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1節:序言      劉德江 Liu Dejiang

《論語》是一部儒傢經典著作,它涵蓋了孔子的政治主張、社會理想、道德觀念、處世原則、修養之道和教育思想,具有極高的文學、史學、哲學價值。今天,本着 “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我們重新審視《論語》中所體現的先進思想,對於啓迪人們心靈、指導生活實踐、構建禮儀之邦、實現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作用。
第1節:序言 序言 錢穆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論語新解》)可見《論語》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班固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藝文志》)《論語》就是這樣一部書,記載着孔子和他學生的言語行事。歷史上,幾乎每個時代的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論語》的"微言大義",從中獲益。 林語堂說:"《論語》這部書,是孔學上的聖經,是一套道德的教訓。"(《孔子的智慧》)意思是說,《論語》的要義在於教人為人處世的思想和方法。本書便是根據《論語》的要義,結合歷史和現實,讓人們從事實中學習、理解和踐行《論語》的要義。 孔子說:"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說明了"禮"與"仁"的關係,"仁"是為人處世的根本,"禮"是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仁"是"禮"的內涵,"禮"是"仁"的表現形式,"禮"與"仁"互為表裏。所以當我們遵從"以仁為本"的理念的同時,要清楚"禮"的規範作用對人也同樣重要。為了說明"禮"的重要性,孔子說過如下的話:"不知禮,無以立也。""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理解了"禮"的重要性,我們便可以遵守"禮",以"禮"成事,做到了這一點也就達到了"仁"之本,所謂"剋己復禮為仁"。有一點需要註意,"仁"的思想雖然歷久不變,但"禮"的規範卻是與時俱進的,所以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禮"總要打上時代的印記,隨着時代變化而變化。所以我們在繼承"禮"的時候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正解》第一、第二兩章側重講解《論語》中的"仁"與"禮"兩項內容,它們是儒傢思想的根本和基礎。在第一章裏講述了"仁"的含義。儒傢認為,每一個人都要在社會中謀生存求發展,要與他人打交道,如果要想求得一種和諧,便需要堅持"仁"的思想。所以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為人處世必須要堅守"仁","仁"是做人的根本。 第三章至第六章按照儒傢的人生理想--"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進行編排。第三、第四兩章主要從修身的角度來闡釋《論語》。修身最重要的方式是學習。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衹有通過學習才能知"仁"守"禮"。子夏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與人相交既可以檢驗學習效果,又可以提升修身境界。通過學習可以知"仁"守"禮",做到為人以忠、待人以信,擁有高尚的德,人與人便可做到和諧共處,成為君子之交。反之,則需退而內自省,繼續學習修身。第五章,主要講述人們在處理家庭事務上,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第六章側重人在處理社會問題上的能力,類似古人所說的"治國平天下"。 最後一章重點講述儒傢的人格理想--"君子"。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就是說"君子"是一種內在與外在配合得宜的人。進一步說,"君子"不但有仁愛之心,還能以"禮"行事,即能知"仁"守"禮";同時"君子"還能在"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上為世人做出榜樣。"君子"是孔子在《論語》中推崇的人格,也是孔子自身的寫照,希望讀者能效仿"君子",勉勵自己。 《論語正解》是對《論語》的一種通俗解讀,其中引用了錢穆、朱熹等儒傢學者的觀點,但更多的是作者個人的理解,有些看法難免偏頗,希望讀者批評指正。更希望讀者能夠參照《論語》原本進行閱讀,在比較閱讀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