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全唐文   》 第01部·捲一      董誥 Dong Gao    阮元 Yuan Yuan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總集。一千捲。嘉慶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誥領銜﹐阮元﹑徐鬆等百餘人參加編纂。共收文章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傳。編次以唐及五代諸帝居首﹐其次是後妃﹑諸王﹑公主﹐再次為各朝作者﹑釋道﹑閨秀﹐宦官﹑四裔附編書末。清宮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據陳其元《庸閑齋筆記》捲一﹐其編者為陳邦彥)﹐清仁宗認為它“體例未協﹐ 選擇不精”﹐於是下令重編。該書即在這一稿本基礎上﹐用《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補其缺略﹐又從《永樂大典》輯錄了唐文的單篇殘段﹐並旁采他書和金石資料編校而成。它匯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為學者查閱使用這些資料提供了方便。但該書在編纂﹑考訂上還有不少缺點﹐包括文章漏收﹑誤收﹑重出﹐作者弄錯 ﹐題目和正文的訛脫﹐小傳記事不確﹐采用的書不註出處等等。清勞格和現代學者岑仲勉在讀本書的《札記》中(見勞著《讀書雜識》﹑岑著《唐人行第錄》)曾舉出上述問題約四五百條。 該書編成後﹐即頒發揚州﹐由督理兩淮????政阿剋當阿等負責校刻﹐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謂揚州官本。後來又有廣雅書局翻刻本。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了據原刻本影印的斷句本﹐附印了清末陸心源的《唐文拾遺》和《唐文續拾》﹐是現在通行的比較便於閱讀的本子。 全唐文 一千捲 清 董誥等 纂修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總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總集。清嘉慶十二年(1807),清仁宗以內府所藏抄本《全唐文》一百六十册體例未協,選擇不精,遂命儒臣重加釐定,由大學士董誥任總裁。董氏曾任《四庫全書》副總裁,有主編巨書的經驗,故非徒以位高而領銜,具體規劃皆有裁定。全書凡六易寒暑,至嘉慶十九年(1814)成書,共計1000捲。和《全唐詩》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編撰力量。先後參與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詞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復輩,又有淵博學者阮元、徐鬆、鬍承珙等。這一人員組合,對本書的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證作用。加上時當乾嘉樸學鼎盛之時,編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內府圖書,文章本身也不像詩歌那樣流傳多歧而容易以訛傳訛,所以《全唐文》的質量較之《全唐詩》要好得多。