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lǎo shàng gōng zhù   》 yào      shàng gōng He Shanggong

《老子河上公注》养生教育思想探析 申国昌 《老子河上公注》,又名《老子河上公章句》,是东汉养生家所作的一部注老之作,托名"河上公"。是汉代崇黄老和修仙道思潮融会与演变的历史产物,也是《老子》由道家学说向道教教义演变的过渡性著作。 《河上公注》尽管依经为注,不是专门独立的养生教育专著,其养生学说也不能形成首尾完具的理论体系,但从其散见于各章的注文中,可以看出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养生教育思想,而且通观互照,首尾照应。围绕治身养性,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阐释爱气、养神、抱一、守性、无欲、和气等养生教育观,为进一步完善道家养生思想和创立道教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爱气养神" 《河上公注》强调"爱气养神"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证人长寿久安的重要方法之一。故说:"爱气养神,益寿延年。"①关于"爱气",《河上公注》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作了论述。它说:"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②天人之际,精气相贯,天有精气,人也有精气。"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③人若得天之精气,就可长命久寿。同时强调精气是人体之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养生治身必须爱养精气。《河上公注》云:"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为放逸。"④"治身者,爱气则身全。"⑤爱惜精气,不让其随意外泄,是谋长生之道和保身全命之道。因此,又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⑥甚至还把精气比作根蒂,以言其对人身体的重要作用。"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蒂不坚则落。言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⑦而爱气的具体做法是:"一要"希言",即"育养精神,爱气希言"⑧,因为"多言害身"⑨。二要珍爱自身,即"自爱其身,以保精气。"10 关于"养神",《河上公注》让人们充分认识"养神"的重要性,它说:"人能养神则不死。"11养神亦是延年益寿之关键。那么,何为"神"? 《河上公注》解释说:"神,谓五藏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12可见,广义的"神"是五神,狭义的" 神"是指心神。它认为养神之道的关键是以清静寡欲、无为为主,若能做到心不烦劳,精不散失,五藏不伤,即可长生久寿。故《河上公注》说:"常道当以无为养神。"13"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神。"14"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托空虚,喜清静。"15除了采取主动、积极的"养神"方法,还要防止和杜绝一些有害"养神"的行为。《河上公注》列举了这样的行为,譬如:"多事害神"16;"嗜欲伤神"17;"甚爱色者,费精神也"18;"驰骋呼吸,精神散亡"19;"饮食不节,忽道念色,邪僻满腹,为此伐命散神也。"20《河上公注》明确告诫人们,要想保养五神,切忌"多事"、"嗜欲"、"爱色"、"驰骋呼吸"、"饮食不节"等行为,这些不良行为与习惯,容易伤神,致使短命。 二、"魂静魄安" 《河上公注》非常重视魂魄安静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它说:"魂静,志道不乱;魄安,得寿延年也。"21又说:"魂定魄静,故生也。"22魂静魄安是修道养生、延年益寿的良方。道家崇尚柔静,安静不仅是理想的道德品质,而且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河上公注》先从人的生理天性与心理本能出发,论及安静之益处,它说:"人精神好安静"23。又说:"能安静者,是谓复还性命,便不死"24。为了说明此理,它还追溯到道家思想文化的渊源--母性崇拜。认为母性的特点是安静柔弱,换言之,柔弱安静是道家文化的本体特征,故说:"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25而在养生之中,魂魄安静比其它器官安静更重要。因为"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肴伤人肝肺。"26肝藏魂、肺藏魄,载魂魄的器官是肝肺,因而"魂静魄安"的关键是要让肝肺安静,即不要喜怒无常、大动情感而伤肝,也不要猛受惊吓、提心吊胆而伤肺,要永远保持平静的心情和安稳的情绪,如此便有利于长生久寿。