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崔瑞德 Denis Twitchett

  本書是《劍橋中國史》的第6捲,英文原名是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直譯為《異族王朝和邊疆國傢》,於 1994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按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翻譯《劍橋中國史》的通例和本書涉及的內容,我們將本捲中譯本的書名譯為《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本捲分為9章,遼、西夏、金朝的歷史各設一章;其他6章專述元朝的歷史,另有導言和書目介紹分置前後,全書原文共計864頁。
  
  《劍橋中國史》規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國史的許多學者的力量,本捲也不例外。導言的作者是本捲的兩位主編,慕尼黑大學名譽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崔瑞德。前者是著名的遼、金、元史研究專傢,著述頗豐,尤長於金史研究,在本捲中還擔任第3章金朝歷史的寫作;後者則多年來從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亦是《劍橋中國史》秦漢、隋唐、明代等捲的主編,在本捲中還與剋勞斯-彼得·蒂茲合寫了第1章遼朝的歷史。第2章西夏史的作者是肯永學院教授鄧如萍,她已發表過一些有關西夏歷史的論著。特倫頓州立學院教授托馬斯·愛爾森主要研究早期蒙古國的歷史,故撰寫本捲的第4章。第5章的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學院教授莫裏斯·羅沙比,著有《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時代》等著作,所以專寫忽必烈一朝的歷史。第6章的作者蕭啓慶原為新加坡大學教授,現為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元代的軍事制度》、《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等著作,此次擔任元中期歷史的寫作,駕輕就熟。堪薩斯大學教授竇德士,主要研究元明思想史和政治史,著有《徵服者與儒士》、《儒學與獨裁統治》等著作,在本捲中撰寫第7章元後期的歷史。第8章作者是原在哈佛大學任教、現在米德爾斯伯裏學院任教的伊麗莎白·恩迪科特-韋斯特教授,她著有《蒙古在中國的統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等著作,所以專述與元代政府和行政管理的有關問題。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牟復禮研究中國史多年,在本捲中寫作第9章,專門討論元朝統治下的社會問題。如本捲原書序言所說,牟復禮還通讀了本捲全稿並提出了修改意見。
  
  應該承認,本捲是《劍橋中國史》中難度較大的一捲,因為它所敘述的遼、西夏、金、元四個王朝,都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研究這些王朝的歷史時,既要面臨許多語言、文字問題,還要深入研究民族關係和國傢關係的發展變化、多元文化的構成及其相互影響、社會風俗的變化等一係列問題。本捲的編著者對這些問題作了許多值得重視的探討。
  
  多元文化的構成及其相互影響,是10—14世紀中國歷史的顯著特徵,也是本捲各章的作者反復強調和深入探討的問題,由此構成了本書的一大特點。他們不僅較詳細地論述了在中原文化影響下各王朝統治制度的變化,討論了各族統治者和統治精英對儒學和漢文化的態度;還重點揭示了契丹人、党項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的文化在各王朝歷史中所起的作用,各種文化的走嚮,以及這些文化對中國社會乃至中國文化的影響。此外,來自中亞和歐洲的文化因素,也受到了重視。文化史的研究,尤其是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近年來頗受我國學者的註意,本書在不少方面可資藉鑒。
  
  10—14世紀中國境內各個國傢之間的關係,在本捲中被視為國際關係,宋、遼、西夏、金、元乃至吐蕃、大理之間的通使、通貢和結盟等,均被視為外交關係。衆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10—14世紀宋、遼、金、西夏、元及吐蕃、大理之間的關係,是國內各政權、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它們與日本、高麗、東南亞諸國乃至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的關係,纔屬於對外關係。事實上,《劍橋中國史》的其他各捲,也采取了同樣的處理方法,對此我們是難以同意的。
  
  民族的發展當然是本捲不可能回避的問題,對契丹、党項、女真和蒙古的來源和發展,作者都有專門的敘述,但是又不囿於各族族源和具體構成的繁瑣考證,應該說,這是本書值得註意的一個特點。在族源問題上學術界還有不同的看法,理清主要綫索,指出不同的學術觀點,給予讀者以清晰的印象,是難能可貴的。
  
  本捲註意人物特徵和人物間的關係。對於重要人物,如耶律阿保機、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不但敘述其本人的出身和經歷,還很註意他們的文化背景,並能認真分析促使其作出重大决策的各種因素。本捲各章經常使用“精英”一詞,用來指幫助最高統治者建國或進行統治的群體。對精英的民族構成、文化背景、社會地位、政治傾嚮等的分析,在各章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這樣的敘述,不但使政治史的脈絡清晰,而且容易解釋各次政治鬥爭的前因後果。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蕭啓慶教授撰寫的第6章。
  
  對於這一時期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本捲在遼、西夏、金三章都闢專節加以討論。儘管第4—7章所述元朝歷史中都涉及了經濟和社會問題,本捲還是專設了兩章討論元代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人口問題也引起了高度重視,儘管資料有限,作者還是盡可能地對10—14世紀人口的發展做出了估計。這方面的論述不乏精彩之處,當然,還大有可以探討的餘地。
  