據黃永年、賈憲保《唐史史料學》(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版)和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版)總結,《全唐文》具有以下一些優點:首先是搜采十分浩博。據清仁宗《御制全唐文序》、《全唐文·凡例》、法式善《校全唐文記》(《存素堂續集》捲二),編修官們曾從《四庫全書》中的別集,《古文苑》、《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永樂大典》,釋道兩藏中廣泛搜集唐五代文獻,而“天下府廳州縣”方志以及“散見於史子雜傢記載、志乘金石碑版者”,亦在求訪之列。如李商隱文集久失傳,清代前期傳本註本《樊南文集》都是從《文苑英華》中抄出的本子,而《全唐文》則從《永樂大典》輯出多篇,錢振倫兄弟即據此作《樊南文集補編》的箋註。今《永樂大典》已殘存無幾,所以《全唐文》的這部分就特別珍貴有用。《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 3035人,俞樾雲“有唐一代文苑之美,畢萃於茲,讀唐文者嘆觀止矣”(《唐文拾遺序》),誠非溢美。其次是考證校勘較為精密。在小傳的撰寫上,《全唐文》編者下了很多工夫。和《全唐詩》作者小傳相比,《全唐文》作者小傳不但更為翔實,而且糾正了前者不少錯誤。在文章辨偽方面,《全唐文》對於作者有異說的,大都能通過考辨以定去取,而非不負責任地有見必錄。如《邕州馬退山茅亭記》既見於柳宗元《河東集》,又見於獨孤及《毗陵集》,《故東州節度使盧公傳》、《楊烈婦傳》,李翺《李文公集》、李華《李遐叔文集》兩見,悉予訂正,前者歸河東,後者歸李翺。在文字校錄方面,全書《凡例》規定:“碑碣以石本為據,餘則擇其文義優者從之,若文義兩可,則註明一作某字存證”;“金石文字,類多剝蝕而版本完善足信者,即據以登載;其無可據,則註明闕幾字存證;惟殘闕過甚僅留數字,無文義可尋者,不錄”;原書所用《文苑英華》為明刊閩本,“訛脫極多,今以影宋抄逐篇訂正,補出脫字”,為例甚善。 但是本書工程浩大,加之出自衆手,因此疏忽在所難免,最為顯著的缺憾有兩條:一是輯錄不註出處,二是網羅尚有不少遺漏。前者已無法補救。後者同治年間古文獻學家陸心源掇拾遺文成《唐文拾遺》72捲、《唐文續拾》16捲,出處逐一寫明,收文約 2500餘篇,作者近310人,於光緒年間付梓。其次,在校訂上,文字訛誤和重出互見較突出,並有人名誤、題目誤、收錄誤現象。小傳敘述亦間有失實。清代考據傢勞格深諳唐事,撰有《讀全唐文札記》、《札記續補》共130條,近代唐史名傢岑仲勉繼撰《讀全唐文札記》310條,為其糾謬、正誤、質疑,共涉及文章近400篇,作者130餘人。 本書版本主要有:(1)清嘉慶十九年(1814)揚州全唐文局刻本,版入武英殿;(2)光緒時廣州重刻本。(3)1983年中華書局影印嘉慶本,並附影光緒時陸心源的《唐文拾遺》72捲和《唐文續拾》16捲,全部斷句。(4)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刊本剪貼縮印,後附陸心源《唐文拾遺》、《唐文續拾》,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岑仲勉《讀全唐文札記》等。
