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白话版:民国 》
序 言(1)
蔡东藩 Cai Dongfan
杨宇 Yang Yu
本书以小说方式讲述民国历史,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冯玉祥逼宫、溥仪逃亡等等,纷繁复杂的历史被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现场感非常强。作者生活在民国时期,由于该作品过于真实,戳到了当权者的痛处,曾有人邮寄子弹给作者,以示威胁。
本书是“白话版”《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的一本。原著为民国作品,按照朝代分为11本。毛泽东、顾颉刚、李敖、二月河等人对其推崇备至。不过,原著语言是百年前的“古白话”,接近古文,艰涩难懂;而过多史料的罗列,也减弱了故事性。
为了使当代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九州出版社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1名文史博士,每人负责一本书的翻译整理。与原著相比,“白话版”的语言简单易懂,故事更紧凑、更生动。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作序推荐。
序 言(1)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九州出版社 |
|
|
序 言(1) | 袁世凯出山(1) | 袁世凯出山(2)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 | 段祺瑞逼宫(1) | 段祺瑞逼宫(2) | 大清皇帝优待之条件(1) | 大清皇帝优待之条件(2) | 京津兵变(1) | 京津兵变(2) | 京津兵变(3) | 京津兵变(4) | 唐总理辞职(1) | 唐总理辞职(2) | 袁总统架空参议院(1) | 黄兴组建国民党(1) | 黄兴组建国民党(2) | 双十节举国欢庆(1) | 宋教仁枪杀案(1) | 宋教仁枪杀案(2) | 宋教仁枪杀案(3) | 宋教仁枪杀案(4) | 擅签合同(1)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