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评论 》 奼紫嫣紅牡丹亭 》
中國的莎士比亞
白先勇 Bai Xianyong
《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可說是1598年《牡丹亭》問世迄今的全記錄,由兩岸三地知名學者專文撰述,從湯顯祖創作背景、《牡丹亭》的魅力,一直談到白先勇改編青春版的來竜去脈與現代詮釋意義。全書包括青春版劇本、重要麯譜、民國以來演出回顧及劇照,最可貴的是,書中搜羅百餘幀老照片、木刻版畫插圖,均為海峽兩岸三地人士珍藏,得來不易,彌足珍貴。
中國的莎士比亞
湯顯祖(一五五~一六一六)在現代人的心目中,是明代的大劇作傢,是《牡丹亭》的作者,是寫出“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頽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院”這樣美麗凄迷情境的文豪。這種簡略的認識,雖說粗淺,基本上倒是正確的。尤其是放進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過程中,不同民族傳統都對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後現代”象徵符號化與經典化之際,湯顯祖當然是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戲劇傢,堪與英國的莎士比亞(一五六 四~一六一六)相匹敵。
許多人稱湯顯祖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固然主要是因為各自在戲劇創作上都有偉大成就,可以媲美,但學者們同時提醒我們,還有個歷史的巧合,兩人都逝世於公元一六一六年。同年逝世,與他們各自在文學藝術上的貢獻與地位,似乎是不相幹的,但突出年代巧合,把“同年”象徵化,轉為文化遺産的時間符號,確實有助於鞏固經典化的地位。
有趣的是,青木正兒在《中國近世戲麯史》中說,顯祖死在一六一七年,晚於莎士比亞一年而卒,卻仍然強調“東西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其實,湯顯祖卒於萬歷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亥時,換作公歷是一六一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深夜,文獻可證,青木正兒顯然說錯了。但是,青木正兒真正關註的是“同年”的象徵意義,是東西方戲劇“同時”出了兩位偉人,則是其他學者也都認可的現象。
趙景深在一九四六年寫過一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指出兩人有五個相同之點: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戲麯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創作內容都善於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戲劇創作的清規戒律,五是劇作最能哀怨動人。徐朔方在一九六 四年也寫過一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一九七八年纔發表),指出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時代相同,但具體的戲劇創作傳統不同,前者依譜按律填寫詩句麯詞,後者則以話劇的開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筆,認為湯顯祖的創作空間與難度更大。到了一九八六及八七年,徐朔方又接連兩次探討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聯繫劇作傢與中西歷史文化發展的關係,指出湯顯祖生活的明代社會,比起莎士比亞的伊麗莎白時代而言,要封閉落後得多,因此,湯顯祖塑造出《牡丹亭》裏杜麗娘這樣敢於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難能可貴。
近年來,還有許多人在“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這個題目上大作文章,甚至對比分析《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文字技巧與劇情結構,當作比較文學專題研究。其實,說來說去,也不外乎田漢在一九五九年到江西臨川拜訪“湯傢玉茗堂碑”所賦的詩:“杜麗如何朱麗葉,情深真已到梅根。何當麗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也就是說,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旗鼓相當,杜麗娘與朱麗葉不遑相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中國的莎士比亞 | 湯顯祖的時代與文化變遷 | 湯顯祖人生的啓示 | 《牡丹亭》的文化啓示 | “夢中之愛”亦奇亦真 | 情與理的悲劇性衝突 | 追尋真愛的戲劇張力 | “牡丹亭意象”乃傑出創造 | 從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 | 古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 現代劇場的古典精神 | 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産 | 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1) | 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2) | 捕捉愛情神話的春影(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