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家类 》 luó zhì jīng 》
luó zhì jīng
lái jùn chén Lai Junchen
历史上最著名的酷吏,请君入瓮的发明者来俊臣所著;乃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孽生 出来的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是一部酷吏赤裸裸施酷行恶的告白。
整人专家酷吏周兴临死之际,看过《罗织经》,自叹弗如,竟甘愿受死;一代人杰宰相狄仁杰阅罢《罗织经》,冷汗迭出,却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则天面对《罗织经》,叹道:“如此机心,朕未必过也。”杀机遂生。
愤青史记之酷吏来俊臣:愤青革命
[从“罗织”说起]
比如说有一位“酷吏”,这个人名叫来俊臣,他曾是女皇武则天的得力手下,在近期电视剧中,是个频频出镜的人物。这是个能干真事的人,而且他的“愤”,并不直接对准百姓,而是对于当时的部分大官僚,甚至很多前朝的王族贵胄。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俊臣生前曾经与人合作,共同撰写过一部《罗织经》,这是一部专门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构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愤书”。传说武则天看后也很感叹,她说:“如此心机,朕亦未必过也!”
台湾学者柏杨注疏《资治通鉴》,对此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武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部《罗织经》。”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愤青“自主撰写”的重要经典,发现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据说前几年曾有人拼凑出一本《罗织经》,似乎非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如能早些刊行于世,说不定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那也很有可能。
来俊臣生当盛唐,此人不似陈亮与严蕊,因为他“无才无学”,也不似汲黯有汉武帝这个阔学生,按说他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愤懑”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时代、大机遇。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会,官场上历来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为下等人,要想挤进仕途,谋取官位,获得权力,必须取悦上司,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携,否则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首先你本人得行—— 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还得行的人对你行不行很关键:“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女皇武则天]
唐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
但是武后革命,其来路并不十分坦荡,早期大致可行,深入体制之后,就是问题多多。所以不动用权谋,不获得众多官僚的拥戴,没有政治手腕,新体制也是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没有根基。
武则天既位前后,也进行了“流血的”王朝更替,但是在其过程中,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在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出面竭力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长孙无忌、杀掉了褚遂良等人。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睿宗,实际上只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
分析武周乱象之源,这是由于一个新朝的建立,使原来依附于旧朝廷的皇室、外戚、高官们失去了自己的天堂,他们如何能够甘心?先是分开叛乱,虽然总是被镇压,但他们终究是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时刻威胁着新朝的生存。武则天明察多识,怎会漠然处之、令其滋蔓呢?
[积案如山]