  與《劍橋中國史》其他捲相同,作者很註意收集以往的研究成果,並且在“書目介紹”中,分別介紹了所寫章節的主要史料來源和主要研究成果。“書目介紹” 和所附“書目”,對中國讀者瞭解國內外的研究情況,會有很大的幫助。需要說明的是,本捲各章成稿的時間差距較大,衹有少數作者吸收了本世紀90年代初的成果,大多數作者使用的是較早的研究成果。特別應該指出的是,近十餘年來我國遼、西夏、金、元史研究有很大進步,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在本捲中沒有得到足夠的反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儘管本捲主編在導言中專門談到了語言問題,特別指出應該註意各種文字資料的使用,但是本捲所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資料並不充分,尤其是西夏史部分,對西夏文資料的應用顯然較少;遼、金時期的歷史,亦有類似的問題。做的比較好的是蒙古國和元朝的歷史,作者註意到了從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文獻及歐洲文獻中尋找相關資料。國內考古學家近年來對遼、西夏、金、元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址進行了係統的發掘,發現了許多極有價值的文物。本捲編著者曾多次提到了考古和文物資料的重要性,但是在正文敘述中,使用考古和文物資料明顯薄弱,對社會生活和科技等方面,本捲的重視顯然不夠,幾乎沒有專門的論述,這可以說是一個缺憾。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便於讀者閱讀,我們做了以下技術處理:
  
  (一)書目重排
  
  原書書目按作者英文名字排序,為便於中國讀者閱讀和檢索,我們將所有西文和日文書目仍按原書排序,保留原文,附以漢文譯名。中文書目則從原書書目中摘出,分編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古籍和史料,按成書時間先後排列;第二部分為近人研究著述,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列。各書目錄給以統一編號。
  
  (二)註釋化簡
  
  原書註釋所引書目,大多註明了著作出版機構、時間、地點和論文所載刊物等。為減少重複翻譯,我們在註釋所引書目前均加上該書目的編號,保留作者、篇名、捲號和頁碼等,刪去了著作出版的機構、時間、地點和論文所載刊物。根據所加書目編號,讀者可以從書目中查到這些內容。書目介紹的註釋,則保留著作出版的時間和地點。
  
  (三)對原書明顯錯誤之處的處理
  
  本捲有一些明顯的錯誤。有的可能是印刷錯誤,如年代錯誤、數字錯誤和所引書的捲數、頁碼錯誤等;有的則是史實理解錯誤。對這些明顯的錯誤,在翻譯中,我們都進行了處理。原書中明顯的印刷錯誤,尤其是數字印刷錯誤,經反復核對後,由譯者直接改正,不另加譯者註。對翻譯過程中發現的明顯史實錯誤,仍按原文譯出,附譯者註加以說明。
  
  (四)譯名
  
  本捲作者大量使用China和Chinese,這是西方學者的習慣用法,有時指中國和中國人,更多則指中原或專指漢人、漢族,所以必須在翻譯中加以仔細斟酌,選擇合適的譯法。本捲作者用“滿洲”指今天的東北地區,“蒙古”主要指現在蒙古國的地區,即中國古代常說的“漠北地區”,在翻譯中一般改為東北地區和漠北。本捲作者習慣使用“夏國”或“夏”的稱呼,為避免引起歧義,一律譯為“西夏”。元朝皇帝在本捲中均稱為××汗,譯文完全照譯。其他譯名,采用《劍橋中國史》中文譯本的通例。
  
  本書的翻譯,是從1996年1月開始的,翻譯的分工如下:
  
  第六捲序言、圖表:史衛民
  
  導言:馬曉光
  
  第一章:劉曉、史衛民
  
  第二章:吳玉貴
  
  第三章:定宜莊
  
  第四章:劉曉、陳煜
  
  第五章:何峻
  
  第六章:史衛民
  
  第七章:王湘雲
  
  第八章:王湘雲
  
  第九章:王湘雲
  
  書目介紹:史衛民
  
  書目:陳高華、史衛民、馬曉光
  
  審校:陳高華、史衛民、馬曉光、石曉
  
  地圖:馬曉光、史衛民
  
  製圖:朱力雅
  
  我們應該特別感謝蕭啓慶教授,他不僅幫助我們解决了書目中的許多翻譯疑難問題,還審改了第6章的譯稿。陳學霖、陶晉生、陳得芝、楊訥、劉迎勝、耿昇、史金波、白濱、黃振華、李玠奭、堤一昭等先生亦幫助我們訂正了大量的書目譯名,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因為涉及的內容復雜,並包含了各種文字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已經出版的《劍橋中國史》各捲中翻譯難度最大的一本。我們雖然得到了許多國內外學者的幫助,但還是有一些問題無法解决,留下了少數疑點,並且很可能出現不少翻譯錯誤,希望批評指正。《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是反映90年代以前西方學者研究水平的集大成之作。我們希望該書中文譯本的出版,有助於國內學術界的研究工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劍橋中國史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