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 》 唐詩百話 》
1.王績:野望
施蜇存 Shi Zhecun
唐诗百话 1.王绩:野望唐诗百话 1.王绩:野望
我寫《唐詩百話》
從一九三七年起,我中止了文學創作,一直生活在古典書城中。這是職業改變的結果,倒不是"江郎纔盡",寫不出東西來了。要說寫作,我的主觀願望,寧可寫小說,而不想寫什麽學究氣的研究論文。我的古典文學知識,衹夠應付教學,談不到研究,因而也從來不想寫關於古典文學的文章。但是,經常會有一種苦悶。在大學裏擔任了十多年教學工作,每逢填寫表格,在"有些什麽著作"這一格中,我總感到無法填寫。我的著作?衹有五本小說集,兩本散文集。這些都不是學術著作,填寫上去未免給"教授"職稱丟臉。一九五七年以後,幸而被剝奪了任何著作的出版權利,也不再要我填表格,這樣混過了二十年,倒也心安理得。
三中全會以後,精神上和生活上都獲得第二次解放,表格也接着來了。還有人邀我去參加各種學會。這一下,我的苦悶也回潮了。怎麽辦?該寫一本關於古典文學的小書出來充實充實表格了吧?於是,在一九七七年的一個鼕天,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陳邦炎同志來找我,希望我提供一二種出版物。
我纔下决心寫一本關於唐詩鑒賞的書。當時就擬定了書名《唐詩串講》,約期一年交稿,讓出版社列入一九七九年的出版書目。
一九七八年,我用全力來寫這部書稿,到年底,寫成了五十篇。關於唐詩,過去也曾寫了一些文字,但都是課堂教學用的講稿。我早知道,我衹會寫講稿,因此,書名就標明"串講"。五十篇寫成,自己讀一遍,果然,講稿氣味很濃。我感到有點掃興。另一方面,五十篇衹寫到中唐詩人,似乎本書還沒有全。於是,一邊修改成稿,一邊繼續寫下去,一九七九年,衹寫了十多篇。
兩年的寫作,我對唐詩的認識有了轉變。我纔知道唐詩也該用研究方法去鑒賞。過去,包括我自己,衹是就詩講詩,從詩的文學本身去理解和鑒賞,因而往往容易誤解。一個詞語,每一位詩人有他特定的用法;一個典故,每一位詩人有他自己的取義。每一首詩,宋元以來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如果不參考這些資料,單憑主觀認識去講詩,很可能自以為是,而實在是錯的。
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二年,雜務太多,又出門旅遊,開會,衹能抽暇修改了一些舊稿,新寫的衹有二三篇,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寫下去了。一九八三年,生了一場破腹開腔的大病,在醫院裏住了十八個月,居然不死。一九八四年九月,出院回傢,身已殘廢,行走不便,衹能終日坐着。這就給我以安心寫文章過日子的條件。我立即繼續寫下去,到一九八五年六月,寫滿了一百篇,總算大功告成,放下了一個重負,履行了對出版社的諾言,雖然已愆期交貨。
現在看來,這部書比較的像是一種新型的詩話,因此,改名為《唐詩百話》。我曾有一百首欣賞碑版文物的絶句,名為《金石百詠》,一九七九年在香港《大公報》發表。又選定了一百塊書法佳妙的唐碑,加以敘說,名為《唐碑百選》,從一九八一年起在香港的《書譜》雙月刊發表。現在加上這本《唐詩百話》,可以說是我在三中全會以後貫徹了自己的"三百方針"。遺憾的是,我已退休,沒有表格需要填寫了。
《解放日報·讀書》專刊的記者來訪,要我寫一篇文章,談談《唐詩百話》。我就把我的情況匯報如上,響應巴金同志號召,句句是"真話"。
一九八八年二月六日
1.王績:野望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王績,字無功,絳州竜門(今山西竜門)人。隋大業末,官為秘書正字。因不願在京朝任職,就出去做六合縣丞。天天飲酒,不理政事。不久,義兵四起,天下大亂,隋朝政權,有即將崩潰之勢。他就托病辭官,回到家乡。李唐政權建立後,武德年間,徵集隋朝職官,以備選任。王績還應徵到長安,任門下省待詔。貞觀初年,因病告退,仍回故鄉,隱居於北山東臯,自號東臯子。王績與其兄王通,都不熱中於仕宦。王通隱居講學,為河汾之間儒學宗師,著有《文中子》。王績以詩賦著名,其文集名《東臯子集》。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歷史,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統一了中國。南北兩個文化係統,逐漸趨於融合。但是楊堅的政權,被他的荒淫無度的兒子楊廣斷送了。統一的新文化.沒有來得及發展。在初唐的幾十年間,唐代文化,特別是文學,基本上是隋代的繼續。