武则天正苦于此事,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来献策,请铸“铜匦”,奖励告密。这可正中女皇下怀,立即诏令鱼保家监铸铜匦,并诏旨各个州县,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给以驿马和五品官的供奉,送其尽速来京,并不得“问诘”所告内容。告密属实者,给以封赏;不实者,免予追究。从此,四面八方的告密者蜂拥而来,跑到长安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
这个铜匦设置之后,可以“风闻言事”,告密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各类愤青,以至于积案如山,日渐“垃圾化”。
武则天没有办法,就从愤青中拔擢了一大批官吏刑讯、治狱,“愤青事,愤青毕”。这批愤青,大多数出身于市民与下层社会,却从此进入了宫廷与“上流社会”,成为出身草根的新朝官僚。
武则天正好要以这些人“为其刀斧”,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在这些愤青的助力之下,她先诛杀宗室数百人,又杀大臣与高官数百家,刺史以下的军政官吏则不计其数,以千百万人头落地,来打击李唐宗室及旧朝势力。
来俊臣也是恰好赶上了,他善于“揣摩上意”,积极参与,共襄“愤青革命”的“盛举”;为此,仅经他的手诛杀的大臣和官员,据《新唐书》记载,共有一千多家。
新朝滥杀,愤青当道。引起人人自危,造成了新的危机,武则天就反手委罪于这些“愤青官吏”的“贪酷”,以此脱卸责任,借用鹰犬的头颅,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
有时候读这段历史,我认为来俊臣这些愤青,其个人是相当无辜的,他们只是朝廷的鹰犬--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是以告密进身,为吏害人无数;但是你真正观察他们的办案,都是“职务犯罪”,属于执行最高层的授意及高层的政治意图,却很难发现他们“为恶民间”的实据。
对此,《新唐书》的评价也很公道,认为:“呜呼!非吏敢也,时诱之为也。观俊臣辈,怵利放命,内怀滔天,又张汤、郅都之土苴云。”最后一句是说,愤青们如此嚣张,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如果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汉景帝或者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也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而且,武则天对他们也很无情,比如,来俊臣最后被杀,也没有真正的过恶--受理此案的官员,原本就是来俊臣很多年的好朋友卫遂忠,也是当时著名的愤青之一,“造案”手段高强,自然也把来俊臣办成了“铁案”、问成了“死罪”,“斩于西市”,“以马践其骨,无孑馀,家属籍没。”
来俊臣至死也没有辩白。
这说明,他在心中很明白,自己只是一种工具、鹰犬,兔死狗烹,没有其它“政治价值”,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当个愤青,“砍头只当风落帽”,有道是“愤青不怕死,怕死不愤青”,而来俊臣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值得重视与分析的--属于“典型环境之中的典型愤青”。
[“治贪官可用酷吏”]
唐代以文治武功开国、治国。但是由于本来就是隋皇室的亲族、蕃镇,所以,内乱一直很多,从晋阳宫之变、玄武门之变,这种事情,武则天自然见过、听说过很多。
武则天自十二岁进宫,在深宫近70年,可以说什么人都已经见识过了。她过手的宫吏
,五行八作,什么都有。包括谢瑶环与上官婉儿这类女官中的权臣,所以,她手下有几个“愤青”,怙势作恶,逞凶一时,应该可以理解。
对这些人,史家评论:“高者蒙封爵,下者被赉赐,以劝天下。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至叛脔臭达道路,冤血流离刀锯;忠鲠贵强之臣,朝不保昏。”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极“罗织”之能事,肆“穷治”之淫威,嗜“诛杀”如癖好,愤青当道,杀得人们害怕了,然后武则天“想干啥就干啥!”不过也很清楚,是什么人“朝不保昏”呢?原来是“贵臣”与“强臣”,这其实也难怪武则天。
要说,这与武则天的个性有关。年青时,初入深宫,她就以为唐太宗驯烈马闻名朝野了,因为她主张以“铁鞭、铁挝、匕首”这三种“策略”对付烈马,所以不管多烈的马匹,到她手中,不出三天,也能搞定。
如来俊臣这样的愤青,出身草根,基本上没有文化,不可能凭科举求得进身之路,他们只能依靠“实实在在”的本领在朝中立足。实际上,他们也只是武则天手中驯马的一条鞭子罢了。至于他们是否真的贪财利、或者杀人如麻,贪功、贪爵,直至“贪取 ”皇位,遍翻史书,我没有看到过真凭实据。
而且,退一步说,这些人就算愤青,使人觉得轻薄可恶,责任也不在他们——历史是严肃的,这一群愤青,何以能逞威作恶?无人指使,这可能吗?来俊臣更是其中的典型。
也许,来俊臣的性格中有其凶狠歹毒、残酷无比的一面,但这个人也有“能言善辩、观察入微、工作扎实、积极肯干”的另外一面。如果只知其“愤”,不知其“能”,未免失于公正。毕竟,司马光就认为,“治贪官须用重典”,这句话还是蛮有道理的!
