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舊五代史   》 捲一·太祖紀一      薛居正 Xue Juzheng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後人為區別於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後歐陽修五代史記出,稱為新五代史,薛史則稱為舊五代史。原書已佚,現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時的輯本。 這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那時五代時期的各朝“實錄”基本沒有散失,又有範質的《五代通錄》作底本,再加上編書者對史料比較熟悉,因此成書時間很快,經始於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閏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後衹用了一年半左右時間。成書如此迅速,主要在於宋太祖十分重視,組織的撰修班子規格高、陣容強;同時也因為去古未遠,可資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範質又在此基礎上整理出實錄簡編——《建隆五代通錄》,從而為修史提供了極大便利。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間曾有過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的大規模分裂割據時期。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 、吐蕃、渤海、党項、南詔、於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從宋朝藏書傢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記載看,《舊五代史》的實際作者有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等諸人。他們是當時的學者名流,在《宋史》裏都有傳。史稱盧多遜少年成名,甚有“篤學”;扈、張二人也是“少能文”,“幼而好學,有纔藻”;李昉更是知識廣博,曾主編過《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大部頭類書。他們大部分又在五代時期生活過一段,對那段歷史比較瞭解,因此《舊五代史》材料較為豐富。尤其是保存了許多後來已經散失的當時的詔令公文和當時人寫的“行狀”、墓志銘等,這都是人物傳紀的第一手的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說:“其時秉筆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紀、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徵信。”因此,宋初《舊五代史》編成後,受到文人和史傢的重視。司馬光修《資治通鑒》,以及後來鬍三省撰《通鑒註》”,皆從中取材甚多;北宋文壇名傢瀋括、洪邁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又因為此書修於北宋太祖開寶六年,此時南方諸國尚存,許多編者對南方史事更為熟悉,因而更多地編進了有關十國的第一手資料。直到明清之際,史傢吳任臣撰《十國春秋》時,還有記載說他曾嚮當時著名思想傢黃宗羲藉過《舊五代史》,這足證在《舊五代史》裏包含着許多南方十國的可貴的資料。 《舊五代史》共一百五十捲,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按五代斷代為書,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各十餘捲至五十捲不等。各代的《書》是斷代史,《志》則是五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雜傳》則記述包括十國在內的各割據政權的情況。