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zhōng guó cháo tōng yǎn bái huà bǎnmín guó   》 yán( 1)      cài dōng fān Cai Dongfan    yáng Yang Yu

本书以小说方式讲述民国历史,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冯玉祥逼宫、溥仪逃亡等等,纷繁复杂的历史被条分缕析,娓娓道来,现场感非常强。作者生活在民国时期,由于该作品过于真实,戳到了当权者的痛处,曾有人邮寄子弹给作者,以示威胁。 本书是“白话版”《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的一本。原著为民国作品,按照朝代分为11本。毛泽东、顾颉刚、李敖、二月河等人对其推崇备至。不过,原著语言是百年前的“古白话”,接近古文,艰涩难懂;而过多史料的罗列,也减弱了故事性。 为了使当代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九州出版社组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1名文史博士,每人负责一本书的翻译整理。与原著相比,“白话版”的语言简单易懂,故事更紧凑、更生动。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作序推荐。
序 言(1)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hòuyīzhānghuí >>   


【zīliàoláiyuán】jiǔ zhōu chū bǎn shè
yán( 1)yuán shì kǎi chū shān( 1)yuán shì kǎi chū shān( 2)sūn zhōng shān jiù rèn lín shí zǒng tǒng( 1)
sūn zhōng shān jiù rèn lín shí zǒng tǒng( 2)duàn ruì gōng( 1)duàn ruì gōng( 2) qīng huáng yōu dài zhī tiáo jiàn( 1)
qīng huáng yōu dài zhī tiáo jiàn( 2)jīng jīn bīng biàn( 1)jīng jīn bīng biàn( 2)jīng jīn bīng biàn( 3)
jīng jīn bīng biàn( 4)táng zǒng zhí( 1)táng zǒng zhí( 2)yuán zǒng tǒng jià kōng cān yuàn( 1)
huáng xīng jiàn guó mín dǎng( 1)huáng xīng jiàn guó mín dǎng( 2)shuāng shí jié guó huān qìng( 1)sòng jiào rén qiāng shā 'àn( 1)
sòng jiào rén qiāng shā 'àn( 2)sòng jiào rén qiāng shā 'àn( 3)sòng jiào rén qiāng shā 'àn( 4)shàn qiān tóng( 1)
dì   I   [II]   [III]   [IV]   [V]   yè

pínglú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