[“投匦”而来]
据《新唐书·列传·酷吏》一章的介绍,来俊臣出身穷苦,他是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父来操,是一位平民,据说不务正业,以赌博为生。曾与同村的另一个赌徒蔡本要好,一次,蔡本赌输了,欠了来操赌债。来操知蔡本无力偿还,便索蔡本的妻子抵偿赌债。这样,来操算是有了老婆,来俊臣便随母亲到了来家。
来俊臣的生父、养父都是市民与下层游民阶层,地位低贱。来俊臣年青的时候,离家出外游历,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但他在和州(今安徽和县),被官府无故以盗窃罪捉拿入狱。来俊臣保命为先,没有办法,便采取了把事情“闹大”的手段,于是他在狱中上告,诬陷捉他的人想谋反,以求脱罪。客观地说,这也是来俊臣生性聪明、处事果断的一面。
谋反,乃当时非同小可之事,涉及政治要案。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也只好立即提审、拘问他。来俊臣本来就不知道任何谋反的事实,他要的就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在狱中,所以也就没有再闹下去,只是敷衍李续。李续问不出结果,就打了他一百大扳,释放了。这是来俊臣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了官场的昏瞆与黑暗面。
唐天授年间,朝廷正处在“换血”阶段,武则天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一方面残酷无情地打击异己,排斥一切反对或不顺从自己的力量,特别警惕李氏皇族中的各种成员;另一方面兼收并蓄,大肆网罗亲附或支持自己的力量,而且特别重视异姓而又没有后台的各种人物,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
正是在这种气候下,居于李氏皇族的和州刺史东平王李续受到武后的打击,被捕下狱了。来俊臣闻悉,为报私愤,同时也希望获得一个进身、出名的机会,于是他检举了李续在和州的劣政,“投匦”告李续“共逆”,称朝廷应该重治李续。
此时初步控制了朝政的武则天,最怕身边的人叛逆、谋反,因此,她破例召见了这个闻所未闻的草根下民、愤青代表来俊臣。来俊臣向武则天报告说,他先前曾向李续投状,揭发琅琊王李冲谋反,但却被李续扣压不报,还被冤枉地打了一百大板。
这使武则天很有兴趣,一方面获得了李续的罪证,一方面又觉得来俊臣十分忠心,于是,武则天提拔来俊臣担任“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负责审理因案狱犯。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待遇,但是来俊臣做梦也没有想到由此一步登天,从此有了进一步为武则天报效的可能。他也确实竭其所能、很重视这个可以表现的机会——至于滥杀无辜,那是后来的事情。
此后,来也因为办案而“获宠”,在任“屡兴大狱”。
公堂之上,来俊臣本来只有受审、被拘的份,谁知一朝突变,他竟坐到侍御史的宝座上,居公堂按讯别人。万幸的是,来俊臣确实有“决狱”的天才,他经常听审,研究案犯们抵赖的心理因素,也经常求教于一些“老行尊”,也就是一些公门中的旧人。因而只要他出审,经常有非常好的效果。武则天当朝问案,本来就只求以打击政敌为目的,案件原来没有什么内容,这虽然使来俊臣办案具有极大的难度,但只要他能有办法迅速结案,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当时,以大唐法令,共502款,条款分明,本来诸如“刑不上大夫”这一套,在唐朝的实行,是非常严格的--据《新唐书》的记载:“太宗定天下,留心听断,著令:州县论死三覆奏,京师五覆奏。狱已决,尚芋然为彻膳止乐。至晚节,天下刑几措。”
这也就是说,正规的封建制度下,也是不轻易杀人的,特别是朝臣,一定要皇上亲自断定是否该杀,而且要反复三到五次;杀一个大臣,“罪在朕躬”,按规定,皇帝本人还“撤膳、止乐”,以惩罚自己。所以直到贞观未年,唐太宗几乎没有处死过任何大臣。
武后时期,这些律条也没有变化,但是来俊臣等人已经有所突破,
对刑法,他用得上就用,用不上就搁置一边——一味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所谓“罗织、穷治”,在这方面,此人确实具有特殊的才能。
武则天让来俊臣初办的几桩案子,来俊臣“声应气求”,迅速结案。让武则天感到“称旨 ”,感觉此人能干。于是,武则天又故意纵容他严刑峻法,以“胁制群臣”。朝中大臣,凡不顺从武则天,哪怕只有“纤介”之过,细微之失,武则天就授意来俊臣兴狱问罪。而来俊臣必能心领神会,按照武则天的意图,构害别人下狱,然后“穷治至死”。
罗织经
阅人卷第一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译文】人们的情感许多是做出来的,世间的习俗许多是虚假的怎么可以相信呢?孔子说:『甜言蜜语、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可耻的是他们心中藏着怨恨,表面却与人要好的虚伪行径。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译文】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劳,事情失败了便推托过错,圣人尚且不能超越这一点,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吧。
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译文】欲望多了就会起贪心,极端自私就会有偏差,罪恶从此便产生了。老百姓害怕惩罚,官吏恐遭祸患,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一旦有了机缘变故,谁都无法预料了。
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译文】人们受害常常是因为对人没有仔细的察验,人们遭受祸患往往是由于对人心慈手软。齐桓公过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实在让人哀痛。吴王夫差没有吞并越国,最后却导致吴国的灭亡。关系亲密没有超过父子的,可是像杨广那样的逆子却总是存在;施以恩德没有超过君对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样的奸臣起却从未断绝。因此说人的内心隐含着太多的欺骗,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爱,做好事的人最后却得不到功劳。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防范别人不要心存侥幸。这种技艺学习,难道还能成为一个有智能的人吗?