這種編寫體例使全書以中原王朝的興亡為主綫,以十國的興亡和周邊民族的起伏為副綫,敘述條理清晰,較好地展現了這段歷史的面貌。對於南方和北漢十國以及周圍少數民族政權如契丹、吐蕃等,則以《世襲列傳》、《僭偽列傳》、《外國列傳》來概括。因此這部書雖名為五代史,實為當時整個五代十國時期各民族的一部斷代史。 《舊五代史》也有不少缺點。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成書太快,因而來不及對史料加以慎重的鑒別,有的照抄五代時期的實錄,以至把當時人明顯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歪麯史實和溢美人物的不實之辭錄入書中。如對後唐的權臣張全義,傳中就大肆贊美他的治洛(陽)的功勳,而諱言其大量醜行。而這些醜聞在後來宋人王禹稱寫的《五代史闕文》中揭露甚多。正由於這樣,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對《舊五代史》指責很多,專門寫了“薛史書法回護處”和“薛史失檢處”兩個專題,舉了好些例證說明薛史的不實。但是從史料角度說,“薛史”為後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資料,這畢竟是它的功勞。尤其經過長期南北分裂混亂,許多五代時期的“實錄”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這部近乎“實錄”壓縮本的史書,價值就更高了。 北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1054年),出自文史大傢歐陽修之手的《新五代史》撰成。此後,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就開始不那麽流行了。到了金代,金章宗又斷然下令學官服讀“歐史”,“薛史”更被冷落,後來就逐漸散失。明朝初年衹有內府纔有傳本,到清朝時這本書就完全散失了。今本係清乾隆修《四庫全書》時,館臣邵晉涵等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用《册府元龜》、《太平御覽》、《通鑒考異》、《五代會要》、《契丹志》等書補充,並參考新、舊《唐書》、《東都事略》、《續資治通鑒長編》、《五代春秋》、《九國志》、《十國春秋》及宋人說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數十種典籍,作為考異附註,大體按原書篇目編排而成,實為《舊五代史》輯本。雖非原書,但仍保留大量史料,與歐史可互相補充。輯本中凡觸犯清朝避忌,及遇鬍、虜、夷、狄等字時,多有竄改。近人陳垣著《舊五代史輯本發覆》,敘述甚詳。原印行的輯本共有三種:①乾隆四十九年(1784)武英殿刊本;②1921年豐城熊氏影印南昌彭氏藏本,即《四庫全書》初寫本;③1925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甬東盧氏抄藏四庫原輯本,百衲本即用該本影印。1976年中華書局點校本乃以熊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和有關書籍整理而成。 北宋時期,新舊兩史並行。金章宗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規定“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一]到了元代,舊五代史就逐漸不行於世。清乾隆中開四庫館時,未能找到原本。館臣邵晉涵等就永樂大典中輯錄排纂,再用册府元龜、資治通鑒考異等書引用的舊五代史材料作補充,大致恢復了原來面貌的十分之七八。同時還從其他史籍、類書、宋人說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數十種典籍中輯錄了有關的資料,作為考異附註,與今輯本舊五代史正文相五補充印證,在不少方面豐富了原本的內容。他除參與史館的日常工作,撰寫史部各書的提要外,用了兩年時間,輯出這部多達150捲的大書,工作效率非常高。梁啓超曾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提出鑒別輯逸書學術質量的四條標準,即逸文註明出處,所錄務求全備,逸文甄別真偽,還原原書編次,並在分析清代各傢輯逸書後,認為以邵輯《舊五代史》為最優。