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包容的智慧   》 第1節:包容的智慧(1)      劉長樂 Liu Changle    星雲大師 Xing Yundashi

本書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劉長樂與臺灣佛教界宗師星雲大師關於社會問題、人生態度、現代管理等諸多問題的對話錄,主張積極包容的人生智慧,啓發人心嚮善。劉長樂虔信佛教,一貫在傳媒事業及現代管理中融入“包容”“嚮善”“從心”等佛傢理念,10年間從一名普通新聞工作者成為華人世界傳媒大亨。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將佛法落實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使人生幸福安樂——
第1節:包容的智慧(1) 1989年8月,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衝突的夏日,世界冷戰時代的標志物柏林墻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墻,音樂電視的10億觀衆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之墻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 2001年9月11日,數十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直播的電視畫面裏,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嚮紐約110層的世貿大樓,然後,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着巨大的能量,迎面嚮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於"文明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當親身經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生之後,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而恰恰是這些細節,可能决定着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傢,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認識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 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着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 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産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 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後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産生了一些嚴重的衝突、分歧和對立。恐怖主義、自殺式襲擊、隔離墻、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爭,像影子一樣跟隨着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 探討包容的智慧,我以為有許多問題需要開示,比如: 1、包容的真義是什麽? 2、人類為什麽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 3、辦任何事,睏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這個偉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 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决所有問題嗎? 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 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什麽地方?影響有多大? 7、佛傢講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一和協調? 8、中國人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 9、大衆傳媒對於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揮何等功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1節:包容的智慧(1)第2節:包容的智慧(2)第3節:包容的智慧(3)第4節:包容的智慧(4)
第5節:包容的智慧(5)第6節:包容的智慧(6)第7節:包容的智慧(7)第8節:包容的智慧(8)
第9節:包容的智慧(9)第10節:包容的智慧(10)第11節:包容的智慧(11)第12節:包容的智慧(12)
第13節:包容的智慧(13)第14節:包容的智慧(14)第15節:包容的智慧(15)第16節:包容的智慧(16)
第17節:包容的智慧(17)第18節:包容的智慧(18)第19節:包容的智慧(19)第20節:包容的智慧(20)
第21節:包容的智慧(21)第22節:包容的智慧(22)第23節:包容的智慧(23)第24節:包容的智慧(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