所以,《河上公注》带有劝勉性地总结说:"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27还说:"身体安而大寿。"28 三、"怀道抱一" 《河上公注》认为,修行养炼,养精藏神,还必须坚持"怀道抱一"的养生原则,它说:"怀道抱一,守五神也。"29又说:"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30"怀道"是指保有"身中之道",而这里的"身中之道"就是人的自身机体运行规律和自身的生活习性、生活节奏及生物钟等,只要能保持人的平常生活节奏与规律,就不至于伤神散气,从而可以保持长生久寿。《河上公注》告诫人们:"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31"不得道者,早已死亡"32。如能修道怀道,就能"长生不死";若不遵"身中之道"从事,就会打乱生活规律,影响体内平衡与新陈代谢, 故会缩短寿命。所以,"善人以道为身之宝,不敢违也。"33善于养生之人,总是将自身生活规律奉为至宝,始终不敢违背,唯恐影响身体健康。"怀道"是人体各器官、各功能修养与保持的永恒准则,譬如,"爱气养神"必须遵循"怀道"原则,"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34如果善于遵循"身中之道"来抱精善神,就会深固精气,终究不会使精气"拔引解脱",散失外泄。此外,《河上公注》还主张要"抱一",它说:"人能抱一使不离于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35《河上公注》以"抱一不离"为又一准则,提出了对生命体形神的基本要求,切中了人世间生命有机体奔波劳累,常常不得与心神合一、沟通和协调的弊端。人若形神分离,要么精神涣散、情感无常,与形体难以同步;要么体泰身安,却缺乏心理养护。这样均不利于人生寿命的延伸。这里的"一"是指人的精、气、神、体的和谐统一,是微观人体自然小宇宙中,由"道"而生出的和谐统一。只有"怀道守一",遵循规律,把握节奏,形神统一,"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36从而达到益寿延年、长生不老之目的。 四、"守性去情" 《河上公注》云:"有名之物,尽有情欲。"37人属"有名之物",自然不能无情欲。只是普通人放纵情欲,影响身体;善养生者能除情去欲,保养神明,获得久寿。它倡导"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38因为"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39除去情欲 ,心绪不受干扰,利于养神。相反,"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40人若贪图情欲,不懂节制,不知满足,就会伤身害体。《河上公注》又作了详细解释:"贪好淫色,则伤精失明,不能视五色之色;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嗜五味,则亡失于道味。"41贪色、好音、嗜味,均属贪图情欲之举,会导致伤精、失明、气散、亡味。若纵情放欲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河上公注》如是云:"情欲入胸臆,精神劳惑,故死。"42因此,它要求养生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得长寿也。"43耳目口等器官均要节制欲望要求,"却滋味,清五脏"44,"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神"45。就可"神明居"、"得长寿"。不仅如此,人若去掉情欲,恬泊无欲,抛弃低级趣味,就会作崇高追求,使思维上升高深境界,这样不仅能延寿命,而且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达。《河上公注》有类似的思想:"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46若能通过感官主动关闭情欲之门,可以收到"怀道抱一"更好的养生效果,"善以道闭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门户有关键可得开也。"47 五、和气长寿 为了实现保身体、养精神、延寿命的养生目的,《河上公注》十分注重"和气"的重要作用,认为"和气"利于产生柔静,柔静则魂魄安、精神在,守精神会使精气神和谐统一,因而长生不老、益寿延年,这是道之常理。故《河上公注》说:"人能知和气之柔弱,有益于人者,则为知道之常也。"48和气柔弱、益于养生的一般原理与物类是相似的:"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和气潜通,故得长生也。"49人像万物草木一样体内有元气,首先要爱气、惜气、藏气,然后要力求空内藏,利于"和气潜通"。气和道通,机体便会产生柔弱品性,"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50;而柔弱有利于生命的延续,"柔弱者,生也。"