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百年奇跡的人生:周有光百歲口述 》
第1節:序(1)
周有光 Zhou Youguang
李懷宇 Li Huaiyu
周有光,1906年生,經歷中國百年之變遷,是真正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本書上篇為周有光的百歲口述,從常州青果巷開始,憶及上海聖約翰大學與光華大學,結愛張允和,留學東洋,避戰四川,遊歷歐美,後歸國,任教復旦大學,又奉調北京,參與起草《漢語拼音方案》,遭下放寧夏,至逐步恢復工作,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的三編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則試圖從張允和生前留下的字裏行間,找到一些對她的夫君百歲追憶的腳註。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現了當年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之“合肥四姊妹”,這一個個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國社會的縮影。
第1節:序(1)
序
餘英時
能有機會為《周有光百歲口述》寫序,這是我最感榮幸也最覺高興的事。
20世紀是中國人受苦受難的世紀,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在這樣一個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長亂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齡的老人將他一生的經歷,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思路之清晰,判斷之明確,絲毫不顯衰老之象,這真是人間一大奇跡。何況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漢字改革傢周有光先生!
有光先生的《漢字改革概論》不但有精審的日譯本,其中重要的篇章也有德譯本和英譯本。今天漢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從1955年起便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擔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1958年完成的"漢語拼音方案",他是貢獻最大最多的主將。所以今天一提到漢字改革和漢語拼音,無論是中國人或外國人,首先便會想到有光先生的大名。幾年前,美國名作傢何偉(Peter Hessler)擔任《紐約客》(New Yorker)駐北京記者,他為了研究中國文字改革的前因後果,便費了好幾天的工夫對有光先生進行專訪。有光先生許多精闢的見解現在都已收在何偉新著《甲骨》(Oracle Bones,New York:Harper Colins,2006)中了。有光先生在亂世中做出了輝煌的建設成績,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對於這樣一位百齡老人的口述自傳,我們是决不能等閑視之的。
有光先生受到了最完整的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教育。他在常州中學一方面獲得紮實的中國古典訓練,另一方面又直接讀英文本的世界史和自然科學;兩年聖約翰大學則使他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熏陶,"學會了自學,學會了獨立思考"。他在聖約翰時期已决定以經濟學為專業,以後在光華大學和到日本京都大學深造,都一直沒有改變。抗戰時期,他進入銀行界工作,以實際經驗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他對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認識當然更深入了。更難得的是他戰後到美國信托銀行就業,仍孜孜不息地利用業餘時間在圖書館中自修經濟學。他為什麽如此鐘情於銀行、貨幣、國際貿易等等科目?這並不是因為他貪圖銀行界的高收入,如果惟此是圖,他便不會在1949年衝破一切阻力回歸中國了。早在大學時代,他已建立了一個堅固的信念,致力於中國的現代化。他認定中國現代化的出路最後必然要歸宿到經濟建設,他决心獻身於這一崇高的目的。
他在中學時代接受了"五四"的洗禮,完全認同於"民主"和"科學"。但是他追求"現代"而不鄙棄"傳統"。對於五四運動中一股反傳統、"打倒孔傢店"的激進思潮,他卻不表同情。此中關鍵便在於他自始便重視"建設",而不肯隨波逐流地走"破壞"的路嚮。很顯然地,他心目中的"現代化"是怎樣使中國的傳統逐步轉化為"現代"。他從來沒有相信過那種粗暴的狂想,認為衹有把"傳統"摧毀得一絲不剩,然後中國才能開始"現代化"。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他是真正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序(1) | 第2節:序(2) | 第3節:序(3) | 第4節:一 常州青果巷(1) | 第5節:一 常州青果巷(2) | 第6節:二 育志小學 | 第7節:三 常州中學(1) | 第8節:三 常州中學(2) | 第9節:四 五四運動 | 第10節:五 聖約翰大學(1) | 第11節:五 聖約翰大學(2) | 第12節:六 光華大學(1) | 第13節:六 光華大學(2) | 第14節:七 拉丁化運動 | 第15節:八 妻子張允和(1) | 第16節:八 妻子張允和(2) | 第17節:九 "流水式"的戀愛(1) | 第18節:九 "流水式"的戀愛(2) | 第19節:一○ "舉杯齊眉" | 第20節:一一 四姐妹 | 第21節:一二 連襟瀋從文 | 第22節:一三 留學日本(1) | 第23節:一三 留學日本(2) | 第24節:一四 抗日戰爭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