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qīng 'àn jiē   》 xīn bèi (1)      biān He Bian

本书描写了清朝末年有影响的四大奇案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离奇惊险,可读性强。 《刺马案》:草根平民张文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刺客,结束了中国自唐朝元和十年以后中华一千多年无刺客的历史; 《杨月楼奇案》:杨月楼是著名武生杨小楼的父亲。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中,段小楼的原形便取自杨小楼。在此案中,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亲身体验了一场生死离别的“别姬”戏……; 《诈尸连环案》:该案轰动了大半个中国,以一个诈尸的怪案揭开了整个离奇案情的序幕; 《杨乃武与小白菜》全案涉及数百名官员,特别是醇亲王奕譞、红顶商人胡雪岩、两代帝师翁同龢等历史名人的介入,也使此案生色不少。 本书描写了清朝末年有影响的四大奇案(名伶杨月楼案、太原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张文祥刺马案)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离奇惊险,可读性强。其中近期马上要上映的由陈可辛导演,刘德华三大当红男星主演的热门电影《投名状》就是根据其中的“刺马案”改编的。
马新贻被俘(1) 一、马新贻被俘 清同治二年。 合肥知县马新贻奉命清剿在安徽的小股捻军。 但他一时不慎中了捻军的埋伏,主力被歼,自己被俘。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该股捻军的首领张文祥不但不杀他,还主动向他请降。 捻军在安徽霍丘城抢掠了一番,第二天一早就撤了出来,用几十辆牛马车载着粮秣军资和一些金银细软踏着清晨的薄雾向霍山方向而去。 这时,知府马新贻带着五百多绿营兵和两千多乡勇也向霍丘城攻过来。 这一年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初八。 此时的太平军开始走向下坡路。 特别是太平军的根基所在浙江省一年多来军事连连失利,处境恶化。 江阴失陷、杭州被围、嘉兴受到强攻。 军事重地无锡被困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眼看即将不保。 太平军实力受到大大削弱。 同时,北部的捻军也受到钦差大臣、科尔沁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的压力。 在主战场山东,捻军连连败落,失城陷地,根据地大片缩小。 捻军名将龚得树、陈玉成等首领相继阵亡。 在安徽的清军趁此机会开始向本省捻军大举进攻,希望能够配合南北主战场的胜利,肃清安徽境内的小股捻军。 马新贻快到霍城时,探马来报,捻军已经弃城而逃,并携有大量物资。 敌人弃险而逃,且需要分兵护送物资,队伍必定不整,马新贻认为这是一个歼敌的好机会。 遂下令立即追击,并派五百马队急行先将对方咬住,迟延捻军撤退速度。 马新贻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在安徽曾任建平、合肥知县。 咸丰三年(1853年),即金田起义后的第三年,太平军和捻军先后进入安徽,马新贻遂奉命练兵剿匪,因屡立战功,遂记名以道员用。 这个人还是比较懂军事的。 但这一回他却中计了。 在霍山脚下,捻军受到一支快枪马队的兜头迎击,接着后续的大队清兵也跟了上来,捻军立刻大乱,丢下十几具尸体和几个伤兵,拼命杀了出去。 马新贻命令紧追不放,务必全歼。 捻军几十辆满载物资的牛车与马车被弃于道。 在刚入山的一个弯道,马新贻突然遭到伏击,虽然山势不甚险恶,但捻军的快枪手与弓箭手埋伏在密林与乱石中凭借猛烈的火力将马新贻的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前头兵丁立刻倒下一片。 马新贻仗着进山不深,急令用自己的火力压住对方,队伍迅速后退。 但后路已经被点燃的物资车辆所堵塞,埋伏在后路的捻军完全将其退路封死。 这是一个早就设计好的陷阱。 虽然攻占霍城的捻军只有七八百人,但参与这次伏击的不下两千人,且火力凶猛。 马新贻的队伍开始还能抵挡,但对方在暗处,自己在明处,渐渐的人数越来越少。 战了约三四个时辰,日头渐渐偏西了,只听号角声响,杀声震天,捻军从四面八方冲过来。 清兵大败,大部被杀,五百人被俘,只有三四百人逃了出去。 马新贻虽能指挥战阵,但毕竟是个文举人,亲兵尽失,哪里能逃得出去。 也被捻军俘虏了。 捻军打了胜仗,又重新占了霍县。 捻军大旗趟主张文祥进驻县衙,立刻命将马新贻带上堂来。 马新贻打了十年的仗,这是头一回被捉。 捻军与清政府向来仇恨很深,无论哪一方做了俘虏,仍是免不了一死。 马新贻自认为必死无疑,见了张文祥便摆出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样子道:“本官一时中了你们的奸计,如今只求一死。 以清名留于史册,也不枉我一生。 ”那张文祥大约三十岁,比马新贻要小十三岁,四方白净脸,浓眉秀目,长得十分气派,倒也不十分凶恶。 听了这话,并不生气,只是问了问马新贻的姓名官职就叫人将他带了下去。 马新贻并未被立即斩首,也未被押入牢房,而是安排到了一个干净的屋子里,屋内家具齐全,不久又有人送上七八样菜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xīn bèi (1) xīn bèi (2) xiōng jié bài (1)
xiōng jié bài (2)cáo 'èr qīn (1)cáo 'èr qīn (2)
cáo 'èr qīn (3) xīn qiǎo liǔ fěi (1) xīn qiǎo liǔ fěi (2)
cáo 'èr zhuàng jiàn jiān qíng (1)cáo 'èr zhuàng jiàn jiān qíng (2) xiōng fān liǎn chéng chóu rén (1)
xiōng fān liǎn chéng chóu rén (2) xiōng fān liǎn chéng chóu rén (3)zhāng wén xiáng qiú zhù lǎo huì (1)
zhāng wén xiáng qiú zhù lǎo huì (2)zhāng wén xiáng (1)zhāng wén xiáng (2)
xià zhǐ chá 'àn (1) xià zhǐ chá 'àn (2) xià zhǐ chá 'àn (3)
zhèng dūn jǐn qiǎng gōng shòu cuò (1)zhèng dūn jǐn qiǎng gōng shòu cuò (2)zhèng dūn jǐn qiǎng gōng shòu cuò (3)
dì   I   [II]   [III]   [IV]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