這一評價,邵晉涵當之無愧。與收入《四庫全書》的多數輯逸書比較,邵輯《舊五代史》一是取資範圍較寬,二是交待來源,最初奏進本(後由民國初年江西人熊羅宿影印)是逐條註明文獻來源的,衹是在正式編入《四庫全書》並由武英殿聚珍本印行後,將出處都刪去了;三是對《舊五代史》所涉紛繁復雜的史事,援據唐末、五代、宋代的大量史乘、文集、筆記、碑碣,作細緻的考訂;四是援據宋人關於此書編次的點滴記錄,分為“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玉海》捲四六引《中興書目》),充分利用《永樂大典》保存的原書分捲編次痕跡,盡可能地恢復原書面貌。《四庫全書》中的大多數輯逸書,僅據《永樂大典》所存,采用新的體例,如詩文按體分編,姓書按韻目編錄之類,考訂也較粗疏。就此而言,邵輯本的水平確比其同僚所輯高出很多。今輯本舊五代史作為四庫金書之一,於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編成繕寫進呈,標明原文輯錄出處,補充和考證史實的註文附在有關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訂則另附黃色粘籤。1921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簡稱“影庫本”)。後來又有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繕寫的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和武英殿刊本(簡稱“殿本”),補充史實的註文仍附於正文之下,文字、史實考訂則作為“考證”附於捲末,文字頗有改動,內容也有不少增刪,並刪去了輯文的出處。現存的舊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據殿本翻印的。此外,還有乾隆時期孔葒𠔌的校抄本(簡稱“孔本”,現僅看到近人章鈺過錄本)、彭元瑞校抄本(簡稱“彭本”)及抱經樓盧氏抄本(簡稱“盧本”),它們都以保存輯文出處為貴,內容大致和影庫本相同。其中孔本是根據較早的輯錄稿本抄寫的,未改的清朝忌諱字較多,並保存了後來編定本刪去的數十條註文。至於1925年的嘉業堂刊本(簡稱“劉本”),則以盧本為底本,再根據殿本作了大量校補,體例比較蕪雜。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舊五代史,就是根據劉本影印的。這幾本都保存了文獻出處,諱改部分也未改盡,行世後引起許多學者的關註,清輯本的缺憾,也逐漸明朗。其大端主要有: 其一,懾於清廷的政治氛圍,大量篡改原書中貶斥異族的辭語,也就是陳垣《舊五代史輯本發覆》特別揭示的涉及戎虜夷狄之類字句的任意篡改,如改“虜主”為“契丹主”,改“虜騎”為“敵騎”、“獯戎犯闕”改“契丹入汴”、“北戎盜據中夏”改“契丹據有中夏”之類,在在多有。陳垣的考證,在《永樂大典》原捲影印後得到了證實。就現在已經公佈的四庫檔案來分析,這些篡改並不一定出於乾隆帝的詔旨,更多的是館臣畏禍而改。《舊五代史》輯本進呈後,乾隆帝即曾垂詢金人禁行此書的原因,邵晉涵惶恐而致病,幸虧大學士於敏中盡力為之周旋,方得無事。輯本後來一再諱改,就因為此。 其二,輯錄史文缺漏太多。就當時主要依據的《永樂大典》和《册府元龜》等書來說,漏輯現象就已經非常嚴重。《永樂大典》現存本衹有800多捲,引用《舊五代史》不足100則,清輯本即漏收了安彥威、馬希範、王弘贄、安從進、李從昶等傳逸文。《册府元龜》存五代文獻超過萬條,清輯本僅輯入三百則,缺漏極其嚴重。 其三是采輯未廣。就現在所知,宋、元、明三代典籍引有《舊五代史》逸文者,大約超過三十種,當時僅據《永樂大典》、《册府元龜》、《資治通鑒考異》、《資治通鑒註》、《太平御覽》、《容齋隨筆》六種書輯錄逸文,不少書當時可以見到而沒有用,比方《四庫全書》收錄的《大事記續編》、《職官分紀》等,也有不少是後來纔通行的。 其四是錄文多誤。邵晉涵以後,許多學者從事校訂,中華書局校點本也改正了一千多處,問題仍復不少。試舉幾例。《晉高祖紀》天福六年七月“辛酉,以前鄧州節度使焦方為貝州節度使”。焦方僅此一見,節度使官高,不應別無表見,參前後史文,可以確定是《舊五代史》有傳的馬萬之誤,“馬”字手書與“焦”字相近,“萬”字俗寫作“萬”,增一點則為“方”。