事上卷第二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译文】上司的疑心重,下属的恐惧就多。上司和下属的心意不一致,祸事便由此产生了。
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懮,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持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译文】高高在上的人骄傲,顺从他可使其心安。高高在上的人懮虑,忠于他可使其免除懮患。顺从不要回避献媚,忠心不要忌讳无理,虽然遭人诋毁也不能少做。上司能给你什么,自然能拿回什么,生死都控于人手,怎么能违背他们呢?因此有智能的人擅长暗中猜度上司的心意,愚蠢的人只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们福祸不同,都是源于这个原因。
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译文】当主子的没有喜欢手下的人势力过于强大,当臣子的要戒除心中存有的非分之想。臣子权势过大会招致死祸,想法荒谬会导致灭亡。周公姬旦尚且惧怕这些,何况是其它人呢?
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译文】上司没有不聪明的,下属绝无最有德行的。功劳让给上司,罪过留给自己。戒备警惕之心不要丢失,智能勇力不要显露。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也要忍心断绝,纵然是干邪恶的事也不躲避。如果真的做到这样,不但上司会宠爱有加,而且宠信不会衰减。
治下卷第三
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译文】自愿处于下属的人很少。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如果没有计谋,不是下级抵触上级,就是下级夺取上级的权力。
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译文】上司没有威严,下属就会闹出祸事。威严从礼仪中树立,依赖于刑罚,放任它就会丧失。秘密的事不要让人参与,参与谋划的人一定要清除。宠信不要固定在一个人的身上,让一个人专权一定会带来祸害。心思一定要隐藏起来,与人交往不能过分亲密,希望下属由此感知上司的威严而生敬畏。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译文】下属依附上司纔能成就志向,上司依靠纔属纔能取得功名。下属有贪求的东西,他的心自然会要求上进,提升他应该慢慢的来,太快他就满足了。上司有想使用的人,他的神态要亲切,以礼相待下属不要推辞,不这样做就没有人协助他了。
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纔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纔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译文】人有喜好的东西,用喜好的东西引诱他没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惧怕的东西,用惧怕的东西逼迫他没有不接受的。有纔能可以使用的人,没有大的害处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驯服,确实是纔能出众的也要诛杀。赏赐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们的意志。惩罚要适合时宜,以此让他的心得到告诫。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纔能和品德互相比较,如果这样做还没有成效,莫非这就是天意吧?
控权卷第四
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译文】权力,是人们不可以缺少的。获取权力不容易,保住权力更加艰难;智能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谋略不当的人最终却能带来祸患,这是关系生死的大事。
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译文】借用天意行事,名义上纔适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这是敌人的罪名。让老百姓愚昧无知,这是掌权者的聪明之处。恩惠不显示出来,人们就很难依从了。
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事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乃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译文】混乱动荡的时代要使用有能力的人,天下平定了要铲除他们以绝后患。大治时期只使用忠于自己的人,平庸无纔的人最易掌握和归顺。名称可以改变,实权必须力争;名称和实权完全相反,权力就丧失了。酷好权力超过他性命的人,是没有什么不敢做;权力没有主动让给别人的,所以争夺它的方法无所不用。时机十分重要,时机不当就会自取灭亡;事情可以做绝,尊卑长幼也能狠心灭杀。用钱财爵禄来拘束他们,以消除他们可能造成的实际危害;用虚假的名位来赏赐他们,以收买他们的人心。如果这样行事,什么权力都可以获得,也不会失去。
制敌卷第五
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译文】人都有敌人的。敌人,是与他有利害冲突,生死不能兼容的人。不能认清敌人就无法分辨朋友,不能制伏敌人就不能成就事业,这是最大的祸害,一定要根除它。
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译文】君子和小人为敌,也就变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变成君子了。名声是虚的,有智能的人不会计较别人的毁谤和称赞;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愚蠢的人纔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译文】人们共同的敌人,不能说一定是我的敌人;上司的敌人,虽然是我的朋友也要与他为敌。亲戚的缘故,不能说就是我该亲近的人;刑罚的缘故,如果是我的亲人也要舍弃。在不知不觉中迷惑敌人,以等待时机。在敌人没有行动的时候制伏他,这就是抢先占有有利时机。在犯上作乱上构陷敌人,这是不能赦免的罪名。在淫秽邪恶之事上加害敌人,这最能让人鄙视他。最大的敌人,是没有比不知道谁是敌人更大的了;最深的祸害,以和敌人友善最为严重。假如把天下人看得像强盗一样,对待亲人像陌生人一样,交接朋友超过了对仇人的态度,纵然人们厌恶我,却能躲避祸害,以有什么损失呢?