王績生於隋末唐初,文學史傢一般把他列為最早的唐代詩人。我們現在選講唐詩,也就從王績開始。《野望》是王績的著名詩作。這首詩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古人稱一個字為一“言”,故每句五字的詩,稱為五言詩。第三句和第四句詞性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第五句和第六句也是詞性一致,也是句法結構相同。這樣形式的結構,稱為“對字”,或稱“對偶”、“對仗”。每二句稱為一聯。詞性一致的對句,如“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稱為“對聯”。上、下二句不對的,如“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和“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都稱為“散聯”。每一聯末尾一個字,都是“韻”,或稱“韻腳”。這首詩第一聯末尾是“依”字,於是以下三聯末尾一字就必須用與“依”字同韻的字。
按照這樣的規律結構起來的詩,稱為“五言四韻詩”。後來稱為“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我國古代詩歌,最早的是《詩經》裏的三百零五篇四言詩。其後有了以六言句為主的《楚辭》。漢、魏、南北朝詩才以五言為主。這些古詩,都不在聲、韻、詞性、句法上作出嚴格的規律。因此,在唐代以前,還沒有“律詩”。王績這一首詩是最早的唐代律詩,但在王績的時候,“律詩”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故一般僅稱為“五言四韻”。
這首詩是作者在故鄉北山下東臯上傍晚眺望時有感而作。東臯,即東邊的高原。第一句“東臯薄暮望”,說明了詩題。地:東臯,時:薄暮,事:望,全都交代了。這種表現方法,叫做“點題”。五、七言律詩的第一句,或第一、二句,通常都得先點題。第二句是說出作者在眺望時的思想感情。如果從字面上講,對照上一句,他是覺得轉來轉去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但這樣講卻是死講、實講。他並不是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找不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物。一方面是沒有賞識他的人,另一方面是沒有他看得中願意去投奔的人。因此,在社會上“徙倚”多年,競沒有歸宿之處。這是活講、虛講。詩和散文句法的不同,就在這裏。在散文裏,“徙倚”必須說出在什麽地方,“依”必須說出依的是什麽對象:是人物還是樹木或山石。象這一句詩,不增加幾個名詞是無法譯成散文句的。因此,散文句子絶大多數不會有雙關意義。
第三、四句,即第二聯,描寫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株樹都顯出了秋色(樹葉的黃色),每一個山頭都衹有斜陽照着。這也還是按字面死講,而其含蓄的意義卻是:眼前所見盡是衰敗沒落的現象,不是我所願依靠的和平、繁榮的世界。
第三聯是描寫眺望到的人物。牧人趕着牛羊,騎馬的獵人帶了許多狩獲物,都回傢去了。第四聯就接上去說;這些牧人和獵戶,他們看看我,我也看看他們,彼此都沒有相識的人。於是作者寫出了第八句。在一個衰敗沒落的環境中,又遇不到一個相識的人,便衹好放聲高歌,想念起古代兩個隱居山中、采野菜過活的伯夷、叔齊了。
一首律詩,主題思想的表現,都在第一聯和第四聯。第二聯和第三聯,雖然必須做對句,較為難做,但在表達全詩思想內容,並不占重要的地位。我們如果把這首詩的第二、三聯刪去,留下第一,四聯,這首詩的思想內容並沒有重要的缺少:
東臯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你看,這樣一寫,第二句的“依”字更清楚了。作者所要依的肯定是人,而不是樹木山石。
學習一切文學作品,必須先瞭解這個作品及其作者的時代背景。在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傳統上,有一個成語,也可以說是文學批評術語,叫作“知人論世”。要瞭解一個作傢之為人,必須先討論一下他所處的是個什麽時世。但是,瞭解一個作傢的時代背景較為容易,這個作傢的傳記資料愈多,我們對他的“知人論世”工作便愈容易做。至於一篇作品的時代背景,就較難瞭解。因為一個人的時代背景是幾十年間的事,一篇作品的時代背景,可能衹是作者的一小段生活環境。對於一個詩人,我們要知道他的某一首詩是在什麽情況下寫的,除非作者本人在詩題或詩序中自己交代明白,否則就很不容易明確知道。
王績身經隋唐二代,對於他這首待,似乎必須失知道它是在什麽時候寫的,才能瞭解它針對的是些什麽。著《唐詩解》的明人唐汝詢說:“此感隋之將亡也。”這樣,他是把此詩的寫作時間定在隋亡以前。這樣,第二聯就成為比喻隋代政治的沒落了。清人吳昌祺對唐汝詢的意見,表示異議,在《刪訂唐詩解》中加上一個批語:“然王嘗仕唐,則通首衹無相識之意。”唐汝詢以為王績感隋之將亡,因而,為了忠於隋代,有效法伯夷、叔齊,歸隱首陽山之志。吳昌祺提醒了一句,王績也做過唐代的官,不能把這首詩理解為有隱居不仕之志。唐汝詢以“長歌懷采薇”為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吳昌祺則以為詩的重點在“相顧無相識”,“徙倚欲何依”。何文煥在顧安的《唐律消夏錄》中增批了一句“王無功,隋之遺老也。‘欲何依’,‘懷采藏’,可以見其志矣。”這樣講,就把詩的寫作時間定在隋亡以後,而以為王績是隋之遺老,所以賦詩見面表示要做一個“不食周粟”的隱士。
許多著名的唐詩,歷代以來,曾經許多人評講。同一首詩,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關於王績這首詩,我選取了三傢的評論,以為代表。何文煥的講法,顯然不是可取的,因為王績在唐代做過門下省待詔、太樂署丞,雖然沒有幾年,已不能說他是隋代的遺老。至於他在貞觀初年,已經告老回鄉,這裏很可能有政治上的利害得失,史書沒有記錄,我們就無從知道。
我以為這首詩很可能作於隋代政權將亡或已亡之時。但王績並不效忠於這個一片秋色和殘陽的政權。他的“長歌懷采薇”是為了“徙倚欲何依”,是為了個人的沒有出路。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淵徵集隋代職官,王績就應徵到長安出仕,可見他並不以遺老自居。
我這樣講,完全是“以意逆志”,沒有文獻可以參證。但是恐怕也衹有這樣講法,纔比較講得通。
一九七八年一月四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王績:野望 | 2.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 3.楊炯:從軍行 | 4.五七言絶句四首 | 5.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6.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製 | 7.瀋佺期: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 8.雜言歌行三首 | 9.陳子昂:感遇詩(上) | 10.陳子昂:感遇詩(中) | 11.陳子昂:感遇詩(下) | 12.王梵志詩 | 13.初唐詩餘話 | 14.王維:五言律詩三首 | 15.王維:五言律詩二首 | 16.孟浩然:五言律詩三首 | 17.孟浩然:五言律詩又三首 | 18.高適:燕歌行 | 19.岑參:七言歌行二首 | 20.早朝大明宮唱和詩四首 | 21.王灣:五言律詩二首 | 22.邊塞絶句四首 | 23.五言絶句四首 | 24.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