第01部·捲一 ◎ 李淵(高祖皇帝一) 帝姓李氏,諱淵,字叔德。其先隴西成紀人,後徙長安。祖虎,佐周有功,為柱國,追封唐公。帝生襲封,隋大業十二年十二月為太原留守,明年五月舉義兵,十一月入長安,尊立恭帝,自為大丞相,進爵為王。義寧二年戊寅五月受禪,建元武德,在位九年八月。傳位太子,年七十一。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追尊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 授老人等官教 乞言將智,事屬高年。耄耋杖鄉,禮宜優異。老人等年餘七十,匍匐壘壁。見我義旗,忄俞擊壤。筋力之禮,知不可為。肉帛之資,慮其多闕。式加榮秩,以其養,節級並如前授。自外當土毫雋,以資除授。 ◇ 徒隸等準從本色授官教 義兵取人,山藏海納,逮乎徒隸,亦無棄者。乃著勳績,所司緻疑,覽其所請,可為太息。豈有矢石之間,不辨貴賤;庸勳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論功,將何以勸?黥而為王,亦何妨也。賞宜從重,吾其與之。諸部麯及徒隸徵戰有功勳者,並從本色勳授。 ◇ 授逸民道士等官教 義旗撥亂,庶品來蘇,類聚群分,無思不至。乃有出自青溪,遠辭丹竈,就人間而齊物,從戎馬以同塵,鹹願解巾,負茲羈糹。雖欲勿用,重違其請。逸民道士等誠有可嘉,並依前授。 ◇ 獻嘉禾教 嘉禾為瑞,聞諸往策。逮乎唐氏,世有茲祥。放勳獲之於前,叔虞得之於後。孤今糾合,復逢靈貺。出自興平,來因善樂。休徵偉兆,何其美歟!顧循虛薄,未堪當此。呈形之處,須表天休。送嘉禾人興平孔善樂,宜授朝散大夫,以旌嘉應。 ◇ 授三秦豪傑等官教 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傢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 ◇ 罷放櫟陽離宮女教 大業已來,巡幸過度,宿止之處,好依山水。經茲勝地,每起離宮,峻宇雕墻,亟成壯麗。良傢子女,充刃其間,怨曠感於幽明,糜費極於民産。替否迭進,將何糾逖?馳道所有宮室,悉宜罷之,其宮人等,並放還親屬。 ◇ 遣師趨鞏洛令 李密趑趄鞏洛,自許當塗,王城如毀,憂心孔棘。東都危逼,有若倒懸,西人之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統諸軍,並宜戒嚴。以時式遏,有徵無戰,是謂義師。招諭不從,勿難還也。初年孟月,春作方興,不奪農時,宜知其速。 ◇ 討薛舉令 大業喪亂,兵革殷繁,天下黔黎,手足無措。孤所以救焚拯溺,平此亂階。蜀道諸郡,深思蘇息,遠勤王略,誠有可嘉。方一戎衣,靜茲多難,而薛舉狂僭,吞噬西土,隴蜀道途,恐相侵暴。今便命將授律,分道進兵。其衝要諸郡縣,宜率勵各募部民,隨機底定。斯則暫勞永逸,貽厥子孫,守國刑傢,同享安樂。 ◇ 定戶口令 比年寇盜,郡縣饑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貿易妻子,奔波道路,雖加周給,無救倒懸。京師倉廩,軍國資用,罄以恤民,便闕支擬。今岷れ款服,蜀漢沃饒,閭裏富於猗陶,菽粟同於水火。曩者儲蓄,徵斂實繁,帑藏猶殷,宜垂拯濟。木牛流馬,非可轉輸,樂土重遷,理無從薄,則窮通之道,將由革變。外內戶口見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齡以下。下官部領,就食劍南諸郡。所有官物,隨至糴給,明立條格,務使穩便。秋收豐實,更聽進止。 ◇ 秦王太尉陝東行臺製 論道經邦,任惟勳德;分陝作伯,實寄親賢。尚書令雍州牧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器宇衝深,智謀英果。義師舉,首贊奇謀,親率熊羆,搴旗斬將,廓清區夏,忠孝剋彰。狡寇逋誅,虔劉西土,總戎薄伐,戡翦無遺。策尚權遠,謀猷瀋密,宜在鼎司,肅清槐路。今區宇方緝,鞏洛猶蕪,鎮俗治戎,允資望實。