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书 汉官六种   》 汉官一卷      孙星衍 Sun Xingyan

《汉官六种》,十卷,清孙星衍辑,收入《平津馆丛韦》。其所辑诸书情况如下。 《汉官》,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亦不详。《隋志》作五卷,宋时仅存一卷,旋即亡快。今所见侠文唯存《续汉书?百官志》注中,内容侧重于公卿员吏的人数和品秩,井附记诸郡郡治距京师的里程数。 《汉官解诂》,一卷。原名《小学汉官篇》,计三篇,建武年间新汲令王隆撰。其书以童蒙书之形式出现,“略道公卿内外之职,旁及四夷,博物条畅,多所发明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比较广泛。东汉中后期重臣胡广深谙官制仪式,有“万事不理问伯始”之誉。他看中《小学汉官篇》,并亲自力其作注。胡注补正《汉官篇》虽称精要,难言其详之弊,故书名随之易为今名。这也是为什么原文较少保存,而胡注传世较多的原因。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原书四卷,东汉议郎卫宏撰。此书不仅言及官制,而且大量涉及礼制,如籍田、宗庙、春桑、酎、祭天等礼仪。所以隋唐史志多将其列入仪注类。又因其所载官制较详备,故自《直斋书录解题》始,称其书为《汉官旧仪》,清四库馆臣辑本亦据以为目。此书是《汉官六种》中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种。 《汉官仪》,二卷。原为十卷,东汉军谋校尉应动撰。时献帝迁都于许,旧章湮灭,书记罕存,应助于是缀集旧闻,而作此书。汉官诸书中,此作最为系统,佚文史料价值亦最高。其书在史注和类书中或称《汉官卤簿图》,或称《汉官名秩》,又作《状人纪》,疑皆为其书之篇名。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简称《汉官典职》,或《汉官典仪》。原为二卷,东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仪式。 《汉仪》,一卷,吴大史令丁手撰。因《新唐志》称其作《汉官仪式选用》,所以有人以为与蔡质之作本为一书,但据《续汉志?百官志》所引,当自为一书,仅较他书简略,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这六书是汉代官制仪式最原始、最丰富的系统记述,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应予以足够重视。 除孙辑外,元陶宗仪曾辑应劭《汉官仪》一卷,仅十六条,且无出处。清四库馆臣辑卫宏《汉官旧仪》及《补遗》共四卷。辑本体例较为严谨,辑文也较丰富。然其据《永乐大典》所辑二卷,与史注及其他类书参校考订,未免不足。而《补遗》部分草率收兵,脱漏较多。又清王仁俊辑《汉旧仪》、《汉官仪》各一条。而黄?之《黄氏逸书考》则全取孙辑,唯增案语一句,它无所发明,刊刻疏略,复增外讹,最不足取。相比之下,孙辑优点有四:一为辑书全,二为辑文多,三日出处详,四乃考辨较为审慎。而漏引、误引,亦屡有发生,用之不可不慎。 目录: 汉官六种 〔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一版 汉官一卷 佚名撰 清孙星衍辑 汉官解诂一卷 汉王隆撰胡广注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 汉卫宏撰 清纪昀等辑 汉官旧仪提要 汉官旧仪卷上 汉官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补遗 前汉书凡四条 后汉书凡九条 艺文类聚凡九条 北堂书钞凡五条 钱文子补汉兵志一条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汉卫宏撰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旧仪卷上 汉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汉旧仪补遗卷上 汉旧仪补遗卷下 汉旧仪一卷 汉卫宏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仪一卷 汉应劭撰 元陶宗仪辑 汉官仪二卷 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官仪卷上 汉官仪卷下 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应劭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汉蔡质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仪一卷 吴丁孚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官一卷 清孙星衍辑 太傅,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二十二人。 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司徒掾属三十人。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司徒掾属」四字从续汉志补,以小字别之,下凡仿此。 司空掾属二十四人。