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态人情 》 無聲戲 》
序
李漁 Li Yu
《無聲戲》又名《連城璧》,題“覺世稗官編次,睡鄉祭酒批評”。作者李漁,是清初著名劇作傢和戲麯理論傢,也是傑出的短篇小說作傢,原名仙侶,字笠鴻、謫凡,號笠翁,原籍浙江蘭溪,生於江蘇如臯,少時聰穎過人,遊歷四方,後居金陵,有家庭戲班,晚年於杭州終老。
《無聲戲》最早的版本是《無聲戲一集》和《無聲戲二集》,今已佚。現在存世的版本主要有五種:一是《無聲戲合集》本,清初刊本,現存二篇,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二是《無聲戲合選》,現存九篇,藏開封私人處;三是《連城璧》抄本,包括全集十二回,外編四捲,共十六篇。此外還有藏於日本的尊經閣本,佐伯圖書館藏足本《連城璧》等。
尊經閣藏《無聲戲》前有偽齋主人序。偽齋主人即本書刊刻者張縉彥,張是明代兵部尚書,曾在安徽聚兵抗清,後降,入《貳臣傳》,傳中載他人彈劾之文曰:“縉彥仕明為尚書,闖賊至京,開門納款,猶曰事在前朝,已邀上恩赦宥。乃自歸誠後,仍不知洗心滌慮。官浙江時,編刊《無聲戲》二集,自稱‘不死英雄 ’,有‘吊死在朝房,為隔壁人救活’雲雲,冀以假死塗飾其獻城之罪,又以不死神奇其未死之身。臣未聞有身為大臣,擁戴逆賊、盜竊宗社之英雄,且當日抗賊殉難者有人,闔門俱死者有人,豈以未有隔壁人救活遜彼英雄?雖病狂喪心,亦不敢出此等語,縉彥乃筆之於書,欲使亂臣賊子相慕效乎?”為此張縉彥幾遭斬决,雖蒙恩赦,終流徙而死。《無聲戲》因此而遭禁更是不言而喻。以下分回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
《無聲戲》之名,取與“有聲戲”、即戲麯相反之意,意在描繪一出出人生舞臺上的活劇。其中所收錄的故事大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傳聞,涉及了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士、農、工、商,無所不包。李漁自己說:“竊怪傳奇一書,昔人以代木鐸。因愚夫愚婦識字知書者少,勸使為善,誡使勿惡,其道無由,故設此種文詞,藉優人說法,與大傢齊聽。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趨避,是藥入壽世之方,救苦驅災之具也”。可見作者對於這些民間故事的采擇利用是有其鮮明目的的。懲惡勸善是這部小說集的基本主題之一。如第八回中對丫環碧蓮的贊美,第十回中對陳氏的貶斥,第十一回中通過僕人百順與逆子逆孫間的對比,突出了 “奴僕好的,也當得子孫;子孫不好的,尚不如奴僕”這樣一個中心論題,總之幾乎每一篇小說都有些寄寓,有的還非常深刻。
李漁寫小說藉鑒了戲麯的一些手法,這在《無聲戲》中表現得很明顯。如故事往往立意新奇,出人意料,確有“當世耳目為我一新”的氣象。如第四回中的情節別具匠心,一波三折,但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此外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也非常鮮明,如第八回中將周氏、莫氏、碧蓮三人的身份地位和內心變化都惟妙惟肖地表現於讀者面前,其他人物也大多有這個特點,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另外從結構章法上看,作者在麯折多變的情節中把握住分明的脈絡,有次序地進行敘述。在交待完背景材料後,隨着人物的活動,展開矛盾衝突,在情節、綫索擴大中,主次分明而又互相交織,有時還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雙綫或雙綫交叉發展的佈局,頭緒不亂,前後照應。最後從語言上看,《無聲戲》運用淺近生動的語言,且多詼諧戲謔之語,貫徹了李漁小說“讀書人、不讀書人及婦人小兒同看”的主張。因此《無聲戲》一出版就受到了大衆的普遍歡迎,屢禁不止,這也說明了該書強盛的生命力。
序
文章經千百世而不磨者,未嘗以時為高下。然亦有十餘年之間,難易相去霄壤者,如今日之小說是矣。
萬歷以來,大人先生享承平之福,言及一夫作難,則震畏恐怖,不敢置對。嚮不更事者,奪其魄易,而醉其心亦易。若今日童稚婦女,舉亙古一見再見之事而習見之,猶人目擊阿房之盛,而著小說者,將誇海市以聳其聽,豈可得乎?若以勸戒言之,則人有非高廟玉環不盜、非長陵風土不取者,雖孔子居其前,《春秋》列其側,尚無可如何,乃欲救之以小說,夫誰信之?而《無聲戲》不然,其大旨謂世之所處,多逆而少順。
就才貌言之,亦易見而足恃矣。若以為必售之資,即位兼將相,寵冠嬪禦,而志猶未足;若以為必不售之資,則汾陽回鑾靈武與武穆抱痛臨安,文姬身返漢廷與明妃恨留青塚,死敗者理之常,而生成者事之變也。能明此義,雖冶容果堪絶代,赤手自輓銀河,一旦畫圖省識,琵琶遣行,蜚語驚聞,弧矢夕隕,正當搶地呼天之際,尚以此作火宅中清涼飲子;況生宇宙熙恬之日附翼攀鱗者,酎金不寒帶礪之盟,錦袍得拜歌舞之賜,睹此持盈守正,免於禍患者哉。
如是則《說難》可廢,以為戲可,即以為《春秋》諸傳亦可。
偽齋主人漫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 第一回醜郎君怕嬌偏得豔 | 第二回美男子避惑反生疑 | 第三回改八字苦盡甘來 | 第四回失千金福因禍至 | 第五回女陳平計生七出 | 第六回男孟母教合三遷 | 第七回人宿妓窮鬼訴嫖冤 | 第八回鬼輸錢活人還賭債 | 第九回變女為兒菩薩巧 | 第十回移妻換妾鬼神奇 | 第十一回兒孫棄骸骨僮僕奔喪 | 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