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太上感應篇   》      李昌齡 Li Changling

《太上感應篇》係道教善書,托名為太上老君所述。全書共1274字。 1、《太上感應篇》的成書年代 關於《太上感應篇》成書年代,該書和其他書籍均無明確記載。歷史上,有人說該書為老子所著,有人說周秦古籍,有人說是漢世道戒,有人說為葛洪所撰,有人說即晉慕容皝所撰《太上章》。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考《太上感應篇》內容,與《抱樸子》所述《玉鈐經》、《易內戒》諸書相近。則《感應篇》之內容由於已久,後人乃增添敷衍造作成書。 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子類·道傢》著錄:“《太上感應篇》一捲”。《正統道藏》收有李昌齡傳、鄭清之贊的傳贊本《太上感應篇》30捲,書內第7捲有《虛靜天師頌》。虛靜亦作虛靖,係道教正一派第30代天師張繼先於宋微宗崇寧四年(1105)所受賜號,繼先卒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鬍瑩微《進太上感應篇表》稱該篇出自《寶藏》(表,第一)。《寶藏》即《瓊章寶藏》,乃抄錄《政和萬壽道藏》而成。據此《太上感篇》正式成書當不遲於北宋。造作者不詳。 2、《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問世以後,最初流傳民間。自真德秀始,該篇始獲上層統治者的註意,以後一直受到官方重視,經常由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親自提倡。真德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理宗時曾任宰輔這職,門生故吏遍天下。他為《太上感應篇》寫了第一篇熱情洋溢的《序》,影響很大。後來他又寫了一篇《跋》。太一宮道士鬍瑩策刊該篇,理宗在捲首親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八字,稱《禦題太上感應篇》。執政右相、著名學者鄭清之為該篇評贊。 《道藏》本《太上感應篇》有繁簡兩種註本,今北京圖書館藏明刻1捲本、元刻8捲本和明刻8捲本。《道藏》本3捲,乃由8鄭本析捲而成。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和董康《太上感應篇集傳》序稱,二人皆目睹宋版8捲本,與《道藏》本合。鬍瑩微刊刻時,即8捲。 3、《太上感應篇》的註本 《道藏》本《太上感應篇》為李昌齡註,李昌齡是《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個作註者。《宋史·史文志》神仙類載:“李昌齡《感應篇》1捲。”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神仙類有:“《太上感應篇》8捲。”謂“漢嘉夾江隱者李昌齡所編也。”傳文中出現策宗廟號及紹興、乾道等南宋年號,傳文蓋撰於南宋前期。有人以為該李昌齡係經北宋御史中丞,有人以為係南宋初期《樂善錄》的作者李石,皆不足據。 李昌齡之後,為《太上感應篇》作註者代不乏人。較著名者有無陳堅,明金杭、昌起宗,清惠棟、俞樾、黃正元、姚學 、於覺世、任命嶽、泉日豐、陶寧祚、羅衍、鮑繼培、王仁俊等。至於作序、刊刻、施送之人更是難以勝計。 4、《太上感應篇》內容大要 《太上感應篇》通篇以:太上老君“的口吻宣教,全篇宣揚天人感應,抑惡揚善之義。大義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在有司過之神,三臺北斗神君三屍神、竈神等錄人善惡,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並言積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詳列諸善與衆惡條文,後人計之善事凡26,惡事凡170。 5《太上感應篇》之影響 《太上感應篇》將道教思想與世俗生活結合起來,將善惡與神仙修養合為一體,使人們不必從事宗教活動也可信教,不必從事煉養方述也可修仙,較為適合一般民衆的需要,因而對後世中國社會産生了一定影響。 據清人王硯堂綜述,明世宗序《太上感應篇》,清世神令人刊刻該篇,頒賜群臣,至舉貢監生皆得遍及,並曾詔領詞翰諸臣註釋刊布,順治皇帝御制序言,清儒群起為之作註。《太上感應篇》甚至被鼓吹成為人們得道成仙的法寶。黃正元輯《太上感應篇》聲稱:“人能依經而行,則心之精誠發為英華,經文字字皆現寶光“,大丹可成而白日上升。 