再如《唐明宗紀》長興二年二月“詔:諸府少尹上任以二十五日為限。諸州刺史、諸道行軍司馬、副使、兩使判官以下賓職,團防軍事判官、推官、府縣官等,並以三十日為限,幕職隨府者不在此例。”(中華本576頁)同年六月“丙子,詔諸道觀察使均補苗稅,將有力人戶出剩田苗,補貧下不迨頃畝,有嗣者排改檢括,自今年起為定額。”(同上580頁)前一段似乎是對官員上任期限的規定,但不可理解的是為何少尹官高,獨另立程限,而天下之大,各州府道途近遠懸隔,又何能統一規定?查《册府元龜》捲六三三,此處“上任”作“上佐”,兩處“日”均作“月”,原詔是對官員任職期限的規定,與上任赴職無關。後一段講均補苗稅,“有嗣者排改檢括”一句很難理解,一是“排改”不詞,二是僅講檢括田苗,何以牽涉到有無嗣子?查《册府元龜》捲四八八,此處作“自肯者即具狀徵收,有詞者即排段檢括”,是說有力人戶同意者就照此徵收,不同意而有詞訴者,再分段檢括,以作取捨。兩段史文,經此校改,文意方得豁然明曉。與前述人為諱改不同,這是流傳偶誤所致。 近代史學大傢陳垣最早提出全面校訂清輯本,其設想見於其1936年所作而身後發表的《以册府校薛史計畫》(收入《陳垣史學論文集》第二集,中華書局1981)一文,認為應先編製四種目錄,然後據四種目錄將二書互相比讀,註出有無,進而逐字校讎,寫定文本。這一計劃,非常周密而可行。得力於這些比讀,他發表了研究《舊五代史》的一係列重要論文。1959年,陳垣為中華書局影印明本《册府元龜》所作序中,提出了新的設想:“乾隆中四庫館輯薛《五代史》,大部分本可由《册府》輯出,乃以《册府》習見,外間多有,《永樂大典》孤本,為內府所藏,遂標榜采用《大典》,而《册府》衹可為輔。”可能是作序而特別強調其重要的一種說法,實施情況不明。 中華書局校點本《舊五代史》的整理,是在“文革”特殊時期進行的。最初由陳垣承擔,後因高層幹預,改由復旦大學中文、歷史兩係部分教師承擔。作為整套《二十四史》整理中的一部,體例是整理舊本而不是另輯新本,因此,校點本對清輯本係統的文本作了全面的清理和會校,可以說是清輯本的集成,但沒有突破這個基本框架。近年有些學者對此本《出版說明》中“輯本因避諱而改動的文字,除影響文義的外,一般不再改回”一段提出責疑,雖有道理,但似乎超越了當時的整理規範。 現存古籍中,引有《舊五代史》者有《永樂大典》、《册府元龜》、《太平御覽》、《新五代史註》、《資治通鑒考異》、《資治通鑒註》、《容齋隨筆》、《廣卓異記》、《通歷》、《類要》、《方輿勝覽》、《錦綉萬花𠔌》、《職官分紀》、《折獄龜鑒》、《古今姓氏書辯證》、《玉海》、《能改齋漫錄》、《大事記續編》、《天中記》等三十多種書。其中一部分是清代的通行書,衹是因為疏忽而未及檢用,有一些不太易見,如《類要》僅有鈔本流傳,《通歷》後經阮元奏進,《古今姓氏書辨證》則剛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這些著作引錄《舊五代史》,有些是直接標明引錄該書,取資較易,有些則未有說明,如《通歷》,但衹要將其有關五代史文與清輯本《舊五代史》作一比讀,不難發現這部分全部據後者節寫而成。當然,輯錄《舊五代史》的主要依憑,或者說保存五代文獻的兩大淵藪,還是《永樂大典》和《册府元龜》。 因為收進二十四史的《舊五代史》畢竟還是“輯本”,有些紀傳零落不全,十二篇志中序言僅及其半,後世史傢對此深以為憾,總期望有全貌的《舊五代史》從民間再現。本世紀三十年代,曾有信息說安徽藏有一套金朝刊本《舊五代史》,後又傳說藏在上海,但經輾轉查詢,至今猶未問世。今輯本《舊五代史》經諸傢研究考實,發現乾隆時從《永樂大典》抄出的原文,已被清朝史官篡改。著名史學家陳垣曾專著《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三捲,依次用《册府元龜》對比了乾隆輯本凡一百九十四條,總結出清朝史官增刪挖補的十類,都有政治用意。因此,今天我們在研究和引用《舊五代史》時,是應當有所鑒別的。 歷時二十年艱苦嚴謹的治學,復旦學者陳尚君完成了700萬字巨著《全唐文補編》、《舊五代史新輯會證》,這兩部書於復旦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先後由中華書局和復旦大學出版社隆重推出。這是我國文史研究領域的又一重大收穫。 《舊五代史新輯會證》是二十四史之一的《舊五代史》的最新輯本。