固荣卷第六
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愆。
【译文】显达和宠幸有开始的时候,能保持到最后的就很少了;吉利和凶险没有不变的,有智能的人纔能减少祸事。显达和宠幸不是命里就有的,先有谋划后纔有成;吉利和凶险是选择人的,谨慎小心纔能消灾免祸。
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君有幸臣,无由亦须结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
【译文】君主的命令不要违抗,这是显达的根本,有智能的人宁肯牺牲自己也要让显达延续下去。后代不缺乏人材,显达纔可持久,贤明的人情愿自己吃苦也要惠及后人。官位没有固定的主人,用机智多变取悦他的君主。君主都有宠幸的臣子,没有什么原由也必须和他们结交往来。人都有三亲六故,惩罚人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察他的家族。人有贤明和愚蠢之别,任用人不要要求他们的纔能高过自己。
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及远,人所难图焉。
【译文】显达为众人所羡慕,也能引发众人的怨恨。对上司要表示心满意足,对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会减少了。大的仇人一定要铲除,无耻小人不要轻视,祸患就不能隐藏。高兴和愤怒的心情不露踪迹,谨慎思考放眼远处,人们就很难图谋他了。
保身卷第七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译文】世间的道理,人们不伤害自己却遭到别人的伤害;做人的道理,别人不原谅自己而自己却能原谅。
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译文】君子爱惜名誉,小人爱护自己。喜好名誉就会束缚人的行为,重视利益就不会吃亏。名望和德行不显示,诽谤就不能损害他本身的清誉;义气和仁德不显露,奸诈邪恶的人就不会把他视为祸患。表面上赞美别人,让他难以忍受却不知真意;背地里为达私利,攻击他最忌讳的地方而保存自己。
庶人莫与官争,贵人不结人怨。弱则保命,不可作强;强则敛翼,休求尽善。罪己宜苛,人怜不致大害。责人勿厉,小惠或有大得。
【译文】老百姓不要与官府争斗,富贵的人不要轻易和人结下怨仇。身为弱者要保全性命,不能逞强显能;身为强者要收敛羽翼,不可求取完美无缺。责备自己应该苛刻,使人怜悯就不会招致大的祸害。责罚他人不要过于严厉,小的恩惠有时能带来大的收获。
恶无定议,莫以恶为恶者显;善无定评,勿以善为善者安。自怜人怜,自弃人弃。心无滞碍,害不侵矣。
【译文】恶没有固定的说法,不把恶当作恶的显达;善没有固定的评判,不把善视为善的人平安。自己怜惜自己别人纔会怜惜,自己厌弃自己别人自会厌弃。思想没有停滞阻碍,祸害就无法侵犯了。
察奸卷第八
奸不自招,忠不自辩。奸者祸国,忠者祸身。
【译文】奸臣不会自己招认,忠臣不能自己辩解。奸臣损害国家,忠臣损害自身。
无智无以成奸,其智阴也。有善无以为奸,其知存也。
【译文】没有智谋不能成为奸臣,他们的智谋都是阴险的。心存良善不会成为奸臣,他们的良知没有丧失。
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
【译文】智谋不超过奸臣,讨伐他就不能获胜;良知不深远广大,对奸臣就难以抗拒。忠臣和奸臣是可以变换的。君主任用信任的人,虽然是奸臣也被看做忠臣;君主拋弃不用的人,即使是忠臣也被视为奸臣。