在《太上感應篇》的影響下,《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功過格》等道教善書陸續出現,在民間流傳範圍愈來愈廣。《太上感應篇》後來還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國外亦為之作註。清代並譯為滿文。 《感應篇》 道教書名。全名《太上感應篇》。一捲。作者不詳。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搜羅北宋亡書,子類道傢著錄:“《太上感應篇》一捲”。《感應篇》千餘字,宣揚天人感應,勸善懲惡。大意謂天地有司過之神,三臺北斗星君、三屍神、竈神等錄人善惡,行善必降之福,為惡必降之禍,依所犯輕重奪人算紀,按立善多少為各等神仙。其詳列諸惡與衆善,皆符合儒傢倫理。後人計之,善事凡博引三教典籍,歷述靈驗故事,謂感應靈驗,天神難欺,並融宋儒理學於其中。鄭清之為理宗名相,博引《四書》、《五經》,其贊極稱《感應篇》句句不虛。《續道藏》之《水鏡錄》中輯錄本文。三十捲。宋李昌齡傳、鄭清之贊。捲七內有《虛靜天師頌》。“虛靜”亦作虛靖,係正一道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於徽宗崇寧四年(1150)所受賜號。繼先卒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鬍瑩微《進太上感應篇表》稱該篇出自《寶藏》(表節一)。《寶藏》即《瓊章寶藏》,乃抄錄《政和萬壽道藏》而成。是書為李昌齡註。《宋史•藝文志》神仙類載:“李昌齡《感應篇》一捲”。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神仙類有:“《太上感應篇》八捲”。謂“夾江隱者李昌齡所編也”。傳文中出現徽宗廟號及紹興幹道等南宋年號。傳文蓋撰於南宋前期。一捲與八捲,蓋為簡繁兩種註本。 今北京圖書館藏明刻一捲本和元刻八捲本、明刻八捲兩種,可為印證。《道藏》太清部收三十捲本,乃由八捲本析捲而成。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和董康《太上感應篇集傳》序稱,二人曾目睹宋版八捲本,與《道藏》本合。鬍瑩微刊刻是傳時,即八捲。《感應篇》版本很多,流傳甚廣。除李昌齡註外,歷代均有註釋,較著名者有元陳堅、清惠棟、俞越、黃正元、於覺世、鮑繼培、王仁俊等。該篇尚流傳於朝鮮、日本等國,國外亦為之作註。清代並譯成滿文流傳。對後世影響頗大。
序太上感應篇 經名:太上感應篇。原題宋李昌齡傳,宋鄭清之贊。三十捲。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清部。 進太上感應篇表 臣瑩微言,凝旎重道,深嘉太上之格言;鋟梓迄工,幸畢微臣之素願。輒僭聞於淵聽,用祇答於恩。臣惶懼惶懼,頓首頓首。臣竊觀寶藏之諸經中,有瑤編之大訓,本慈悲而救物,爰諄復以誨人。謂善惡感召之由,端類樞機之發;而禍福應驗之理,捷於影響之隨。千二百懇懇之辭,億萬載昭昭之誡,然必賴明良之敷闡,乃能率衆庶以皈依。恭惟皇帝陛下垂拱視朝,緝熙典學,講貫雖專於六籍,搜羅旁及於群書。道訪窈冥,繼聖祖下風之請;化流清靜,邁漢皇當日之規。怡神政事之餘,玩意天人之際,將推行而傳遠,故裒集以加詳。羲畫丁寧,冠驪珠之八字;甘盤敘贊,擅鴻筆於一傢。煥乎,函笈之光;榮矣,簪裳之遇。臣麽麽無取樸野,何庸焚修濫厠於竹宮,名姓誤塵於楓陛。曩已躐教門之陛,擢今又叨睿旨之使。令寵拜賜金,冒司鏤牒,誓竭眇綿之力,少伸報效之私。慨念先臣,每懼斯文之廢闕;不圖回祿,愈增吾道之宣明。董摹刻以既周,謹緘熏而恭進。伏望皇帝陛下俯留一覽,誕布四方,俾爾民皆遷善之歸,自樂從於教化,則是書為扶世之助,庶不負於君師。臣謹以所刊禦題《太上感應篇》一部八捲,隨表上進以聞。臣瑩微惶懼惶懼,頓首頓首,謹言。 紹定六年八月日,右街鑒義主管教門公事,太一宮焚修臣鬍瑩微上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太上感應篇捲之二
太上感應篇捲之三太上感應篇捲之四
太上感應篇捲之五太上感應篇捲之六
太上感應篇捲之七太上感應篇捲之八
太上感應篇捲之九太上感應篇捲之十
太上感應篇捲之十一太上感應篇捲之十二
太上感應篇捲之十三太上感應篇捲之十四
太上感應篇捲之十五太上感應篇捲之十六
太上感應篇捲之十七太上感應篇捲之十八
太上感應篇捲之十九太上感應篇捲之二十一
太上感應篇捲之二十三太上感應篇捲之二十四
太上感應篇捲之二十八太上感應篇捲之二十九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