抗戰以前,史學大師陳垣就曾提出重新校訂此書的設想,近二十年間,海峽兩岸也有許多學者作此倡議,但因所涉文獻極其浩博繁雜,此項工作始終沒有完成。陳尚君教授從1994年始,歷時11年,輯成此書。全書320萬字,內容方面有很大增加和修訂,據不完全統計,共重新輯錄紀、傳、志53篇,新增列傳60篇,刪去清人誤收者9篇,增補逸文數萬字,改動、補訂、刪除、乙正史文近萬處,適當調整了原書的編次,同時附錄了該書據以編修的五代實錄的遺文達100多萬字。提供了這部正史的相對完整可靠的文本,是清代二十四史定型後的一個新文本,對五代時期的紛繁史事作了全面的清理,提供了五代實錄為主的大量第一手歷史文獻,揭示了該書編撰時所依據和刪除文獻的基本面貌,開創了正史註本的一種新範例。
捲一·太祖紀一 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姓硃氏,諱晃,本名溫,宋州碭山人。其先,舜司徒虎之後。高祖黯,曾祖茂琳,祖信,父誠。帝即誠之第三子,母曰文惠王皇后。《五代會要》:梁肅祖宣元皇帝諱黯,舜司徒虎四十二代孫;開平元年七月,追尊宣元皇帝,廟號肅祖,葬興極陵。敬祖光獻皇帝諱茂琳,宣元皇帝長子,母曰宣僖皇后范氏;開平元年七月,追尊光獻皇帝,廟號敬祖,葬永安陵。憲祖昭武皇帝諱信,光獻皇帝長子,母曰光孝皇后楊氏;開平元年七月,追尊昭武皇帝,廟號憲祖,葬光天陵。烈祖文穆皇帝諱誠,昭武皇帝長子,母曰昭懿皇后劉氏;開平元年七月,追尊文穆皇帝,廟號烈祖,葬鹹寧陵。以唐大中六年歲在壬申,十月二十一日夜,生於碭山縣午溝裏。是夕,所居廬捨之上有赤氣上騰。裏人望之,皆驚奔而來,曰:“硃傢火發矣1及至,則廬捨儼然。既入,鄰人以誕孩告,衆鹹異之。昆仲三人,俱未冠而孤,母攜養寄於蕭縣人劉崇之傢。帝既壯,不事生業,以雄勇自負,裏人多厭之。崇以其慵惰,每加譴杖。唯崇母自幼憐之,親為櫛發,嘗誡傢人曰:“硃三非常人也,汝輩當善待之。”傢人問其故,答曰:“我嘗見其熟寐之次,化為一赤蛇。”然衆亦未之信也。 唐僖宗乾符中,關東薦饑,群賊嘯聚。黃巢因之,起於曹、濮,饑民願附者凡數萬。帝乃辭崇傢,與仲兄存俱入巢軍,以力戰屢捷,得補為隊長。唐廣明元年十二月甲申,黃巢陷長安,遣帝領兵屯於東渭橋。是時,夏州節度使諸葛爽率所部屯於櫟陽,巢命帝招諭爽,爽遂降於巢。中和元年二月,巢以帝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令攻南陽,下之。六月,帝歸長安,巢親勞於灞上。七月,巢遣帝西拒邠、岐、鄜、夏之師於興平,所至皆立功。 二年二月,巢以帝為同州防御使,使自攻齲帝乃自丹州南行,以擊左馮翊,拔之,遂據其郡。時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屯兵數萬,糾合諸侯,以圖興復。帝時與之鄰封,屢為重榮所敗,遂請濟師於巢。表章十上,為偽左軍使孟楷所蔽,不達。又聞巢軍勢蹙,諸校離心,帝知其必敗。九月,帝遂與左右定計,斬偽監軍使嚴實,舉郡降於重榮。重榮即日飛章上奏。時僖宗在蜀,覽表而喜曰:“是天賜予也1乃詔授帝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仍賜名全忠。自是率所部與河中兵士偕行,所嚮無不剋捷。三年三月,僖宗製授帝宣武軍節度使,依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仍令候收復京闕,即得赴鎮。四月,巢軍自藍關南走,帝與諸侯之師俱收長安,乃率部下一旅之衆,仗節東下。七月丁卯,入於梁苑。是時,帝年三十有二。時蔡州刺史秦宗權與黃巢餘孽合從肆虐,共圍陳州。久之,僖宗乃命帝為東北面都招討使。時汴、宋連年阻饑,公私俱睏,帑廩皆虛,外為大敵所攻,內則驕軍難製,交鋒接戰,日甚一日;人皆危之,惟帝銳氣益振。是歲十二月,帝領兵於鹿邑,與巢衆相遇,縱兵擊之,斬首二千餘級,乃引兵入亳州,因是兼有譙郡之地。 四年春,帝與許州田從異諸軍同收瓦子寨,殺賊數萬衆。是時,陳州四面,賊寨相望,驅擄編氓,殺以充食,號為“舂磨寨”。帝分兵翦撲,大小凡四十戰。四月丁巳,收西華寨,賊將黃鄴單騎奔陳。帝乘勝追之,鼓噪而進。會黃巢遁去,遂入陳州,刺史趙犨迎於馬前。俄聞巢黨尚在陳北故陽壘,帝遂徑歸大梁。是時,河東節度使李剋用奉僖宗詔,統騎軍數千同謀破賊,與帝合勢於中牟北邀擊之,賊衆大敗於王滿渡,多束手來降。時賊將霍存、葛從周、張歸厚、張歸霸皆匍匐於馬前,悉宥而納之,遂逐殘寇,東至於冤句。 五月甲戌,帝與晉軍振旅歸汴,館剋用於上源驛。