〔一〕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太常员吏八十五人,其十二人四科,十五人佐,五人假佐,十三人百石,十五人骑吏,九人学事,十六人守学事。 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案:唐六典十引「太史属员有理历六人」,因避唐讳改。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二人。案:各本引此条俱作「汉官仪」。 太史灵台待诏四十一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锺律。一人舍人。案:唐六典十引汉官「灵台员吏十三人,灵台待诏四十六人」。 太祝员吏四十一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二人佐,二人学事,四人守学事,九人有秩。〔二〕百五十人祝人,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六十人。 太宰明堂丞一人,二百石。员吏四十二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三人佐,〔三〕九人有秩,二人学事,四人守学事。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人,卫士一十五人。 太予乐令员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一人斗食,〔四〕七人佐,十人学事,四人守学事。〔五〕乐人八佾舞三百八十人。 高庙员吏四人,卫士一十五人。 世祖庙员吏六人,卫士二十人。 先帝陵每陵食监一人,秩六百石。监丞一人,〔六〕三百石。中黄门八人,从官二人。 光禄勋员吏四十四人,其十人四科,三人百石,二人斗食,〔七〕二人佐,六人骑吏,八人学事,十三人守学事,一人官医。卫士八十一人。 长,墨绶铜樱 廉郎作,主羽林九百人。二监官属史吏,皆自出羽林中,有材者作。 奉车都尉三人。 驸马都尉五人。 骑都尉一十人。 光禄大夫三人。 太中大夫二十人,秩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三十人,秩比二千石。 谏议大夫三十人。 议郎五十人,无常员。 谒者三十人,其二人公府掾,六百石持使也。 卫尉员吏四十一人,其九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三人百石,十二人斗食,二人佐,十三人学事,〔八〕一人官医。卫士六十人。 南宫卫士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 北宫卫士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二人。〔九〕 右都侯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左都侯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案:「侯」皆当作「候」。〔一0〕 南宫南屯司马员吏九人,卫士百二人。 (北)宫门苍龙司马〔一一〕员吏六人,卫士四十人。 玄武司马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 北屯司马员吏二人,卫士三十八人。 北宫朱爵司马员吏四人,卫士百二十四人。 东明司马员吏十三人,卫士百八十人。 朔平司马员吏五人,卫士百一十七人。 员吏皆队长佐。案:谓南屯司马以下。 太常、光禄勋、卫尉。右三卿,太尉所部。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太仆员吏七十人,其七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学八人百石,六人斗食,七人佐,六人骑吏,三人假佐,三十一人学事,一人官医。 考工员吏百九人。 车府员吏二十四人。 未央厩员吏七十人,卒驺二十人。 长乐厩员吏十五人,卒驺二十人,苜蓿苑官田所一人守之。 廷尉员吏百四十人,其十一人四科,十六人二百石廷吏,文学十六人百石,十三人狱史,二十七人佐,二十六人骑吏,三十人假佐,一人官医。 大鸿胪员吏五十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六人百石,一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骑吏,十五人学事,五人官医。 大行员吏四十人。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学五人百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学事,十二人守学事。 太仆、廷尉、大鸿胪。右三官,司徒所部。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宗正员吏四十一人,其六人四科,一人二百石,四人百石,三人佐,六人骑吏,二人法家,十八人学事,〔一二〕一人官医。 诸公主主簿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秩六百石。私府长一人,秩六百石。家丞一人,三百石。直吏三人,〔一三〕从官三人。〔一四〕 大司农员吏百六十四人,其十八人四科,九人斗食,十六人二百石,文学二十人百石,二十五人佐,七十五人学事,〔一五〕一人官医。 太仓员吏九十九人。 平准员吏百九十人。 导官员吏百一十二人。 廪牺丞一人,三百石。