势变而人非,时迁而奸异,其名难恃,惟上堪恃耳。好恶生奸也。人之敌,非奸亦奸;人之友,其奸亦忠。
【译文】时势变了人就不同,时间变了奸臣就有分别,忠奸的名称难以依赖,只有君主纔可作为依仗。喜欢和厌恶产生奸臣。人们的敌人,不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奸臣;人们的朋友,是奸臣的也被视为忠臣。
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奸有益,人皆可为奸;忠致祸,人难为忠。奸众而忠寡,世之实也;言忠而恶奸,世之表也。
【译文】道义相同纔能获得利益,道义不同只有得到灾害。当奸臣有好处,人们都可以成为奸臣;当忠臣招致祸患,人们就很难做忠臣了。奸臣多而忠臣少,这是世间真实的状况;说自己是忠臣而厌恶奸臣,这是世间表面的现象。
惟上惟己,去表求实,奸者自见矣。
【译文】只献媚君主就是为了自己,去除表面探求实质,奸臣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谋划卷第九
上不谋臣,下或不治;下不谋上,其身难晋;臣不谋僚,敌者勿去。官无恒友,祸存斯虚,势之所然,智者弗怠焉。料敌以远,须谋于今;去贼以尽,其谋无忌。欺君为大,加诸罪无可免;枉法不容,纵其为 祸方惩。
【译文】君主不用计谋统御臣子,有的下属就无法治理;下属不用计谋对君主,他们自身的官职就难以晋升;官员不用计谋对付同僚,他的敌人不能铲除。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祸患常在片刻之间,这是形势的必然,有智能的人对此不能松懈。预料敌人能达到远处,必须要在今天谋划;铲除贼人要达到全歼,他的谋划就不能有所忌讳。欺骗君主是大罪,把这个罪名强加在别人身上他就不能幸免;破坏法律不能宽容,放纵他以致出生祸乱纔加以惩罚。
上谋臣以势,势不济者以术。下谋上以术,术有穷者以力。臣谋以智,智无及者以害。事贵密焉,不密祸己;行贵速焉,缓则人先。其功反罪,弥消其根;其言设缪,益增人厌。行之不辍,不亦无敌乎?
【译文】君主凭借权势谋划臣子,势力衰弱的时候要依靠权术。下属依靠权术谋划君主,权术穷尽的时候就凭借实力。臣子用智计谋划同僚,智计达不到的时候就用伤害。事情贵在保守秘密,不能保守秘密,就祸及自身;行动贵在迅速快捷,缓慢拖拉就让别人占了先机。设定一个荒谬的说法诬指是他说的,这最能增加人们的厌恶。谋划行为不停止,不是没有敌手了吗?
问罪卷第十
法之善恶,莫以文也,乃其行焉;刑之本哉,非罚罪也,乃明罪焉。
【译文】法律的好坏,不在条文本身,而是它的执行;刑罚的根本,不在如何处罚犯罪,而是如何确定犯罪。
人皆可罪,罪人须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举之则显。上不容罪,无谕则待,有谕则逮。人辩乃常,审之勿悯,刑之非轻,无不招也。或以拒死,畏罪释耳。人无不党,罪一人可举其众;供必无缺,善修之毋违其真。事至此也,罪可成矣。
【译文】人都是可以定罪的,加罪于人必须先确定对象。罪行不会自动暴露,密告并检举他就会让罪行显现。君主不会容忍犯罪,没有谕旨就耐心等待,有谕旨就马上逮捕。人们自辨无罪是正常的,审讯他们不要心存怜悯,刑罚他们不能出手轻微,这样做他们就没有不招认的。有的人因为拒不认罪被责打致死,这种情况可用畏罪自杀来解释说明。人没有不结党营私的,给一人定罪便可揭发出他的同伙;供状必须没有破绽,把被告供状编撰修补使之不违反真实。事情做到这样,罪案就可以成立了。
人异而心异,择其弱者以攻之,其神必溃。
【译文】人不同他们的思想就有差异,选择他们的薄弱之处加以攻击,他们的精神就会崩溃。