既而備犒宴之禮,剋用乘醉任氣,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圍而攻之。會大雨雷電,剋用因得於電光中逾垣遁去,惟殺其部下數百人而已。六月,陳人感解圍之惠,為帝建生祠堂於其郡。是歲,黃巢雖歿,而蔡州秦宗權繼為巨孽,有衆數萬,攻陷鄰郡,殺掠吏民,屠害之酷,更甚巢賊,帝患之。七月,遂與陳人共攻蔡賊於溵水,殺數千人。九月己未,僖宗就加帝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封沛郡侯,食邑千戶。 光啓元年春,蔡賊掠亳、潁二郡。帝帥師以救之,遂東至於焦夷,敗賊衆數千,生擒賊將殷鐵林,梟首以徇軍而還。二月,僖宗自蜀還長安,改元光啓。四月戊辰,就加帝檢校太保,增食邑千五百戶。十二月,河中、太原之師逼長安,觀軍容使田令孜奉僖宗出幸鳳翔。 二年春,蔡賊益熾。時唐室微弱,諸道州兵不為王室所用,故宗權得以縱毒,連陷汝、洛、懷、孟、唐、鄧、許、鄭,圜幅數千裏,殆絶人煙,惟宋、亳、滑、潁僅能閉壘而已。帝纍出兵與之交戰,然或勝或負,人甚危之。 三月庚辰,僖宗降製就封帝為沛郡王。是月,僖宗移幸興元。五月,嗣襄王熅僭即帝位於長安,改元為建貞。遣使賫偽詔至汴,帝命焚之於庭。未幾,襄王果敗。七月,蔡人逼許州,節度使鹿宴宏使來求救,帝遣葛從周等率師赴援。師未至而城陷,宴宏為蔡賊所害。十一月,滑州節度使安師儒以怠於軍政,為部下所殺。帝聞之,乃遣硃珍、李唐賓襲而取之,由是遂有滑臺之地。十二月,僖宗降製就加帝檢校太傅,改封吳興郡王,食邑三千戶。 是歲,鄭州為蔡賊所陷,刺史李璠單騎來奔,帝宥而納之,以為行軍司馬。宗權既得鄭,益驕,帝遣裨將邏於金隄驛,與賊相遇,因擊之,賊衆大敗,追至武陽橋,斬首千餘級。帝每與蔡人戰於四郊,既以少擊衆,常出奇以製之,但患師少,未快其旨。宗權又以己衆十倍於帝,恥於頻敗,乃誓衆堅决以攻夷門。既而獲蔡之諜者,備知其事,遂謀濟師焉。 三年春二月乙巳,承製以硃珍為淄州刺史,俾募兵於東道,且慮蔡人暴其麥苗,期以夏首回歸。珍既至淄、棣,旬日之內,應募者萬餘人。又潛襲青州,獲馬千匹,鎧甲稱是,乃鼓行而歸。四月辛亥,達於夷門。帝喜曰:“吾事濟矣。”是時,賊將張晊屯於北郊,秦賢屯於版橋,各有衆數萬,樹柵相連二十餘裏,其勢甚盛。帝謂諸將曰:“此賊方今息師蓄銳以俟時,必來攻我。況宗權度我兵少,又未知珍來,謂吾畏懼,止於堅守而已。今出不意,不如先擊之。”乃親引兵攻秦賢寨,將士踴躍爭先,賊果不備,連拔四寨,斬首萬餘級,時賊衆以為神助。庚午,賊將盧瑭領萬餘人於圃田北萬勝戍,夾汴水為營,跨河為梁,以扼運路。帝擇精銳以襲之。是日昏霧四合,兵及賊壘方覺,遂突入掩殺,赴水死者甚衆,盧瑭自投於河。河南諸賊連敗,不敢復駐,皆並在張晊寨。自是蔡寇皆懷震詟,往往軍中自相驚亂。帝旋師休息,大行犒賞,由是軍士各懷憤激,每遇敵,無不奮勇。五月丙子,出酸棗門,自卯至未,短兵相接,賊衆大敗,追斬二十餘裏,僵僕就枕。宗權恥敗,益縱其虐,乃自鄭州親領突將數人,徑入張晊寨。其日晚,大星隕於賊壘,有聲如雷。辛巳,兗、鄆、滑軍士皆來赴援,乃陳兵於汴水之上,旌旗器甲甚盛。蔡人望之,不敢出寨。翌日,分佈諸軍,齊攻賊寨,自寅至申,斬首二萬餘級。會夜收軍,獲牛馬、輜重、生口、器甲不可勝計。是夜,宗權、晊遁去,遲明追之,至陽武橋而還。宗權至鄭州,乃盡焚其廬捨,屠其郡人而去。始蔡人分兵寇陝、洛、孟、懷、許、汝,皆先據之,因是敗也,賊衆恐懼,鹹棄之而遁。帝乃慎選將佐,俾完葺壁壘,為戰守之備,於是遠近流亡復歸者衆矣。是時,揚州節度使高駢為裨將畢師鐸所害,復有孫儒、楊行密互相攻伐,朝廷不能製,乃就加帝檢校太尉,兼領淮南節度使。 九月,亳州裨將謝殷逐刺史宋袞,自據其郡;帝親領軍屯於太清宮,遣霍存討平之。帝之禦蔡寇也,鄆州硃瑄、兗州硃瑾皆領兵來援。及宗權既敗,帝以瑄、瑾宗人也,又有力於己,皆厚禮以歸之。瑄、瑾以帝軍士勇悍,私心愛之,乃密於曹、濮界上懸金帛以誘之,帝軍利其貨而赴者甚衆,帝乃移檄以讓之。硃瑄來詞不遜,乃命硃珍侵曹伐濮,以懲其姦。未幾,珍伐曹州,執刺史丘禮以獻,遂移兵圍濮。兗、鄆之釁,自茲而始矣。《通鑒考異》引高若拙《後史補》雲:“梁太祖皇帝到梁園,深有大志。然兵力不足,常欲外掠;又虞四境之難,每有鬱然之狀。時有薦敬秀纔於門下,乃白梁祖曰:‘明公方欲圖大事,輜重必為四境所侵。但令麾下將士詐為叛者而逃,即明公奏於主上,及告四鄰,以自襲叛徒為名。’梁祖曰:‘天降奇人,以佐於吾。’初從其議,一出而致衆十倍。” 十月,僖宗命水部郎中王贊撰紀功碑以賜帝。