员吏四十人,其十一人斗食,十七人佐,七人学事,五人守学事,皆河南属县给吏者。 雒阳市市长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明法补。员吏三十六人,十三人百石啬夫,十一人斗食,十二人佐。又有楫棹丞,三百石,别治中水官,主水渠,在马市东,有员吏六人。 少府员吏三十四人,其一人四科,一人二百石,五人百石,四人斗食,三人佐,六人骑吏,十三人学事,一人官医。 太医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吏十九人。 太官员吏六十九人,卫士三十八人。 守宫员吏六十九人。外官丞二百石,公府吏府也。 上林苑员吏五十八人。 黄门员吏十八人。〔一六〕 掖庭吏从官百六十七人,待诏五人,员吏十人。 永巷员吏六人,吏从官三十四人。右丞一人,暴室一人。 御府员吏七人,吏从官三十人。右丞一人。 祠祀从官吏八人,驺仆射一人,家巫八人。 钩盾吏从官四十人,员吏四十八人。又有署一人,胡熟监一人。 中藏府员吏十三人,吏从官六人。 内者从官禄士一人,〔一七〕员吏十九人。 尚方员吏十三人,吏从官六人。 符节当得明法律郎。 宗正、大司农、少府。右三卿,司空所部。案:此条引作「汉官目录」。 执金吾员吏二十九人,其十人四科,一人二百石,文学三人百石,二人斗食,十三人佐学事,注缇骑。执金吾缇骑二百人,五百二十人。〔一八〕 太子少傅员吏十三人。〔一九〕 太子舍人十三人,选良家子孙。 太子门大夫门大夫二人,选四府掾属。 太子洗马选郎中补也。 北军中候员吏七人,候自得辟召,通大鸿胪一人,斗食。 屯骑校尉员吏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 越骑校尉员吏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 步兵校尉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 长水校尉员吏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 射声校尉员吏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 河南尹员吏九百二十七人,十二人百石。诸县有秩三十五人,官属掾史五人,四部督邮吏部掾二十六人,案狱仁恕三人,监津渠漕水掾二十五人,百石卒吏二百五十人,文学守助掾六十人,书佐五十人,修行二百三十人,〔二0〕干小史二百三十一人。 雒阳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员吏七百九十六人,十三人四百石。乡有秩、狱史五十六人,佐史、乡佐七十七人,斗食、令史、啬夫、假五十人,官掾史、干小史二百五十人,书佐九十人,修行二百六十人。 乡户五千,则置有秩。 沛国谯,刺史治。去雒阳千二十里。 常山国高邑,刺史治。去雒阳一千里。 武陵郡汉寿,刺史治。去雒阳三千里。案:此条引作「汉官仪」,误。 九江郡寿春刺史治,去雒阳千三百里。 汉阳郡陇(州),〔二一〕刺史治。去雒阳一千一百里。 太原郡晋阳,刺史治。南有梗阳城,中行献子见巫皋。 广阳郡蓟,刺史治。雒阳东北二千里。 苍梧郡广信刺史治,去雒阳九千里。案:以上俱见续汉志补注 校勘记 〔一〕「二十四人」原作「三十四人」,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下简称点校本)、汲古阁本(以下简称汲本)武英殿本(以下简称殿本)、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本(以下简称集解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作「 二十四人」,据改。 〔二〕「九人有秩」原作「四人有秩」据诸本改。 〔三〕「二十三人佐」原作「二十二人佐」,据诸本改。 〔四〕「一人斗食」,汲本、集解本同,点校本、殿本作「二人斗食」。 〔五〕「守学事」原作「守乐事」,据诸本改。 〔六〕「监丞一人」原作「监丞五人」,据诸本改。 〔七〕「二人斗食」点校本作「一人斗食」。 〔八〕「十三人学事」点校本作「十二人学事」。 〔九〕「卫士四百七十二人」点校本作「卫士四百七十一人」。 〔一0〕诸本「侯」均作「候」,孙辑作「侯」,当系自误。 〔一一〕据黄山后汉书集解校补删「北」字。又汲本续汉百官志亦无「北」字。 〔一二〕「学事」原作「学士」,据诸本改。 〔一三〕「直吏」原作「直隶」,据诸本改。 〔一四〕「从官三人」,汲本、集解本同,点校本、殿本作「从官二人」。 〔一五〕「学事」原作「学士」,据诸本改。 〔一六〕「十八人」原作「十九人」,据诸本改。 〔一七〕「从官禄士」,点校本作「从官禄事」,当是。 〔一八〕「五百」即伍伯,其上点校本据北堂书钞(以下简称书钞)卷五四引应劭汉官仪补「持戟」二字。 〔一九〕诸本中唯点校本作「员吏十二人」。 〔二0〕「修行」原作「循行」,据点校本续汉百官志五校勘记改。下引同。 〔二一〕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二三曰:「『州』字衍。或曰当作『西』。」按汉书地理志作「陇」,师古曰:「今呼陇城县者也。」据此则「州」字系衍文无疑,故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后一章回 >>   
汉官一卷汉官解诂一卷汉官旧仪提要汉官旧仪卷上
汉官旧仪卷下补遗孙星衍叙录汉旧仪卷上
汉旧仪卷下汉旧仪补遗卷上汉旧仪补遗卷下汉旧仪一卷
孙星衍叙录汉官仪卷上汉官仪卷下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汉仪一卷

评论 (0)