可太尉使持節陝東行臺,其蒲州、河北諸道總管及東討諸府兵,並受節度。餘官悉如故。 ◇ 秦王兼涼州總管製 京室殷阜,鈎陳嚴秘,肅遏警巡,職務尤重。然而玉門遐阻,控禦垂荒,金城衝要,尉候攸屬。宣風作牧,親賢是寄。太尉尚書令雍州牧陝東道行臺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地實藩枝,任惟心膂。職參三事,功著二南。識度優閑,性理濟(闕)。典戎敷化,聲績備舉。宜攝九門,總司八校。撫莅河右,允兼望實。可左武大將軍使持節涼甘爪鄯肅會蘭河廓九州諸軍事涼州總管。其太尉尚書令雍州牧陝東道行臺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王如故。 ◇ 秦王益州道行臺製 蜀郡沃野,曰惟井絡,控馭邛﹂,臨製巴渝。求瘼宣風,朝寄尤重,總司嶽牧,是屬懿親。太尉尚書令陝東道行臺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世民,器宇衝深,體識明允。專徵閫外,茂績剋宣。敷政京畿,嘉聲已著。鎮撫岷漢,僉論攸宜。可益州道行臺尚書令。 ◇ 秦王天策上將製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經邦盛則,哲王彝訓。是以華袞竜章,允洽希世之勳;玉戚朱幹,實表宗臣之貴。太尉尚書令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陝東道行臺尚書令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世民,締構之始,元功夙著,職兼內外,文教聿宣。薛舉盜寇秦隴,武周擾亂河汾,受朕專徵,屢平妖醜。然而世充僭擅,伊洛未清;建德憑陵,趙魏猶梗。總戎緻討,問罪三川。馭以長算,兇黨窘蹙。既而漳濱蟻聚,來渡河津,同惡相求,志圖抗拒。三軍爰整,一舉剋定,戎威遠暢,九圍靜謐。鴻勳盛績,朝野具瞻,申錫寵章,實允僉議。宜崇徽命,位高群品,文物所加,特超恆數。建官命職,因事紀功,肇錫嘉名,用標茂實。可授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增邑一萬戶,通前三萬戶。餘官並如故,加賜金輅一、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 ◇ 封汪華越國公製 汪華往因離亂,保據州鄉,鎮靜一隅,以待寧晏。識機慕化,遠送款誠,宜從寵,授以方牧。可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上柱國。封越國公。食邑三千戶。 ◇ 秦王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製 禦侮折衝,朝寄尤切,任惟勳德,實伫親賢。天策上將太尉領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宇量凝邈,志識明劭,爰始締構,功參鼎業。廓清秦隴,茂績以彰,戡定周韓,戎威遐暢。河朔餘寇,取若拾遺,濟代逋誅,剋同振朽。宣風都輦,綜務朝端,政術有聞,綱目斯舉。宜加寵,式兼常秩,總攝戎機,望實惟允。可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餘並如故。 ◇ 皇子元霸智追封王製 飾終定謚,往代通規;追遠增榮,前王令典。第三子元霸,幼挺岐嶷,早茂璋;第五子智,結仁明,勝衣敏惠。冀其成立,訓以義方。未被趨庭,遽同過隙。興言夭枉,震悼於懷。今王業初隆,慶賞伊始,既式遵於利建,宜稽古於哀榮。元霸可追封衛王,謚曰懷;智可追封楚王,謚曰哀。 ◇ 秦王等兼中書令侍中製 絲綸樞秘,寄任(闕二字),帷獻納,職惟顯要。望實兼隆,親賢斯屬。我天策上將太尉兼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雍州牧十二衛大將軍秦王世民,宇量衝深,風神爽悟。任兼文武,聲績著聞。司徒並州大都督稷州刺史左領軍大將軍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齊王元吉,器懷淹密,業紹英茂。(闕二字)內外,政務剋舉。用加蟬珥,朝典攸宜。世民可中書令,元吉可侍中,餘如故。 ◇ 改元大赦詔 舜禹殊時,禪代存乎揖讓;殷周異世,革命事乎幹戈。至於據竜圖,握鳳紀,統禦皇極,撫輯黎民,奄有四方,朝宗萬國,垂法作訓,其揆一焉。朕以寡薄,屬彼澆季。大業末年,綱維廢弛,三光改耀,九服移心。既戡定時難,輯和庶績,一匡海內,再造黎元。隋氏以天祿永終,歷數攸在,敬禪厥位,授於朕躬。顧惟慚德,屬當景運,懼甚履冰,凜乎禦朽。上答蒼靈之眷,俯順億兆之心,寶歷初基,普天同慶。所宜布茲寬惠,鹹與惟新。可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武德元年。自五月二十日昧爽以前,罪無輕重,已發露,未發露,皆赦除之。子殺父、奴殺主,不在赦限。百官及庶人賜爵一級,義師所行之處給復三年,自餘給復一年。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旌表門閭;孝悌力田,鰥寡孤獨,量加賑恤。 ◇ 封隋帝為阝公詔 革命創製,禮樂變於三王;修廢繼絶,德澤隆於二代。是以鳴條剋伐,杞用夏郊;牧野降休,宋承殷祀。爰及魏晉,禪代相仍,山陽賜號於當塗,陳留受封於典午。上天回眷,授歷朕躬,隋氏順時,遜其寶位。敬奉休命,敢不對揚,永作我賓,宜開土宇。其以莒之阝邑奉隋帝為阝公,行隋正朔,車旗服色,一依舊章。仍立周後介公,共為二王後。 ◇ 選用前隋蔡王智積等子孫詔 近世以來,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誅絶。歷數有歸,實維天命;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前隋蔡王智積等子孫,並付所司,量纔選用。 ◇ 頒示孫伏伽諫書詔 秦以不聞其過而亡,典籍豈無先誡,臣僕諂諛,故弗之覺也。漢高祖反正,從諫如流。洎乎文景繼業,宣元承緒,不由斯道,孰隆景祚?周隋之季,忠臣結舌,一言喪邦,良足深誡。永言於此,常深嘆息。朕每惟寡薄,恭膺寶命,雖不能性與天道,庶思勉力,常冀弼諧,以匡不逮。而群公卿士,罕進直言。將申虛受之懷,物所未諭。萬年縣法曹孫伏伽,至誠慷慨,詞義懇切,指陳得失,無所回避。非有不次之舉,曷貽利行之益。伏伽既懷諒直,宜處憲司。可治書侍御史。仍頒示遠近,知朕意焉。 ◇ 令陳直言詔 前政多僻,人不聊生,怨ゥ如讎,嘗無控告。黎民易子而食,郡縣猶有餘糧。遂使聚斂無厭,窮兵不已,忠良屏跡,邪偽當塗。慶妖怪為禎祥,稱希旨為奉法,至於亡滅,上莫之知,靜言其事,可為太息者也。朕恭膺寶歷,救斯兆庶,思革前弊,念茲在茲。起軍以來,於今期月,軍書羽檄,日有百數,一言一事,皆親覽焉。未明求衣,中夜不寐,恐一物之失所,慮一理之有屈。但四方州鎮,習俗未懲,表疏因循,尚多迂誕。申請盜賊,不肯至言,論民疾苦,每虧實錄。妄引哲玉,深相佞媚;假托符瑞,極筆阿諛。亂語細書,動盈數紙,非直乖於體用,固亦失於事情。千裏而伫於一言,萬機湊於一日。表奏如是,稽疑處斷,不知此者,謂我何哉?宜頒告遠近,知朕至意。 ◇ 加恩隋公卿民庶詔 隋政不綱,行止無度,東西奔騁,靡歲獲寧。遂使父子乖離,室傢分析;親老絶晨昏之養,嬰孩無撫育之恩。人懷戀本之心,傢有望鄉之嘆。