是月,帝親帥騎數千巡師於濮上,因破硃瑄援師於範縣。丁未,攻陷濮州,刺史硃裕單騎奔鄆。尋為鄆人所敗,逾月乃還。十二月,僖宗遣使賜帝鐵券,又命翰林承旨劉崇望撰德政碑以賜帝。閏月甲寅。帝請行營司馬李璠權知淮南留後,乃遣大將郭言領兵援送以赴揚州。 文德元年正月,帝率師東赴淮海,行次宋州,聞楊行密已拔揚州,遂還。是時,李璠、郭言行至淮上,為徐戎所扼,不剋進而還。帝怒,遂謀伐徐。二月丙戌,僖宗製以帝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由是諸鎮之師,皆受帝之節制。 三月庚子,昭宗即位。是月,蔡人石璠領萬衆以剽陳、亳,帝遣硃珍率精騎數千擒璠以獻。四月戊辰,魏博樂彥禎失律,其子從訓出奔相州,使來乞師。帝遣硃珍領大軍濟河,連收黎陽、臨河二邑。既而魏軍推小校羅宏信為帥。宏信既立,遣使送款於汴,帝優而納之,遂命班師。是月,河南尹張全義襲李罕之於河陽,剋之。罕之單騎出奔,因乞師於太原,李剋用為發萬騎以援之。罕之遂收其衆,偕晉軍合勢,急攻河陽。全義危急,遣使求救於汴,帝遣丁會、牛存節、葛從周領兵赴之,大戰於溫縣,晉人與罕之俱敗。於是河橋解圍,全義歸於河陽,因以丁會為河陽留後。 五月己亥,昭宗製以帝檢校侍中,增食邑三千戶。戊辰,昭改帝鄉衣錦,裏曰沛王裏。是月,帝以兼有洛、孟之地,無西顧之患,將大整師徒,畢力誅蔡。會蔡人趙德諲舉漢南之地以歸於朝廷,且遣使送款於帝,仍誓戮力同討宗權。帝表其事,朝廷因以德諲為蔡州四面副都統。又以河陽、保義、義昌三節度為帝行軍司馬,兼糧料應接。至是,帝領諸侯之師會德諲以伐蔡賊於汝水之上,遂薄其城。五日之內,樹二十八寨以環之,蓋象列宿之數也。時帝親臨矢石,一日,飛矢中其左腋,血漬單衣,顧謂左右曰:“勿泄。”九月,以糧運不繼,遂班師。是時,帝知宗權殘孽不足為患,遂移兵以伐徐。十月,先遣硃珍領兵與時溥戰於吳康鎮,徐人大敗,連收豐、蕭二邑;溥攜散騎馳入彭門。帝命分兵以攻宿州,刺史張友攜符印以降。既而徐人閉壁堅守,遂命龐師古屯兵守之而還。是月,蔡賊孫儒攻陷揚州,自稱淮南節度使。 竜紀元年正月,龐師古攻下宿遷縣,進軍於呂梁。時溥領軍二萬,晨壓師古之軍而陣,師古促戰敗之,斬首二千餘級,溥復入於彭門。二月,蔡將申叢遣使來告,縛秦宗權於帳下,折其足而囚之矣。帝即日承製以叢為淮西留後。未幾,叢復為都將郭璠所殺。是月,璠執宗權來獻,帝遣行軍司馬李璠、牙校硃剋讓檻送於長安。既至,昭宗禦延喜樓受俘,即斬宗權於獨柳樹下。蔡州平。昭宗詔加帝食實封一百戶,賜莊宅各一區。三月,又加帝檢校太尉、兼中書令,進封東平王,賞平蔡之功也。 大順元年四月丙辰,宿州小將張筠逐刺史張紹光,擁衆以附時溥。帝率親軍討之,殺千餘人,筠遂堅守。乙卯,時溥出兵暴碭山縣,帝遣硃友裕以兵襲之,敗徐軍三千餘衆,獲沙陀援軍石君和等三十人,斬於宿州城下。六月辛酉,淮南孫儒遣使修好於帝,帝表其事,請以淮南節度授於儒焉。辛未,昭宗命帝為宣義軍節度使,充河東東面行營招討使,時朝廷宰臣張瀎將兵討太原故也。八月甲寅,昭義都將馮霸殺沙陀所署節度使李剋恭來降,帝請河陽節度使硃崇節為潞州留後。戊辰,李剋用自率蕃漢步騎數萬以圍潞州,帝遣葛從周率驍勇之士,夜中銜枚犯圍而入於潞。九月壬寅,帝至河陽,遣部將李讜引軍趨澤、潞,行至馬牢川,為晉人所敗。帝又遣硃友裕、張全義率精兵至鄆州北以為應援。既而崇節、從周棄潞來歸。戊申,帝廷責諸將敗軍之罪,斬李讜、李重允以徇,遂班師焉。十月乙酉,帝自河陽赴滑臺。時奉詔將討太原,先遣使假道於魏,魏人不從。先是,帝遣行人雷鄴告糴於魏,既而為牙軍所殺。羅宏信懼,故不敢從命,遂通好於太原。十二月辛醜,帝遣丁會、葛從周率衆渡河取黎陽、臨河,又令龐師古、霍存下淇門、衛縣,帝徐以大軍繼其後。 二年春正月,魏軍屯於內黃。丙辰,帝與之接戰,自內黃至永定橋,魏軍五敗,斬首萬餘級。羅宏信懼,遣使持厚幣請和。帝命止其焚掠而歸其俘,宏信由是感悅而聽命焉。乃收軍屯於河上。八月己醜,帝遣丁會急攻宿州,刺史張筠堅守其壁,會乃率衆於州東築堰,壅汴水以浸其城。十月壬午,筠遂降,宿州平。十一月丁未,曹州裨將郭紹賓殺刺史郭饒,舉郡來降。是月,徐將劉知俊率衆二千來降,自是徐軍不振。十二月,兗州硃瑾領軍三萬寇單父,帝遣丁會領大軍襲敗之敗於金鄉界,殺二萬餘衆,瑾單馬遁去。 景福元年正月,遣丁會於兗州界徙其民數千戶於許州。二月戊寅,帝親徵鄆,先遣硃友裕屯軍於鬥門。甲申,次衛南,有飛鳥止於峻堞之上,鳴噪甚厲。副使李璠曰:“將有不如意之事。”是夜,鄆州硃瑄率步騎萬人襲硃友裕於鬥門,友裕拔軍南去。乙酉,帝晨救鬥門,不知友裕之退,前至鬥門者皆為鄆人所殺。