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 傷寒論   》 目錄      張仲景 Zhang Zhongjing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著。東漢末年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傷寒論》全書共12捲,22篇,397法。除去重複之外共有藥方112個。全書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係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癥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癥候歸納出癥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髒何腑,以及寒熱趨嚮、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係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啓時的作用,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具體他說,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辯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為後世醫傢奉為經典。 《傷寒論》儘管主要是指導臨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寶貴的養生學思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張仲景養生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正如《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捲》、《八十一難》”之語所云,仲景之學。是在繼承了《內》、《難》學術思想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張仲景便自然地以《內經》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作為指導思想,並且作了進一步的闡發,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髒”(見《傷寒論·自序》),“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見《金匾要略方論。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這些生動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說明,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並作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類衹有順應自然界氣候的發展變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見,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仲景養生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防病、抗病重視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現在津液具有固護機體、防禦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陽病轉入陽明的機理時,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關鍵條件:“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會導致病轉陽明?因為律液乃陽明經的主要正氣,津液充則陽明固,邪不可幹;津液亡則陽明虛,邪氣便可輕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現在津液能驅逐病邪,削弱病勢上。如“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這裏的熱越,即言熱邪發越於外。津液充沛,陽氣暢運則汗出越邪,邪越則病順。故“陽明病,法多汗”,而津虧則無汗,邪不得出,其病為逆。又如溫熱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熱,因為人要通過小便排邪。熱邪一除,小便即轉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故臨床可視小便斷吉兇。“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僅顯示人體津液虛實情況,而且還能反應前陰這條驅邪途徑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還可體現在津液能調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調並修復損傷。如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這是因為津液得到了補充。若津液鬱滯不行,其調和作用也難以順利發揮。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傷寒論》中有充分反映。人們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須重視保護體內的津液。如張景嶽說:“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人若津液不充,則筋枯髓減,皮槁毛脆,髒腑虛弱,即易為病邪所害。 (3)重視用飲食防病、治病。 這裏的飲食藥物係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動植物及其加工品。據統計,在《傷寒論》112方中,一共使用飲食藥物17種,計有大棗、生薑、幹薑、香豉、粳米、蔥白、蜂蜜、赤小豆、豬膽汁、蜀椒、烏梅、豬膚、雞子黃、雞子(去黃)、飴糖、苦酒、清酒。這些飲食藥物遍及81個方劑,占全書方劑總數的72.32%。其中還有不少純以飲食藥物命名的方劑,如十棗湯,豬膚湯等6方,加上藥食合名的方劑(如幹薑附子湯)共24方,占全書的21.43%。由此可見,仲景對食療是十分重視的,並已使其成為其學術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4)時時刻刻註意保胃氣。 仲景認為,機體的功能與胃氣的充沛與否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這是因為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有賴於胃氣的化生,治療疾病的藥物也需中焦受氣取汁以發揮療效。為此,他不僅重視脾胃陽氣的一面,也註意到了脾胃陰液的一面。《傷寒論》六經病證的治則,總的說來,不外祛邪與扶正兩方面,在具體運用上,實際包括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仲景於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氣”,如汗法的桂枝湯,用草、棗調補中焦,保護胃氣。下法的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緩急和中。補法的炙甘草湯,以甘草、大棗補益脾胃。困苦寒清熱藥易傷人胃氣,則加入粳米。甘草調補胃氣。 此外,仲景不僅重視以藥物“保胃氣”,在服藥方法上亦強調“保胃氣”。如他主張藥時宜喝點粥,因為粥有內充𠔌氣的作用,既可助胃氣以扶正,又可助藥力以祛邪。 還有,仲景繼承並發展了《內經》,“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一理論,註重疾病時期的調理。如他立專篇討論瘥後勞復問題,指出病愈時,“脾胃氣尚弱”,尤需“保胃氣”。 (5)重視增強機體免疫力。 《傷寒論》中所用藥物非常廣泛,以《傷寒論》所用112方與93味藥來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參、黃芪、白术、雲苓、當歸、甘草、大棗等藥物的條文不下上百條。在其所載扶正祛邪藥物中,多有增強免疫機能、調理髒腑、補養氣血的作用。現舉例如下: 人參:能鼓舞正氣,增強機體免疫力而增強抗病能力。《本經》用人參的條文68條,如桂枝人參湯用於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 黃芪:可增強病毒誘生幹擾素的能力,並能通過促進細胞體液免疫反應,增強吞噬功能。《本經》用黃芪條文11條,如黃芪桂枝湯,就是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祛邪的方劑之一。 甘草:《傷寒論》用甘草69次。實驗證明,甘草有抗變態反應作用,能延長移植組織的存活時間,對枯草桿菌“一澱粉酶免疫小鼠的抗體産生有抑製作用,甘草所含的LH作用於T細胞,有促進免疫作用。 大棗:《傷寒論》用大棗40次,也是在《本論》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種藥物,藥理研究其含大量AMP樣物質,人口服時末梢血漿及白細胞內的CAMP含量均明顯上升。免疫學認為,免疫反應與分子生物學中的CAMP和CGMP有關,故大棗對免疫功能有重要影響。 至於本論中運用較廣的其它藥物如芍藥、附子、桂枝、白术、茯苓、麥鼕、豬苓等,均不同程度地顯示了促進免疫,從而祛除邪氣。
目錄 上編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桂枝湯方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麻黃湯方 葛根湯方 葛根加半夏湯方 大青竜湯方 小青竜湯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梔子豉湯方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幹薑湯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白虎加人參湯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黃芩湯方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甘草竜骨牡蠣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竜骨救逆湯方 桂枝加桂湯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作甘瀾水法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小建中湯方 桂枝人參湯方 幹薑附子湯方 茯苓四逆湯方 真武湯方 甘草幹薑湯方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附子湯 炙甘草湯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湯方 桃核承氣湯 抵當湯方 抵當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湯方 小陷胸湯方 三物白散方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附子瀉心湯方 半夏瀉心湯方 生薑瀉心湯方 甘草瀉心湯方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旋覆代赭湯方 黃連湯方 十棗湯方 瓜蒂散方 桂枝附子湯方 去桂加白朮湯方 甘草附子湯方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白虎湯方 豬苓湯方 謂胃承氣湯方 小承氣湯方 大承氣湯方 麻子仁丸 蜜煎方 土瓜根方 豬膽汁方 茵陳蒿湯 梔子櫱皮湯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吳茱萸湯方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小柴鬍湯方 柴鬍桂枝湯方 大柴鬍湯方 柴鬍加芒硝湯方 柴鬍桂枝幹薑湯方 柴鬍加竜骨牡蠣湯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加大黃湯方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四逆湯方 通脈四逆湯方 白通湯方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真武湯方 附子湯方 桃花湯方 黃連阿膠湯方 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四逆散方 豬膚湯方 甘草湯方 桔梗湯方 苦酒湯方 半夏散及湯方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烏梅丸方 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麻黃升麻湯方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白頭翁湯方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四逆加人參湯方 五苓散方 理中丸方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 枳實梔子豉湯方 牡蠣澤瀉散方 竹葉石膏湯方 燒褌散方 下編 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目錄上編下編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