朕上膺靈命,下字黔黎,一物失宜,情深軫悼。思俾惠澤,逮於鰥寡。其隋代公卿已下,爰及民庶,身往江都,傢口在此,不預義軍者,所有田宅,並勿追收。若有窮睏,糧食交絶,具錄名簿,速加賑贍。 ◇ 贈高等謚爵詔 隋太常卿高、上柱國賀若弼,並抗節不阿,矯枉無撓;司隸大夫薛道衡、刑部尚書宇文[A102]、左翊衛將軍董純,並懷忠抱義,以陷極刑。宜從飾,以尉泉壤。可贈上柱國郯國公,弼贈上柱國杞國公,各令有司加謚;道衡贈上開府臨河縣公,[A102]贈上開府平昌縣公,純贈柱國狄道縣公。 ◇ 贈李金纔李敏官爵詔 隋右驍衛大將軍李金纔、左光祿大夫李敏,並鼎族高門,元功世胄,橫受屠殺,朝野稱冤。然李氏將興,天祚有應,冥契深隱,妄肆誅夷。朕受命君臨,志存刷蕩,申冤旌善,無忘寤寐。金纔可贈上柱國申國公,敏可贈柱國觀國公。 ◇ 勳臣詔 朕起義晉陽,遂登皇極,經綸天下,實仗群材。尚書令秦王世民、尚書右僕射裴寂等,或合契元謀,或同心運始,並蹈義輕生,捐傢殉節,艱辛備履,金石不移。論此忠勤,特宜優異。官爵之榮,抑惟舊典;勳賢之議,宜有別恩。其罪非叛逆,可聽恕一死。其太原元謀勳效者,宜以名聞。 ◇ 閱武詔 安人靜俗,文教為先;禁暴懲兇,武略斯重。比以喪亂日久,黎庶凋殘,是用務本勸耕,冀在豐贍。而人蠹未盡,冠盜尚繁,欲暢兵威,須加練習。今農收已畢,殺氣方嚴,宜順天時,申曜威武。可依別敕,大集諸軍,朕將躬自循撫。親臨較閱。 ◇ 減用牲牢詔 國初草創,日不暇給,凡厥禮儀,鮮能盡備。且生人未,弊日多,至於畜産,思緻蕃息。祭祀之本,皆以為身,窮極事神,有乖正直。殺牛不如礻龠祭,明德即是馨香。望古推今,祭神一揆。其祭圜丘方澤宗廟以外,並可止用少牢。先用少牢者,宜用特牲。待時和年豐,然後剋循常禮。 ◇ 許李襲譽合譜宗正詔 安康郡公襲譽,我之同姓,派別枝分,惟厥祖考,世敦恭睦。襲譽部率宗人,協同義舉,立功巴蜀,誠節頻聞。宜有榮,用超階序。特聽合譜宗正,恩禮之差,同諸服屬。 ◇ 置社倉詔 朕祗膺靈命,撫字氓黎,方緝隆平,躋之仁壽。田畝之賦,一切蠲除;錙銖之律,悉皆停斷。是以特建農圃,本督耕耘,思俾齊民,既庶且富,鍾庾之量,冀同水火。宜置常平監官,以均天下之貨。市肆騰踴,則減價而出;田穡豐羨,則增糴而收。觸類長之,去其泰甚,庶使公私俱濟,傢給人足,抑止兼併,宣通壅滯。 ◇ 遣淮安王神通安撫山東詔 隋德下衰,政荒民散。九州幅裂,四海瓜分。元元無辜,睏豺狼之吻;忄々黔首,罹兵革之災。朕祗膺寶圖,救其危墜,一物失所,情深納隍。今趙魏之人,俱承大化;海岱之境,思稟朝章。然而尚迫寇戎,受拘兇暴,經途遐阻,末繇自達。宣風布教,必伫循良;柔服招,事資明恕。右翊衛大將軍上柱國淮安王神通,地惟近屬,功參運始,杖節建,允當重寄。可山東道安撫大使,其山東諸軍事,並受節度。 ◇ 罷貢異物詔 逸遊損德,昔賢貽訓;玩物喪志,前典格言。西旅獻獒,召公於是作誡;東齊饋樂,尼父所以離心。隋末無道,肆極奢靡,內騁倡優之樂,外崇耳目之娛。冠蓋相望,徵求不息;公私擾遽,徭費無窮。朕受命君臨,志在儉約,日旰忘食,昧爽求衣。纂組珠璣,皆云屏絶;雕琢綺麗,久從抑止。其侏儒短節,小馬庳牛,異獸奇禽,皆非實用。諸有此獻,悉宜停斷,宣佈遠邇,鹹使聞知。 ◇ 每州置宗師詔 朕受終揖讓,君臨四海,普天之下,同加惠澤。宗緒之情,義越常品,宜有旌異,以明等級。諸宗姓官宜在同列之上,未有職任者不在徭役之限。每州置宗師一人,以相管攝,別為圖伍所司,明立條式。 ◇ 禁行刑屠殺詔 釋典微妙,淨業始於慈悲;道教衝虛,至德去其殘殺。四時之禁,無伐は卵;三驅之化,不取前禽。蓋欲敦崇仁惠,蕃衍庶物,立政經邦,鹹率茲道。朕祗膺靈命,撫遂群生,言念亭育,無忘鑒寐。殷帝去網,庶踵前修;齊王捨牛,實符本志。