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明史 》
序 言(1)
蔡东藩 Cai Dongfan
张驰 Zhang Chi
本书是《白话版·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的一本,以小说的方式讲述明朝历史。全书采取平民视角,以人为纲,从朱元璋出生,一直写到明朝灭亡,真实的历史在传奇式的故事之中一一呈现。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民国时期的名著,按照朝代分为11本。这部书“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天石语),受到广泛关注,毛泽东、顾颉刚、李敖、二月河等人更是推崇备至。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裴效维认为:“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已经逐渐淡出了当代读者的视野。最重要原因,是它的语言。它采用的是一百年前的“古白话”,接近古文,艰涩难懂;而过多史料的罗列,也减弱了故事性。
为了使当代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九州出版社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1名文史博士,每人负责一本书的翻译整理。与原著相比,“白话版”的语言简单易懂,而且故事更紧凑、更生动。
序 言(1)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 录
001 / 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
004 / 糟糠之妻
008 / 朱元璋的最初功勋
013 / 攻占和阳
016 / “鸿门宴”死里逃生
019 / 江山初定
023 / 智擒二将
026 / 廖永安太湖失足
029 / 明朝的第一位谋士
032 / 完美的防御战
036 / 决战鄱阳湖
039 / 兵败如山倒
043 / 张士诚的末日
046 / 四海归心登帝位
048 / 扩廓中计
051 / 雪地里的脚印
054 / 天下第一奇男子
056 / 狼子野心胡惟庸
060 / 胡蓝之狱
062 / “孝慈”马皇后
065 / 蛰伏的隐患
069 / 靖难之役
072 / 围攻济南
075 / 燕王设计劫粮草
079 / 藏在箱子里的秘密
壬午年的惨事 / 082
三保太监下西洋 / 086
南征北剿 / 090
妖女唐赛儿 / 093
明成祖的四次北征 / 097
佞臣高煦的下场 / 100
后宫的明争暗斗 / 103
与民同乐 / 106
土木堡之战 / 110
景泰帝登基 / 113
太上皇还朝 / 116
夺门复辟 / 120
于少保的冤狱 / 123
曹、石灭门案 / 127
贵妃万贞儿 / 132
大藤峡中断大藤 / 135
阿丑的戏中戏 / 139
明时长恨歌 / 142
老臣难敌八虎 / 146
夜夜江潮泣子胥 / 150
刘瑾的末日 / 154
河北剿匪记 / 159
篾片官江彬 / 163
凤姐巧遇真龙 / 166
死在杖下的言官 / 170
173 / 宁王府的叛乱
177 / 一代儒将王守仁
180 / 黄石矶与王失机
185 / 百步穿杨
189 / 拔胡须的新刑罚
192 / 世宗初政
194 / 君臣之争
198 / “无为”之道
201 / 命中注定的火劫
205 / 宫婢之变
210 / 兵临城下
214 / 俺答退兵
218 / 杨继盛舍生取义
221 / 冒名顶替的功劳
225 / 反间计
230 / 十三岁的嫔妃
234 / 盛极必衰
237 / 严家的厄运
241 / 树倒猢狲散
244 / 先买棺材后上疏
248 / 西陲纳降
252 / 闯入深宫的男子
256 / 贤母教子
259 / 春风一度结珠胎
262 / 立储风波
三娘子的三世情缘 / 266
援助朝鲜 / 270
蛀虫也知天命 / 274
连心十指有长短 / 277
三案之梃击案 / 281
三案之红丸案 / 285
三案之移宫案 / 289
客、魏得宠乱朝纲 / 292
巧击吕公车 / 296
新巡抚坎坷上任 / 301
外妖内孽 / 305
《点将录》的大用场 / 308
党狱迭起 / 312
半途而废的谋逆 / 316
怀宗治魏党 / 321
大明朝的洋官 / 325
冤沉碧血 / 329
曹文诏扬威 / 333
秦良玉千里勤王 / 337
卢象昇之死 / 342
十八子主神器 / 347
绣鞋金字 / 352
李闯王横霸中原 / 356
紫禁城沦陷 / 360
明朝覆亡 / 366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 言(1) | 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1) | 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2) | 糟糠之妻(1) | 糟糠之妻(2) | 朱元璋的最初功勋(1) | 朱元璋的最初功勋(2) | 攻占和阳(1) | 攻占和阳(2) | “鸿门宴”死里逃生(1) | 江山初定(1) | 江山初定(2) | 智擒二将(1) | 智擒二将(2) | 廖永安太湖失足(1) | 廖永安太湖失足(2) | 明朝的第一位谋士(1) | 明朝的第一位谋士(2) | 完美的防御战(1) | 完美的防御战(2) | 决战鄱阳湖(1) | 兵败如山倒(1) | 兵败如山倒(2) | 张士诚的末日(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