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类 》 素問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王冰 Wang Bing
“素者,本也;問者,皇帝問於岐伯也。”岐伯乃上古醫學先知,因此就誕生了以皇帝與先知們問答形式撰寫的綜合性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英文意譯),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捲,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捲,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髒腑經絡學為主綫,論述攝生、髒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册》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黃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之合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中國醫藥學的理論體係,奠定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黃帝內經》一直指導着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直到今天,《黃帝內經》對於中醫藥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問》和《靈樞》本是兩部獨立的著作,兩書名(包括《針經》、《九捲》等名)一直分別使用,見於歷代正史書目。可是長期以來卻被合稱為《黃帝內經》。這是晉代皇甫謐在沒有史料作證的情況下,衹以《素問》九捲與《九捲》(後稱《針經》、《靈樞》)合篇,其捲數與《黃帝內經》18捲數目相同,即以為是《黃帝內經》,致使此兩書長期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歷史地位。
《素問》和《靈樞》是否為原本《黃帝內經》,歷代都有爭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此作了大量的考證,其中考證最全面者,當推趙明山教授。
趙氏認為,“目前我們衹能以傳世本《素問》和《靈樞》作為考察對象,結合史志、文物等來判斷其是否為《黃帝內經》,以及它的成書過程和年代。”趙氏從社會背景、科學技術、語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來進行考證。最後認為“通過以上引述與論證,大體可知《素問》和《靈樞》保存了大量先秦古醫經的思想和材料,也匯集了不同醫學流派的理論,不同篇章的寫作年代也會有先有後,是經過長期積纍,最後由一人或幾個人進行整理、匯編為《素問》和《九捲》。”
趙氏還將醫經與經方篇數作了對比,認為《素問》和《靈樞》含量達162篇之多,肯定篇數多於18捲本的《黃帝內經》。整理修訂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為《黃帝外經》的內容,甚至扁鵲學派的著作《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的內容,編入《素問》和《靈樞》之中,但改換了扁鵲等人的名字。劉澄中經考證,認為兩書中確有扁鵲學派的內容。
關於《黃帝內經》是否能獨存的問題,趙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質疑。廖氏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醫籍,‘凡36傢,868捲’,除今人所稱《黃帝內經》18捲外,全部蕩然無存。何存此書流傳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劉澄中則引述餘自漢等語:“《方技略》的醫經和經方類著作不為東漢末的張仲景,以及西晉王叔和、皇甫謐所知這一事實,清楚地說明:《方技略》的醫經、經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東漢末年的戰火。”據此筆者認為原本《黃帝內經》在戰火中能夠獨存的可能性是極微的。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素問》和《靈樞》兩部書是戰國秦漢時代我國醫學之集大成者,是歷代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它倆的源頭包括了以《黃帝內經》為首的七傢醫經在內,兩千年來中國醫學就是沿着《素問》和《靈樞》的道路不斷嚮前發展。《素問》和《靈樞》是我國最早的兩部傳世醫學經典,這也是兩書的歷史地位。這樣理解,並無損害《黃帝內經》的形象與名譽,何必維護與固守《黃帝內經》空名(無實物存在)呢?最近嚴季潤撰編的《十部醫經類編》,是以《素問》和《靈樞》為獨立的醫經入編。施杞教授主編的中醫藥係列叢書中由陳農編寫的首部即以“醫經”命名而不以“內經”命名,可見已有帶頭人。故筆者提出,應盡快恢復《素問》和《靈樞》應有的歷史地位。健康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
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 陰陽離合篇第六 | 陰陽別論篇第七 |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