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徐霞客遊記 》
遊天台山日記
徐宏祖 Xu Hongzu
《徐霞客遊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捲、12捲、20捲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地理學成就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佈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麯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衝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佈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衝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文學特點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緻入微; (3)詞彙豐富,敏於創製;絶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註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註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遊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佈、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遊天台山日記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北,有華頂、赤城、瓊臺、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梁飛瀑最為著名。
該記先略敘一路風光美景,再着重記敘登華頂峰,觀斷橋、珠簾瀑布,對華頂峰景色以及草木異狀亦有一定描繪,而對斷橋、珠簾之水的描寫則尤為細緻,對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勢頗有重筆。對明岩石洞之闊大、洞外石壁高聳之奇也寫得氣勢非凡。其後對寒岩、鳴玉澗、瓊臺等各景也一一描繪。
此為徐霞客初遊天台山時所記,時間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遊覽並另作一記。
該記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語言清新樸素,精練準確,從此篇我們可以看出徐霞客遊記的基本風格。)
癸醜(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為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裏,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裏,路有岐,馬首西嚮臺山,天色漸霽。又十裏,抵鬆門嶺,山峻路滑,捨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又十五裏,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嚮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嚮國清相待。餘然(同意)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就石梁道。行五裏,過筋竹嶺。嶺旁多短鬆,老幹屈麯,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裏,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絶旅人。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裏,暮抵天封寺。臥念晨上峰頂,以朗霽為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原指火燃極旺,此指日熾,)决策嚮頂。上數裏,至華頂庵;又三裏,將近頂,為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二裏,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為嘆惋。復上至太白,循路登絶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限製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qiè滿足)所望。二十裏,過上方廣,至石梁,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梁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嚮山後。越一嶺,沿澗八九裏,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麯。上層為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為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yù門坎),水從坳中斜下。三級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為麯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裏許,為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餘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岩,)蓮舟不能從。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梁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kùi原意為垮塌,此處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餘從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復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梁。為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裏,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聲音響亮而清遠),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餘欲嚮桐柏宮,覓瓊臺、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嚮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裏,中過竜王堂。每下一嶺,餘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雲峰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雲峰言:“名勝無如兩岩,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岩而後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城、赤城,可一覽收矣。”
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岩道,由寺嚮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五十裏至步頭,雨止,騎去。二裏,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於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裏,至明岩。明岩為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麯,《志》所謂八寸關也。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綫,青鬆紫蕊,翁蓯(wēngcōng草木茂盛)於上,恰與左岩相對,可稱奇絶。出八寸關,復上一岩,亦左嚮。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雲。入寺。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裏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從石隘仰登。岩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梁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捨,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絶。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竪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腳,逼身而過,神魄為動,自寒岩十五裏至步頭,從小路嚮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雲峰莽行麯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復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裏,今從小路,返迂回三十餘裏。宿。信桃源誤人也。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麯路中三十餘裏,渡溪入山。又四五裏山口漸夾(狹窄),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註,為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岩間。澗窮路絶,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山窪)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臺"、"雙闕",竟無知者。去數裏,訪知在山頂。與雲峰循路攀援,始達其巔。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峰頭中斷,即為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為瓊臺。臺三面絶壁,後轉即連雙闕。餘在對闕,日暮不及復登,然勝風景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後還國清,凡三十裏。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後五裏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為僧捨凌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遊天台山日記 | 遊雁宕山日記 | 遊白嶽山日記 | 遊黃山日記 | 遊武彝山日記 | 遊廬山日記 | 遊黃山日記 | 遊九鯉湖日記 | 遊嵩山日記 | 遊太華山日記 | 遊太和山日記 | 閩遊日記 | 閩遊日記 | 遊天台山日記 | 遊雁宕山日記 | 遊五臺山日記 | 遊恆山日記 | 浙遊日記 | 江右遊日記 | 楚遊日記 | 粵西遊日記一 | 粵西遊日記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