傢族,兩個傢族當中呢,由於竇太後的去世呢,這個竇傢的人開始失勢了。也就是魏其侯竇嬰開始失勢,田蚡他有王皇后來給他坐鎮,所以她能給田蚡撐腰。那麽兩個人衝突有這麽一件事情,有一次,竇嬰的一個好朋友,灌夫。他碰到了田蚡,田蚡可能也是客氣,因為竇傢已經失勢了,竇傢的勢力正在衰退,正在衰落,因為田蚡他的勢力正在上升,他的趨勢正在上升。所以很多人都願意投靠田蚡,對竇傢的人好像比較冷漠了,但是竇嬰感到心理不太平衡,那麽竇嬰的好朋友灌夫,有一次碰到了田蚡.田蚡呢,跟灌夫說,說我想到竇嬰那兒去,跟他聊一聊,大傢交往交往嘛,聊一聊,走訪走訪他。可能田蚡說這個話是隨便那麽一說,大概是客氣,就像我們現在說有時間我去你那兒去,過兩天我去你那兒,他就是這麽客氣,並沒有當真。田蚡本人並不是當真的,但是灌夫呢,可能就當真了,灌夫回去,就和竇嬰說了,竇嬰也當真了,那麽當真以後呢,據說這個竇嬰第二天,起得非常早,起早幹嘛呀?打掃庭院、打掃房間,準備迎接貴客,因為田蚡當時他的勢力很大,田蚡當時是丞相,他的勢力很大,結果竇嬰很早打掃庭院、打掃房間準備迎接貴客,讓妻子到集市上去買肉買酒,準備迎接貴客。結果到那天呢,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田蚡根本沒有來。竇嬰當然就很生氣,灌夫也很生氣,覺得你戲弄我們,耍我呢,覺得你看我們竇傢因為竇太後死了,竇傢現在失勢了,你就開始欺負我們,開始看不起我們,開始戲弄我們。這個灌夫就到田蚡那兒去了,就問田蚡,說你怎麽說好了,到竇嬰那兒去做客,你為什麽不去?田蚡說,哎呀!我給忘了,說那天我喝酒喝醉了,把這個事給忘了,所以灌夫就非常非常生氣,然後田蚡說我趕緊去,我現在就去,去的時候也是慢慢悠悠,然後到了竇嬰傢去喝酒的時候呢,大概灌夫也很不高興,跟田蚡之間就拌起嘴來了,兩個人之間,非常不友好,彼此之間關係不太協調,這間事情。
這個田蚡當時大概看上了竇嬰傢城南有一塊地,這塊地田蚡看上了,田蚡就想跟竇嬰要,希望你這塊地能夠讓給我,竇嬰當時就說了這種話,說什麽呀?說雖然我們傢失勢了,但我也不至於被人欺負到這種地步,你想要我的地,我就得給你嗎?他不想給,灌夫大概在旁邊也說了這種話,就說你不要欺負人,你不要因為你們傢得勢,你現在得勢,你欺負竇嬰,欺負別人,這是不行的。這個田蚡,當時也不服,田蚡覺得,當初,竇嬰的兒子大概是犯法了,竇嬰的兒子殺人,你兒子殺人應該受到法律的懲罰,是我田蚡怎麽樣,照顧你,幫助你。讓你兒子沒有受到懲罰,讓你兒子逃避了懲罰,我給你這麽大的恩德,給你做了這麽大的事情,那麽現在我要你一塊地,又怎麽樣呢?這算得了什麽呢?所以雙方之間就衝突,那麽還有一次田蚡要結婚,他娶燕王的女兒為妻,他要結婚了,那麽這個婚禮田蚡邀請了竇嬰,讓竇嬰也去參加,沒有邀請灌夫。結果這個灌夫也想參加,他跟竇嬰說,我也想去,竇嬰說田蚡沒有請你去,你去合適嗎?灌夫說我還是要去,竇嬰想想灌夫是我的好朋友,好友,邀請了我,我能去,他也能去,結果就帶着灌夫一塊兒去參加婚禮,這本來是田蚡結婚的好日子,大喜的日子嘛!大喜的日子呢,應該說多給人說一些喜慶的話,讓人高興的話,這個灌夫在婚禮上又跟田蚡衝突起來了,他非讓田蚡喝酒,田蚡說我喝不了,剛纔喝太多了,我喝不了。灌夫因為他不接酒,所以灌夫就說了很多難聽的話,最後雙方怎麽樣?衝突起來了,可能又動了手了,那麽這件事情可以說雙方衝突最後打到了朝廷,那麽最後的結果呢,大概是灌夫被判了死刑,要受到嚴厲的懲罰,那麽竇嬰知道灌夫被判了死刑,那麽竇嬰趕緊去想辦法來救灌夫,大概最後也沒救下來,最後連竇嬰自己也搭進去了,竇嬰也被處死了,那麽這件事情說明什麽呢,當時貴族之間互相衝突比較厲害。
原來在漢代前期,經濟比較貧睏的時候,普遍貧睏,連統治者生活也不富裕的時候,這種情況比較少,什麽時候情況開始多起來呢?就是這個經濟,隨着經濟的發展,隨着經濟的這種恢復,那麽貴族之間這種衝突就多起來了。剛纔我說的是竇嬰和田蚡,其實怎麽樣,貴族之間其他人,其他的衝突很多,那麽他們之間的衝突實際上就是為了什麽呀?爭取利益。現在大傢都有錢了,現在大傢有得吃了,大傢生活上提高了,提高以後怎麽樣?就開始想別的了,想到怎麽樣鞏固自己已有的利益,想到怎麽樣鞏固自己已有的特權,想到怎麽樣擴大自己的特權。所以貴族之間就開始你爭我奪,這是當時中央的情況,這些大貴族之間,這些貴族,他憑什麽得到這些特權呢?憑什麽得到的這些勢力呢?那麽就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是在朝廷無為而治的這種政治當中,他的利益發展起來,原來朝廷可能對貴族的這些利益,貴族的地位,貴族的特權,還沒有來得及製定一些正規的制度。因為我剛纔說了,當時社會經濟比較貧睏,優先發展經濟,沒有考慮到別的方面,像這些貴族他們的特權,怎麽樣分配?怎麽樣轉換?還沒有,所以當時這些貴族,他們之間的權利轉換,他們之間的特權的劃分,處於一種比較無序的狀態,所以纔出現了這種彼此之間的胡亂的爭奪,彼此之間這種無序的衝突,那麽中央這些貴族之間,這麽樣一種衝突,那麽地方又如何呢?