自今以後,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丁齋日,並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斷屠殺。 ◇ 大赦並浩等州詔 赦過宥罪,哲王彝訓;錄舊念功,有國通典。汾晉之地,王跡所基,戮力齊心,夷兇靜亂。惟彼士庶,義越常倫,犯禁陷刑,宜從洗滌。其並州、浩州、石州、介州、賈鬍堡以北,自武德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以前,犯闢罪已下,已發覺係囚見徒。悉從原放。 ◇ 禁屠酤詔 酒醪之用,表節制於歡娛;芻豢之滋,緻甘旨於豐衍。然而瀋湎之輩,絶業忘資;惰窳之民,騁嗜奔欲。方今烽燧尚警,兵革未寧,年不登,市肆騰踴。趣末者衆,浮冗尚多。餚羞麯ろ,重增其費。救弊之術,要在權宜。關內諸州官民,宜斷屠酤。 ◇ 遣太子建成等巡畿甸詔 隋末道消,運為陽九,盜賊蜂起,饑饉薦臻,四海之民,墜於塗炭。是以上天降鑒,爰命朕躬,綏靜黎元,剋定兇醜。府庫倉廩,所在開發,流冗之民,隨加鎮撫,言念亭育,監寐匪忘。然年不登,民多睏乏,一物失所,有甚納隍,宜加存問,救其疾苦。可令皇太子建成巡京城側近諸縣,秦王世民巡京城以東,右僕射裴寂巡京城以西,詣彼閭閻,見其耆老,觀省風俗,廉察吏乏絶之徒,量加賑給。如有冤滯,並為申理。高年疾病,就緻束帛。 ◇ 命行人鎮撫外藩詔 畫野分疆,山川限其內外;遐荒絶域,刑政殊於函夏。是以昔王禦世,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無取臣屬。渠搜即敘,表夏後之成功;越裳重譯,美周邦之長算。有隋季世,黷武耀兵,萬乘疲於河源,三年伐於遼外,構怨連禍,力屈貨殫。朕祗膺寶圖,撫臨四極,悅近來遠,追革前弊。要荒藩服,宜與和親。其吐𠔌渾已修職貢,高句麗遠送誠款,契丹、,鹹求內附。因而鎮撫,允合機宜,分命行人,就申好睦,靜亂息民,於是乎在。佈告天下,明知朕意。 ◇ 麯赦涼甘等九州詔 朕恭膺寶命,綏靜氓黎,思俾宇內,躋於仁壽。而河湟之表,比罹寇賊,勾連兇醜,壅隔朝風。元元之民,匪遑寧宴,夙興軫慮,旰食忘疲。重勞師旅,不令討擊,馭以遐算,且事招懷。而慕化之徒,乘機立效,兵不血刃,費無遺鏃。今兇狡即夷,西垂剋定,遠人悅附,政道惟新,宜播惠澤,與之更始。可麯赦涼、甘、瓜、鄯、肅、會、蘭、河、廓九州,自武德二年五月十六日以前,罪無輕重,已發係囚見徒,悉從原免。桀犬吠堯,非無前喻,棄瑕蕩穢,列聖通規。有惡言不順,及邪謀惑計者,並從洗滌,一無所問。 ◇ 旌表孝友詔 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自古哲王,經邦緻治,設教垂範,莫尚於茲。叔世澆訛,民多偽薄,修身剋己,事資誘勸。朕恭膺靈命,臨馭遐荒,愍茲弊俗,方思遷導。雍州萬年縣樂遊鄉民王世貴,孝性自天,力行無怠,喪其所怙,哀毀絶倫。負土成墳,結廬墓側,????酪之味,在口不嘗,哭泣之聲,感於行路。安福鄉民宋興貴,立操雍和,主情友睦。同居合爨,纍世積年,務本力農,崇讓履順。宏長民教,敦睦風俗,宜加顯,以勸將來。可並旌表門閭,蠲免課役,佈告天下,使明知之。 ◇ 令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詔 盛德必祀,義存方策,達人命世,流慶後昆。建國君人,宏風闡教,崇賢彰善,莫尚於茲。自八卦初陳,九疇攸敘,徽章既革,節文不備。爰始姬旦,匡翊周邦,創設禮經,大明典憲。啓生人之耳目,窮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業隆八百,豐功茂德,冠於終古。暨乎王道既衰,頌聲不作,諸侯力爭,禮樂陵遲。