身同而惧同,以其至畏而刑之,其人固屈。怜不可存,怜人者无证其忠。友宜重惩,援友者惟其害。
【译文】人的身体相同害怕责罚也相同,用他最畏惧的东西给他动刑,他就一定会屈服。不可以存有怜惜,怜惜别人的人并不能以此证明他的忠正。朋友应该从重惩处,帮助朋友的人只能给他自己招来祸害。
罪人或免人罪,难为亦为也。
【译文】加罪于人或许能避免被人加罪,此事虽不容易也要勉为其难了。
刑罚卷第十一
致人于死,莫逾构其反也;诱人以服,非刑之无得焉。刑有术,罚尚变,无所不施,人皆授首矣。
【译文】让人达到死亡的境地,没有比构陷他谋反更能奏效的事了;诱导人们做到服从,不刑罚他们就达不到目的。刑讯是讲究方法的,责罚贵在有所变化,施行的手段没有限制,人们就都会伏法认罪了。
智者畏祸,愚者惧刑;言以诛人,刑之极也。明者识时,顽者辩理;势以待人,罚之肇也。
【译文】有智能的人畏惧祸事,愚笨的人害怕刑罚;用言语来杀人,这是刑罚中最高明的。聪明的人能认清当前的客观形势,愚顽的人却一味辩说有理与无理;按照形势的要求对待他人,这是责罚人的出发点。
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刑有不及,陷无不至;不患罪无名,患上不疑也。
【译文】死亡可以接受,痛苦难以忍耐,给人动刑选取他们不能忍受的。读书人忍耐不了屈辱,人们都担心株连自己的亲人,惩罚人要攻取他们不情愿处。人们不承认有罪,就此加害他的罪名比原来的罪名还大;证据不能得到,伪造证据大概像真的一样。刑罚有做不到的地方,诬陷却什么都可以做到;不要担心给人加罪没有名义,只担心君主没有猜疑之心。
人刑者非人也,罚人者非罚也。非人乃贱,非罚乃贵。贱则鱼肉,贵则生死。人之取舍,无乃得此乎?
【译文】被人用刑的人会受到非人的待遇,惩罚别人的人自己也会避免惩罚。遭受非人的待遇就低贱,不受惩罚就高贵。低贱的人就任人宰割,高贵的人就主宰别人的生死命运。人们的选择态度和行为,恐怕是源于此吧?
瓜蔓卷第十二
事不至大,无以惊人。案不及众,功之匪显。上以求安,下以邀宠,其冤固有,未可免也。
【译文】事情不是很大,就不能让人震惊。案件不是牵扯人多,功劳就不能显现。君主用它来求取安定,臣子用它来邀功取宠,这里的冤情一定会有,却是不可能避免的。
荣以荣人者荣,祸以祸人者祸。荣非己莫恃,祸惟他勿纵。罪无实者,他罪可代;恶无彰者,人恶以附。心之患者,置敌一党;情之怨者,陷其奸邪。
【译文】真正显达是能让他人也显达的显达,真正的祸患是能使他人也致祸的祸患。不是自己挣来的显达不要倚仗,只要是他人的祸患就不要放过。罪名没有实证,用其它的罪名来替代;恶行没有显露,用他人的恶行来依附。心腹的祸害,把他诬指为是敌人的同伙;情感上怨恨的人,陷害他是奸诈邪恶的小人。
官之友,民之敌;亲之友,仇之敌,敌者无常也。荣之友,败之敌;贱之友,贵之敌,友者有时也。是以权不可废,废则失本,情不可滥,滥则人忌;人不可密,密则疑生;心不可托,托则祸伏。智者不招己害,能者寻隙求功。饵之以逮,事无悖矣。
【译文】官吏的朋友,在以官吏为敌的百姓眼里便是帮凶;亲人的朋友,在和亲人有仇的仇人眼中也成了敌人,所以说敌人是变化不定的。显达时的朋友,败落时就是敌人;贫贱时的朋友,富贵时就是敌人,所以说朋友是暂时的。因此说权力是不可废弃的,废弃了就失掉了根本;同情心是不能随便施予的,太随便了就会招人忌恨;与人交往不能过于亲密,太亲密就会产生疑虑;心里话不能说出来,毫无保留就潜藏着祸患。有智能的人不会为自己招来祸害,有能力的人总是寻找别人的漏洞以求取功劳。引诱他们上钩再据此把他们逮捕,事情就没有悖理之说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