帝追襲鄆人至瓠河,不及,遂頓兵於村落間。時硃瑄尚在濮州。丁亥,遇硃瑄率兵將歸於鄆,遂來衝擊。帝策馬南馳,為賊所追甚急,前有瀎溝,躍馬而過,張歸厚援槊力戰於其後,乃免。時李璠與部將數人皆為鄆軍所殺。五月丙午,遣硃剋讓率衆暴兗、鄆之麥。十一月,遣硃友裕率兵攻濮州,下之,擒刺史郡儒以獻,濮州平。遂命移軍伐徐州。 二年四月丁醜,龐師古下彭門,梟時溥首以獻。八月,帝遣龐師古移兵攻兗,駐於麯阜,與硃瑾屢戰,皆敗之。十二月,師古遣先鋒葛從周引軍以攻齊州,刺史硃威告急於兗、鄆。既而硃瑄以援兵至,遂固其壘。 乾寧元年二月,帝親領大軍由鄆州東路北次於魚山。硃瑄覘知,即以兵徑至,且圖速戰。帝整軍出寨,時瑄、瑾已陣於前,須臾,東南風大起,我軍旌旗失次,甚有懼色,即令騎士揚鞭呼嘯。俄而西北風驟發,時兩軍皆在草莽中,帝因令縱火。既而煙焰亙天,乘勢以攻賊陣,瑄、瑾大敗。殺萬餘人,餘衆擁入清河,因築京觀於魚山之下,駐軍數日而還。 二年正月癸亥,遣硃友恭帥師復伐兗,遂塹而圍之。未幾,硃瑄自鄆率步騎援糧欲入於兗,友恭設伏以敗之,盡奪其餉於高吳,因擒蕃將安福順、安福慶。二月己酉,帝領親軍屯於單父,以為友恭之援。四月,濠、壽二州復為楊行密所陷。是時,太原遣將史儼兒、李承嗣以萬騎馳入於鄆。硃友恭遂歸於汴。八月,帝領親軍伐鄆,至大仇,遣前軍挑戰,設伏於梁山以待之。既而獲蕃將史完府,奪馬數百匹。硃瑄脫身遁去,復入於鄆。十月,帝駐軍於鄆,齊州刺史硃瓊遣使請降,瓊即瑾之從父兄也。帝因移軍至兗,瓊果來降。未幾,瓊為硃瑾所紿,掠而殺之,帝即以其弟玭為齊州防御使。十一月,硃瑄復遣將賀瑰、柳存及蕃將何懷寶等萬餘人以襲曹州,庶解兗州之圍也。帝知之,自兗領軍策馬先路至鉅野南,追而敗之,殺戮將盡,生擒賀瑰、柳存、何懷寶及賊黨三千餘人。是日申時,狂風暴起,沙塵沸涌,帝曰:“此乃殺人未足耳。”遂下令盡殺所獲囚俘,風亦止焉。翼日,縶賀瑰等以示於兗。帝素知瑰名,乃釋之,惟斬何懷寶於兗城之下,乃班師。十二月,葛從周領兵復伐兗。既至,與硃瑾戰於壘下,殺千餘衆,擒其將孫漢筠已下二十人,遂旋師。 三年正月,河東李剋用既破邠州,欲謀爭霸,乃遣蕃將張污落以萬騎寨於河北之莘縣,聲言欲救兗、鄆。魏博節度使羅宏信患之,使來求援。二月,帝領親軍屯於單父,會寒食,帝乃親拜文穆皇帝陵於碭日縣午溝裏。四月辛酉,河東泛漲,將壞滑城。帝令决堤岸以分其勢為二河,夾滑城而東,為害滋甚。是月,帝遣許州刺史硃友恭領兵萬人渡淮,以便宜從事。時黃、鄂二州纍遣使求援,故有是行。五月,命葛從周統軍屯於洹水,以備蕃軍。六月,李剋用帥蕃漢諸軍營於斥丘,遣其男落落將鐵林小兒三千騎薄於洹水,從周與戰,大敗之,生擒落落以獻。剋用悲駭,請修舊好以贖其子,帝不許,遂執落落送於羅宏信,斬之。越七日,我軍還屯陽留以伐鄆。八月,復壁於洹水。是時,昭宗幸華州,遣使就加帝檢校太師,守中書令。 四年正月,帝以洹水之師大舉伐鄆。辛卯,營於濟水之次,龐師古令諸將撤木為橋。乙未夜,師古以中軍先濟,聲振於鄆,硃瑄聞之,棄壁夜走。葛從周逐之至中都北,擒瑄並其妻男以獻。尋斬汴橋下。鄆州平,乙亥,帝入於鄆,以硃友裕為鄆州兵馬留後。時帝聞硃瑾與史儼兒在豐沛間搜索糧饋,惟留康懷英以守兗州,帝因乘勝遣葛從周以大軍襲兗。懷英聞鄆失守,俄又我軍大至,乃出降;硃瑾、史儼兒遂奔淮南。兗、海、沂、密等州平。乃以葛從周為兗州留後。五月丁醜,硃友恭遣使上言,大破淮寇於武昌,收復黃、鄂二州。八月,陝州節度使王珙遣使來乞師。是時,珙弟珂實為蒲帥,迭相憤怒,日尋幹戈,而珙兵寡,故來求援。帝遣張存敬、楊師厚等領兵赴陝,既而與蒲人戰於猗氏,大敗之。九月,帝以兗、鄆既平,將士雄勇,遂大舉南徵。命龐師古以徐、宿、宋、滑之師直趨清口,葛從周以兗、鄆、曹、濮之衆徑赴安豐。淮人遣硃瑾領兵以拒師古,因决水以浸軍,遂為淮人所敗,師古沒焉。葛從周行及濠梁,聞師古之敗,亦命班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选集】二十四史
捲一·太祖紀一捲二·太祖紀二捲三·太祖紀三捲四·太祖紀四
捲五·太祖紀五捲六·太祖紀六捲七·太祖紀七捲八·末帝紀上
捲九·末帝紀中捲一十·末帝紀下捲十一·列傳一捲十二·列傳二
捲十三·列傳三捲十四·列傳四捲十五·列傳五捲十六·列傳六
捲十七·列傳七捲十八·列傳八捲十九·列傳九捲二十·列傳十
捲二十一·列傳十一捲二十二·列傳十二捲二十三·列傳十三捲二十四·列傳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