粵若宣父,天資睿哲,經綸齊、魯之內,揖讓洙、泗之間,綜理遺文,宏宣舊製。四科之教,歷代不刊;三千之徒,風流無攵。惟茲二聖,道濟群生,尊禮不修,孰明尚。朕君臨區宇,興化崇儒,永言先達,情深紹嗣。宜令有司於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仍博求其後,具以名聞,詳考所宜,當加爵土。 ◇ 修武備詔 天生五材,司牧資其器用;武有七德,撥亂所以定功。故黃帝垂衣,尚有阪泉之戰;放勳光宅,猶稱丹浦之師。禁暴安人,率由茲道,創業垂統,莫此為先。是以周置六軍,每習狩;漢增八校,畢選驍雄。故能化行九有,威震百蠻,姦宄不萌,虔劉息志。自季葉凌替,軍政湮亡,行列不修,旌旗舛雜。部伍符籍,空有調發之名;逗撓乏興,竟無討襲之用。遂使戎狄放命,盜賊交侵,戰爭多虞,黔黎殄喪。朕受天明命,撫育萬方,爰自義師,剋成帝業。至如超乘之士,莫匪百金,彀騎之才,豈惟七萃。今雖關塞寧謐,荒裔肅清,伊雒猶蕪,江湖尚梗。役車未息,戎馬載馳,武備之方,尤宜精練。所以各因部校,序其統屬,改授鉦鼓,創造徽章,取象天官,定其名號。庶使前茅後勁,類別區分,玉帳絳宮,刑德允備。蹈茲湯火,譬彼椒蘭,大定戎衣,止戈斯在。 ◇ 討王世充詔 世充僭逆,拘逼黎元。嚮化之徒,無繇自達。朕惡煩百姓,不欲興戎;久戢兵戈,未窮徵討。然而縱溢彌甚,暴虐不悛,愍彼方隅,久遭塗炭。賊既糧盡計竭,衆叛親離,惡稔貫盈,亡徵已見。今則分命驍勇,步騎齊趨,直指雒濱,衝春巢穴。招納降附,拯救阽危,務在安人,豈實求利。兵馬所到,有因事立功擒敵製勝者,重頒爵命,厚加賞。其金玉府藏,分賜將士,酬賞之科,仍依另格。宜明申布,鹹使知聞。 ◇ 太常樂人蠲除一同民例詔 太常樂人,今因罪謫入營署,習藝伶官,前代以來,轉相承襲。或有衣冠世緒,公卿子孫,一沾此色,後世不改。婚姻絶於士類,名籍異於編。大恥深疵,良可哀愍。朕君臨區宇,思從寬惠,永言淪滯,義存刷蕩。其大樂鼓吹諸舊人,年月已久,世代遷易,宜得蠲除,一同民例。但音律之伎,積學所成,傳授之人。不可頓闕,仍依舊本司上下。若已仕官,見入班流,勿更追呼,各從品秩。自武德元年以來配充樂戶者,不入此例。 ◇ 燕公羅藝封燕郡王賜姓上籍宗正詔 昭德以爵,前王令範;功懋懋賞,有國遺訓。使持節幽州總管上柱國燕公藝,早悟機權,夙展誠節。革運之始,立功燕代,鎮守邊要,馭控遐荒。忠績既宣,宜加寵昵。可賜姓李氏,上籍宗正,封燕郡王,食五千戶。 ◇ 赦逃亡募人詔 朕祗膺靈命,君臨區宇,承凋弊之餘,拯橫流之難。雖復蠲除徭賦,督課耕農,安集黎元,與之休息,然而鯨鯢未翦,四海多虞,師旅氵存興,事不獲已。及其士卒浮惰,苟求逸樂,憚於徵役,離其營伍,因此逃竄,潛匿崎嶇,盜竊為資,規免朝夕。良繇勸勵不明,部署失所,弛慢之責,在於朕躬。琴瑟不調,已雲變革,多墜刑網,情兼軫悼,宜從寬宥,許以自新。其義士募人有背軍逃亡者,自武德二年十月二十日已前,罪無輕重,皆赦除之。饑寒睏弊,不能自存者,所在官司,隨事賑給。士非素厲,難以應敵,設法垂憲,期於不犯。自今已後,有背軍鎮徵役者,隨即科處,必無容貸。宜明宣告,鹹使知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01部·捲一第01部·捲二第01部·捲三第01部·捲四
第01部·捲五第01部·捲六第01部·捲七第01部·捲八
第01部·捲九第01部·捲十第01部·捲十一第01部·捲十二
第01部·捲十三第01部·捲十四第01部·捲十五第01部·捲十六
第01部·捲十七第01部·捲十八第01部·捲十九第01部·捲二十
第01部·捲二十一第01部·捲二十二第01部·捲二十三第01部·捲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