當時,地方實際上也不是很安定,那麽地方當時出現了什麽情況呢?很多地方,出現了一些大豪族,這些豪族在地方也是橫行不法,為非作歹,這些人非常非常厲害,非常非常兇狠,有點像我們現在地方說的黑社會,地方出現了一些惡霸,這些惡霸他不是那種中央的貴族,不是那種皇親國戚,不是那些東西。他就是地方土生土長的一些惡霸,典型的大傢可以看《漢書》裏記載有一個惡霸叫郭解,這個郭解就非常非常地兇殘,他父親過去就犯法,郭解的父親犯法,被處死了。那麽郭解年輕的時候怎麽樣呢?掘墳盜墓,無惡不作,在地方殺人,在地方犯法,他們傢的勢力怎麽樣,非常非常大。不過這個人在搞黑社會的時候,他還有江湖那一套,行俠仗義。有點像我們今天講的很講哥兒們義氣,仗義疏財。他有時候幫了別人的忙,怎麽樣?還不讓別人知道,所以很多人對他這種仗義疏財,對他這種講義氣,受到他的吸引,很佩服他。他在地方做了很多壞事,做了很多違法的事情,大傢不但不認為他違法,不但不認為他應該受到懲罰,反而維護他。所以郭解據說官府抓他的時候怎麽樣?底下的人經常給他通風報信,他的勢力非常大,如果在地方有誰說了郭解的壞話,就會有別人來殺這個說壞話的人,而且殺這個說壞話的人,他幫了郭解的忙怎麽樣呢?他還不讓郭解知道,他寧可不讓郭解知道,他就願意為郭解來做這些事情。所以郭解在當地的影響怎麽樣?非常非常大,據說漢武帝遷豪的時候,就是把一些大豪強,一些大傢族往別的地方遷的時候。據說郭解呢,也在應當遷徙之列,準備把他遷徙到關東地區。他本來生活在河南這一帶,把他遷徙到關中地區,郭解的影響非常大,他竟然能夠疏通,最後疏通到誰呢?疏通到當時的大將軍衛青那兒,這個衛青當時都在漢武帝那兒,為郭解說話,說什麽呀,說郭解傢裏很窮,生活不富裕,不屬於大豪,不符合遷徙的標準,說能不能別讓他遷徙了,就讓他留在當地。所以漢武帝聽了以後,漢武帝都說了這種話,郭解竟然能夠讓將軍為他說話,就是他的關係疏通,都已經疏通到將軍這兒來了,所以這樣的人不可能貧睏嗎,不可能貧睏,遷!要把他遷走,據說在遷郭解的時候,讓他去關中,把他從原來的家乡遷走的時候,據說很多很多人給他送行,還送給他錢送給他東西,很多人給他送行,那麽當時縣裏有一個小官攔着這些送行的人,那麽事後這個小官就被人給殺頭了,後來連這個小官的父親也被殺了。所以這個郭解影響非常大,有一個儒生,有一個小知識分子,他大概說了一些郭解的不是,說了一些郭解的壞話,後來被人給殺了,把他的舌頭給都割下來了。出了這樣一些事情,所以類似郭解這樣在地方非常強悍,非常兇狠,勢力非常大的大豪族在當時怎麽樣?到處都是,非常非常多,這是在地方。
那麽除了這個之外,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隨着社會的發展,隨着經濟的恢復,階級矛盾怎麽樣?階級矛盾在當時也開始日趨尖銳化,這個經濟在發展,貧富差距也開始增加了。有的人土地越來越多,越來越有錢,有的人在經濟發展中怎麽樣?失去了土地,那麽在漢武帝時期的思想傢,董仲舒對這件事情有過描繪。因為你隨着經濟的發展,地主他的經營中,他的土地越來越多,所以董仲舒說當時出現了什麽?“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足之地。”出現這麽一種情況,隨着經濟的發展,貧富分化開始增加了,而且日趨擴大,這個官府對老百姓的稅收也開始慢慢地增加,當然我們說了,這個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一再地減少賦稅,文帝的時候12 年免稅,景帝的時候老百姓的稅率由十五分之一,改成三十分之一,那是因為怎麽樣?大傢沒錢,經濟特別殘破,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慢慢老百姓大概有了一些糧食了,有了一些錢了,所以統治者,統治集團開始認為可以收了。可能有時候中央沒有讓你收,但那些地方官有些基層幹部他開始亂收費,開始讓老百姓做事情了,發徭役了,開始收老百姓的錢了。