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董耀会 Dong Yaohui
本书以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的历史沿革为主线,对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长城建筑遗存、长城在民族融合中的历史作用、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作者董耀会先生是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是资深的长城研究工作者,曾多次陪同国外贵宾参观长城并为之解说。在本书中,他纵论古今,寄情抒怀,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的视角和价值取向,阐述了长城是开放与和平的象征,而不是封闭与保守的壁垒。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什么是长城?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是作为军事斗争的产物和永久性防御工程而出现的。它是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关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组成的,并以城墙为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的点线结合、纵深梯次相贯的巨型防御体系。由于它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从总体上看,是一条线式既长且大的城防,所以一般称之为长城。
中国历史上曾修过多少长城?
长城的修筑延续了两千多年,长城开始修筑的时期,大部分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这时正当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互相兼并的结果,出现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这些国家经常有些冲突发生,它们彼此之间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由于这种城墙在国界上修筑的很长,不只是几公里而是数百公里或上千公里。它与一般城市的围墙也不同,是一条长线形而不是周围封闭的状态。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长城,也有的叫长垣。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和齐国,修筑的时间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到公元前4世纪前后,燕、赵、秦、魏、韩各国相继修筑互防的长城。
公元前4世纪前后,我国北部地区的燕、赵、秦等国,和我国境内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匈奴等相邻。那时匈奴正处于奴隶制阶段,奴隶主贵族经常掠扰燕、赵、秦三国的土地,抢夺牲畜和人口,严重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所以这三国又在其北方修筑了防止东胡、匈奴南下的长城。后来,秦始皇又在这三国长城的基础上进行连接和修筑,便形成秦始皇的万里长城。
自秦始皇以后,经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都大规模地修筑或增建长城。其中尤以汉代和明代长城规模最大。
明代修筑万里长城,但明王朝最终也从万里长城开始崩溃。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存亡与安危,不能完全依靠武力和城防,即所谓“在德不在险”。
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说起长城的功能,人们只说是防御工事,这是不全面的。其实它的功能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防御扰掠,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这是主要用途。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是防御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扰掠,以后的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中国的长城为什么一直延续修筑了两千多年?这主要是我国中原的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扰掠的需要。农业生产需要安定,才能有好的收获,而游牧民族统治者则逐水草而居,游移无定。游牧民族统治者经常来中原掳掠,而中原人想击败他们,又不那么容易:你追他跑,你退他来。所以,秦汉及以后历代中原地区统治者认为,只有修长城加以防范,才是最佳办法。
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凡是修筑长城的地方,都要组织修筑长城的人和其随从家人,进行农牧业生产,以保证长城沿线的供应,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不但在长城的沿线设十二郡,而且移民前往开发。汉武帝时又大量发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组织地进行发展农牧业生产。同时,长城烽燧也是保护屯田和开发这些地区最好的屏障。
开拓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代,经过多次对匈奴贵族奴隶主的征讨战争,开拓了广大的西北边疆,确保河西战略要地的安全,修筑城障、列亭,最远达胪朐山(约在今阴山北麓),这些城障使汉军退可守,进可攻,从而保护了阴山和祁连山内外富饶的垦区和草原。
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秦始皇时在修筑长城时,随长城内外,都辟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通,沿着长城的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无论传递文书,还是商旅往来,都很方便,这对发展中原与边远地区的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汉代又打通西域的交通大道,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和商旅的通过。长城的烽燧也是沿着这条大道修筑,起到保护中西交通畅通的作用。
我国的防御性壕沟和城墙起源于何时?
筑城,是伴随着战争的出现而产生的。
早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私有财产就已出现,这从大量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由于私有财产的差别而导致贫富分化日益悬殊,出现了阶级对立。与此同时,掠夺私有财产的战争,也伴随着阶级的对立而进入人类社会的生活中。恩格斯说:“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他认为这一时期是军事民主制时期。
在我国,这一时期正是古文献中记述的五帝时代。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
恩格斯对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战争,曾有过“纯粹是为了掠夺”的评说,并认为这时战争已经“成为经常的职业了”。有掠夺,当然就有反掠夺。各个部落为了保障本部落的财物、人口不被掠夺,为了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保存自己”,提高部落自身的生存能力,于是城郭沟池等具有防御性的筑城设施便应运而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3) | 第一编 历史沿革(4) | 第一编 历史沿革(5) | 第一编 历史沿革(6) | 第一编 历史沿革(7) | 第一编 历史沿革(8) | 第一编 历史沿革(9)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0)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1)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 | 第二编 建筑遗存(2) | 第二编 建筑遗存(3) | 第二编 建筑遗存(4) | 第二编 建筑遗存(5) | 第二编 建筑遗存(6) | 第二编 建筑遗存(7) | 第二编 建筑遗存(8) | 第二编 建筑遗存(9)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0) | 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