51相反,"人死,则和气竭,精神亡,故坚强。"52人如果不能和气,就失精神,变坚强,故丧失生命,即"坚强者,死也。"53宇宙万物的存亡均属一理,它对老子定论作了简略而明了的解释:"万物草木之也,生柔脆--和气存也;其死也,枯槁--和气散也。"54" 和气长寿",是养生之道的特有原理,同时也符合自然之道的一般原则,因为"天道以中和为上。"55"天地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56"中和"是天道所固有的最高尚品质,也是天道运行的基本规则。天道尚且以"和"为上,何况养生乎?当然,要保持"和气"尚需大脑的平衡协调,因此,《河上公注》说:"心当专一和柔而神气实在。"57用心专一,力求和柔,养神守气,长寿久安。 六、"呼吸行气" 《河上公注》认为,"呼吸行气"是养生健体的重要方法。关于"呼吸行气"的器官、功能、要诀、医学与养生原理等,它作了详细说明: 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于人为鼻;牝,地也,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与天道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厚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58由上可知,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奥妙在于"玄牝",即天地。而代表天的器官是鼻,代表地的器官是口。天以"五气"滋养人,地以"五味"护育人,而人取"五气"是通过鼻吸入胸,人取"五味"是通过口吸入胃。"五气"会使人精神爽快、头脑清醒、润喉清肺、声质优美,从而增益雄魂;而"五味"能益于形体、增盈骨肉、健全骸骨、丰滋血脉,从而健魄壮雌。明显可知,《河上公注》认为人体呼吸器官是鼻口,只有通过鼻口呼吸天地自然之气,方能将人与天地自然紧紧连接起来,将人融于天地之中,成为自然之有机构成,同时也有益人体的持久健康。所以,《河上公注》又说:"鼻口之门乃是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59鼻口对元气的吐纳亦有程度与大小之别,程度不同直接影响养生之效果。它说:"治身之天门,谓之鼻孔。开,谓喘息也。合,谓呼吸也。"60鼻孔张开,使大气出入叫"喘息";鼻孔回合,均匀吐纳叫"呼吸"。对"呼吸行气"的节奏、要领,《河上公注》作了适当说明:"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B61"呼吸行气"要微妙连绵,持续良久,吸要连续纳入新气,直至最大可能地容纳;呼要持续吐出浊气,仿佛要倾腹排出,尽可能做到吸要盈满、吐要虚空,这样经常吐出体内故气,吸纳天地间的新气,便可健康长寿。此外,《河上公注》还要求:"用气当宽舒,不当为急疾勤劳。"62即呼吸行气,不仅要连续不断,而且要缓慢宽舒,切勿急喘快息。 总之,《河上公注》继承了先秦道家的养生论,以顺乎自然、依乎大道为旨趣,以清静无为、抱一寡欲为途径,偏重崇真、尚善、爱美的精神养育,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富有开拓性的创意,融养生与仙术于一体,将精神魂魄与感官内脏连为一起,通过守道、体道、养神、保气、安静、无为,来实现精、气、神的统一,从而形成包括长生延年、安神益寿的目的观,魂静魄安、安静无为的条件论,除情去欲、抱一不离的主体观,爱气养神、气养神明、和气长寿、呼吸行气的方法论等在内的新的养生思想体系。《河上公注》养生论的宗教神仙色彩,为道家学说向道教过渡架构了理想的中介桥梁。
提要 《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明朱东光刻是书,题曰秦人,盖未详考。惟是文帝驾临河上,亲受其书,无不入秘府之理,何以刘向《七略》载注《老子》者三家,独不列其名?且孔颖达《礼记正义》称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何以是书作于西汉,注已散入各句下?《唐书?刘子玄传》,称《老子》无河上公注,欲废之而立王弼。前此陆德明作《经典释文》,虽叙录之中亦采葛洪《神仙传》之说,颇失辨正,而所释之本则不用此注而用王弼注。二人皆一代通儒,必非无据。详其词旨,不类汉人,殆道流之所依托欤?相传已久,所言亦颇有发明,姑存以备一家可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yào dào yǎng shēn 'èrān mín sān yuán yòng
chéng xiàng liùtāo guāng xìng yùn jiǔnéng wéi shí yòng shí
jiǎn shí 'èryàn chǐ shí sānzàn xuán shí xiǎn shí guī gēn shí liùchún fēng shí
shí hái chún shí jiǔ 'èr shí xīn 'èr shí qiān 'èr shí 'èr 'èr shí sān
dì   I   [II]   [III]   [IV]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