結果越收越多,所以董仲舒當時有種說法,說什麽呢?說當時老百姓的徭役,老百姓服勞役,三十倍於古。說比過去的負擔重得多,三十倍於古代,說老百姓物質的負擔,比如要給官府錢,要給官府糧食,說二十倍於古。相當於古代的二十倍,這是董仲舒一種大概描繪,就表示說老百姓當時的負擔非常非常重,當時這麽一種情況,那麽再加上地主他的剝削,他的兼併,老百姓失去土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非常非常低了,可以說過着不如豬狗牛馬的生活。老百姓生活這麽一種情況,必然會激起老百姓的反抗。所以,漢武帝時期階級矛盾出現一些尖銳化,很多地方出現了農民起義,當時的農民起義當然還沒有演變成全國性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但那個地方的農民起義已經很厲害了。那麽當時在燕、趙、齊、楚一帶到處都是農民,據說少者幾百人,多者幾千人,在那兒鬧,在那兒起義,他們攻打官府,釋放囚犯,開放糧倉,殺一些地主,殺一些豪強。這個政府當時怎麽樣,開始派人去鎮壓,這個鎮壓,當然很多地方鎮壓不下來,鎮壓不住,殺不勝殺,當時有些將軍,被派到地方去鎮壓農民起義,一殺上萬人的殺,殺!你這邊殺怎麽樣,那邊又起來,到那邊殺這邊又起來了,這邊剛鎮壓下去,你剛離開,他們很快就起來了。所以到處都是農民起義,這個漢武帝為這個,處死了很多大臣,處死了很多地方官,因為他們鎮壓農民起義不利,而且漢武帝當時還頒布了一個叫“沉命法”,“沉命法”什麽意思呢?就是規定地方如果發現了這些農民鬧事,發現了我們說的這些農民起義,你得給我上報,你得給我鎮壓,你得給我殺人,要殺夠了人,殺不夠的話,我就殺你,當時采取這樣一些措施,所以當時的社會的階級矛盾相當尖銳了。
那麽再有一個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那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和漢朝初年剛開始也不太一樣了,隨着經濟的發展,怎麽樣,地方的那些藩國,他們也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那麽他們對中央的皇帝是不服的,他們覺得你能當皇帝,我為什麽不能當皇帝?等我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我有了一定的軍隊,我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之後,我也能夠起來奪取天下,我也可以當皇帝,當時這麽一種態度。
當時社會發生這些變化,一些貴族之間在中央勾心鬥角,那麽地方的農民起義,由於階級矛盾開始尖銳化,農民起義大量地爆發,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開始緊張,一些地方的諸侯國開始不老實了,開始要嚮中央挑戰了。所以在這麽一種情況下,中央不可能完全做到無為,我剛纔說的這些矛盾是逐漸演成的,並不是說一開始這些貴族馬上就開始鬧事,這些地方的大豪強馬上鬧事,農民馬上就起義,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它是一個過程,所以最高統治者這個無為當中也應該包含着什麽呀?有為。而且無為和有為怎麽樣?是開始互相滲透,無為呢,開始逐漸地減少,有為開始逐漸的怎麽樣,開始逐漸地增加,無為和有為互相交錯,我剛纔說了,這些矛盾不可能讓統治者完全無為,無為中必須包含着有為。
那麽當時的統治者,當時最高的統治集團開始是以無為為主,有一點點有為,不能說完全沒有有為。後來,無為和有為開始可能逐漸相當,再往後怎麽樣?有為開始越來越占了優勢,那麽當時最高統治者,都采取了哪些有為的措施?就是說由漢惠帝到漢文帝到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前期,開始應該說,無為還是占優勢的,有一點有為。但是越往後發展,有為越來越多,無為沒有放棄,在漢武帝前期無為也沒有正式說放棄,大傢都講無為,但是有為在增長,有為的成分在增加,那麽當時統治者有哪些有為的措施呢?還是有一些有為的措施的。
比如對一些貴族,當時統治者,也想采取一些措施。當時也鎮壓了一些貴族,殺了一些貴族,比如那個灌夫,他最後就被殺了,後來魏其侯也被殺了。那麽統治者是想怎麽樣?通過殺掉這些貴族們減緩衝突,減少衝突,衝突的一方給鎮壓了,給殺了,減少衝突,他采取了一些措施,對於地方的農民起義呢?那就是鎮壓。剛纔我說了,漢武帝時期製定了“沉命法”,就是要讓這些地方官,殘酷地鎮壓農民起義。你要是鎮壓不下去,你殺不了他,我就殺你,你不能把他鎮壓下去,我就鎮壓你,就懲罰你。為這個殺了很多地方的官員,免掉很多官員,殺掉很多官員,所以采取了一些鎮壓措施。那麽對於那些地方的豪強,對於那些地方的那些大族,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地方的黑社會,也是勢力特別大的黑社會,那麽中央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從漢景帝開始,就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采取什麽措施呢?任用酷吏,酷吏是什麽人?是一些能夠用殘酷的手段、極端的手段、最嚴厲的手段來對付這些地方的黑社會,來對付那些違法的貴族那些違法的黑社會,這樣的一些官員。敢幹,能幹,任用這樣一些人,比如在漢景帝的時候,任用了一個酷吏,這個酷吏叫郅都。這個郅都就非常非常厲害,他到了地方之後,怎麽樣?來利用地方的一些人,可能他利用的這些人,有些人大概也不是什麽好東西,也屬於地方的一些無賴。用他們為打手,讓他們為鷹犬,幹嘛?來鎮壓一些大傢族,一些橫行不法的大傢族。
那麽漢景帝時期,還任用了一個酷吏叫寧成,這個寧成也是非常非常厲害,那麽他對這些地方的黑社會呢,也是用非常嚴厲的手段,據說跟郅都一樣,他沿襲了郅都的做法,該殺的殺,該抓的抓。當時人對寧成有一個形容,形容寧成是什麽?說這個寧成施政,他來治理地方的時候,相當於什麽?有點像狼來看着羊,是這麽一種比喻,狼牧羊,放牧的牧。如同狼牧羊,狼給羊放牧,你想這個羊好得了嗎?隨時都要吃這個羊,這個羊嚇壞了,整天生活在驚恐的氣氛當中,這是寧成,非常厲害。所以我剛纔說了一個是對那些貴族,一個是對農民,鎮壓農民起義,一個是對這些地方的世傢大族。
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為,什麽重要的作為呢?就是漢景帝時期,對地方的藩國,采取了鎮壓的態度,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被中央給鎮壓了。開始中央對於地方的這些藩國態度非常緩和,漢文帝時期對於地方一再忍讓,漢景帝開始對他們怎麽樣?也是一再地忍讓、一再地退讓。但是那個地方的藩國對中央怎麽樣?得寸進尺,他把中央的忍讓當做軟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朝廷很多大臣,還有很多其他的有眼光的人,都跟朝廷說,這個地方的問題必須要解决,不能再這麽一位地退讓。還是就是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他提出了“削藩策”,就是要削弱地方,那麽最後這個地方怎麽樣?終於他們覺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地方的藩國特別像吳王劉濞,他自己想稱帝,他想顛覆中央,他這個野心,你怎麽忍讓,這個野心也不會消失的。所以漢景帝的時候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七國,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青,這七個小藩國聯合起來開始反叛中央,公開地反叛中央。過去他可能在底下暗中幹一些事情,現在不暗中幹了,公開幹了,公開嚮中央宣戰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央也沒有辦法了,衹好應戰,那麽最後漢景帝時期平定七國之亂了。那麽平定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馬上繼續解决這些地方的藩國問題,進一步削弱減少他們的地盤,削弱他們的權力,削弱他們的實力,那麽這也是在當時,漢代的中央政府的有為,所以我們說無為中包含着有為,有為越來越多,有為的成分越來越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